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四)
51、镇江市焦山定慧寺
坐落在中国江苏省镇江市东北部长江当中有“中流砥柱”之称的小岛焦山之上。焦山因东汉末年隐士焦光避居此地而得名,此山又像一块玉浮在江上,故又称名“浮玉山”。另有“樵山”、“狮子山”、“双峰山”等别名。山高70.7米,有东、西两峰,两峰之间之间又有一小峰,称“别峰”。定慧寺即在东峰之下,“别峰”下则有“郑板桥读书处”。该寺在历史上以佛学研究闻名,为我国佛教江南名刹,曾有“十方丛林”、“历代祖庭”之称。现为国务院1983年公布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定慧寺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194—195)原名普济寺,宋朝时称普济禅院,元代改称焦山寺。清朝康熙皇帝南巡至此,改为定慧寺。“定慧”二字,取于佛家“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和“寂照圆融,定慧均等”之意。“定”,即去掉一切私心杂念,思想高度集中;“慧”,即由“闻、思、修”三条途径来增长智慧。“定慧”二字乃佛家修行之纲领,寺名一直沿用至今。定慧寺在明代为全盛时期,有殿宇98间、和尚3000人,参禅的僧侣达数万人。当时定慧寺两旁还有18个庵寺,称“十八房”。现在建筑基本保持了明代的建筑风格。
焦山与金山隔江相望,称“姐妹山”。二山各有特色,古人曰:“金以巧胜,焦以拙胜;金为贵公子,焦似淡道人;金宜游,焦且隐;金宜月,焦宜雨。”焦山林木葱茏,满山青翠,李白《望松寥山》曰:“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寺庵楼阁皆掩隐于茂林修竹之中,有“山裹寺”之说,与金山的“寺裹山”相应。定慧寺的山门朝南,山门高度虽然不大,但颇为古色古香,庄严典雅。门前有一对明代石狮在镇守山门,威武森严。门楣上有“焦山定慧”匾额,为定慧寺茗山大佛师亲书。山门两旁楹联:“长江此天堑,中国有圣人”。山门迎面的照壁上有明代进士胡缵宗所题“海不扬波”四个大字,显示了佛教世界清平之意。天王殿前有御碑亭,碑上镌有乾隆第一次南巡时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来焦山时作的《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天王殿后大雄宝殿是定慧寺的主体建筑,仍保持明代风格,屋顶雕龙描凤,图案精美,国内外罕见。殿内有一盏长明灯高悬在半空,康熙皇帝所写的“香林”两个大字闪烁于烛光香烟之中。大殿前还有两株近500年的明代银杏树,高大参天,虽然历经千载风霜,至今仍然枝叶繁茂,春华秋实。
定慧寺著名景点有别峰庵郑板桥读书、观澜阁、吸江楼焦光炼丹井、三诏洞、万佛塔等。
镇江焦山定慧寺
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
在焦山双峰之间的小峰“别峰”下。别峰乃是指该岭有别于焦山之主峰(东峰和西峰)之意。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六年畲姚吕元重建。清乾隆壬午年再建。别峰庵四面翠竹环抱,中为一座别致的方形四合院,环境异常清幽。宋代高僧佛印法师有诗云:“绝顶无寻处,何人为指南。回头见知识,原在别峰庵”。明人章诏又有诗云:“竹密凝无路,云开忽到门。转看诸院子,独见一峰尊”。庵内北侧有小斋三间,天井中有一花坛,桂花树两株,修竹数竿,环境清雅幽绝,这里就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当年读书处。现在过道门头上题有“郑板桥读书处”的横额,门上还保留着当年郑板桥手书“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对联。郑板桥名燮,江苏省兴化县人,乾隆年间进士。他擅画兰竹,以诗擅名,书法以隶、楷、行三体相融,人称“诗、书、画三绝”,在“扬州八怪”中最负盛名。他深爱焦山环境之美,雍正年间将此选为自己读书处,而且第二年就考中了进士。郑板桥在此留下了许多咏歌焦山的墨竹诗画作品。他《题自然庵画竹》一诗云:“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画来出纸飞腾上,欲向天边扫暮霞”。 还有他手书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的拓片,更为人们争相购买。郑板桥还曾为旧时的自然庵写过对联:“山光扑面因新雨,江水回头为晚潮。”同时还在过去的海神庙里题过对联:“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
别峰庵
郑板桥读书处
三诏洞,炼丹井
从定慧寺向西,经百寿亭蜿蜒南下,就到了焦光的三诏洞。东汉末年焦光(先)焦光学术高深,精通医学,曾弃官隐居在此。汉献帝刘协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但他见朝政腐败,不愿同流合污,故三次拒绝征召,世称“三诏不起”;后人为了纪念这位隐士,将此洞称为“三诏洞”,并改樵山为焦山。三诏洞,洞门面江,洞内塑有焦公座像,身作隐士服,脚穿草鞋,右手执书卷,仪表大方,正襟端坐,形象生动。由三诏洞西行,沿石级而上,半山腰有一座六角亭,是明代天顺治年间所建。亭名取自李白《庐山谣》中“登高壮观天地间”的诗意。登亭远眺,只见白水青山,江山景色荟萃于此,自然壮观美丽。亭柱上刻有三副楹联。其一云:“江天共一览,心迹喜双清”;其二云:“砥柱镇中流,此外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将焦山的景色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亭旁有千年六朝古柏,挺拔潇洒,似矫龙昂首,顶天立地,至今还枝叶茂盛,苍翠葱郁,自成一景。
在大雄宝殿西侧的院里,有一口人工井,号称“东泠泉”,相传是焦光炼丹取水之处,亦称炼丹井。
定慧寺焦光洞
焦光井
观澜阁
位于定慧寺东,是乾隆皇帝南巡时逗留的行宫,为一座精致小巧的古雅庭院。园内为一两层小楼,古代阁外惊涛骇浪,波澜壮观,潮声振天,故名观澜阁。阁前有一排古枫杨挺拔秀丽,楼上下东、南、西三面是明窗若镜,在楼上长廊观赏江景,视野开阔,近看花木扶疏,远眺江波汹涌,白云隐逸,群山急秀,真是一幅美妙的图画。
清乾隆焦山行宫观澜阁外
吸江楼
耸立在焦山东峰绝顶,原名吸江亭,因亭内四面有木雕佛像,人又称四面佛亭。清同治年间,常镇通海道沈秉成将亭重建为楼,并写了《吸江楼记》,记中说:我在镇江游览期间,常想携酒游览焦山,因事务繁忙,未能如愿,今春稍有空暇,就邀约几个同事来到焦山,披开荆棘,攀登辘岩,盘旋而上,走走歇歇,终于到达山顶的四面佛亭。只因四周被树木遮掩,亭虽在山巅,但不能远眺四周景色,同时亭子已倾斜欲倒,因此,捐款将亭翻盖,并改建为楼。登楼俯瞰大江,只见苍茫万顷,眼界顿时开阔。此楼仍命名“吸江”,因不忘旧名。
吸江楼呈八角形,整个结构为水泥仿木,有楼梯盘旋而上,回廊四通,八面有景。楼为两层,上层横额题有“吸江楼”三字,底层横额写有“江山胜概”四个大字。游客登楼远眺,大江南北旖旎风光,佳处妙景尽收眼底。江北碧野辽阔,阡陌纵横,一望无际,江南苍翠青山,连丘叠嶂。此处视野广阔,气象万千,令人精神顿爽。若夏日清晨登楼观日出,别有风味,历来为游人所称道。清代名士齐彦槐有诗赞曰:“东望海漫漫,扶桑涌一丸。曾登岱岳顶,不及此楼观。水气连天白,霞光照壁舟。遥闻曙钟动,江阔万鹰盘”。
焦山吸江楼
万佛塔
位于焦山顶峰,塔体高42米,海拔70.4米,建筑面积583平方米。为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七级八面,上有天宫,下有地宫。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夜间天空中放射出八束光柱,为过往船人指引迷津万佛塔塔院设前后门厅、左右碑廊、厢房,错落有致,与塔相映成趣。前后大门两侧墙上嵌有“海不扬波”、“中流砥柱”八个苍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更加体现了万佛塔庄严盛瑞的英姿。
镇江焦山定慧寺万佛塔
52、常州市天宁寺
位于常州东门外解放路728号,前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后倚常州第一大公园红梅公园,为江南有名大丛林,是常州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刹。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务院1983年公布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天宁寺建于唐初贞观,永徽年间(627—655),初名光福寺,开山祖师是禅宗牛头宗融祥法师。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改为今名。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几经毁建,几度更名,享有“东南第一丛林”、“一郡梵刹之冠”的称誉。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曾三次到天宁寺拈香顶礼,并亲笔题写了“龙城象教”匾额和“合相正三摩,光融西竺;众音超万有,界现南兰”的楹联。其特点是五大:殿大、佛大、钟大、鼓大、宝鼎大。天宁寺内主要殿宇有八殿、二十五堂、二十四楼、三室、两阁等建筑,总面积过110亩之多。天王殿为全国屈指可数大殿,殿内左右两边是高达7.8米的四大天王,在全国同类塑像中是最高大的。天王殿中的弥勒佛坐在汉白玉神台上,佛龛飞檐翘角,上端刻有90尊佛像,精致美观。檐下挂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天王殿”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巨匾。罗汉堂内,五百罗汉个个金身雄伟,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则是全寺最大的佛殿,也是国内少有的大佛殿。
寺内代表性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天宁塔。
常州天宁寺
天宁宝塔
是2005年底新复建的唐宋风格的佛塔。取名“天宁宝塔”,是祝颂天下安宁之意。宝塔建筑总面积为27000平方米,共13层,呈八角形布局,总高达153.79米,为迄今中华佛塔之最。塔刹采用金刚宝座塔形式,一主四次五根刹杆并立,内钢外金,灯饰展示五彩华光。塔林有2000多尊汉白玉小宝塔,整块汉白玉的护栏镌刻经文。宝塔首次使用刻上如“龙城象教”等佛教吉祥语的青铜铭文瓦。塔身外饰5万块镌佛玉石。塔内每层置铜匾,飞檐翘角置风铃。整座宝塔壮观,厚重,清新,典雅。
国内寺院最大的宝塔:常州天宁寺天宁宝塔下万人膜拜情景
大雄宝殿
是全寺最大的佛殿,也是国内少有的大佛殿。殿顶重檐九脊,高33米,宽26米,进深27米,铁力木大柱高约30米,素有“栋宇摩霄汉,金碧灿云霞”之称。殿内供奉高大奇特、辉煌庄严的三世如来佛像,中间站着阿难和迦叶,背后供奉海岛观音,又称童子拜观音。大殿两侧分立形态各异的二十诸天。大殿右前角的一口巨钟,重达4吨。左前角是一面直径约2米的大鼓。大殿右后角有一尊泰国佛教协会赠送的铜佛。大殿两侧墙上嵌有石刻罗汉像518幅,其艺术水平之高更为罕见,被视为寺中瑰宝。供奉三尊大佛,俗称“三世佛”即正中的释迦尼佛、东方世界药师琉璃光佛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殿两侧墙上嵌有石刻罗汉像518幅,其艺术水平之高更为罕见,被视为寺中瑰宝。
国内寺院最大的大雄宝殿之一:常州天宁寺大雄宝殿
天王殿
为全国屈指可数大殿,檐下挂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当代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天王殿”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巨匾。罗汉堂内,五百罗汉个个金身雄伟,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国内寺院最大的天王殿之一:常州天宁寺天王殿
53、常熟县虞山兴福寺
位于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中部幽谷间,又名破山寺。因唐代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而知名。清末,同治、光绪光二帝之师翁同龢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削职,曾息隐于此寺廉饮堂。兴福寺亦为江南名寺,1983年,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兴福寺建于南齐延兴至中兴年间(494—502),由南齐彬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寺,初名大慈寺。后梁大同五年(539)该寺扩建时,发现大雄宝殿内一巨石隆起地面,纹理凹凸,左看似‘兴’,右看似‘福’,遂被视为祥瑞之石,而称为兴福石,寺院亦随之改名为“兴福寺”,遂成江南名刹。因寺在破龙涧旁,故唐贞观年间改名“破山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又改回兴福禅寺,并御赐“兴福禅寺”额,此寺在后世曾迭遭兵燹而屡经重修。1949年前,兴福寺殿堂破旧,残破不堪,岌岌可危。人民政府多次拨款进行维修和保扩,但“文革”中又毁坏殆尽。1981年11月起,兴福寺得到全面维修,并交给佛教团体作为佛教活动志气恢复开放。1985年重阳节时,兴福寺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大典,这次开光距明朝万历年间的开光已有384年了,是兴福寺历史上的一次盛会。
兴福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和禅堂等,还有崇教兴福寺塔、华严楼、观音楼、救虎阁、空心亭、四高僧墓、伴竹阁、饮绿轩等。
据《续高僧传》等佛籍所载,兴福寺高僧有梁代的彦偁;唐代的怀述、常达;宋代的晤恩;明末有天池僧明昱,阐扬“慈恩法相”;清代光、宣之际,法灯和尚开堂说戒,专弘“南山”。诸高僧或弘宗演教,或神应感通,溯自开山以来历五百余载。世变沧桑,兴废屡更,端赖硕贤,砥柱其间,奕叶相承,传之无尽。寺内古迹亦甚多:寺前有唐代尊胜陀罗尼经石幢二座,八面均刻有经文,一为平原陆机所书,一为京兆全真所书创自南齐;唐代人常建曾作《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一首:“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宋代著名书法家米南宫手书此诗,后为清代襄阳郡守言如泗所得,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勒石,并在寺内立碑,建立碑亭。同光二帝之师,翁同龢削籍后,亦一度隐息于此。寺内文物和景点还有救虎阁、白莲池、君子泉等。救虎阁典出梁高僧彦偁,德腊具高,戒行清苦。一夕登阁,有虎中矢,咆哮于地,徐为拔之,虎瞑目舐血,顾而偁去。及晓,猎户寻踪而至,偁示以矢,猎户感悟罢猎,此阁因名救虎阁。白莲池位于救虎阁前,池产干叶重萼,白莲芳色异常。君子泉据志载《泉铭》曰:“石窦出泉,澄清莹澈。一勺多耳,不盈不竭。岂伊谦受,将毋安节。君子饮之,洁厉冰雪”。
常熟兴福寺
兴福寺塔
据记载,此塔兴建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当时僧人文用提出“兹邑之居,右高左下,失宾主之辨,宜于苍龙左角,作浮图以胜之。”县令李之善其说,逐令建塔。至绍兴三年(1133),用钱十五万缗,功未及半而文用卒,因未能竣工。至宋度宗咸淳间(1265—1274),由僧法润(一说法洲)将塔原构拆去,重建九层塔。塔侧有崇教兴福寺,塔遂属于寺。寺已几经兴废,唯古塔存留至今。因塔平面为方形,故有“方塔”之称,寺一度也随塔名称“方塔寺”。塔自创建以来,历经沧桑,仅明清二代就经历地震达十八次以上,曾遭雷击、兵燹等不下数十次,除塔顶有些斜欹外,均安然无恙,这显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物资料。1963年9月重又进行了大修。1977年起,于院内建镜花阁、雨香堂及亭榭、茶室,堆筑“舒袖”、“展翅”假山,移植花木,辟为方塔公园,并将大东门总官庙的一座大殿移建于塔寺旧址。1978年置塔铃。同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塔题额“崇教兴福寺塔”,摹勒于山门之上。1984年4月,恢复方塔原名。九十年代园内又辟月季园,花容秀美,千姿百色。
方塔虽建于宋代,仍沿袭唐代方形楼阁式木塔的形制。塔为四方九层,砖身木檐楼阁形式,面阔三间,明间设门洞,底层为拱圈形,其余均为壶状、每层平座深0.9至1.1米不等,檐口用擎柱支撑,每边设几何形栏杆三扇,曲线柔和流畅。塔心柱从第七层楼面起直贯塔顶,用圆形硬木三接而成,直径最粗达0.6米,总长32.44米。刹自下而上由覆钵、鼓形束腰、承露盘、七重相轮、宝盖、盔形龙首翼角、宝瓶、宝珠等铁制构件组合而成,重15吨。塔四角上,均以铁索链与九层戗认相连接。底座井字架用混凝土固定。从平地到刹顶总高67.14米。置木梯可登顶层。极目俯瞰,一览虞山古城,美景尽收眼底。塔院内有古银杏一株,古井一口,皆宋代遗物。
兴福寺塔
空心亭
立于空心潭侧,亭以潭得名,潭则以常建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得空心之名。志载兴福寺山下有泉,潴而为潭,汨汨灌注,冬夏常盈,渊深澄澈,可烛须眉,天光日华,上下交映。唐代诗人常建游破山寺,写有著名诗篇《破山寺》:“清晨人古寺,初日照(明)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都)寂,惟闻(但余)钟磐音。”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此诗,稍有改动(见引诗中括号内字),使诗与宋代兴福寺景点更贴切。后人勒石成碑,建米碑亭。米碑旁园内两株桂花飘香,一丛芭蕉阴绿。碑后有竹香书屋,推窗但见青竹成海,竹香扑鼻。书屋东有空心潭,清澈可以烹茗、潭中桥作九曲,周围黄石堆砌如峭壁,潭边空心亭飞檐凌空,亭北一株金钱松高大劲拔。
空心亭
米芾碑
空心潭
54、南通市广教寺
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南郊狼山之上。狼山是江苏省著名的自然风景区,苏北的游览胜地,由狼山、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和军山组成。五山呈弧形排列,绵延3.6公里,总面积98.43公顷。其中狼山最为峻拔挺秀,据传因其形状似狼而得名,另传说曾有白狼出没,又名“白狼山”,又因山上岩石多呈紫色,故又称紫狼山。狼山海拔106.94米。南临长江,山水相依,风光秀丽,有“天然水石盆景”之誉。山前古刹建筑成群。最著名者为广教寺,为国务院1983年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山后以山石、岩洞自然风光为主体。
在中国佛教史上,狼山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为中国佛教“八小名山”之一。广教寺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是一座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刹。据《通州志》记载:“唐总章二年,由上即建大雄宝殿、殿阁、方丈室”,山在巨浸中,设舟以济,号慈航院,后改广教寺”。狼山奉祀的开山师祖是僧伽,又称狼山大圣。传说当时狼山为白狼精占踞,大圣菩萨僧伽与白狼精斗法,以一袭袈裟遮遍全山降伏恶狼,白狼只得让出此山。从此这里香火兴起。成为佛教乐土。宋朝术平兴国年间(976-983),智幻法师住持广教寺,弘法创业,修建寺宇,主持建造了大圣殿、支云塔,并塑僧伽像进行供奉,此后江淮一事许多寺院供奉僧伽像。智幻法师圆寂时,留下一偈曰:“当初不肯住长安,现像西归泗水间。今日还思展化,东来海上镇狼山。”后人称他为僧伽化身。为纪念智幻法师,明嘉靖年间在寺内建幻公塔,保存至今。
狼山南畅北幽,广教寺寺院建筑遍布山前阳坡和山巅,主要建筑分上、中、下三部分,即山下的紫琅禅院、半山的葵竹山房和山顶的支云塔院。建筑群依山而建,形成一个“龙伏狼”的格局。山下的“紫琅禅院”是寺内最大的一组建筑群。主要建筑由法乳堂、轮藏殿、大悲殿、金刚殿、藏经楼、晒经楼、方丈室、僧寮等。大佛殿山下的主体建筑,面阔进深各三间,为明代建筑。紫琅禅院院内金碧辉煌的楼台殿阁,凌空啄角的虬檐飞拱,错落参差的屋字僧舍,疏密有致的布局结构,灰瓦粉墙与杏墙黄瓦相烘托掩映,构成了一座璀嵬瑰奇的古刹!古人曾对此景作过这样的赞叹:“三岛十洲何处是,楼台缥缈彩云中。”“法乳堂”原称“大雄宝殿”,以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而得名。八十年代改称“法乳堂”。“法乳”二字源于《涅槃经》:“饮我法乳,常养法身。”喻其以“佛教正法滋养弟子法身,犹如母乳之于幼儿”。“法乳堂”的正座上一尊2米高的白玉释迦牟尼佛像端坐其中。堂内东、西、北三面殿墙上供列着我国著名南通籍画家范曾先生所绘的十八高僧瓷砖画像。这组壁画是1982年由著名国画家范曾创作的,每块壁画高2.2米,宽1.3米。所绘的十八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们安世高、道安、慧远、鸠摩罗什、法显、菩提达摩、智觊、吉藏、道宣、玄奘、善无畏、慧能、法藏、一行、鉴真、怀海、敬安、弘一。他们是佛教各派始祖、佛经翻译家、科学家、知名学者,神貌各异栩栩如生。这种用画像形式把从东汉至近代二千年历史中中国佛教的主要人物反映出来,在佛教艺术上是新的创造。这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我国佛门瑰宝之一。“法乳堂”内还悬挂着扬州八怪郑板桥当年来南通时,为狼山书写的一块大匾“十指成林”。“法乳堂”处于龙首部分。它两侧的宝藏殿和大悲殿则是龙的两只犄角。据史书记载,两殿为同时建造的姐妹殿。大悲殿供奉观音菩萨,殿内立柱下面的柱础呈复办莲花状,据专家们考证,为唐代建庙时的遗构。与大悲殿相对而立的宝藏殿,又名轮车殿,因殿内安置轮车而得名。轮车属于佛门特有法物,为五代善慧大师所创,一柱八面,将佛经置其上推转一周,等同于念一遍佛经功德。据说全国仅有三处寺院有轮车,而唯有广教寺轮车可以推转。 紫琅禅院内的藏经楼和晒经楼为明、清混合建筑,数百年来,广教寺僧人每年在晒经楼上晒经,成为广教寺的一大特色。藏经楼外有一座七层四面的砖塔,称作“幻公塔”,为纪念智幻法师于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所建,姣俏玲珑,屹立在满山的葱绿中,如同在碧玉中镶嵌的琥珀宝石。
山顶为广教寺的主要建筑群,有山门,萃景楼、圆通宝殿、大圣殿、三仙祠、支云塔等。山门前取其洋洋大观之义名谓“大观台”,从这里鸟瞰江面,长江如同从天落下的半边“天镜”,远眺对岸常熟境内的福山、虞山、君山,若隐若现,似秋月横黛!古通州七岁诗童顾仰基所写的游狼山诗:“登高疑日近,望远觉天低。”至今仍脍炙人口。宋王安石《狼山观海》诗道:“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过二山门,即萃景楼,其楼高耸云霄,面临大江,风帆水鸟,烟雨云山,万景奔赴,如在几席,东望沧海,南瞰长江,吴楚胜景,尽收眼底”。楼向内一面有凸出小楼昔为戏楼,亦是少见。进入山门,四大天王迎立两旁。穿过山门、二门,即萃景楼,“萃景”取“千般景观,一楼荟萃”之义,现为接待室,明代以前为山门。萃景楼楼高两层,正面设通廊,为明代基建。向内左右两侧建有两幢甬道楼,使山顶寺院更加完整,格局和谐。萃景楼后面拾阶而上就是广教寺的主殿圆通宝殿,圆通宝殿是山上的主要建筑,又称“禹王殿”、“江海神祠”,殿中供奉大势至菩萨像。大势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同阿弥陀佛及左胁侍观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佛经称,大势至以智慧光遍照一切,能断众生烦恼,使众生摆脱苦海。因广教寺被认为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故供奉大势至菩萨像。大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宇高崇,梁架精壮,为明朝建筑。主奉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势至)之一的大势至菩萨及十六尊者。圆通殿内的佛像高达4.5米,为坐像,佛台用白梵石雕花镶嵌。佛龛木雕的花卉、人物造型生动,殿内锦幛绣幔,烛光生辉,仰望佛容,金身重塑,令人肃然起敬!大圣坐像两侧侍立着弟子慧崖和木叉。大圣殿两侧彩塑二十诸天像。
山巅的支云塔院是广教寺主要建筑群,由山房延轴线伸展。山门面阔三间,石柱上刻有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四顾海阔天空”。是清代道光年间州官平翰所撰。山门额上悬米芾“第一山”,世代书家对米元章这三字嘉许备至,称“第”字似美女梳头;“一”字若乌龙出水;“山”字如老僧坐禅!支云塔是广教寺最高处,有如飞腾于云霄中的“龙尾”。它与山下法乳堂的”龙头”首尾相应。
处于狼山腰腹处的葵竹山房,是一处深邃幽静的四合院,它建于明代中期。山房外貌平朴无华,但院内花木茂盛、山石诡奇、古迹罗列。有参禅念佛的法苑珠林;有作画吟诗的衔石楼;有宽仅尺余的留云桥;有棋友博弈的“让一着”等,数十间楼台僧舍依山取势,构思精巧。畅游葵竹山房,不由让人想起唐代诗人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山深”那两句有名的诗句来。葵竹山房以它独特的风采古韵,被收入《江南园林志》。
广教寺的藏经楼里,曾收藏着历代收集的文物字画、法器等,仅字画就有三千多件,日寇侵华劫掠走很多。现有明藏、龙藏各一部,弘一法师手抄《曾伽六度经》,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手抄《心经》等珍物。张謇四十多岁尚无子嗣,其夫人每年到狼山北嵯峨幽静的观音岩求子,后果生子,张謇除写经造像外还改建了观音院。时有浙江台州人张摩诃得杭州僧静法珍藏的一百五十轴观音像,寄往南通,张謇建阁供养,后曰寇侵华,为防劫难,观音像被秘密运至上海,由上海净缘社影印一千部,名《历代名画观音宝像》,画集有上至画圣吴道子,下至京剧大家梅兰芳、刺绣大师沈寿的佳作。沙弥仁祥曾照顾印光法师弟子的颜居士,颜居士赠给仁祥一套《宝像》。“文化大革命”时,仁祥被抄家;不久仁祥也参加“造反”,一次轮值夜班时,仁祥惊见抄缴书报内有《宝像》,偷偷带回家中秘藏。一九八九年他将《历代名画观音宝像》献给广教寺。
狼山山前还有唐诗人骆宾王墓,纪念明代抗倭的平倭碑亭等。
南通广教寺
支云塔
屹立在狼山之巅,是广教寺最有特色的建筑。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塔高35米,砖木结构,四级五层,四面成正方形,每层各有三个小门,绕以木栏,腰沿成翘形,由上而下,次第收缩。刹顶有相轮七重和宝珠、金铎等物。支云塔是广教寺的主要景观之一,游人登塔远眺,山色风光尽收眼底,仰视天空,有高人云端之感。明人殷学诗中叹道:“宝塔支青云,去天无尺五。天上星与辰,历历皆可数。”
广教寺支云塔
大圣殿
唐代高僧僧伽的祖殿。唐高宗时,僧伽曾到长安、洛阳游历,为人治病,名声大噪。南游江淮时,医病治水,为百姓称道,唐中宗尊为国师。李白曾作《僧伽歌》赞颂,韩愈诗赞说:“僧伽晚出泗淮上,势到从佛尤魁奇。”后世称他为“大圣菩萨”。安徽泗县僧伽建有僧伽塔,苏轼兄弟曾登临游览并写有纪游诗篇。苏东坡诗道:“传慕世间千万亿,皆白大士法身出。麻田共养东坡赞,见者无数患成佛。”
大圣殿位于支云塔下,是全山香火的中心,明代建立。大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宇高崇,梁架精壮,为明朝建筑。殿正中供奉的是广教寺开山的师祖僧伽大圣坐像,两侧侍立着弟子慧崖和木叉,殿侧塑二十诸天。据史载,南通狼山广教寺供奉的“大圣”与南通丰利镇大圣寺的“大圣”是同一“僧伽”。南通民间流传的“大圣菩萨借狼山”、“大圣菩萨借宝塔”的传说。丰利大圣寺正梁上镌有“尉迟宝林监制”的六字。尉迟宝林为唐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儿子。唐高宗显庆3年(658年),尉迟宝林继承封爵,后主事全国寺庙的建筑,丰利大圣寺便建造于其时。根据尉迟宝林生卒年限推测,丰利大圣寺可能建于代宗敕令之前僧伽圆寂后不久,是黄海之滨具有悠久历史的一座佛教寺院。解放后后因修路被拆除。狼山广教寺建立时间迟于丰利镇的“大圣寺”,所以有“大圣菩萨借狼山”之说。
广教寺开山的师祖僧伽大圣
圆通宝殿
广教寺被认为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故供奉大势至菩萨像。圆通宝殿是山上的主要建筑,又称“禹王殿”、“江海神祠”,殿中供奉大势至菩萨像。大势至是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为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同阿弥陀佛及左胁侍观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佛经称,大势至以智慧光遍照一切,能断众生烦恼,使众生摆脱苦海。因广教寺被认为是大势至菩萨的道场,故供奉大势至菩萨像。这尊坐像高达4.5米。佛台用白梵石雕花镶嵌,佛龛木雕精美,殿内锦幛绣幔,金碧辉煌。两侧为十六尊者塑像。
广教寺圆通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