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一)
总 论
佛教的寺庙又叫庙、兰若、宝刹,如年代久远又著名又可称为古刹或名刹。它起源于天竺,有“阿兰若”(Aranyaka或Aranya)和“僧伽蓝”(Sangharama)两种类型。“阿兰若”,原指树林、寂静处,即在远郊的空闲处建造的小屋,为僧人清净修道的场所,后泛指佛寺。“僧伽蓝”,是僧众共住的园林,又分为“支提”(Chaitya)和“精舍”(Vihara)两种。“支提”一般依山开凿,多在洞窟里,有舍利塔或殿。如王舍旧城的“灵山”七叶窟、毕钵罗窟、提婆达多石室等,传说佛陀曾长年居此修行说法。“精舍”原为讲道场,后为僧众住所,中有殿堂,四周绕置僧房,多建在平地。早期佛教最著名的有两处大精舍:一为佛陀在王舍城(Rajagr-ha)传教时,有长者迦兰陀(Kalanda)以大竹园奉佛,称“迦兰陀竹园”(Kalanda-venuana);一为佛陀在舍卫城(Sravasti)说法时,有富商给孤独长者(Anathapindika)以金铺地的价格购得波斯匿王太子祇陀(Jeta)在城南的一处花园,作为佛陀说法、驻锡的场所。祇陀太子深受感动,遂将园中林木奉献与佛,故称“祇树给孤独园”(Jetavana Vihara)。在中国,“寺”最初并不指佛教建筑。秦代以来通常称官舍为“寺”。
《左传》中就有个名叫勃鞮的寺人披官员见晋文公的故事。汉代把供西域来的高僧居住地成为“寺”,从此,“寺”便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通称。此外,还有“庵”,那是女性佛教徒——尼姑居住和礼佛之处。有的文士也喜欢将自己读书或静养之处称为“庵”,并自称“庵主”。在蒙古语中称“寺”为“召”,所以蒙、藏等地的佛寺又称“召”,如“大召寺”、“小昭寺”、“五当召寺”等。另外,因为是达赖是神王,集神权和政权于一身,所以他驻跸是寺庙又称“布达拉宫”。汉族帝王也有将称之为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等。佛教由于源远流长,也是宗派林立。不同教派对佛寺也也有不同称呼:禅宗称禅院或禅寺,天台、华严诸宗称教院,律宗称律院。从功能上还有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之别。
一、中国佛寺的类型
中国佛寺建筑秉承天竺佛寺建筑的特点,也分为依山式的“支提”和平川式的“精舍”两种。
依山式“支提”:印度的“支提”式也分两种类型:第一种叫“支提洞”也称“塔庙洞”,凿得深长,昏暗无光,洞顶立一座安葬高僧的陵墓,如半球状,印度僧人常在这里举行宗教仪式,礼拜佛骨。另一种形式叫毗诃罗洞,是为僧人居住而凿的僧房,用于修道、讲学、集会。它体现了印度佛寺的基本特点:神秘,出世,无人间烟火气,与世俗建筑的界限分得一清二楚。而在印度僧人看来,这却是理想的修道之所,似乎只有与世隔绝,面壁远遁,才有希望得道成佛。这两类“支提式”在中国皆有所变化,呈现“中国特色”。中国的“支提”式分为藏式和汉式两大类。藏式则用巨型花岗岩直接砌在山基岩体上,顺山势直至山顶,宫殿覆盖整个山体。内部回廊交错纵横,宫殿、经堂、塔殿、天井、平台等均以石木结构连为一体。加上各种装饰物及雕刻、彩绘等,五彩缤纷,金碧辉煌。典型的有拉萨的布达拉宫及黄教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等。汉式的“支提洞”多在新月形山脉的陡峭山崖上开凿佛像,或向深纵凿洞用于凿造佛像和藏经,主要分布在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丝绸古道上,如甘肃的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新疆的克孜尔石窟等。另外,像四川乐山大佛,大足石刻,虽无洞穴,也属于这种类型。其中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被称为中国四大石窟。有的洞正中有方形的塔柱或佛龛,如敦煌、云岗等处;有的窟正中后靠壁前雕刻大佛或立或坐,左右菩萨、天王。如龙门石窟中唐高宗咸享年间开凿的奉先寺。有些石窟前面若有空余地亦建寺院。石窟寺的建凿以北朝至唐为最盛,前后共五六百年,其结果是使中国佛教石窟成为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多,分布地区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遗存。后一种“毗诃罗洞”多为自然形成的山洞,一般很狭小,仅供一人容身修炼,讲学、集会的功能基本丧失,但苦修的意识更浓。如少林寺的达摩面壁洞,三祖寺的僧璨面壁洞等。
平川式“精舍”:“精舍”式佛寺也可分为藏式和汉式两大类。藏式“精舍”也是建在山下或城市乡镇上一般为:主殿居中,经殿、佛殿环绕四周,主殿主体建筑分上下两部分:下部用花岗岩砌成干墙,高三至五层,下大上小,最上为平台;上部土木结构的殿堂建筑于平台之上。正脊有法轮、金幡、宝塔、莲盘,垂脊有飞禽、走兽等饰物。主殿一楼正殿有二十根巨柱,支撑大殿三层主体结构。拉萨的大昭寺和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北京的雍和宫,承德的外八庙和内八庙,皆为藏传佛教典型的“精舍”式佛寺。
汉地佛教建筑以精舍为主,寺内设置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卢殿或藏经楼、方丈室等。东侧有僧房、香积厨、斋堂、职事房、茶堂、延寿堂等。西侧多为接待云游僧人的禅堂等。一些大寺院,门前还有放生池。“精舍”多建在城市街道和郊区,或山脚山间风景佳丽处,将佛寺与园林融为一体。南朝仅梁武帝时佛寺就有五百多所。北朝仅北魏时的洛阳就有佛寺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各州郡有佛寺三万余所。存的名刹如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苏州寒山寺,镇江金山寺,南京鸡鸣寺,宁波国清寺等皆属此类.隋唐时代,佛寺极盛,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祖庭佛寺皆建于此时,如西安大慈恩寺、华严寺,广州六祖寺,舒州三绵阳碧水寺,五台山佛光寺亦皆是“精舍”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