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不能写成“大学仕”
今春农历三月二十,我终于游览了心仪已久的荆州古城。荆州古城也称江陵古城,因为这里不仅有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而且还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官船码头和楚王之行宫。秦灭楚后,江陵就成为历代封王置府的重镇;三国时期,荆州更是走上了历史的前台,成为群雄逐鹿之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之中的“江陵”即指此。 江陵古城因秦破郢之后置江陵县,故而得名。其后两千多年里,江陵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故有“一城二名”之说。
在游览江陵古城的时候,有幸参观了明朝东阁大学士张居正旧居。张居正是明朝中叶一位极其重要的政治家,其推行的“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制度,为减轻百姓负担起到了关键作用,对明朝中后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这是当年读书学历史时从课本上获得的初浅认识。遗憾的是在张居正旧居内的多处牌匾上,竟将“大学士”写成了“大学仕”。
稍有一定文字功底的人都知道,“仕”与“士”并不是一个字,不可通用,特别是“大学士”一词中的“士”万万不可写成“仕”,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仕”与“士”的用法很复杂,三言两语是很难说清楚的,但大体也无外乎以下意义。
“仕”的基本意义是“做官”之意。最为人们所熟悉的一句古语“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中的“仕”就是这种用法。这是“仕”的最基本的意义,这一用法在古典文献中举不胜举——这里不再赘述。
“士”的含义和用法相当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的,但最基本意义是对人的称呼或尊称。如志士、修士、侠士、寒士、学士、甲士、壮士、处士、居士、辩士、硕士、博士、隐士、文士、义士、上士等等。
“士”,在上古之时是掌刑狱之官;商、周、春秋时期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以后,常常对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等。虽然如此,但“士”还是多用于读书人,如:
1、古代在国学读书的学生。
《周礼·春官·乐师》:“帅学士而歌《彻》。” 郑玄 注:“学士,国子也。”《仪礼·丧服》:“大夫及学士则知尊祖矣。”孔颖达疏:“此学士谓乡庠、序及国之大学、小学之学士。”
2、泛指普通读书人。
《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徼幸於封侯富贵者也。”晋葛洪《抱朴子·崇教》:“省文章既不晓,覩学士如草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但成学士自足为人,必乏天才勿强操笔。”唐韩愈《答殷侍御书》:“每逢学士真儒,叹息踧踖,愧生於中,颜变於外。”明何景明《彭中丞四民图歌》:“渔奔樵窜学士徙,纵有陇亩无人耕。”
3、犹学者,做学问的人。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介甫、元晦自是学士,不得以所长没之。”
正是由于“士”多用于读书人,因而民间习惯上称有文采的饱学之士为“学士”,最著名的莫过于称苏东坡为“苏学士”了。人们所熟知的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不是被称之为“苏门四学士”吗?一般说来,“学士”大多是指舞文弄墨、没有多大实权的官员,官阶一般不很高。
“学士”作为官名是后来形成的,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魏晋时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北齐置文林馆学士,北周置麟趾殿学士,皆掌著述。南朝梁有抄撰学士,隋有东宫学士。唐初开文学馆,以大臣十八人兼学士,讨论文典,号称十八学士,又置弘文馆学士,讲论文义,商量政事。唐太宗时命学士起草诏令,无名号。乾封(666-667)后,命文士在翰林院起草诏令,时称为北门学士。开元十三年(725)置集贤院学士,撰集文章,整理经籍。开元二十六年(738)又置翰林学士,掌起草诏令,沿袭至明,如李白在唐玄宗时期就曾任翰林学士。
“大学士”是明清时期的官名,比“学士”的官阶要高许多。大学士, 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
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了加强皇帝的集权,朱元璋废除了自秦始皇以来二千多年来的丞相制度。在中央,废除中书省,亲统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地方各省设立三司,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督指挥使司,实行民政、司法、军事的三权分立,直接由皇帝统领。由于皇帝每天要批复两百多份奏章,批阅四百多份文件,工作量实在过于庞大,洪武十五年(1382年)不得不设殿阁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一开始大学士并无实权,类似今日的秘书之职。
明成祖朱棣选翰林官解缙、胡广、杨荣等入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预务自此始,称为内阁,有人渐升为大学士,但品阶只有正五品。
仁宗朱高炽增置谨身殿(后改建极殿)大学士,后大学士常以三孤(即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孤)兼任尚书,地位尊崇,为皇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实权,号称辅臣。
明武宗正德中期以后,内阁权力急速发展,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东阁大学士张居正就是这一时期的首辅大学士,执掌大权长达十年之久。
清朝沿用明代内阁制,但内阁受制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只是转达表章的机构,大学士并不入阁办事。
最初明朝大学士共有“四殿”、“两阁”。四殿者,即中极殿大学士(原为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原为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者,即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清朝的“四殿”、“两阁”与明朝的名称稍有不同,即“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改“中和殿大学士”为“体仁阁大学士”,成为“三殿三阁”。
由此可知,“大学士”是专有名词,是一种官名的称呼,不可随意更改字形,就像我们的姓名,犹如宋朝“包拯”的姓名不可写成“鲍拯”一样。
“大学士”比“学士”更有学问,怎么能将“大学士”写成“大学仕”呢?
荆州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代文人荟萃,骚客云集。两千多年前这里就是楚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今天又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就是这样一座享誉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却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大学仕”硬伤,实在是不应该呀!
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