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简介(十二):元代士人画

  11、李衎(1245—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今北京市)人。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为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卒年七十八。追封蓟国公,谥文简。善画枯木竹石,尤善双勾设色竹及水墨竹。墨竹初师金代王庭筠之子王曼卿,后学文同;双钩设色竹师法五代南唐李颇。他曾遍游东南山川林薮,还出使交趾(今越南),深入竹乡观察各种竹子的生长状况,是一位既具有深厚传统功力,又注意师法自然的画家。其画人争欲得之,求者日踵门不绝。至大元年(1308)作四清图,又作《竹石》大轴、《沐雨图》轴,均藏北京故宫绘画馆。著有《竹谱》一书(《知不足斋丛书》收入七卷本),是他生平画竹经验的总结,约成书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前后。此书对不同地区各类竹的形色情状记述详细,对各类竹的各种画法也有详尽论述,是学习画竹者的津梁。

  墨竹图 纸本、墨笔、纵32厘米,横92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原名《元人君子林卷》,共收七家之作,除李衎、王绂两家墨竹为真迹外,其馀五家均为伪作。重裱时,将王绂墨竹取出另裱成卷。李衎所绘墨竹,一竿仰天直立,如扫天云。竹叶向左右披纷,繁而不乱。用笔挺劲,墨色浓厚,清气满纸。后隔水有梁诗正和诗,钤印“臣”、“诗正”。曾经《石渠宝笈初编》、《六研斋笔记》著录。


李衎《墨竹图》

  四清图 纸本、墨笔,纵35.6厘米,横35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原为长卷,约在明代中期时被分割为前后两卷。前卷画慈竹、方竹各一丛,现藏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后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画兰、竹、石、梧,故得名“四清”,意喻君子的高洁品性。画中枝叶虽密,但笔笔秀雅简洁,墨色浓淡相宜,变化自然。


李衎《四清图》

  12、张逊约元成宗大德中(1302)前后在世。字仲敏,号溪云,吴郡(今苏州市)人。与李衍同时作墨竹,自谓不及,随即弃而为钩勒竹,得王维笔意。山水学巨然。能诗,有《溪云集》传于世。存世有《画双钩竹》卷孤本存世。

  画双钩竹 纸本、水墨,纵43.4厘米,横686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坡陀间双钩竹数丛,枝干劲挺,竹叶扶疏,间作老松披佛偃仰。石用中锋圆笔钩皴,有董源、巨然遗意。本幅后楷书自题记上款“伯时”,下署“至正九年四月卅日,吴郡张逊题于吴氏舍馆”。钤“张逊私印”。作于1349年,是张逊晚年用心之作。

  后只有察伋、倪瓒、张绅、梁用行、王汝玉、张间、钱溥、刘钮、陈鉴、严树、陆广、谢希曾、徐渭仁、黄芳、宝熙等人题以及谢希曾等鉴藏印150余方。《朱氏铁网珊瑚》、《佩文斋书画谱》、《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张逊《画双钩竹》

  13、刘贯道(约1258—1336年),字仲贤,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工释道人物、历史画、风俗画、山水、花鸟,系全能画家。其人物画宗晋、唐,形态生动逼真,展卷恍然置身于人物对话之中,手势、眉睫、鼻孔皆有动态,可谓神笔。据《图绘宝鉴》记载,至元十六年(1279年)写裕宗(元世祖忽必烈长子真金)御容称旨,补御衣局使。。元代不少画家因向皇宫献画获得提拔,如何澄、王振鹏等。

  刘贯道能以为裕宗画像而晋升御衣局使,说明他的肖像画技术很高。今存《消夏图》,描写蕉阴下一文士仰卧床榻读书的情形。袒胸翘足,意态舒展,笔法劲健,顿挫有力,风格近吴道子、李公麟。画中屏风上的山水、人物及高几、乐器等物画得极为认真。山水宗郭熙,从《消夏图》中的山水可得验证;花鸟走兽集诸家之长。传世作品《元世祖出猎图》,绢本,设色,画中忽必烈穿白裘跨青鬃马,从者九人,猎于广漠,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积雪图》轴,绢本,水墨山水,图录于《故宫书画集》;《消夏图》卷,绢本,设色,为元画中上乘之作,藏故宫博物院;《梦蝶图》卷,绢本,设色,纵30厘米,横65厘米,藏美国王己千先生怀云楼。

  元世祖出猎图 绢本、设色,纵182.9、横104.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绘元世祖于深秋初冬之时率随从出猎时的情景。画面上,荒漠广袤无垠,远处沙丘起伏,载物的驼队正缓缓而行。近处元世祖忽必烈及随从们勒马暂驻。元世祖外穿银鼠裘衣,内着金云龙纹朱袍,乘一匹黑马,侧身向后张望。旁为一衣着华丽的妇人,或为皇后。随从诸人勒马环绕周围,有架鹰的,有携猎豹的。一少年正侧身挽弓欲向空中的飞禽劲射,众人的目光大都被这一举动吸引,注视着是否能弓響禽落。图中人物用鐵线描,线条细劲流畅,设色浓丽。人物刻画得生动自然,如世祖的雍容、挽弓少年的专注都画得很传神。图中马匹亦各具姿态,体现出作者对此类生活的稔熟,观察之精细和深厚的功力。此图不仅是一幅优秀的人物鞍马画作品,亦是研究元代前期人物肖像画的重要资料。图左下署“至元十七年二月御衣局使刘贯道恭画”,按至元十七年即公元1280年,为刘贯道補入御衣局的第二年。近年有学者人此图缺乏质朴豪纵的气息,可能系由元中后期宫廷画家所追画的。


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

  消夏图 绢本,淡彩水墨画,纵30.5厘米,横71.1厘米美国纳尔逊一艾金斯美术馆藏。画的是一位文人夏日生活情景:在一个种植着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园中,其左边横置一榻,一人解衣露出胸、肩,赤足卧于榻上纳凉。榻之侧有一方桌,桌子与榻相接处斜置一乐器。榻的后边有一大屏风,屏风中画一老者坐于榻上,一小童侍立于侧,另有两人在对面的桌旁似在煮茶。屏风之中又画一山水屏风。这种画中有画的“重屏”样式,是五代以来画家喜欢采用的表现手法,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观赏性和趣味性。该画的右方有两名女子持长柄扇、携包裹款款而来,仪态娴静文雅。画面布局左密右疏,形成比较明显的对比。这幅画的中心人物是袒胸卧于榻上之人。他手执麈尾,双眉微锁,嘴唇紧闭,仿佛正在凝思。有人认为他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因为《消夏图》中的人物神情、器物用具之时代特征,与南京西善桥出土的砖印壁画《七贤与荣启期图》及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对照而推知此图应为刘贯道的《七贤图》中关于阮咸的一段。得知。另外人物身旁的乐器是“阮”,古琵琶的一种为阮咸善弹而得名。亦可印证此图所绘的超逸之士即是阮咸。

  《江村书画目》定此图为南宋刘松年作,后来吴湖帆发现图左竹枝空隙间款“毋道”二字,“毋”即“贯”字之首,作者应是刘贯道。


刘贯道《消夏图》

  14、胡廷晖 生卒不详,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与赵孟頫同里。从他的创作往往不署自己的名款,仅钤盖个人印章来看,可能是一个画工而非文士,因为这种落款方式是元至明初画工的习惯。据吴升《大观录》记载:胡廷晖曾被赵孟頫请到家中为其补全李昭道《摘瓜图》,后来他凭记忆默写了一幅,以至达到乱真的地步,使赵孟頫大为惊讶。

  今存世之作有《春山泛艇图》和《明皇幸蜀图》,均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吴升《大观录》著录中还有《月洞仕女图》。

  春山泛艇图 绢本、设色,纵143厘米,横55.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整幅画面构图繁密,洋溢着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图中布局兼具高远、深远、平远之法,描绘崇山峻岭,山势高耸入云,山间飞涧流泉,松木葱郁,屋宇台阁精工富丽,人物往来其间。山脚下,溪桥潭水,波光如鳞,三两人泛舟赏景。此图与台北故宫所藏《明皇幸蜀图》面貌相似,特别是勾勒下笔较重,悬崖的结构、松树的形态以及云彩的画法等均呈现出胡廷晖的个人风格。在色彩上两者都具有相似的绚丽色泽。此图保留唐代青绿山水的古法较多,与赵孟頫追求“古意”的画风不同,对于鉴别早期山水画有重要的价值。1998年,美籍华人、收藏家王季迁先生将此图捐赠故宫博物院。


胡廷晖《春山泛艇图》

  15、曹知白(1272~1355),元代画家,藏书家。字又玄,贞素,号云西,人称贞素先生,浙西华亭(今上海青浦)人。从小机敏颖悟,很有见识,爱读书,好黄老之学。为人身长七尺,美须髯,曾北游京师,王侯巨富,多折节相交。曾被荐为昆山教谕,不久辞去,“隐居读《易》,终日不出庭户”。曹家为江南富族,庄园宽敞豪华而清幽,喜交结文人名士,所结交的赵孟頫、邓文原、虞集、王冕等皆一代名流,与倪瓒、黄公望交往最密,常以书画相唱和。为人又“笃于友义”,对待文士诗僧,“生则饮食之,死则为治丧葬”。 性格则“外和内刚,寡嗜欲”,他兴来也常常“宾朋满坐冠峨冠,投壶散帙罄交欢”,兴奋时“掀髯长啸”,“四方士大夫闻其风者争内屦愿交”。

  但骨子里处静尚修,不爱喧噪,他为自己的斋居取名为:“右古节”、“常清静”、“玄虚”、“淡然”、“自立”、“止”等,也可看出其志趣和心性,家中“所蓄书数千百卷,法书墨迹数十百卷。非徒藏也,日展诵之,所得者深广也”,因此他之文学素养、师承宽度亦皆非常人可比”。学者们尊称他为“贞素先生”,并称颂其“有司马子长之风”,(见《玩斋集》卷十,《贞素先生墓志铭》)“晚益治圃,种花竹,日与宾客故人以诗酒相娱乐,醉酒漫歌江左诸贤诗词,或放笔作图画”,兴奋处“掀髯长啸”,“四方士大夫闻其风者争内屦愿交”。

  而“风流雅尚,好饰园池”的曹知白更“笃于友义”,对待文士诗僧,“生则饮食之,死则为治丧葬”,他的性格“外和内刚,寡嗜欲”,学者们尊称他为“贞素先生”,并称颂其“有司马子长之风”,(见《玩斋集》卷十,《贞素先生墓志铭》),与合为江南称世的三大名士。

  曹知白擅山水,受赵孟烦影响,而趋向李成、郭熙,也吸取董源、巨然,从中演变成一种清疏简淡的风格。作品多以柔细之笔勾皴山石,极少渲染。一如他的为人,有一股沉静清穆的气息扑面而来,他的山水画,从早期到晚期,其间风格变化比较明显。早年,他的笔墨倾向於粗实腴润,颇有李成、郭熙的痕迹;後来的作品,虽然仍不免有前贤遗影,但基本上确立了自家面目,用笔施墨,讲究细、淡、枯、疏,富於简净苍秀的意蕴,风格清疏简淡,含蓄深沉内敛。也就是说,与元画的总体风貌大致相融共通。当时为黄公望、倪瓒等所推重。黄公望称其有“王摩诘遗韵”,并在题跋中称他:“老而益进。于今诸名胜善画家,求之巧思者甚多,至于韵度清越,则此翁当独步也。”至正二(1342)年,倪瓒经过杨维祯书斋时,见到了曹知白所画《溪山无尽图》就“别有会心”,“爰题三绝于左”。其中一首曰:“曹君笔力能扛鼎,用意何曾让郑虔”。

  王冕亦有诗相称:“流水涓涓石凿凿,一啸长林风雨作。岂云笔底有江山,自是胸中蕴邱壑。昨日亭东白云起,怅望吴淞满江水。安得先生乘兴来,写我江南千里雪”。
  曹知白在元代绘画史上也有其独特的地位:从其存世作品如《松林平远》、《溪山泛艇》、《良常山馆图》等来看,是糅和了李成、郭熙、董源、巨然后的一种新发展。元代山水画放弃对南宋传统的直接继承,转从五代及北宋的传统中寻找发展的依托,李、郭、董、巨是关注的焦点。以纸本为主,以书法性线条令画面形象情韵俱盛的画风,使元画面目一新。曹知白尤擅雪景寒林,虽不改“蟹爪”、“鹿角”程式,能赋新意于笔线之中。松秀疏朗的笔致中有坚挺遒劲之趣、温和儒雅之情趣,漾溢着浓重的书卷气。何良俊认为:“吾松(江)善画者,莫过曹云西。其平远法李成,山水师郭熙。盖郭亦本之李成也”。

  何氏之论,客观地道出了曹知白对后世松江画家的影响力,曹氏的风格、技巧及其文人气质,藉着整个有元一代画风的嬗变因素,袭领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开松江画派之风气。

  曹知白存世作品有《疏松幽岫》(74.5×27.8cm)、《雪山图》、《雪山清霁》《群峰雪霁图》(129.7×56.4,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寒林图》册页(绢本,水墨27.3×26.2cm,泰定二年1325)、《古木寒柯》(1325)、《双松图》(天历二年1329,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松林平远图》、(绢本,水墨,132.1×57.4cm,天历二年1329)、《重溪暮霭图》(至正九年1349)、《群山雪霁图》至正十年(1350)、《疏松幽岫图》至正十一年(1351)、《溪山泛艇图》(藏上海博物馆)、《良常山馆图》(藏南京大学)《为石岩书张公九世同居图》(43×31cm)、《石岸古松图立轴》(58.7×30.5cm)、《洼盈轩图》、《山水画册》(120×62cm)、《溪山泛艇图》等。

  群峰雪霁图 图轴、纸本、水墨画,纵129.7公分,横56.4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群峰雪霁图》作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时年七十有九,是曹知白晚年的作品。在技法上已经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境界。画面的左下方,几株松树巍然矗立,在这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里更显现出一派凛然不屈的丈夫气概;从构图上看,又与右侧庭榭周围的另外几株树遥相呼应。在这幅作品中,画家通过对树木长短远近、虚实疏密的变化处理,使画面产生出强烈的纵深效果,进而使景象开阔,意境深幽。此作虽然是描绘雪景,却没有给人萧瑟荒凉的感受,相反,在这冰天雪地的景色之中,似乎还隐约能够感受到一丝融融的春意。一道在山崖间飞泻直下的流泉,虽然只是一处看似寻常的点缀之笔,却为画面增添了动感,使作品有声有色,更富有观赏情趣。

  此作的构图布局采用的是“高远法”,整体山势不以险峻取胜。平稳和缓的峰峦,带有明显的江南景象的特征,重重叠叠,层层递进,大有江山无尽之感。该画以白颜色为主要色调,技法表现看似简单,实则匠心独运,法度森严,虚实得当,计白当黑,尤其是在水榭、树木这些细微之处更见功夫。用笔简约疏朗,刚柔相济;用墨润燥相间,清淡温和;巧妙地把北方山水所特有的苍浑巍峨的“河朔气象”融入恬淡雅逸的江南景色的韵味,形成了柔美、宁静、凝重的风格。观者在一望之间,即能体会到北方山川的厚重沉稳,也能品味出南方山水的内在之美。

  画的左方上署“群山雪霁”四字。下有“素轩”一印。右方下自识云:“洼盈轩为懒云窝作”。下有“云西”、“玩世之余”二印。右方上黄公望跋云:“云翁为西瑛作此”。(按:西瑛为阿里西瑛,元代著名散曲家,外号“懒云窝”)


曹知白《群峰雪霁图》

  双松图 图轴、纸本、水墨画,纵132.1公分,横57.4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于天历二年(1329),时年五十七岁。图上双松并立,拔地而起,干顶枝条向周围虬蟠伸长,有参天之势。背作杂树,渐远渐澹,如在晨烟暮霭之中。石隙水湄,用浓墨作小树。小大相形,遂使双松劲挺之姿,更为突出。远水但以浅墨画无数横线,直觉渚层滩,成无尽景。技法上以直线皴配合鳞皴表现松干皮,并在树身上加上齐列的横点苔,显得工整规律,但伸展曲折诡谲的松枝经营,枝梢回转上仰之姿,和向四面散射细疏的松针,打破了松身的平整。杂树枯枝则取蟹爪笔法,和其晚年七九岁所作《群峰雪霁图》前景三松简淡笔墨对照,此幅用笔显得严整而厚实。

  全图以松树成为山水画中描摹的一重点,概与元朝整个大环境有关,画家藉事物明志,而松之坚拔,使双松正可作为友情坚贞之象徵。元画中这类题材很多,如朱德润、唐棣等大家之作。但审视诸家之双松,皆可找出从李衎以来所持有李郭派描写树石的严谨传统。和诸家笔下略带书法性夸张的松树相较,曹知白的《双松图》在树形及用笔上,展现了平实的个人风貌。


曹知白的《双松图》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