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文情辛酸:嵇康的赠答诗分析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依据社会学的系统理论,对于嵇康与其兄弟朋友间的赠答诗进行了深入分析。文章认为,这些赠答诗开拓了自东汉以来赠答诗的社交特色、儒家传统礼法的要求,和社会系统间相互沟通的特殊关系。同时,也为太康年间赠答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行文范式。可以说,嵇康的赠答诗在中古诗歌史上,尤其是在赠答诗歌的历史上,具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嵇康;赠答诗;沟通
作者简介:温新瑞,男,1977年生,山西太原人,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文学。工作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阮籍并称为“嵇阮”,是正始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其“目送归鸿,手挥五弦”[1]P21尤为后人所称道。钟嵘在《诗品·卷中》言嵇康文“颇似魏文”[2]、“叔夜‘幽愤’,斯皆五言之警策也”[3]嵇康诗“多抒感愤”(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八)明王士祯曾说:“‘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妙在象外”(《古夫子听杂录》)明人陆时雍认为嵇诗太直白,“嵇阮多才,然嵇诗一举殆尽。”(《诗镜总论》)[4]学人常以阮籍与嵇康相比较,叶适曾说:“观康上不屈于钟会,肯卖魏而附晋乎?世俗但以迹之近似者取之,概以为‘嵇阮’,我每为之太息也。”(《石林诗话》)又说竹林七贤“唯嵇叔夜似真不屈于晋者。……阮籍不肯为东平相,而为晋文帝从事中郎,后卒为公卿作劝进表,若论于嵇康前,自应杖死”(《避暑录话》)“嵇文近汉孔融,析理绵密,阮所不逮;阮文近汉祢衡,托体高健,嵇所不及,此其相异之点也。”[5]其实,论文,阮籍不及嵇康缜密,而论诗呢,嵇康稍逊于阮遥深。总体而言,他们诗文中“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6]嵇康的诗作不多,仅存50多首,常为人称道的是《幽愤诗》,但是《幽愤诗》只能反映其价值取向的某些方面,而其赠答诗却可以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嵇康的思想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并且可以对其死因作进一步探讨,以弥补学术界研究的空白。
一、深情寄灵岳 赠诗念旧游
嵇康的诗歌素有“清峻”的特点,较典型地反映出正始文学的创作风貌。嵇的诗作不多,但赠答诗却占据将近一半之多,有《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五言赠秀才诗》、《答二郭诗三首》、《与阮德如诗》等,都是嵇康在隐居山阳时所写的。如何看待这些赠答诗,是我们下一步要深入分析的。提到赠答诗,其渊源是很久远的,我们从现有文献中发现,最早的赠答诗是东汉时期的《客示桓麟诗》[7]与桓麟的《答客诗》[8],据说这两位是既席而作的,因为社交特色、儒家礼法传统的要求,而具有四言韵语、谦辞恭让、但不乏才思敏捷、应对得当的特点。汉桓帝时期,有秦嘉与其妻徐淑的夫妇赠答诗[9],内容侧重于个人间的相思眷恋之情的抒发,其中不仅有礼的规范,更要有情的自然流露,这两类诗作不仅形成赠答诗的滥觞,而且演变为由讲“礼”到抒“情”的诗文互赠互答。这主要反映在“三曹”与“建安七子”之间的诗作创作里。建安以降,乃正始文学,所以嵇康赠答诗的出现不是偶然,而其仍属于形成期的赠答诗。梅家玲在《汉魏六朝文学新论》中认为“赠答活动,本源自先秦的赋诗风气,先秦赋诗特重应对之宜,准确而巧妙的回应,原是答赋时的必需条件;后世答诗,虽非即席而赋,但就赠诗旨意予以适当回复,却总是一贯通则。”[10]无论诗赋,其表情达意的功效是一致的,而“建安文学”的相互赠答诗开创了社会团体间文学创作的新风貌,可认为是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赠答诗。而大量创作赠答诗作的要算西晋的陆机、陆云了,他们兄弟间的赠答诗反映出“西晋寒素文士‘儒玄结合,柔顺文明’的人格模式,和‘仰齿贵游,好结权门’的社交习尚”[11]具有了文学与政治结合的社会学意义。
在建安与太康之间,在文学与政权之外,嵇康的赠答诗具有了特别的意义。我们不妨先从他的赠诗说起,“赠答诗”所反映出的,便不仅是为诗者个别的情志款曲,也是个人自我与社会群体,乃至于文学传统的互动实况;不仅是“礼尚往来”的社会需要,也是身为文人者的一种存在姿态。[12]嵇康生活在曹魏与司马氏争权夺政的黑暗杀伐时代,他是不主张积极从政的,在曹魏集团,他尽管是曹氏的女婿,本可以身居要职,相反,他只为一个徒具空衔的中散大夫,不久他便到靠近河南的太行山支脉的山阳去隐居了。嵇康不但不喜在黑暗的政坛抛头露面,而且非常崇尚庄玄之道,认为“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述志诗二首》[1]P25在山阳,他结识了山涛、阮籍等七人,他们高蹈遁世,啸傲山林,过着优游放旷的生活。这期间,嵇康的哥哥,嵇喜决定入晋当官。人生观的改变破坏了嵇康兄弟间的融洽关系,但当往事一幕幕出现在嵇康的脑海时,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 》组诗,表达对兄长的思念与喜入军后的想象,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和因人生观不同而分道扬镳的惆怅与感叹。
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一)[1]P20
泳彼长川,言息其浒。陟彼高冈,言刈其楚。嗟我征迈,独行踽踽。仰彼凯风,涕泣如雨。(三)[1]P20
所亲安在,舍我远迈。弃此荪芷,袭彼萧艾。虽曰幽深,岂无颠沛。言念君子,不遐有害。(六)[1]P20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十四 )[1]P21-22
嵇康这组四言赠嵇喜的诗歌共十八首,也可以认为是一首诗共十八章,清沈德潜认为该诗“首章赠入军,以下皆相思之词。”[13]沈的认识太过概括,如果细分析,则主要可分为四个层次:先从嵇康对自己与兄长在昔日那“优游容与”、“啸侣命俦”的美好回忆说起,接着从第三首笔锋一转,兄弟道别,兄长从军独行,自然“涕泣如雨”、“寤言永思”;兄喜终于走了,消失于嵇康的视线,第六首却勾起他更深的思念,一句“所亲安在”情深意重,接着就是对喜远行后的想象,“君子”、“友”等称谓是敬称,也是不舍与挂念的表现,尽管“徒恨永离”,也祝愿可以“凌厉中原,顾盻生姿”;第十四首嵇康的思绪再次转向,劝说兄长“人生寿促”,要珍重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无忧无虑地生活,就不要以出仕为要务,而应该去过“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生活。嵇康说他自己就是“琴诗自乐”、“怡志养神”,可是如果没有兄长与其分享,生命中会有缺憾,自己只能“含道独往”。嵇康在赠喜的诗中,谦辞的运用,委婉的劝说,融理于情,追昔款款,念往深深,充分表达了兄弟深情却又不得不因“流俗难悟,逐物不还”而“纵心无悔”的分别。嵇康还有《五言赠秀才诗》一首,是对前十八首的总结性创作,如下:
双鸾匿景曜,戢翼太山崖。抗首漱朝露,晞阳振羽仪。长鸣戏云中,时下息兰池。自谓绝尘埃,终始永不亏。何意世多艰,虞人来我维。云网塞四区,高罗正参差。奋迅势不便,六翮无所施。隐姿就长缨,卒为时所羁。单雄翩独逝,哀吟伤生离。徘徊恋俦侣,慷慨高山陂。鸟尽良弓藏,谋极身必危。吉凶虽在己,世路多崄巇。安得反初服,抱玉宝六奇。逍遥游太清,携手长相随。[1]P19
梅家玲认为“赠答诗”不但兼具了“自我呈现”与“社会活动”的双重性质,亦使诗作本身成为诗人“自我”和其所处之“社会”进行对话、交融的场域。[14]无论赠诗,还是答诗,都具有从面对面的即席而作到跨越时空而存在的意义,这样诗人的缺席使得诗作本身具有了存在的社会意义。诗人此时处于隐性的地位,是存在于被赠者的脑海里的,不仅赠诗如此,答诗也是这样,当诗作本身成为“场域”时,就具有了沟通的社会意义。那么,作为特定一方的嵇喜又是怎么回答的呢?这位在晋朝为扬州刺史的嵇喜,曾作《答嵇康诗四首》[15]表打出自己的人生理想,我们看其中两首:
君子体变通,否泰非常理。当流则蚁行,时逝则鹊起。达者鉴通机,盛衰为表里。列仙狥生命,松乔安足齿。纵躯任世度,至人不私已。(二)
达人与物化,无俗不可安。都邑可优游,何必綮山原。孔父策良驷,不云世路难。(三)
嵇喜说得再明白不过了,尽管他也怀念昔日与嵇康在一起的生活是何等逍遥,“逍遥步兰渚,感物怀故人”,但是终究是“时至忽蝉蜕,变化无常端”(一)人生的信念对嵇喜来说是不能固守的,或者说他本来就不愿随嵇康去过“游心大象”、“长啸清原”的生活。机会一到,他就迫不及待地出山了,好一句“都邑可优游,何必綮山原”,可想嵇康看到此诗的心情了,但毕竟是兄长写的,嵇康没有气愤到与其绝交的地步,或因为嵇喜与山涛的性质不同吧,毕竟没有推荐自己去做官。
二、清音发浩歌 生别两徘徊
“以诗赠答”乃是一种以“诗”取代书信与面对面口头对应的精致化沟通行为。……就赠答诗来说,人我之“别”,可以是因实际时空距离而起的离情别绪,也可以是彼此因身份、地位、立场、思想不同而生的心理歧异;当然,兼具二者与超乎二者的复杂情态,亦所在多有。[16]赠答诗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沟通彼此间的思想情绪与心理立场,不管其结果如何,在互赠互答的过程里,我们说这种文学行为就具有了自己的价值以及重要的社会意义。
嵇康在《与阮德如诗》情深意切“含哀还旧庐,感切伤心肝。良时遘吾子,谈慰臭如兰。畴昔恨不早,既面侔旧欢。不悟卒永离,念隔增忧叹。事故无不有,别易会良难。郢人忽已逝,匠石寝不言。泽雉穷野草,灵龟乐泥蟠。荣名秽人身,高位多灾患。未若捐外累,肆志养浩然。颜氏希有虞,隰子慕黄轩。涓彭独何人,唯志在所安。渐渍殉近欲,一往不可攀。生生在豫积,勿以怵自宽。南土垾不凉,衿计宜早完。君其爱德素,行路慎风寒。自力致所怀,临文情辛酸。”[1]P33
阮侃,字德如,有俊才而饬以明理,风仪润雅,与嵇康为友,仕至河内太守。作《答嵇康诗二首》表达了对嵇康的赞同以及因分离而产生的挂念与祝福。“顾眄怀惆怅,言思我友生。会遇一何幸,及子遘欢情。交际虽未久,思爱发中诚。……潜龙尚泥蟠,神龟隐其灵。庶保吾子言,养真以全生。东野多所患,暂往不久停。幸子无损思,逍遥以自宁。”(一)[1]P477“不悟卒永离,一别为异乡。四牡一何速,征人去路长。顾步怀想象,游目屡太行。抚轸增叹息,念子安能忘。……愿子盪忧虑,无以情自伤。候路忘所次,聊以酬来章。”(二)[1]P478
从嵇康与阮侃的赠答诗来看,第一,表现了朋友间的诚挚友谊,问寒问暖,叮咛嘱咐;第二,表达了朋友间在彼此认同的同时,追求各自独立性格的倾向。嵇康的性格,一方面是言行谨慎的,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世说新语·德行》)另一方面则是“称情直往”,“直道”而行,率直的。尤其从他与阮的赠答诗看出,出仕与隐退的差别,人生观彼此的分离,可情谊仍在,“临文情辛酸”足可见嵇康内心的痛惜之情。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沟通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生命,这一社会中最基本的系统,尽管社会内部存在着各种可能的动向、过程、演化等系统间的复杂变化,而生命系统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沟通把自身系统与他系统及周在环境的关系处理的最为简单化。嵇康生活的时代,乃“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阮籍传》)[17]作为名士的他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呢?我们通过分析嵇康“赠答诗”的“答诗”部分,希望找到答案。不过,我们在此之前,有必要把郭遐周、郭遐叔亮兄弟的赠诗列举一二:
吾无佐世才,时俗所不量。归我北山阿,逍遥以倡佯。同气自相求,虎啸谷风凉。惟予与嵇生,未面分好章。古人美倾盖,方此何不减。援筝执鸣琴,携手游空房。綮迟衡门下,何愿于姬姜。予心好永年,年永怀乐康。我友不斯卒,改计适他方。严车感发日,翻然将高翔。离别在旦夕,惆怅以增伤。郭遐周《赠嵇康诗三首》(一)[1]P475
离别古自有,人非比目鱼。君子不怀土,岂更得安居。四海皆兄弟,何患无彼姝。岩穴隐传说,空谷纳白驹。方各以类聚,物亦以群殊。所在有智贤,何尤不此如。所贵身名存,功烈在简书。岁时易过历,日月忽其除。勗哉乎嵇生,敬德在慎躯。郭遐周《赠嵇康诗三首》(三)[1]P476
思言君子,温其如玉。心之忧矣,视丹如绿。如何忽尔,超将远逝。心之忧矣。将以怵惕,怵惕惟何。惟思惟忧。辗转反侧,寤寐追求。驰情运想,神往形留。心之忧矣,赠其劳愁。郭遐叔《赠嵇康诗二首》(一)[1]P476
君子交有义,不必常相从。天地有明理,远近无异同。三人不齐迹,贵在等贤踪。众鸟群相追,鸷鸟独无双。何必相叨濡。江海自从容,愿各保遐年,有缘复来东。郭遐叔《赠嵇康诗二首》(二)[1]P477
郭氏二兄弟是嵇康在山阳隐居时所结识的挚友,但是二郭最终耐不得山野,决定出仕为官。他们在赠诗里首先回忆与嵇康在一起的时光,“援筝执鸣琴,携手游空房”、“思言君子,温其如玉”,在人生离别的路口,尽管是迟迟不舍,言之增悲伤,明白时间的残酷,“叹我与嵇生,倏忽将永离”天地长久,而人生不待,往日的赏心乐事,此刻一一记起,但也没有延续的可能,“我情愿关,我言愿结”郭氏兄弟的心情是悲痛的,他们非常不舍嵇康这位好朋友,可又无法说服自己放下出仕的念头,郭遐周说的明白,“方各以类聚,物亦以群殊。所在有智贤,何尤不此如”,毕竟他们是相互敬佩的挚友,既然分别在即,回忆与惋惜之外,也只有深切的祝福与希望,“勗哉乎嵇生,敬德在慎躯”、“愿各保遐年,有缘复来东”。总体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很典型的赠诗,其委婉地表达了二郭要出仕任官时的心情,也说明他们在与嵇康的沟通中把握着化复杂为简单的尺度,希望各自的生命系统可以彼此独立,彼此开放,不要产生误会与矛盾。
嵇康也是不能轻易放下情谊的高士,看到二郭的临别赠诗,他也很感动,很难过,于是奋笔疾书,写下《答二郭诗三首》:
天下悠悠者,不能趋上京。二郭怀不羣,超然来北征。乐道托莱庐,雅志无所营。良时遘其愿,遂结欢爱情。君子义是亲,恩好笃平生。寡智自生灾,屡使众衅成。豫子匿梁侧,聂政变其形。顾此怀怛惕,虑在茍自宁。今当寄他域,严驾不得停。本图终宴婉,今更不克幷。二子赠嘉诗,馥如幽兰馨。恋土思所亲,能不气愤盈。(一)[1]P32
昔蒙父兄祚,少得离负荷。因疏遂成懒,寝迹北山阿。但愿养性命,终己靡有他。良辰不我期,当年值纷华。坎凛趣世教,常恐婴网罗。羲农邈已远,拊膺独咨嗟。朔戒贵尚容,渔父好扬波。虽逸亦已难,非余心所嘉。岂若翔区外,餐琼漱朝霞。遗物弃鄙累,逍遥游太和。结友集灵岳,弹琴登清歌。有能从我者,古人何足多。(二)[1]P32–33
详观凌世务,屯险多忧虞。施报更相市,大道匿不舒。夷路值枳棘,安步将焉如。权智相倾夺,名位不可居。鸾凤避罻罗,远托昆仑墟。庄周悼灵龟,越稷畏王舆。至人存诸己,隐璞乐玄虚。功名何足殉,乃欲列简书。所好亮若兹,杨氏叹交衢。去去从所志,敢谢道不俱。(三)[1]P33
“社会系统的特殊性就在于以沟通作为基本前提。”[18]诗歌赠答就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其所要表达的就是彼此间身份的了解与认同,也就是为维护自身的生命系统而协调自我系统与他系统及周在环境的开放性、独立性、封闭性,最终实现生命系统自身在其封闭的系统中的自我维持和自我生产。与赠诗的不同点,嵇康在答诗里所表达的内容更为本色,是一种在特定场域(赠诗)的自我呈现,它可以不必考虑缺席的对方是否需要什么,这也是答诗与赠诗的不同之处吧。就嵇康的答诗来看,他对郭氏兄弟的态度是与嵇喜、阮德如不同的。其三首答诗分别针对二郭对自己的赠别、怀念、规劝作答:第一首表明自己与二郭昔日的友谊,对他们的赠别很感激,“二子赠嘉诗,馥如幽兰馨”,但对人性的变化,友谊的失落是充满愤慨的,“能不气愤盈”;接着第二首回忆了自己成长的经历,与二郭的结交,尽管现在情况有变,但是面对司马氏政权的“网罗”,自己宁愿过“遗物弃鄙累,逍遥游太和。结友集灵岳,弹琴登清歌”的生活;第三首嵇康不但慨叹“大道匿不舒”的世道,而且用“庄周悼灵龟。越稷畏王舆”等含蓄地劝勉二郭远离“权智相倾夺,名位不可居”的司马政权,甚至带有了鄙视的态度,“功名何足殉,乃欲列简书”,可见嵇康对二郭的离去是具有反思性质的心痛与气愤。
德国社会学家鲁曼说:“反思是当系统同环境的区分成为一切的基础的时候所使用的概念。”[19],沟通的反思性具体表现在嵇康这里,不仅具有答者对自身系统和环境的复杂性所作出的反思,而且使答者在回赠过程中有可能不断地思考赠答本身的意义,并使赠答行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为赠答诗总过程的顺利完成服务。嵇康对二郭赠诗的回答之所以具有反思性,就在于他决定与二郭在思想上完全区分,要求一种思想与人格的完全对立。他的反思是经过合理的分析与比较而最终得出的,是一种要求“自我认同/行为”与“社会承认/预期行为”的特殊沟通,所以态度上难免激愤,答诗对赠诗形成了直接针对的张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嵇康与其兄弟朋友间的赠答诗,我们既感受到一个孤傲耿直的嵇中散和他那“兴高而采烈”(《文心雕龙·体性》)[20]诗歌特点,又揭示出其赠答诗文本所具有的社会意义。不仅开拓了自东汉以来赠答诗的社交特色、包括四言韵语、谦辞恭让、思维敏捷、应对得当等儒家传统礼法的要求,及社会系统间相互沟通的特殊关系和特点,而且为太康年间赠答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行文范式。所以,嵇康的赠答诗在中古诗歌史上,尤其是在赠答诗歌的历史上具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嵇康集[A]鲁迅全集(第9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2]、[3]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上)[C]北京:中华书局1981版第10、5页.
[4]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下)[C]北京:中华书局1983版第1405页.
[5]刘师培,程千帆导读.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42页.
[6]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版第330页.
[7]、[8]、[9]、[15]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4版第184页、第183页、第185-188页、第550页.
[10]、[11]、[12]、[14]、[16]梅家玲.汉魏六朝文学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版第171页、第199页、第200页、第158-159页、第173页.
[13]清·沈德潜选.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版第143页.
[17]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四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4版1360页.
[18]、[19]高宣扬.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42页、第171页.
[20]赵仲邑译注.文心雕龙[M]南宁:漓江出版社1982版第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