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行无碍凭来去——试论富贵闲人贾宝玉
五
1
如果在我们的心里能够有这么深厚的批判与觉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走向真理,我们才有可能理解宝玉毁僧谤道的根源,我们才有可能懂得宝玉叛逆行为中所蕴涵的觉醒与无畏!在宝玉的生命里充满了随顺自然、怜惜有情的佛道至理,他用纯真的心灵与真理交汇,在这交汇里他掌握了儒释道里最深奥也是最朴素的真知,他将生命融入其中进行证悟,在这样的证悟中我们将看到圣人与先贤们的真正传承!
让我们用一种更为博大的胸怀去解读儒释道中的真知,让我们穿透这不同的载体直去那深奥幽密、清灵空渺的至真之处,让我们跟随宝玉去进入儒教的“仁”,道教的“慈”与佛教的“大悲”境界。
世间万象已在书中精彩示现,真知和邪谬就象白昼与黑夜般循环交替,只有纯净的心灵会超越黑暗走向光明,这样的探索,每一步都会有坚实的脚印。不如让我们一路看去,从宝玉的脚印里随意拣取几个作为对真知的启发。
让我们先从宝玉对世人混盖庙的一段评论看起吧:
茗烟道:“……只是一件,我常见二爷最厌这水仙庵的,如何今儿又这样喜欢了?”宝玉道:“我素日因恨俗人不知原故,混供神混盖庙,这都是当日有钱的老公们和那些有钱的愚妇们听见有个神,就盖起庙来供着,也不知那神是何人,因听些野史小说,便信真了。比如这水仙庵里面因供的是洛神,故名水仙庵,殊不知古来并没有个洛神,那原是曹子建的谎话,谁知这起愚人就塑了像供着。[45]
混供神盖庙的老公和愚妇们从来都不少,见庙烧香、见神磕头的愚人更如恒河中的沙砾般众多,在这热闹沸腾的寺庙与道观的门前,又有几人能够登堂入室晓知其中的玄奥?无论是中国的“道”还是印度的“佛”或是西方的“基督”乃至一切证悟了的大觉者都向世人揭示了宇宙的终极真理,都向全人类揭示了生命的价值。可这样的终极真理又有几人真正的碰触过,生命的宝藏又有几人真正去挖掘?探索终极真理发端于将欲望与心念穿透的洞察,这是将目光从外部世界收回到“自我”内部的一个独自面对的过程,它是自觉的开始!一旦你不再被外部的世界搅扰,勇敢真诚的独自面对自我,那么永恒的宁静与深刻的喜悦便会对你微笑,你定会在宁静与喜悦中悟知宇宙永恒的空性,因而自然达到无我与无私的境界,这就是生命迈向极乐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路径!
一切的开端在于对知识的学习与获得,有限的是向外在世界不断学习而得来的知识,无限的是向生命内里不断探询而得到的知识。只有拥有了丰富而深厚的知识,才能拥有对生命探索的力量,才能拥有走向生命极乐的可能。而众多的世人只在混沌的愚昧状态,他们从不曾将自己的心智开启,从不曾单独的对“自我”进行过思索,他们无法用心灵捕捉宇宙间的信息,无法敏锐的感知。被狭隘“小我”的私欲掌控以及盲目从众便是他们生命的全部。因此在这盲目、混沌、无觉知的状态下,乱磕头混盖庙的事情永远也不会息止!芸芸众生滚滚来去,不觉悟的生命如恒河沙般无穷,一代又一代的觉者传递着慈悲的大力、时时刻刻的替后来者明辩邪谬、在黑暗里坚定的引领。愿你能够读懂宝玉这一段深透而简短评论的深意,愿你从此觉知,不再盲目的拥挤在愚人的洪流之中,愿你能够看到这黑暗里慈悲的引领!庚辰本在此处批道:“此书救世之溺不假”[46],“救世之溺”四字批得深挚而贴切,如果你能够用纯净的心灵去解读《红楼梦》,那么你就一定会呼吸到无处不在的慈悲指引!
如果我们把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与肯定作为不变的指引,如果我们把追求永恒真理的探索作为不变的指引,那么一切繁复的外相都将会被穿透,那么圣人们不同文字下面的真知就会显现,这真知是同一片澄明的天空,祂就是永恒的终极的真理!
如果我们能够穿透承载佛学的文字而看到金子般闪光的真理,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够穿透儒学所衍生出来的万象,而看到它最根本的“大仁”!让我们来看宝玉关于叔伯兄弟姐妹的一段痴想,来看他对人性最根本平等的回归。
正值宝玉走来,见了这般形况,问是怎么了。贾环不敢则声。宝钗素知他家规矩,凡作兄弟的,都怕哥哥,却不知那宝玉是不要人怕他的。他想着:“兄弟们一并都有父母教训,何必我多事,反生疏了。况且我是正出,他是庶出,饶这样还有人背后谈论,还禁得辖治他了。”更有个呆意思存在心里。——你道是何呆意?因他自幼姊妹丛中长大,亲姊妹有元春、探春,伯叔的有迎春、惜春,亲戚中又有史湘云、林黛玉、薛宝钗等诸人。他便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有这个呆念在心,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可无。只是父亲叔伯兄弟中,因孔子是亘古第一人说下的,不可忤慢,只得要听他这句话。所以,弟兄之间不过尽其大概的情理就罢了,并不想自己是丈夫,须要为子弟之表率。是以贾环等都不怕他,却怕贾母,才让他三分。[47]
一切人为的等级观念在这里被化为乌有,在宝玉心里叔伯兄弟之间并无尊卑,正出与庶出之间没有等级的差别,一切人为的污垢被宝玉轻轻的拭去了,留下的只有一切生命最根本的平等,一切生命最根本的真实。抛弃了尊卑回归了真实,抛弃了浮华回归了质朴,因此宝玉并不想自己是丈夫,要为子弟做表率,宝玉是一个最真实的人,也尊重他人的真实。宝玉认同了孔子的教导,他只在其兄弟间尽大概的情理。这是一种不近不远、不疏不密的关系,它是人与人相处的最佳尺度,因为在这尺度里有关切,但更有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尊重的空间。如果你不懂得生命最根本的平等,如果你不懂得对他人最根本的尊重,你就无法象宝玉这样能够轻轻的拭去人为的一切扭曲与强加于人性之上的污垢,回归生命本然的真实与纯净,你就无法将生命里最根本的尊重给予自己和他人。
祛除了世间人为的等级与尊卑,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生命都无有差别。万物平等,但万物也均有差别,这就是统一而丰富的世界,差别是上天的赋予,决非人为的造作。在宝玉的心里有着一个衡量人的尺度,这个尺度并非完全是男浊女清,这个尺度是身为万物之灵的人是否不负上天的厚望,是否秉承了万物之灵气、日月之精秀。对心灵品质的要求才是宝玉鉴赏人的最根本标准。这标准与自然相通、与“道”同行,这标准里有对人最根本价值的肯定与赞美,这标准里承载着与真理息息相通的法脉!在宝玉的心念里我们看到了儒学所承载的真知,在宝玉的批判里我们看到了儒学所衍生的偏颇,在他的“呆意”里我们看到了他轻巧而随意的抹去了偏颇,留下了对真知最坚定的传承。在此,我们难道不该敬佩宝玉那大智的透彻与大勇的无畏吗?
2
人是万物的灵长,人与人的相处要遵循最根本的相互尊重的原则,人与万物的相处更离不开这不变的法则,否则精密宇宙的秩序将被打乱,和谐共处的世界将遭到毁坏!万物皆是有情,哪怕是我们身边随意的一件物品,它也一定是有生有死的,它与我们的接触中也在传递着信息,这信息带着鲜活的感触,对于这样的物品我们应该怎样去爱惜它呢?让我们来看晴雯撕扇中宝玉的一段笑谈:
晴雯笑道:“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48]
爱惜财物发展到一个极端必定是被物所累,既要爱物又要做到不被物累的境界,就要懂得“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的,一切财物的价值都在于它是为人的方便和快乐而服务的,人是一切财物的主人而绝非它的奴仆。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很多人都在对物质的追求中逐渐迷失了,他们不知不觉的将自己变成了财物的奴仆,被外物所役使,生命被无谓的虚掷了,在物质的极大丰富中得到的是被奴役的不自由!懂得了财物根本的用途,我们就可以获得享用它的最大快乐,这快乐里充满了你不与旁人相同的性情,充满了你舒展个性的自由,你可以将扇子撕了玩,也可以将杯盘摔了听响,一切都听凭你的爱好,因为一切财物皆是为了你的快乐而来!这样才是对财物最大的尊重与爱惜!
这的确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它被儒释道的圣贤们反复训诫,可是被物所累、为财而亡的愚人还是不尽不断。一个微小的不被外物役使的自由都是这么难以获得,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因掌握了一星半点的外物而自作聪明的骄傲,我们为何还不能不低下谦卑的头颅自省,我们为何不能用财物来与他人共享快乐,我们为何要守着一堆财物死去?
宝玉是自由的,他与真理是那么的相通,“道”与他同行同在,儒释道里的真知被他全然的吸收了,他的欣喜从内心深处升起,谁也无法拿走,他的悲悯象花朵的芬芳般飘散,细心的人就能够领受。可是世间又有几人真正开启过自己的心智,又有几人能够看到自我以及世间万象的真实?太多的人被虚妄的幻象所笼罩,人格的扭曲与不健康变成了常态,而心灵中的本真却被全然的扼杀了,因此在无边苦海中沉浮的迷人志高气昂,而与真实同在的觉者却注定孤独!
让我们来看迷人的糊涂与坚定,让我们来看觉者的多情与荒诞:
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咭咭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踏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49]
宝玉那对女子们因悲悯而生起的忘我的怜爱,在世人看来也只不过是令人难解的呆气罢了;宝玉那无比扩展了的情怀以及与万物息息相通的默契,在世人的眼中更是荒诞的可笑;宝玉抛弃了一切人为的扭曲回归到了对生命本真的尊重与赞美,这样的大无畏在世人看来却竟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宝玉所进入的那个不被物累的自由境界,则更是遭到世人的疑惑和诽谤。迷人与觉者之间的距离从来都是这么巨大,他们都是人类里的一员,但他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心灵结构!
迷人的不解是必然,在宝玉一系列看似怪诞的行为之后,让我们来看蒙本在此处的批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深意味,岂能持告君”[50]?到此,我们算是得到了一个对世人不解的圆满答复,其中深意自当个人玩味。
在宝玉对儒释道的叛逆与继承中,在宝玉这一个个无畏与探索的脚印里,在宝玉的荒诞或是多情里,你是否获得了一丝的启发,你是否将自己纯净的心灵已悄悄开启?
让我们再去玩味蒙本在此段所提出的几个问题:“宝玉之为人非此一论亦描写不尽,宝玉之不肖非此一鄙亦形容不到,试问作者是丑宝玉乎?是赞宝玉乎?试问观者是喜宝玉乎?是嫌宝玉乎?”[51]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各抒己见,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思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继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