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原型为巫支祈无疑

  在关于神话小说《西游记》人物孙悟空原型的考证问题上,我一向支持鲁迅先生的观点,即:孙悟空的原型是淮水水神巫支祈。巫支祈何许人也?唐代的韦绚在他的笔记《戎幕闲谈》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唐永泰年间(唐代宗李豫年号,公元765年至766年),楚州刺史李汤得到一个渔人的消息,说在龟山下钓鱼时,偶尔发现深水下有一大铁索,“盘绕山足,寻不知极”,李汤于是招集了数十名水手和五十多头牛强行牵拖,其时水面上忽然“惊浪翻涌,观者大骇”,等到拖上岸时,奇迹出现了:

  锁之末,见一兽,状有如猿,白首长鬐,雪牙金爪,闯然上岸。高五丈许,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秽,人不可近。久乃引颈伸欠,双目忽开,光彩若电,顾视人焉,欲发狂怒。观者奔走,兽亦徐徐引锁,拽牛入水去,竟不复出。

  后来,有一个叫李公佐的人在东吴访古时,在一石洞中得到了一本名叫《古岳渎经》(即古《山海经》)的书,第八卷有文字记载说,大禹治水时在桐柏山遇到“淮涡水神” 巫支祈兴风作浪,阻碍治水,于是禹命人用大铁链锁住巫支祈的颈子,又把他的鼻孔穿上铜铃铛,然后把他压在淮河南边的龟山脚下。而这巫支祈“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正好与李汤见到的怪兽一模一样。宋代李昉在《太平广记》中对此事全文转录。另外,宋代曾慥《类说》、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清代蒋义彬《千金裘》、阮葵生《茶馀客话》、周清原《西湖二集》、袁枚《子不语》、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宣鼎《夜雨秋灯续录》、薛福成《庸庵笔记》等书中均有转载,部分还敷衍出了更新奇的故事。这就是鲁迅所持观点的依据。这一传说本身虽属无稽之谈,但并不影响神话小说创作的借鉴和发挥。

  截止目前,关于孙悟空原型的观点,另有三种说法如下:

  其一、日本北海道大学学者中野美代子提出“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传说源于福建。

  其二、甘肃榆林石窟中的壁画《唐僧取经图》中有一个紧随唐僧的尖嘴猴腮的胡人,敦煌研究院有关专家指出,这猴形人就是孙悟空的原型,叫“石盘陀”,是甘肃人。

  其三、印度古代叙事诗《罗摩衍那》中有一个神通广大、智勇双全的神猴,叫“哈奴曼”,因此有专家提出孙悟空是从印度“进口”的。胡适和陈寅恪都支持这种说法。

  以上三种说法各有考证的详细依据,但都没有鲁迅的观点令人信服。因为在小说《西游记》第三回中,确实提到了“大禹治水”:

  正说处,后面闪过龙婆、龙女道:“大王,观看此圣,决非小可。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定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龙王道:“那是大禹治水之时,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是一块神铁,能中何用?”龙婆道:“莫管他用不用,且送与他,凭他怎么改造,送出宫门便了。”(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借龙王之口交待了“如意金箍棒”的来历,明确提到“大禹治水”,已经非常确凿地证明了鲁迅观点的正确性。

  吴承恩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最早所祖应该是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和义净译《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中记载的故事。到了宋代又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明之间,有吴昌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杨东来杂剧《西游记》以及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这些杂剧中已经出现了孙悟空的形象和名号。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中有“无支祁(巫支祈)是他姊妹”的话;另外,元杂剧中有这样的台词:“孙行者上云:……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祇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对于孙悟空的原形根据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用不着后人再来费心考证了。这些足以证明孙悟空这一形象不是吴承恩的首创,他写小说只是继承前人,继续完善人物形象,他是《西游记》故事的集大成者。正如鲁迅所说:“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巫支祈)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

  以上实例,尤其是《西游记》第三回龙王自道“大禹治水”的文字,充分证明孙悟空的原形为巫支祈无疑,其他三种观点随即不攻自破。但近来又有人依据壁画《唐僧取经图》和《大唐西域记》等关于“石盘陀”的描述,把一个“尖嘴猴腮的胡人”说成是孙悟空的原型,这对于“齐天大圣”的英雄形象来说,大为贬低,大打折扣。石盘陀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唐代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这样记载:

  ……更入道场礼请,俄有一胡人来入礼佛,逐法师行二三币。问其姓名,云姓石字盘陀。此胡即请受戒,乃为授五戒。……三更许到河,遥见玉门关。去关上流十里许,两岸可阔丈余,傍有梧桐树丛。胡人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法师既渡而喜,因解驾停,与胡人相去可五十余步,各下褥而眠。少时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师,未到十步许又回,不知何意,疑有异心。即起诵经,念观音菩萨。胡人见已,还卧遂睡。……

  当时玄奘是私自出国取经,违反了唐代有关律令。在从凉州前往瓜州时遭到官方的追捕,所幸瓜州的官吏们被他执著的精神感动,撕毁了追捕文书,私下将他放出关口,送往敦煌。在敦煌,他遇到了石陀盘,并为他“授五戒”。而石陀盘在半路上起了恶意,看以上一段文字所描述的情形是想谋害玄奘向官方邀赏,虽未得逞,却以“前途险远”、“家累既大而王法不可忤”为借口,得了玄奘的银两和马匹回家去了,临行前还逼着玄奘发重誓,一旦被抓,千万不能连累他。试想,这样一个德行卑鄙,形貌丑陋(“盘陀”,意为回旋曲折、突兀不平,说明石盘陀这个胡人其貌不扬,走路不稳。)的人,如何能成为孙悟空的原型呢?他的德行连猪八戒都不如,小说的作者即使选择妖魔鬼怪的原形,也不会考虑石盘陀这校样一个庸俗卑劣的人物。

  最后,再谈一下孙悟空故乡的问题。研究这样一个问题是很无聊的。持各种不同观点者或说孙悟空的故乡在福建,或在山东、或在敦煌、或在连云港,或根据鲁迅的观点,认为在淮水之源的桐柏山,也即是巫支祈出现过的地方。其实,这种推理是不符合科学逻辑的。小说人物的原形与其故乡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巫支祈因作乱被大禹锁在龟山下,那么他作水怪之前的故乡究竟在哪儿,不得而知。就如同现在有一个农村人犯了法,被关到了某大城市的监狱中,能说这人的故乡就是监狱所在地吗?这种考证逻辑显然是很荒谬的。

  如果非要追寻孙悟空的故乡所在地,还得从《西游记》文本中寻找,第一回在叙述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之后,有一段精彩的骈文:

  势镇汪洋,威宁瑶海。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水火方隅高积土,东海之处耸崇巅。丹崖怪石,削壁奇峰。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这段文字所描述的风景特色,明眼人一看就会知道是连云港花果山、镇海寺一带,这才是吴承恩笔下孙悟空的故乡。孙悟空正是花果山最高峰玉女峰“正当顶上”“一块仙石”变化而成。吴承恩的故乡在江苏省淮安市,离连云港很近,他小说中人物孙悟空的故乡也是他从小经常游览且非常熟悉的地方。

  对于孙悟空的故乡,其他各地为了旅游利益或其他目的,想方设法来考证并争夺,也是无济于事的。即使有再多的花果山和水帘洞,而靠近东海,与龙王邻近的花果山只有一个。

  另外,按照佛经对四大部洲的描述,南瞻部洲(“阎浮提”)是地球,而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是另外三个星球。这又说明,孙悟空是外星人,出生后来到地球上帮助唐僧取经。当然这只是一个笑话,也是对这类无聊问题有“考据癖”者一种善意的揶揄。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