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四雅之古琴在中国古代具有教化作用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乱弹琴”比喻胡闹或胡扯;用“对牛弹琴”比喻对蠢人讲大道理是白费口舌,或讥笑有些人说话不看对象。这里的“琴”指的就是“古琴”。
古琴,在古代常称作瑶琴、玉琴、丝桐、七弦琴等,本世纪初才开始称为古琴。古琴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拨弦乐器,在我国的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琴作为封建士大夫抒发感情的乐器,与棋、书、画并称“文人四雅”,深深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象《红楼梦》中元春的丫鬟就是用“抱琴”做名字的。
琴的发明很早,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制造出了最早的古琴。据史书记载,琴在西周时期曾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当时琴与瑟经常在一起演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非常看重音乐的社会功能,把它看作是治国安邦的工具。由于孔子的提倡,礼乐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礼仪。而古琴是礼乐之首,这样,孔子的弟子们就把古琴普及到城镇的每家每户,家家户户都背诵古琴伴唱的“弦歌”,以此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论语·阳货》)孔子的学生子游出任武城县令,孔子去武城,听到了弹琴唱歌的声音,原来是子游用礼乐教化百姓。后来,人们就以“武城弦歌”表示为政者重视礼乐教化,治事有方。《吕氏春秋·察贤》也有类似记载:“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在单父做地方官,用礼乐教化百姓,身不出屋而把单父治理好了。晋代嵇康也肯定了古琴的教化作用,他在《琴赋》序中写道:“众器之中,琴德为优。”可见,古琴在古代对开通国家风化、教化百姓起到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还有一些文臣士人借用古琴达到劝讽的目的。《东周列国志》载,齐威王吃喝玩乐,不理朝政,邹忌持琴叩见。见到齐威王后,邹忌调好弦就把两手放在琴上,老半天也不弹。齐威王很纳闷,这时邹忌就说:“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使归于正。”然后便大谈当初伏羲作琴如何则天法地,如何暗合君臣之道。齐威王听得很不耐烦,邹忌顺竿而上,说道:“大王看臣抱着琴说了半天不弹一曲,就有些不耐烦了,可大王您抱着齐国这把大琴整整九年不弹一回,就不怕百姓们不耐烦吗?”齐威王猛然醒悟,当即拜邹忌为相,齐国逐步走向大治。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昔者瓠巴鼓琴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意思是水底的鱼听到琴师瓠巴鼓琴都露出头来,吃草的马听到伯牙鼓琴,都把头抬了起来。只要有声音,无论怎样微小,没有不被人听见的;行为无论怎样隐蔽,没有不显露出来的。荀子借此来说明只要学习,总会做出成绩,只要积善,总会被人所知。
汉赋大家枚乘在《七发》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往问候,用七事来启发太子,第一事就是用古琴演奏的音乐。“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让琴挚砍下桐木制成琴,用野蚕茧的丝做琴弦,让师堂演奏尧时的名曲《畅》,俞伯牙唱歌。尽管太子没能接受音乐对他的启发,但也可看出时人对音乐教化的重视。
文章来源:华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