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脉映古刹 数字基因启新篇——中华谱牒文化研究基地挂牌仪式暨家风传承论坛纪实
2025年4月8日上午,在距离北京门头沟千年古刹潭柘寺5公里的檀谷会议室汇聚了80余位来自学界、商界及文化界的重量级嘉宾,共同见证“中华谱牒文化研究基地”在门头沟区的正式挂牌。这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以家谱为纽带,串联起历史与未来、科技与人文,为中华文化传承开启了新范式。 (今天晚上,在何光岳先生家乡,湘江河畔君庭酒店,祥和会会长曾志同学邀请的85后家族传承合伙人张天平先生分享价值投资后,我撰写本文,欢迎拍砖。)
古寺新章:文明见证者的当代使命
“潭柘寺的银杏看过1700年风云变幻,而今天它将见证中华谱牒文明的数字新生。”基地主任、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詹福瑞在书面致辞中,道出选址深意。作为“首都文化之源”的门头沟,不仅承载西晋以来佛教法脉传承,更与家谱记载的家族血脉形成文明互鉴。詹福瑞回顾其任职国图期间整理的数万册家谱文献——从跨越2500年的孔子世家谱,到洪洞大槐树移民图谱,从徽商经商网络到岭南宗族跨海史诗,每一部都是“微观地方志”,印证着钱穆先生“观中国社会必始于家族”的论断。
基地挂牌仪式上,四大体系建设蓝图首次披露:
1.文献数字化工程:5年内完成10万册家谱数字化,构建全球最大谱牒数据库,对接相关机构的古籍保护计划等;
2.跨学科研究矩阵:历史学、遗传学、大数据跨界融合,基于中科院“Y染色体与族谱比对”项目已在山西洪洞移民后裔中验证生物学与文献的高度契合,而发展更多基于家谱文献上的跨学科的研发工作;
3.文化传承创新:开发“数字家谱”APP、VR修谱体验馆,推动《钱氏家训》院士现象研究、《朱子家训》短视频传播(播放量超10亿次)等,推动全民关注家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国际交流平台:计划联袂哈佛燕京学社、大英图书馆启动“海上丝绸之路家谱研究”,筹办“世界记忆遗产·中国家谱”全球巡展。
数字重生:家国叙事的新维度
“当祠堂匾额映照数字脉搏,我们如何在元宇宙星河保留那盏家灯?”基地执行主任尹小林教授的发问直击人心。他追溯从收藏家何光岳之女手中接收5万册珍本家谱的经历,剖析家谱三重属性——历史实证、伦理教化、文化基因,并提出“谱牒数字重生”路径:
科技赋能保护:高光谱扫描解析纸张纤维,解码文明基因;
基因图谱计划:整合DNA数据与文献,绘制全球华人血缘迁徙地图;
教育场景革命:推动家谱课程进校园,设计VR唐代家风课堂,让学生“穿越”体验《游仙窟》场景。
尹小林宣布启动“中华家文化基因库”筹备工程,并预告3年内发布百卷本《中华家训集成》,让传统伦理在数字洪流中焕发新生。
(前排左六为何光岳先生,这是他40岁的1997年当年,任中央团委委员时,与二排左五,他左后方时任甘肃省建管处副处长胡锦涛的合影)
八方共举:文化自觉的集体叙事
活动现场,文化界掀起捐赠热潮:程氏星辉(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表、本次会务负责人程婧女士,中国青年干部学院王大良教授,成都锦都文化创始人沈庆分别捐赠了地域特色家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党组书记邱运华、首都师范大学左东岭教授等专家,从不同维度阐释谱牒文化守护的意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刘石视频致辞中强调:“家谱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的解码器。”
下午的家风家教研讨会上,25位跨领域爱好者热议独生子女时代的家谱挽救工程。00后数字原住民代表坦言:“电子家谱让我第一次看清家族迁徙路线,那种连接感胜过百条社交动态。”会议共识呼吁:将潭柘寺镇打造为“北京文化根脉”地标,让谱牒基地成为公众汲取文明能量的精神祠堂。
暮色中的潭柘寺,古木苍翠依旧。当《中华姓氏基因图谱》的星河遇见“赵城金藏”的墨香,这场跨越千年的文明接力已然启程——用比特洪流载先祖智慧,以敬畏之心护文化根系,让年轮里的春天永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