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文献概述

  金华者,婺州别称也。观其山川形势:精贯斗牛,天连婺女之星;野分吴越,地邻三江之扬。郡属于越会稽,县本太末乌伤。郡府岿然居中,八县拱卫周旁,左领义乌浦江、盘安东阳,右辖兰溪武义、汤溪永康。双溪浩渺以逶迤,环抱萦带;北山崔巍以绵延,周匝屏障。控南国之枢杻,是兵家必争之险;压山城以楼观,且儒者讲学之堂。

  是以自宋、元以来,鸿儒辈出,俊?羣聚;人文荟萃,名家辐凑;发言訇然有声,著文炳乎争光。清吴伟业喟然而叹,称“浙水东文献,婺称极盛矣”。【1】若此感受,非率意溢誉之言,有充足文献作依据。清胡鳯丹编纂《金华丛书》,咨嗟久之,称“吾郡以金华山得名,山周数百里,崱嵂蟠郁,雄秀之气上与婺女争辉。其最胜处,道书称‘第三十六洞天’者是也。夫地灵所炳,人杰斯兴,吾郡人文荟萃,曩有‘小邹鲁’之目。历考自来著作,其目录载在郡邑志者不下千余种,而书阙有间”。【2】观夫八婺之地,无湖无海,非都非鄙,居于浙水之东,虽无优势可言,而冠以“小邹鲁”,庸非有数量可观、影向巨大之婺州历史文献著作支撑?金华“东南文献之邦”之美誉,自非空穴来风。

  然则历代婺籍学者留存各种学术著作,何止“千余种”!仅东阳县志所载,遂有一千六百种之多,而兰溪籍作者又倍徙之。月樵氏“千余种”云,似未尝详考,显属低估。据各种文献目录记载,自宋代至晚清,婺籍文献著作盖在六、七千种以上。惟以“书阙有间”,多数著作业已散佚,可以查到婺籍著作收藏确切出处者,盖近千种左右而已。号称“地方丛书之冠”之胡鳯丹《金华丛书》、胡宗楙《续金华丛书》两部书,合为一编,祇有一百三十六种,婺籍文献多不见辑录。婺人每念及此,莫不扼腕太息,惋惜不已。

  现存婺州文献,不论是内容抑或形态,极为丰赡,不乏堪称永世不刋的经典巨制。婺州文献承传“四部”分类传统,即经、史、子、集四大类,色色齐全。清全祖望总结南宋以后浙东学术基本面貌,列数婺学基本特色:“干、淳之际,婺学最盛。东莱兄弟以性命之学起,同甫以事功之学起,而说斋则为经制之学。考当时之为经制者无若永嘉诸子,其余东莱、同甫互相讨论,臭味契合,东莱尤能并包一切,而说斋不与诸子接,孤行其教。”【3】所谓“性命之学”,阐发儒学经典的南宋理学;所谓“经制之学”,是以研讨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变化为主的史学;所谓“事功之学”,即以史为鉴,切于时世利弊,大概也在史学或者诸子学的范畴之内。这三大类文献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会有有所调整、侧重,虽然婺籍学者向来以传道为业,但是并未以文章之事为“害道”、或者斥之以“玩物丧志”,所以于经、史、子三部之外,大有“文集”【文学】传于后世。金华传统学术之特征,于现存婺州文献,可以折射其光焰也。

一 、 婺州经学文献

  自南宋孝宗干道以来,以解释、阐发儒家经典著作为形态的经学,向来成为婺州文献的主流学术,收入《重修金华丛书》三编之中,即有六十八种之多,庶几与胡刻《金华丛书》相当。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吕祖谦《古周易》。《周易》是儒家经典首部著作,“易经”【指六十四卦】、“易传”【指《十翼》】本来是分离的。自汉“费直、郑玄以至【三国】王弼,递有移掇”,即将《十翼》拆分而置于经文之中,唐孔颖达因弼本作《正义》,“行于唐代,古《易》遂不复存”。【4】吕祖谦的《古周易》分上《经》、下《经》、《彖上传》、《彖下传》、《象上传》、《象下传》、《繋辞上传》、《繋辞下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凡十二篇【卷】,恢复经、传分离、各自独立的《周易》原貌。这是《易》学史上一大贡献。之后,吕祖谦又有《易说》二卷、《周易繋辞精义》二卷等,于《易》学不遗余力。朱熹作《周易本义》,即取吕氏《古周易》为底本。【5】吕氏之后,《易》学著作较为厚重者,宋代有徐渊【兰溪】《周易繋辞解》、何基【兰溪】《易启蒙发挥》二卷、王柏【金华】《读易记》十卷《涵古易说》一卷《大象衍义》一卷等。元代有吴师道【兰溪】《读易杂志》二卷、吕洙【永康】《易图说》一卷、石一鳌【义乌】《周易互言总论》十卷、陈樵【东阳】《易象数新说》一卷等。明代有叶仪【金华】《周易集解》、张衡【义乌)《周易讲义》、童品(兰溪)《周易羽义》十二卷等。清代有楼上层【东阳】《周易观象》十卷、陈果【浦江】《周易拾遗》不分卷、《易图蒙求》五卷等。师门相传,代不乏人,婺州《易》学蔚为大观。以上著作对于《周易》文献整理、文句训诂及探究《易》义奥秘,均极有参考价值。

  其次是《书经》。始则有宋代傅寅【义乌】《禹贡说断》四卷、《五诰解》四卷、《尚书详解》二十六卷,后有马之纯【东阳】《尚书说》、吕祖谦【金华】《东莱书说》、时澜【兰溪】《增定东莱书说》三十五卷,元代黄景昌【浦江】《尚书蔡氏传正误》、胡之纯【永康】《尚书或问》、马道贯【金华】《尚书疏义》六卷、吴莱【浦江)《尚书标说》六卷,明代范祖干【金华)《读书记》、应璋【永康】《尚书要略》、徐可期【永康】《书经贯言》等。其中《禹贡说断》、《尚书详解》、《东莱书说》为历代所公认的“书学”经典鸿制,为治《书》者必读文献,不得绕而行之。

  第三是《诗经》。吕祖谦《吕氏家垫读诗记》三十五卷,融汇众家,若出一己,是《诗经》学术史上不可替代的硕著。宋范处义【兰溪】《诗补传》三十卷,以尊旧序著称,《毛传》功臣也。元许谦【东阳】《诗集传名物钞》八卷、《诗集传音释》二十卷及吴师道《诗杂说》二卷等,以考据见长,功力之深,堪列经典,为研治《诗经》者所必备。此外,又有王万【金华】《诗说》、王柏【金华】《诗疑》二卷等,不拘旧解,别开新面,于《诗经》学史亦自得一席之地。

  第四是《礼》经。金华是崇尚仪礼之邦,礼学是实践之学,学者身体力行,师门授受,自宋至清,代有著述。其重要者有:宋马之纯【金华】《周礼随释类编》、徐畸【兰溪】《周礼发微》、吕祖谦《礼记详节》、应镛【金华)《礼记纂义》二十卷、王柏《飨礼补亡》一卷、金履祥《深衣小传外传》一卷《考定乐记》一卷《夏小正注》一卷、赵溥【金华】《兰江考工记解》、薛衡【金华】《周礼序官考》、元吴莱《古职方录》八卷、明宋濂【浦江】《周礼集说》、许弘纲【东阳】《礼记纂要》、应有廷【永康】《礼记类编》、清张一儒【浦江】《礼榷》六卷等,惜乎多已散佚,没能承传下来。

  第五是《春秋经》。这是婺州经学文献的重镇,著述最为丰富。宋有陈琰【东阳】《左氏世系本末》四十卷《春秋传解》十卷、朱临【浦江】《春秋统例》二十卷《春秋私记》一卷《餍秋外传》十卷、于正封【浦江】《春秋三传是非说》二十卷、马之纯《春秋左氏传记事编年》、吕祖谦《春秋左氏类编》《东莱左氏博议》二十五卷《春秋左氏传说》三十卷《春秋左氏传续说》十二卷、赵彦秬【东阳】《春秋左氏发微》十卷、郑绮【浦江】《谷梁合经论》、时澜《左氏春秋讲义》十卷、陈亮【永康】《春秋属辞》三卷等。吕祖谦系列之作尤以“史”入“经”,开启一代“春秋学”风气,影向极大。元有黄景昌《春秋公谷举传》《周正如传考》《春秋经传纪要》、戚崇僧【永康】《春秋学讲》《春秋纂例原旨》、许谦《春秋温故管窥》《春秋三传义疏》、《春秋传授谱一卷》《春秋世变图》二卷、戴良【浦江】《春秋三传纂玄》三十二卷等。明有胡翰《春秋集义》、傅藻【义乌】《春秋本末》三十卷、童品《春秋经传辨疑》一卷、王世德【永康】《左氏兵法纂》等。清代有吴鳯来【浦江】《春秋集义》六十卷、王祖焯【浦江】《春秋三例》。婺州《春秋》学,宋、元最盛,明、清以后渐趋衰落。

  第六是“四书”学。“四书”学因朱熹编纂《四书集注》起,而真正成为一门学问,则归功于宋末元初之金华“北山四先生”,“朱学”因此得以广泛流传,而成元、明、清三代朝廷官方之学。“四先生”者,宋何基、王柏、金履祥及元许谦四人是也。“四先生”关于“四书学”的文献,是元明以后举子必读教科书。若何基《大学发挥》《中庸发挥》《论孟发挥》、王柏《论语衍义》七卷《论语通旨》二十卷《鲁经章句》三十卷《标注四书》二卷《孟子通旨》七卷《订古中庸》二卷、金履祥《大学章句疏义》一卷《大学指义》一卷《论语集注考证》十卷《孟子集注考证》七卷、许谦《读四书丛说》四卷《读中庸丛说》二卷等。之后,承传“四先生”者纷然蜂起,著述更是相继迭出,其佼佼者则有:徐渊【兰溪】《大学直解》、吴莱《孟子弟子列传》、蒋玄【东阳】《中庸注》《四书笺惑》、吕溥【永康】《四书辨疑》《大学疑问》《大学辨疑》、戚崇僧《四书像对》二卷、李序【东阳】《四书新说》、张衍【金华】《四书讲章》、王侗【金华】《四书笺注评点》、陈樵《四书本旨》、叶仪【金华】《四书直说》、范祖斡《大学中庸发微》一卷、应璋【永康】《四书索微》、高惠【金华】《四书问答》二卷、金大材【永康】《四书事类通考》、朱檀【浦江】《四书注》《乡党注》、童品《四书旁训》《四书精义》《学庸大义辨证》《孟子篇类》、应廷育【永康】《中庸本义》《四书说约》、章一阳【金华】《四书正学渊源》十卷、虞守愚【义乌】《四书一得录》、郭应夏【金华】《四书彻底言》、应锦郁【永康】《四书微旨》、余启魁【金华】《四书辨正》、应国华【永康】《四书辑要》、柳秉礼【兰溪】《孟子讲义》、应正禄【永康】《学庸章句或问》、陈鳯巢【永康】《中庸脉络图说》、费楙烈【浦江】《四书讲义》等,这是婺州经学史上一道亮丽、璀璨的“风景线”。

  婺州经学文献最后为“小学”之书。“小学”是治经工具、利器,不能独立为一门学问,往往作为经学附庸而繋之于末。由于婺州“小学”文献历史悠久,数量较多,恐怕已不再是经学附庸地位。若倪公武【金华】《六书本义》、王柏《六书字原》《大尔雅》《字諟》、许谦《假借论》、吴师道《六书渊源字旁辨误》、宋濂《洪武正韵》《篇海类编》、吴沉【兰溪】《正字千家姓》、楼有成【义乌】《学童识字》、柳贯【浦江】《字繋》、徐袍【兰溪】《字典考略》、应廷育《字类释义》、徐与参【兰溪】《字学原始》、徐与稽(兰溪)《字学类辨》、赵之燡【兰溪】《十三经辨字》、胡鳯丹《识字一隅》、胡宗楙《段注说文正字》《说文隽言》等。这些“小学”文献,足以表明“婺学”解经,重视基础,持之有故,言必有据,力戒虚空,务实切用,具有良好的学术风气。

二 、 婺州史学文献

  南宋“浙学”,或称“浙东学派”,是以吕祖谦所开创的“吕学”为主干,兼包永康陈亮与永嘉陈傅良、叶适“事功”之学,均属于阐发心性的理学范畴,达到天人合一、心物相融的境界。但是,不论“吕学”还是“事功”之学,所以有别于朱熹“闽学”或陆九渊“心学”,在于分外注重史学。朱熹批评说:“伯恭无恙时,爱说史学,身后为后生辈胡涂说出。一般恶口小家议论,贱王尊霸,谋利计功,更不可听。”又说:“伯恭于史分外子细,于经却不甚理会。”【6】朱熹的批评,反倒是显现“浙学”经、史并重、讲究实效的学术风貌。这个传统后来得到很好继承、发扬,往下延申、拓展,是宋末王应麟的“深宁史学”以及明、清之际宁、绍间黄宗羲、万斯同等“姚江史学”。婺州的史学文献无论在质量上抑或数量上,颇为引人瞩目,增收于《重修金华丛书》三编之中即有二百五十种。

  首先,在纂修正史、别史方面。明初以宋濂为首的婺籍学者若王袆【义乌】、苏伯衡【金华】、胡翰【东阳】、张孟谦【浦江】等参与纂修《元史》二百十卷,成为研究元代历史的经典。宋徐无党【永康】《旧五代史注》、徐次铎【东阳】《徐氏唐书》二百卷《唐书释纠辨谬》十卷、元张枢【东阳】《刋定三国志》六十五卷《续后汉书》七十三卷、明赵志皋【兰溪】《史记三注评林》六卷、清朱一新【义乌】《汉书管见》四卷等,皆为煌煌巨著,历世不磨之史学文献。

  第二,是“编年史”类文献。列入经典者,有宋吕祖谦《大事记》十二卷《解题》十二卷《通释》三卷《音注唐鉴》二十四卷、王益之【金华】《西汉年纪》三十卷、陈亮《通鉴纲目》二十三卷、王介【金华】《通鉴解标》十五卷、孙德之【东阳】《续大事记》、金履祥《通鉴前编》十八卷《举要》三卷、元戚崇僧《历代指掌图》二卷、许谦《治忽几微》、明王袆《大事记续编》七十七卷《通鉴纲目书法》五十七卷、赵时齐【兰溪】《纲鉴统宗》百卷等。

  第三是“杂史”类。其较为厚重者,有宋郑刚中【金华】《西征里道记》、吕祖谦《左氏国语类编》二卷、方勺【金华】《青溪寇轨》、王柏《续国语》四十卷、徐渊《宋默书》十二卷、元吴师道【兰溪】《战国策校注》、明宋濂《洪武圣政记》二卷《皇明宝训》五卷《大明日历》一百卷《平汉录》一卷、刘辰【金华】《国初事迹》一卷《奉天靖难记》一卷《洪武纪梦》、郭时斗【兰溪】《樵史》、徐袍【兰溪】《事典考略》六卷、《枫山实纪》、清李渔《古今史略》十二卷《资治新书》二十卷、应国华【永康】《左国要语》、朱之锡【义乌】《春秋纪传》五十一卷、程夔初【永康】《战国策集注》等。

  第四是“记言”类。有宋吕祖谦《历代奏议》十卷《国朝名臣奏议》十卷、徐良能【兰溪】《龙图阁待制奏议》、郑良嗣【金华】《可轩奏议》、李大同【金华】《李从仲奏议》十卷、徐邦宪【武义】《徐文肃奏议》、王埜【金华】《王子文奏议》、明唐龙【兰溪】《江西奏议》二卷、龚永吉【义乌】《龚永吉疏稿》、潘希曾【金华】《竹涧奏议》四卷、吴百朋【义乌】《南赣督抚奏议》五卷、《阅视三镇奏议》一卷、赵志皋【兰溪】《内阁奏题稿》十卷《赵懿公奏议》十六卷《平台召见纪事》一卷、许弘纲【东阳】《羣玉山房疏草》二卷、徐学聚【兰溪】《抚闽疏章》三卷《公移》十三卷、金世俊【义乌】《金世俊疏稿》、龚一清【义乌】《龚一清奏议》等。

  第五是“传记”类,最为富赡。有宋胡汉【东阳】《东阳人物表》、吕祖谦《欧公本末》四卷、朱元龙【义乌】《徐文清公家传》一卷、时荣【金华】《洙泗源流》八卷、王柏《石笋清风录》十卷、宗如珪【义乌】《宗忠简公行实》十卷、喻良能【义乌】《忠义传》二十卷、元吴师道《敬乡录》二十三卷、张枢《宋季逸事》、郑涛【浦江】《旌义编》三卷、《郑氏家范》一卷、王迪【金华】《王氏遗芳录》、郑禧【武义】《羣忠事略》、明宋濂《浦阳人物志》二卷《唐仲友补传》一卷、杜储【东阳】《东阳人物记》十卷、徐与参【兰溪】《本朝生气录》十六卷、凌翰【兰溪】《金华正祠录》《续敬乡录》、郑柏《金华贤达传》十二卷、章接【兰溪】《枫山章先生实纪》二卷、章懋【兰溪】《婺乡贤志》二卷、杨璥【义乌】《补金华贤达传》、刘征【义乌】《金华名贤传》、戚雄《历代君臣纪略》四卷、唐龙《康山羣忠录》二卷、《二忠录》一卷、《枫山行实》、《循吏私录》、应廷育【永康】《金华先民传》十卷《皇明文武名臣录》、金江【义乌】《义乌人物记》二卷、胡应麟【兰溪】《交游纪略》二卷、徐学聚【兰溪】《历朝珰鉴》四卷、张应槐【浦江】《浦阳人物续记》、张德行【浦江】《浦阳人物补遗》一卷、徐师旦【兰溪】《景贤祠录》、赵鳯翀【兰溪】《辨隐录》四卷、徐与参《金华征献录》、吴之器【义乌】《婺书》八卷《婺书别录》四卷、徐明勋【金华】《孤臣录》、陈时芳【东阳】《邹鲁遗芳》、王世德【永康】《崇祯遗录》、清张祖年【汤溪】《婺学志》二卷、《学校志》二卷、王崇炳【东阳】《金华征献略》二十卷、卢标【东阳】《婺志粹》、郑楙《希忠录》四卷、张一炜【浦江】《浦阳人物列传》、方舒【浦江】《浦阳儒学渊源录》、张燧【浦江】《浦阳人物志补》、徐腾【兰溪】《婺乡言行略》四十八卷、费崇朱《孔子门人考》等。

  第六是“史评”类。宋代多煌煌巨作,若唐仲友【金华】《诸史精义》一百卷《唐史精义》十五卷《续唐史精义》十卷《西汉精义》若干卷、王师古【金华】《资治通鉴集义》八十卷、吕祖谦《十七史详节》二百七十三卷《通鉴详节》一百卷《两汉精华》二十八卷《诸史类编》六卷《史说》十卷、葛洪【东阳】《涉史随笔》一卷、陈亮《三国纪年》一卷、喻良能《唐论》四卷、王益之《西汉鉴论》八卷、李大同【东阳】《通鉴随录》六卷、《唐事类编》二卷、张志行【东阳】《涉史略词》、吕殊【永康】《续通鉴节编》《西汉律令》《读晋史钞评》、徐邦宪【武义】《史记评》《汉评》、郭熏【东阳】《历代史评》五卷等,元代以后至晚清,则达三百七十八种之多。其著名者有胡应麟《史评》十二卷《史丛》十卷《骆侍御忠孝辨》一卷《甲乙剩言》一卷、徐明勋【永康】《史衡》等。

  此外,别有“政书”类文献,五十四种,若徐学聚【兰溪】《国朝典汇》二百卷,煌煌巨制,集明代一朝之三百年大典,巨细无遗,留存今人稽参者伙颐。“官职”类文献,九十一种,若王象之【东阳】《职源》五十卷,迄今依然是稽考历代官职沿革变化重要典籍。“地志类”文献,一百十七种;“方志类”文献,九十七种;“游记类”文献,二十二种;“水利类”文献,十八种;“年谱类”文献,三十七种;“书目类”文献,十二种。“家乘类”文献,则多得无法统计,据金华地方志办公室提供,约三千种以上。由于受篇幅制约,盖未能一一列举,于此略言之。

三 、 婺州诸子文献

  据宋抱慈《两浙著作考》,【7】婺州“诸子”类文献大约有三百六十八种,用清代《四库全书》“子部”分类体系,来审视婺州“诸子”文献,则种类大体上齐全:包括“儒说”类五十六种,“武备”类十三种,“农工类”九种,“医学”类六十八种,“天文”类十一种,“艺术”类十七种,“小说”类三十七种,“释教”类十七种,“道教”类十八种,“术数”类九种,“诸子考”一百十一种,“类书”四种。其中遗漏书名,自然很多。收入《重修金华丛书》三编之中,有二百十种左右。

  “儒说”类文献,从内容上看,是对儒家经典阐述、发挥或补充,均属南宋“理学”范畴。王袆称,“近时言理学者,婺为最盛”。【8】南宋、元、明初之时,全国的理学中心在婺州,婺籍的理学家为后世留下丰富著作。有宋陈亮《类次文中子中说》、唐仲友《帝王经世图谱》十卷《愚书》一卷、吕祖谦《近思录》十四卷《少仪外传》二卷《吕氏读书记》七卷《阃范》十卷《丽泽论说集录》十卷、时少章【兰溪】《日记》十卷、何基《太极通书》《西铭发挥》三卷、王柏《研几图》一卷《太极衍义》一卷《伊洛指南》八卷《上蔡讲义》一卷《伊洛精义》一卷《朱子指要》十卷《江左渊源》五卷、金履祥《私淑编》、元柳贯《近思录广辑》三卷、陈樵《太极图解》《通书解》《圣贤大意》《性理大明》、许谦《自省编》、明宋濂《潜溪邃言》一卷、吴沈《精诚录》三卷、章懋《枫山语录》二卷《荆园小语》一卷《何博士备论》一卷、董遵【兰溪】《诸儒讲说》二卷《洙泗言道录》《金华渊源录》二卷、郑绮【浦江】《郑氏家范》二卷、郑钦《家规》、清葛铭【东阳】《河洛正宗》四卷、戴殿泗【浦江】《金华理学粹编》、陈宝珊【浦江】《程朱正宗录》四卷《自省编》、朱一新《论学》等,其中《近思录》、《丽泽论说集录》、《洙泗言道录》、《金华理学粹编》等,奉为“理学”入门之圭臬。

  尤可称道者为“医学”类文献。由于在元代,婺州曾出现过朱丹溪【义乌】这样的医学大师,留下丰富的医学文献。若《丹溪先生医案》一卷、《医学发明》一卷、《活法机要》一卷、《丹溪纂要》一卷、《活要便览》二卷、《平治荟萃方》三卷、《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一卷、《新论》一卷、《局方发挥》一卷、《金匮钩玄》三卷、《丹溪心法》三卷、《丹溪语录》一卷、《丹溪医案》一卷、《格致余论》一卷、《丹溪朱氏脉因辨证》四卷、《医学发明》一卷、《新刋校定脉诀指掌病式图说》一卷、《东垣先生此事难知集》二卷、《丹溪手镜》三卷、《伤寒摘疑》一卷、《新刋丹溪心法》五卷、《产宝百问》五卷、《怪疴单》一卷等,近三十种。丹溪的同道及后学承其衣钵,也著有不少医经。元代有戴元礼【浦江】《证治要诀》十二卷、《证治类方》四卷、《推求师意》二卷、《类证用药》一卷,王开【兰溪】《重注标幽赋》一卷、《增注医镜密语》一卷;明代有童文【兰溪】《拾遗方》、倪有美【金华】《痊疹解疑》二卷、卢和【东阳】《丹溪纂要》四卷《食物本草》二卷、虞抟【义乌】《医学正传》八卷《方脉发蒙》六卷、王之英【兰溪】《王氏医案》、张柏【兰溪】《张氏医案》、吴涣【兰溪】《古简方》十二卷《诸集方》四十余卷、王师文【兰溪】《医学薪传》、王章祖【兰溪】《橘井元珠》、高大辂【金华】《金华药物镜》三卷、赵贤意【东阳】《医药须知》、孙橹【东阳】《医药大成》、《活命秘诀》、《脉经采要》;清代有徐大振【兰溪】《金匮辨误》、阎廷瑛【兰溪】《玉环集》、《证治要诀》等。

  现存婺籍的四种“类书”,悉出宋代。吕祖谦《诗律武库》三十卷、章如愚【金华】《群书考索》二百十二卷、潘自牧【金华】《记纂渊海》一百卷、金华无名氏《羣书会元截江网》三十五卷,部帙巨大,内容完整,在我国“类书”文献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金华山川秀丽,名刹、寺观周币遍布,是历代高僧、道士行游传道的理想之区,故“释家”类典籍、“道家”类典籍由此应运而起,数量相当可观。如与义乌双林禅寺相关者,则有傅翕《傅大士金刚经赞》一卷、《心玉传语》一卷、《行动难歌》一卷,唐楼颖【义乌】《傅翕小录要集》一卷、《婺州双林禅寺善慧傅大士传录》八卷等。与浦江东皋心越大师相关者,则有《心越琴谱》、《韵府古韵汇选》、《东皋禅师印记》等。元代石门和尚【兰溪】著有《石门语录》,明代僧普仁【兰溪】著有《三会语录》、《山居诗》等。“道教”类文献比“释家”类要更多一些,恐怕是与金华北山的“金华观”不无关系,然著述者多非道士。如在唐代,张志和【金华】著《太易》十五卷《玄真子》十二卷、《渔歌记》一卷最为著名,其它则如宋吕皓【永康】《老子支离解》、戴景魏【金华】《阴符经注》、明宋濂《龙门凝道记》三卷、《五牙元精经》、苏伯衡《空同子瞽说》一卷、郑瓘【兰溪】《道德经正解》、《阴符经正解》、郑源【浦江】《非非悬解篇》、童品《增注黄庭经》、戴于盘【金华】《玄言》二卷、清王元敬【金华】《参同契注》等。

  婺州“诸子”类文献中,又有大量析辨学术源流、考证名物制度之作,煞费考据功夫,颇见功力,是婺学崇尚实学的重要左证,甚有学术价值。举其荦荦可观者:宋有唐仲友《经子难答》一卷、巩丰【武义】《后耳目志》一卷、傅寅【义乌】《羣书百考》、李大同《羣书就正》、俞成【东阳】《萤地丛说》二卷、喻侃【义乌】《随见类咏》二百卷、郑刚中【金华】《圃中杂论》《拓碎编》《观如编》《集芳编》《达赏编》、王万《时习编》、喻南强【义乌】《梅隐笔谈》十四卷、楼大年【义乌】《铭心偶录》、吕祖谦《卧游录》一卷、倪朴【浦江】《鉴辙录》五卷、苏籀【金华】《颍滨遗言》一卷、方鳯【浦江】《野服考》《物异考》一卷《夷俗考》一卷等。元有陈樵《负暄野录》《答客问》《石室新语》、黄溍【义乌】《日损斋笔记》一卷,明有戴良【浦江】《齐曾子遗书》《中说辨妄》、王袆《青岩丛录》一卷《华川卮词》一卷、卢格【东阳】《荷亭辨论》十卷、胡应麟【兰溪】《少室山房稿》三十四卷、《少室山房正集》三十二卷、《续集》十六卷、《少室山房类稿》一百二十卷、《少室山房续稿》十五卷、《石羊生诗稿》六卷,凌瀚【兰溪】《羣书类考》二十二卷《太平策略》无卷数、戚雄《经子要略》、方兆麟【金华】《经史洞微》八卷、陈时芳【东阳】《宗传广录》三十四卷《自考录》《五朝闻见录》《丽泽会规》《学余偶笔》《琐笔》无卷数、傅岩【义乌】《花巢记事》二十四卷《乘槛草》四卷《事物考》《护国寺元人诸天画像赞》一卷,清有祝文彪【兰溪】《古学偶存》四卷、倪懋庸【兰溪】《鸡胁编杂著》、朱一新《无邪堂答问》五卷、陈无咎【义乌】《墨经悬解》二卷等。尤以胡应麟氏无书不览,贯穿百氏,学识淹博,得与利瓦伊桢,屠隆,魏元中,赵用贤并驾齐驱,致列“五子”之号,不愧婺州俊杰也。

四 、 婺州集部文献

  宋濂称,“吾婺素号文献之邦,振黄锺之铿鍧,剪毛羽之纷蕤者,比比有之。”【9】宋濂“素号”二字,明其历史悠久,盖可以追溯到自南朝。刘宋无疑著有《齐谐记》,梁刘峻居金华紫岩山中讲学,著有《辨命论》、《广绝交论》等作,后人辑为《刘司户集》,皆为婺州“文学”先声也。现存唐代有骆宾王【义乌】《骆丞集》四卷、张志和【金华】《渔歌记》一卷、樊宗师【金华】《绛守居园池注》一卷、贯休【兰溪】《禅月集》二十五卷等,数量寥寥,不成规模。及至宋鼎南移,婺籍文人辈出,著作繁富。婺州文学的崛起、兴盛,盖萃天地之精华,锺山川之灵气,一发而不可遏,崛然为东南文献奥区。综而言之,婺籍文学与性命之学相为表里,互为倚重,著者多修身得道君子,其蓄德发文,本乎六经,参乎史汉以及诸子,循轨蹈矩,未为无益之空文。其收入《重修金华丛书》三编之中,盖有三百种左右。

  《全宋文》【10】所收录宋代婺籍文集为四十七种,陈亮之“雄迈”,吕祖谦之“精纯”,唐仲友之“精警”,素为后人称道不置,作者多为理学宗师,以文为“载道”之器。然器利方得其用,文因非小道。其磔然闻于后者:若胡则【永康】《胡正惠公集》,宗泽【义乌】《宗泽集》八卷,吕祖谦《东莱集》四十卷、《标注三苏文集》五十七卷、《皇朝文鉴》一百五十卷、《古文关键》二卷,陈亮《龙川文集》三十二卷、《欧阳先生文粹》三十卷,郑刚中《北山集》三十卷,范浚【兰溪】《香溪集》二十二卷,倪朴【浦江】《倪石陵书》一卷,郑与曾【兰溪】《醒泉集》,潘良贵【金华】《默成文集》四卷,巩丰【武义】《栗斋诗集》一卷,何基《何北山先生遗集》,喻良能《香山集》十七卷,王同祖【金华】《学诗初稿》一卷,徐钓【金华】《史咏诗集》二卷,王柏《鲁斋集》二十卷,于石《紫岩诗选》三卷,徐侨《毅斋诗集别录》一卷,吕殊《敏斋稿》一卷,金履祥《仁山集》四卷、《濂洛风雅》六卷,邵浩《坡门酬唱集》二十三卷,陈岩肖《庚溪诗话》二卷,方鳯《存雅堂遗稿》五卷、《方韶卿集》一卷,吴思齐【永康】《归全集》,黄机《竹斋诗余》二卷、吴渭【浦江】《月泉吟社诗》二卷等。

  《全元文》【11】收录元代婺籍文集为三十一种,而其时浦阳柳贯、义乌黄溍与临川虞集、豫章揭傒斯并称“儒林四杰”,婺籍作者占其半壁江山,足见气象非凡。传于今者有黄溍《金华黄先生文集》四十三卷,柳贯《柳文肃公集》四十卷、《柳初阳诗集》、《金石竹帛遗文》十卷,吴莱《南海古迹记》一卷、《三朝野史》三卷、《游甬东山水古迹记》、《雁荡山十记》一卷、《渊颖集》十二卷,吴师道《礼部集》二十卷,胡助《纯白斋类稿》二十卷,吴景奎【兰溪】《药房樵唱》三卷,陈樵《鹿皮子集》四卷,叶容【兰溪】《樵云独唱》六卷,李序【东阳】《絪缊集》,唐怀德【金华】《存斋杂稿》、《破万总录》、《钩玄集》,张枢《林下窃议》、《敝帚编》,郑禧【武义】《春梦录》,戴良《九灵山房集》三十卷,曹志【金华】《拱和诗集》等。元代黄溍、柳贯、吴莱、吴师道等上承传吕祖谦、陈亮婺学道统,虽倡言“文以载道”,然不废时文,其成就标示蒙元正统文学之水平。

  婺州文学,至明最盛。宋濂传婺州文献为最,卓有成绩,又称“开国文臣之首”,著作宏富,无人可及。其有《潜溪前集》、《潜溪后集》各十卷,《銮坡前集》、《銮坡后集》各十卷,《翰苑续集》、《翰苑后集》各十卷,《芝园前集》、《芝园后集》、《芝园续集》各十卷,《朝京稿》五卷。而王袆、苏伯衡、张孟兼、胡翰等并相颉颃,著有《王忠文公文集》二十四卷、《苏平仲文集》十六卷、《胡仲子集》十卷、《胡仲子先生信安集》二卷、张丁【浦江】《白石山房逸稿》五卷。此外,有郑棠【浦江】《道山集》六卷,郑楷【浦江】《鳯鸣后集》十卷,郑太和【浦江】《麟溪集》二十二卷,吴沉《瀫溪集》八卷、《应酬稿》无卷数,童冀【金华】《尚絅斋集》五卷,唐龙【兰溪】《渔石唐先生诗集》八卷、《唐石渔集》四卷、《关中稿》二卷及《寒溪子集》,唐汝楫【兰溪】《小渔先生遣稿》十二卷,戚雄【金华】《雪崖文集》,章懋【兰溪】《枫山章先生文集》九卷,张国维【东阳】《忠敏公遗文》二卷,孙扬【东阳】《孙石台先生遗集》二卷,卢格【东阳】《荷亭文集》十卷、《后录》六卷,程文德【永康】《程文恭公遗稿》三十二卷,潘希曾【金华】《竹涧先生文集》八卷,赵志皋【兰溪】《赵文懿公文集》四卷、《附录》一卷、《四游稿》六卷、《灵洞山房集》二卷、《瀫阳诗集》五卷,陆可教【兰溪】《陆学士先生遗稿》十六卷,郑瓘【兰溪】《北园蛙鸣集》十二卷,胡应麟《诗薮》十六卷,张国维【东阳】《忠敏公遗文》二卷、《张玉笥诗》一卷、阮元声《金华诗粹》十二卷、《金华文征》二十卷、黄彬朱琰【金华】《金华诗录》六十卷《外集》六卷《别集》四卷等,皆为明代重要诗文集。然自明中后叶,婺州文学日趋衰落,不复有明初“烝烝皇皇,跻跻跄跄”景象。根本原因是朱明王朝无情摧残、打撃,婺籍文人或杀或放,多无善终。从此一蹶不振,是很值得深味的。

  与明代相比,清代婺州文献显得大逊其色,名家寥寥,名著硕作,屈指可数。其时浙东学术中心已移宁、绍之间,北山之麓、双溪之畔已无宋、元时期之辉煌。但是,金华数百年婺学道统,深深札根于八婺大地,读书种子大有人在,故清代三百年间还是留存下颇具特色、蔚为可观的文学著作。如张祖年【汤溪】《道驿集》四卷、《笏峙楼集》五卷,郑尔垣【浦江】《义门郑氏奕叶吟集》七卷,楼上层【东阳】《平江集》十四卷,曹开泰《宜弦堂诗钞》十二卷,朱兴悌【浦江】《西崖文钞》八卷、《诗钞》四卷,戴殿泗【浦江】《风希堂诗集》六卷、《文钞》十卷,戴聪【浦江】《建溪集前编》四卷、《后编》二卷、王崇炳【东阳】《金华文略》二十卷、王梦庚【金华】《冰壸山馆诗钞》一百卷等。其可称道者盖有三人:一是清初李渔,号笠翁,兰溪人,著有《李笠翁一家言全集》十六卷、《闲情偶寄》十六卷、《笠翁十种曲》、《风筝误传奇》、《笠翁偶集摘录》、《笠翁剧论》、《窥词管见》、《尺牍初征》等,是清初小说戏剧大师,理论素养亦高。二是清干嘉时期张作楠,字丹邨,自号丹邨子,金华人。精算学,贯通中西。在官以工匠自随,制仪器,刋算书。所著书汇刻曰《翠微山房丛书》以行于世,学者奉为圭臬。徐世昌《清儒学案》为列“丹邨学案”。三是清末朱一新,字鼎甫,号蓉生,义乌人,与康有为、梁启超齐名,著《拙盫丛稿》八种,包括《佩弦斋集》六卷、《佩弦斋文存》二卷、《佩弦斋律赋存》一卷、《佩弦斋骈文存诗存》二卷、《佩弦斋杂存》二卷、《无邪堂答问》五卷、《京师坊巷志稿》二卷等多种。三人于清代三百年,岿然各自成家,标榜学林。三人而外,若胡鳯丹、胡宗楙父子,既是编辑金华文献的出版家,又是富于著述的文学家,著有《退补斋文存》、《退补斋诗存》、《退补斋诗存》二编十卷、《文存》二编五卷、《梦选楼文钞》二卷、《诗钞》二卷,措于清代文献大家之列,则当之无愧也。

  自东莱吕氏开婺学之渊,近千年来,金华遂以文献名城著称。缅怀先贤兴学之盛,恍若章缝之会,嗣响东南,而丽泽波光?滟于后。婺州文献是金华历史文化的载体,审视一方地域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知名度,不仅是有多少有形之古建筑、古文物,其流传存世的文献则是极为重要的参考依据。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因素或者人为破坏,许多甚有价值的婺州文献惨遭回禄之灾,没能流传下来。

  于今乘国家文化建设的强劲春风,中共金华市委与浙江师范大学通力合作,组织人力物力,启动编辑、出版《重修金华丛书》重大项目,既以抢救佚散之书,又是弘扬文化之举。此乃国家强盛之征,文明昌炽之象,利在当世,功垂千秋也。余等同仁何幸,躬逢盛世,得以亲与其事,而叨此荣光。乃因枝振叶,缘波讨源,发凡例,第甲乙,制懿宪,访遗存。网罗散失,虽零简而不弃;校订丛编,纵一字以饤饾。载勤载力,东奔以西走,覃思极虑,苦尽而甘来。汇千种古籍,蔚为遗文博综之典;积三载劬劳,终成金匮石室之藏。婺人之书,幸此以自存;婺学之统,赖此以得传。伊兹文之为用,流管弦以日新。百年之后,后人当所共宝,余等之所大愿也。

注释:

【1】《潛溪錄》,见《宋濂全集》【第四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頁2801。

【2】胡鳯丹:《金華叢書序》,清同治十一年退補齋刻本。

【3】黄宗羲:《宋元學案》【第三册】,中華書局2007年版,頁1954。

【4】《四庫全書提要》,清文淵閣《四庫》本。

【5】《四庫全書提要》,清文淵閣《四庫》本。

【6】黄宗羲:《宋元學案》【第二册】,中華書局2007年版,1676-1677頁。

【7】宋抱慈:《兩浙著作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王褘:《宋景濂文集序》,见《王忠文公集》卷五,清文淵閣《四庫》本。

【9】宋濂:《朱氏家慶圖記》,见《宋濂全集》【第二册】,第1248頁。

【10】曾棗莊等主編:《全宋文》,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年版。

【11】李修生主編:《全元文》,江蘇鳯凰出版社2004年版。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