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数字化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十一世纪,随着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对中国古代文献研究的影响渐趋显著。近年,古代小说版本数字化工作已进入《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名著的研究领域,这为高等学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提供了便利。笔者在明清小说的教学中,借助小说数字化软件对各种版本的检索、比对等功能,更有效地实施了教学计划,并在课堂教学和论文指导等方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学课件展示:数字化软件为文学史教学研制了新教参

  《水浒传》的版本和结构的教学中,都涉及到金圣叹“腰斩”《水浒》的问题。《中国文学史》上说:“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腰斩’成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1】针对这一问题,若让学生加深理解,最好的办法是看原著,蒋金圣叹本和其他版本(尤其是繁本中的另两种,即120回本和100回本)加以比较。但就本科课堂来讲,都是50人以上或百人左右的大教室,没有条件进行实物展示。电子幕布相对合适一些。但将三个版本一一展示也无法达到直观的效果,数字化比对在此时则较为方便。

  例如笔者的一份课件,题目为:《〈水浒传〉第七十一回版本比对——兼看结构及金圣叹的“腰斩”问题》。比对内容涉及《水浒传》繁本系统的三个版本,即120回的杨定见本、100回的容与堂本,还有71回的金圣叹本。三个版本在梁山大聚义一回的回目分别是:

  •   杨(杨定见本共120回):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   金(金圣叹本共71回):七十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惊恶梦
  •   容(容与堂本共100回):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下文采用了周文业先生提供的《水浒传》数字化软件【2】中在“梁山泊大聚义”之后各本文字的逐行比对结果:

  ————————————————————————————————————————————————————

  •   杨: 看官听说这里方才是梁山泊大聚义处 有诗为证光耀飞离土窟间天罡地煞降尘寰说时豪气侵肌冷讲处英雄透胆寒仗义
  •   金: 看官听说这里方 是梁山泊大聚义处是夜卢俊 义
  •   容: 看官听说这里方才是梁山泊大聚义处                                      

  ————————————————————————————————————————————————————

  •   杨: 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上梁山堂前 一卷天文字付 与诸公仔细看起头分
  •   金: 归 卧帐中便得一梦梦见一 人其身甚长手挽宝弓自称我是嵇康要与        
  •   容: 起头分

  ————————————————————————————————————————————————————

  •   杨: 拨已定话不重言原来泊子里好汉但闲便下山或带 人马或只是数个头领 各自 取路去
  •   金: 大宋皇帝收捕贼人 故单身到此汝等及早各各自缚免   
  •   容: 拨已定话不重言原来泊子里好汉但闲便下山或带 人马或只是数个头领 各自 取路去

  ————————————————————————————————————————————————————

  •   杨: 途次中若是客商车辆人马任从经过若是上任官员箱里搜出金银来时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纳库公用其余些小就便分了折
  •   金:                                                       
  •   容: 途次中若是客商车辆人马任从经过若是上任官员箱里搜出金银来时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纳库公用其余些小就便分了折
  •   ……

  ————————————————————————————————————————————————————

  •   杨: 庆赏元宵自冬至后便造起灯至今才完我如今要和几个兄弟私去看灯一 遭便回吴用 谏道不可如今东京做公的最
  •   金: 一百单八个好汉                  
  •   容: 庆赏元宵自冬至后便造起灯至今才完我如今要和几个兄弟私去看灯一 遭便回吴用便谏道不可如今东京做公的最

  ————————————————————————————————————————————————————

  •   杨: 多倘有疏失如之 奈何宋江道我日间只在 客店里藏身夜晚入城看灯有何虑焉众人苦谏不住宋江坚执要行       
  •   金: 在于堂                                  
  •   容: 多倘有疏失如之柰 何宋江道我日间只在 客店里藏身夜晚入城看灯有何虑焉众人苦谏不住宋江坚执要行不争宋江要去看

  ————————————————————————————————————————————————————

  •   杨: 正是猛虎直临丹凤阙杀星夜犯卧牛城毕竟宋江怎地去 东京看灯且听
  •   金:                                                       
  •   容: 灯有分教舞榭歌台翻为瓦砾之场柳陌花街变作战争之地正是猛虎直临丹凤阙杀星夜犯卧牛城毕竟宋江怎地去闹东京 且听

  ————————————————————————————————————————————————————

  •   杨: 下                                                     
  •   金: 下草里一齐处斩卢俊义梦中吓得魂不附体微微闪开眼看堂上时却有一个牌额大书天下太平四个青字诗曰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
  •   容: 下                                                     

  ————————————————————————————————————————————————————

  •   杨: 回分解                                               
  •   金: 官员四海 分 但见肥羊宁父老不闻嘶马动将军叨承礼乐为家世欲以讴歌寄快文不学东南无讳日却吟西北有浮云大抵为人土
  •   容: 回分解                                               

  ————————————————————————————————————————————————————

  •   杨:                                                    
  •   金: 一丘百年若个得齐头完租安稳尊于帝负曝奇温胜若裘子建高才空号虎庄主于达以为牛夜寒薄醉摇柔翰语不惊人也便休
  •   容:                                                    

  ————————————————————————————————————————————————————

  上表可见,在这一回的结尾处,金圣叹本与其他两本都很大的不同。当梁山众兄弟“誓毕”,几个版本都有“看官听说:--这里方是梁山泊大聚义处”。之后,金圣叹本独有以下这一大段文字:

  是夜卢俊义归卧帐中,便得一梦,梦见一人,其身甚长,手挽宝弓,自称“我是嵇康,要与大宋皇帝收捕贼人,故单身到此。汝等及早各各自缚,免得费我手脚!”卢俊义梦中听了此言,不觉怒从心发,便提朴刀,大踏步赶上,直戳过去,却戳不著。原来刀头先已折了。卢俊义心慌,便弃手中折刀,再去刀架上拣时,只见许多刀、枪、剑、戟,也有缺的,也有折的,齐齐都坏,更无一件可以抵敌。那人早已赶到背后。卢俊义一时无措,只得提起右手拳头,劈面打去,却被那人只一弓梢,卢俊义右臂早断,扑地跌倒。那人便从腰里解下绳索,捆缚做一块,拖去一个所在。正中间排设公案。那人南面正坐,把卢俊义推在堂下草里,似欲勘问之状。只听得门外却有无数人哭声震地。那人叫道:“有话便都进来!”只见无数人一齐哭著,膝行进来。卢俊义看时,却都绑缚著,便是宋江等一百七人。卢俊义梦中大惊,便问段景住道:“这是甚么缘故?谁人擒获将来?”段景住却跪在后面,与卢俊义正近,低低告道:“哥哥得知员外被捉,急切无计来救,便与军师商议,只除非行此一条苦肉计策,情愿归附朝廷,庶几保全员外性命。”说言未了,只见那人拍案骂道:“万死枉贼!你等造下弥天大罪,朝廷屡次前来收捕,你等公然拒杀无数官军!今日却来摇尾乞怜,希图逃脱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们时,后日再何法去治天下?况且狼子野心,正自信你不得!我那刽子手何在?”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声令下,壁衣里蜂拥出行刑刽子二百一十六人,两个服侍一个,将宋江、卢俊义等一百单八个好汉在于堂下草里一齐处斩。卢俊义梦中吓得魂不附体;微微闪开眼看堂上时,却有一个牌额,大书“天下太平”四个青字。诗曰:

  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但见肥羊宁父老,不闻嘶马动将军。
  叨承礼乐为家世,欲以讴歌寄快文。不学东南无讳日,却吟西北有浮云。

  从比较的视角来看,金圣叹本《水浒传》第七十一回结尾的异文非常醒目。在以往几年的教学中,我也曾单独讲解过这一段的情节,但学生只是听听故事,对版本的差异并没有感觉。而通过三个版本逐行比对结果在幕布上的投影,学生们很直观地感受到《水浒传》几个版本的差异,对金圣叹本《水浒传》第七十一回结尾独有文字的印象有所加深。

  本科论文指导一:数字化比对为学生印证传统观点提供了新视角

  从明代的嘉靖本到清代的毛本,尊刘抑曹色彩逐渐加重。这是《三国志演义》研究界的普遍看法。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某一具体人物、具体事件的探讨,去证明这一点呢?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我对学生提出过建议,并为他们提供了《三国志演义》八个版本共存的光盘。其中两位学生的论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即2001级张昊洋(2004—2005年指导)、2003级曾刘石(2006—2007年指导)。他们借助数字化软件的比对,分别从《三国志演义》吕布形象塑造、战争场面描写的版本差异等角度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

  学生在论文中引用的版本资料,除了纸本书籍,还参考了“《三国演义》电子史料库”光盘。张昊洋论文的一条注释写道:“因通俗演义系统与批评本系统版本中,有关吕布的描写内容基本一致,无本质差别,故合二为一,不再另做区别。系统内所属各版本中的相关描写也基本一致,故仅举其中一个版本为本系统之代表。另外可能有少数异文,由于差别比较意义不大、疏漏等原因未列入表中。各版本资料,分别来源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11月第1版、1973年12月第3版;《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整理本)沈伯俊、李红华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12月第1版;“《三国演义》电子史料库”光盘,首都师范大学周文业主编,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研制2003年9月。”【3】

  张昊洋论文的出发点是从《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比较看吕布形象的变化。前期调研的结果是,《三国志演义》的一些评定者为了各自的审美需要,将吕布形象的负面特征强化、类型化,使得后人一说到吕布,通常就认为是不仁不义、勇而无计的类型形象。而《三国志演义》现存多种版本,从这些不同版本中有关吕布描写部分的比较来看,除了负面特征之外,吕布形象还表现出“英武飒爽”、“敢爱敢恨”、“单纯直率”等一些与其主要性格对立的、能显示出人物性格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即非类型化特征,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了更丰富、更立体的性格结构。这些特征,往往还能反衬出小说其他人物的某些深藏不露的品性。身处当代社会的人们若用新观念、从新角度来重新审美吕布这一人物形象,将避免一些由于版本差异而产生的误读。从《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比较看吕布形象的变化,版本比较工作十分琐细,学生也下了很多功夫。以下摘录了附表中三个情节的比对结果【4】。

三个版本中关于吕布描写异文比较列表

分析评论 通俗演义系统版本(以嘉靖本为例) 志传系统版本(以黄正甫本为例) 毛本系统版本(以毛本为例)
吕布之相貌前两个版本描绘吕布清秀英俊、弓马娴熟。而毛本刻画则更突出其面目凶狠。 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身长一丈,腰大十围,弓马熟闲,眉目清秀, 五原郡九原人也,姓吕,名布,字奉先 ,官拜执金吾。自幼随从丁原,拜为义父。当日,布执方天画戟,立于丁原之后。 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身长一丈,腰阔十围,眉清目秀,乃五原郡九原人也,姓吕名布,字奉先。官拜执金吾 ,自幼随从丁原,拜为义父。手执方天戟,立于原后。 时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
吕布之武功 嘉靖本与毛本相比,前一段大体相同,但第二段开头,嘉靖本写“张飞渐渐枪法散乱,吕布越添精神。”而毛本此处与黄正甫本相似,黄正甫本写“五十合不分胜负”。而毛本加上“连斗”二子,强调张飞与吕布的势均力敌。   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公孙瓒,布举画戟望后心便刺。旁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矛,飞马 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瓒,便战张飞。飞抖搜神威,酣战吕布。八路诸侯见张飞渐渐枪法散乱,吕布越添精神。张飞性起,大喊一声。云长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又战到三十合,两员将战不倒吕布。刘玄德看了, 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时!”掣双股剑,骤黄 骡马,刺斜里去砍。这三个围 住吕布, 转灯儿般厮杀 ,八路人马 都看 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 定,看玄德面上刺一戟,玄德急闪, 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走。 布赶上,挺戟望瓚后心便刺。旁边闪出张飞,大叫:“三姓家奴休走!”吕布弃了公孙瓚,来战张飞。五十合不分胜负。云长舞青龙刀来夹攻吕布:三匹马丁字儿厮杀。又战三十合。玄德看了,轮双股剑去砍吕布。三个围定,吕布架隔遮拦不住,倒拖画戟,飞马便走 。 吕布纵赤兔马赶来。那马日行千里,飞走如风。看看赶上,布举画 戟望瓚后心便刺。傍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 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公孙瓚,便战张飞。飞抖擞精神,酣战吕布。连斗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 三匹马丁字儿厮杀。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刘玄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这三个围住吕布。转灯儿般厮杀。八路人马,都看得呆了。吕布架隔遮拦不定,看着玄德面上,虚刺一戟,玄德急闪 。吕布荡开阵角,倒拖画戟,飞马便回。(第五回 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吕布之文才嘉靖本中所述之《表》,乃吕布一段文才。黄正甫本与毛本均未出现。 操知布绝婚奉命,览所进表曰:“臣吕布自诛董卓,又罹丧乱,寄迹山东,本欲邀驾,知曹操忠孝,奉驾许都。臣前者与操交兵,今操保转陛下,臣为外将,有兵自随,恐有嫌疑,是以待罪徐州,进退未敢自专。近奉天宠,曲颁恩命,愧感交集。倘有征讨,愿效努力,万死不辞。谨表以闻。”布答操书,又十分严谨。操看了大喜,遂斩韩胤于市曹。陈登密谏操曰:“布豺狼也,勇而无谋,轻于去就,宜早图之。”操曰:“吾素知吕布狼心野子,诚难久养。非汝父子莫能究其情,汝当与吾谋之。” 忽报袁术又遣使命见布曰:“袁主早晚即皇帝位,立东官,太子催取令爱为皇后,早到淮南。”布怒曰:“反贼!焉敢如此!”即斩来使。遣陈登赍谢表,解韩胤同王则赴许都     见操,操大喜,即斩韩胤于市曹。陈登密见操曰:“吕布,豺狼也,勇而无谋,宜早图之。”操曰:“吾固知吕布如此,汝当与吾谋之。 操知布绝婚袁术 大喜,遂斩韩胤于市曹。陈登密谏操曰:“吕布,豺狼也,勇而无谋,轻于去就,宜早图之。”操曰:“吾素知吕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公父子莫能究其情,公当与吾谋之。”(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上表可见,学生列出了吕布的相貌、武功、文才等内容在三个版本中的文字比较。分析显示出:吕布的相貌从嘉靖本到毛本,由清秀变得凶狠。吕布的武功从嘉靖本到毛本,渐渐弱化,而张飞的武功有所增强。三个版本都写了曹操因吕布反对袁术、拥戴自己而“大喜”。但黄正甫本与毛本写到曹操大喜的原因,只强调“布绝婚袁术”,而嘉靖除此之外,还写了“布答操书,又十分严谨。操看了大喜”。可见,早期的嘉靖本写吕布是颇有文才的,后期的版本,则只强调吕布的“勇而无谋”。

  另一篇习作是曾刘石的《论“尊刘抑曹”思想——从战斗描写的版本差异说起》【5】。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三国志演义》的毛本与嘉靖本和李卓吾本相比,在武将战斗场面描写上有多处不同,这种改变的主要方式是:弱化曹魏集团武将形象和强化刘蜀阵营武将形象。通过对小说文本的梳理,以及对文本变化的类型和效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尊刘抑曹”思想的演变轨迹及其成因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对战争场面加以比较的例证有很多,在此摘录一则,对“赵云形象的强化”。这里分别比对了三个版本,即嘉靖本(嘉)、李卓吾本(卓)和毛本(毛)。

  嘉:刘玄德败走江陵长阪坡赵云救主
  卓:刘玄德败走江陵长坂坡赵云救主
  毛: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
  嘉:赵云更不答话,来战张郃,约战十余合,赵云料道不能胜,夺路而走,背后张郃赶来,赵云拔青釭剑乱砍步军,手起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染满袍甲。所到之处犹如砍瓜截瓠,不损半毫,真宝剑也!
  卓:赵云更不答话,来战张郃,约战十余合,赵云料道不能胜,夺路而走,背后张郃赶来,赵云拔青釭剑乱砍步军,手起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染满袍甲。所到之处犹如砍瓜截瓠,不损半毫,真宝剑也!
  毛:云更不答话,挺枪便战,约十余合,云不敢恋战,夺路而走,背后张郃赶来,军一齐拥至,云乃拔青釭剑乱砍,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

  以上是前两个版本(嘉本和卓本)第四十一回的相同场面,而毛本与之不同。嘉本和卓本里“赵云料道不能胜”意思明确,是说赵云有自知之明,打不过张郃,主动避开。毛本里将其改为“云不敢恋战”,意思就丰富了,包括为了保护刘禅而尽快突围等等可能原因,而没有直说赵云武力弱于张郃。毛本删去对青釭剑的赞叹,是为了强化赵云的勇猛形象,因为在冷兵器时代,高质量的兵器对使用者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神兵利器的过多描述会让读者深刻觉得赵云突出重围的主要因素是仗着宝剑的锋利而不是自身的勇力。

  这篇文章从战斗描写的角度出发,进行版本之间的比较,对“尊刘抑曹”思想被强化的过程以及原因进行讨论。特别是对罗贯中与毛氏父子进行纵向的比较,从而分析“尊刘抑曹”思想不断强化的缘由。这在以往的研究资料中比较少见,对《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比较研究或有所补益。

  现知的《三国志演义》诸多版本中,从明代的嘉靖本到清代的毛本,尊刘抑曹的倾向渐趋明显,随之而来的,曾经与刘关张对垒的吕布形象,其“反面人物”色彩也渐趋强化。而属于刘备集团主要人物的赵云,其“英雄”形象则渐趋高大。学生通过版本异文的比对,从文字描述中找出其中的区别,这无疑是为印证传统观点,找到了一个新的考察视角。值得一提的是,周文业先生开发的小说软件中,不同版本间的逐行比对和分窗口比对功能,对此项研究给与了很大帮助。

本科论文指导二:数字化检索让学生通过归纳去发现新问题

  《红楼梦》中人物的研究,以往的学生论文一般只谈谈个人的喜好,用几个事例加以说明,或者对几段情节冲突加以分析,大体就完成了。近三年,我在指导红学论文,尤其是红楼人物研究时,首先让学生运用《红楼梦》文本软件【6】,对所研究的人物进行“穷尽型”的检索。下面针对几个问题,例举两篇学生的研究体会加以说明。

  宝玉的小厮是茗烟还是焙茗?

  关于茗烟(焙茗)名字,2004级学生冉琼(2007-2008年指导)的论文【7】对此加以关注。文章在余论部分提出疑问:

  他的名字原来究竟叫做茗烟还是叫做焙茗?胡文彬先生根据这两个名字出现的顺序,认为他“原来叫茗烟,后来改名焙茗,再后来又恢复为茗烟”【8】。而周汝昌先生则认为“他原来叫焙茗,作者后来为其改名茗烟”【9】。也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研究,即:“《红楼梦》第二十三回与二十四回,是茗烟改名焙茗的分水岭。直到第三十四回,名字仍旧叫做焙茗。第三十五回至三十八回中,小厮没有现身。第三十九回突然又改为茗烟。”【10】这个结论主要依据的小说文本是庚辰本。

  为此,学生又查阅了程甲本、程乙本的相关文字。通过统计发现,关于茗烟、焙茗两个名字的转换主要出现在小说第二十四回。两个版本在二十三回前均作“茗烟”,从第二十回起直至后四十回,便改作“焙茗”。和庚辰本不同的是,程甲本、程乙本在第二十四回都交待了改名的原因。程甲本中有一句简短的叙述:“只见茗烟改名焙茗的”。相比之下,程乙本交待的原因比较详细,小说是借茗烟之口说出来的:“我不叫茗烟了,我们宝二爷嫌烟字不好,改了叫焙茗了。”可见,在“茗烟”与“焙茗”这两个名字的问题上,程甲本、程乙本都作了可以自圆其说的处理,相对而言,程乙本解释得更为细致。

“茗烟”与“焙茗”在三个版本中出现的情况统计

                                
第9回(15次) 第24回(8次) 第9回(16次) 第24回(8次) 第9回(16次) 第24回(9次)
第16回(4次) 第26回(5次) 第16回(3次) 第26回(5次) 第16回(3次) 第26回(5次)
第19回(17次) 第28回(5次) 第19回(18次) 第28回(7次) 第19回(18次) 第28回(7次)
第23回(2次) 第33回(4次) 第23回(2次) 第33回(3次) 第23回(2次) 第33回(3次)
第39回(8次) 第34回(3次) 第24回(1次) 第34回(2次) 第24回(4次) 第34回(2次)
第43回(23次)     第39回(8次)   第39回(8次)
第47回(2次)     第43回(23次)   第43回(23次)
第51回(2次)     第47回(2次)   第47回(2次)
第52回(1次)     第51回(2次)   第51回(2次)
第56回(1次)     第52回(1次)   第52回(1次)
第63回(1次)     第56回(1次)   第56回(1次)
第64回(1次)     第64回(1次)   第64回(1次)
第66回(4次)     第66回(3次)   第66回(3次)
第80回(6次)     第80回(4次)   第80回(4次)
      第81回(4次)   第81回(4次)
      第84回(3次)   第84回(3次)
      第85回(1次)   第85回(1次)
      第87回(1次)   第87回(1次)
      第89回(6次)   第89回(6次)
      第93回(1次)   第93回(1次)
      第94回(4次)   第94回(4次)
      第101回(5次)   第101回(5次)
      第102回(1次)   第102回(1次)
      第117回(1次)   第117回(1次)
      第119回(2次)   第119回(2次)

  《红楼梦》版本众多,各本关于这两个名字的变化,又较为复杂,使得这个问题的研究难度较大。但是,各本中这两个名字的变化又是有规律可寻的(见上表)。庚辰本、程甲本、程乙本中两个名字出现情况的初步统计显示,这种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是值得注意的现象,有待进一步探讨。

  关于司棋的形象,2005级吕鹏慧的论文【11】(2008-2009年指导)对其相貌、感情等问题都通过版本比对,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1、司棋的体貌是袅娜还是硕人?

  吕鹏慧的文章梳理了不同版本对司棋外表的描述。指出,在现知的《红楼梦》众多版本中,涉及到司棋形象完整描述的共有九个版本,分别为:庚辰本、戚序本、蒙府本、列藏本、甲辰本、梦稿本、程甲本、程乙本、东观阁本。鉴于版本类型的多样性,为保证既选取脂本系统,又选取程高本系统;既选取手抄本类型,又选取排印本类型,通过对比论证以后,选取了比较常见、且在各类版本中都具有代表性的庚辰本、戚序本、梦稿本、程甲本、程乙本五个版本来做分析论证。

  关于司棋的外貌描写,现存各个版本中都只有一句话,那就是第七十一回中鸳鸯看到的月下小影:

  庚辰本:鸳鸯眼尖,趁月色见准一个穿红裙子,梳鬅头高大丰壮身材的,是迎春房里的司棋戚序本:鸳鸯眼尖,趁月色看准一个穿红裙子,梳鬅头高大丰壮身材的,是迎春房里的司棋梦稿本:夗央眼尖,趁着半明的月色,早看见一个穿红袄儿梳鬅头高大丰壮身材的,是迎春房里司棋【12】

  程甲本:鸳鸯眼尖,趁着半明的月色,早看见一个穿红裙子梳鬅头高大丰壮身材的,是迎春房里司棋【13】

  程乙本:鸳鸯眼尖,趁着半明的月色,早看见一个穿红袄儿梳鬅头高大丰壮身材的,是迎春房里司棋【14】

  由此可见,各版本中关于司棋外表的描述是大致统一的,只有两点差别:其一,穿“红裙子”还是“红袄儿”?其二,是趁“月色下”还是“半明的月色”?

  首先,关于第一点,只有梦稿本和程乙本中叙述是“穿红袄儿”,而其他各版本中都是“穿红裙子”,鉴于梦稿本中是先作“红裙子”,后将“裙子”划掉改作“袄儿”,而且程乙本是1792年定本,也晚于1791年刊刻的程甲本,考虑到传抄误差、再版修改问题,仍倾向于司棋的形象描述为“穿红裙子梳鬅头高大丰壮身材”,而且从视觉整体性上看,红裙子比红袄更显得修长、高大。

  其次,关于第二点差异,创建一个“趁月色”的模糊轻柔意境来凸显司棋衣着鲜艳、身材高大丰壮的形象已是醒目之甚,至于有的版本里用“趁着半明的月色”这样模糊的视野背景,并未更改司棋形象的主要特征,而是进一步把司棋与其他众女子所不同独特的形象跃然纸上,是更为形象化的描述。

  2、司棋从小和他姑表兄弟是“一处玩笑”还是“顽笑起住”?

  同是姑舅亲的关系不足为奇,更为巧合的是司棋和潘又安同黛玉、宝玉一样是两小无猜,心心相印,投入爱情,却又都被封建卫道士所不容的。这在程甲本第七十二回中有叙述:“那司棋因从小儿和他姑表兄弟在一处玩笑时,小儿戏言,便都订下将来不娶不嫁。近年大了,彼此又出落的品貌风流。常时司棋回家时,二人眉来眼去,旧情不忘”【15】,从这样简单的字句中可以看出司棋和潘又安从小是在一处玩笑的,他们是有感情基础的,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爱慕的基础上的。这已经和黛玉和宝玉之间的关系模式很相似了,那么他们是否也像宝玉、黛玉一样有行动起居在一处、彼此亲近的机会呢?这在不同版本中叙述是不同的:

  •   庚辰本:和他姑表兄弟在一顽笑起住时【16】
  •   戚序本:和他姑表兄弟在一顽笑起住时【17】
  •   梦稿本:和他姑表兄弟一处玩笑【18】
  •   程甲本:和他姑表兄弟一处顽笑【19】
  •   程乙本:和他姑表兄弟一处顽笑【20】

  这样来看只有庚辰本和戚序本两个版本中有提到他们也是从小一处玩笑起住的,值得注意的是梦稿本的影印本上更是先是叙述为“和他姑表兄弟一处玩笑起住时”,而后把“住”字划掉,再修改为“初”,变作“和他姑表兄弟一处玩笑,起初时小儿戏言”,因庚辰本年代较梦稿本、程甲本、程乙本都要靠前,因此单从梦稿本的修改问题上可以简单推测出是因为在传抄过程中有类似的误差出现,从而导致了一些版本中只有司棋和潘又安一处顽笑的描述,因此关于这一句话更倾向于庚辰本的描述“从小儿和他姑表兄弟在一处顽笑起住”【21】,这样的描写就增加了司棋和潘又安的关系和黛玉、宝玉间关系的相似度。

  3、司棋情书中的香袋和香珠到底是谁送谁的?

  在第七十一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一节中被鸳鸯撞见二人在园中私会,虽未成双,但已有无限风情,在抄检大观园中从司棋的箱子中翻出男人的锦袜和缎鞋,这些当为司棋作为体贴之物送与潘又安的,这作为他们表兄妹的关系也无甚可厚非之词,史湘云、探春也曾做鞋相送宝玉,而且这些在不同版本中的叙述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关于用大红双喜贴写的情书中提到他们之间互赠的香袋、香珠在不同版本中却有不同论述,所传达的意思也有所不同:

  •   庚辰本:所赐香袋二个,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22】
  •   戚序本:所赐香袋二个,今巳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23】
  •   梦稿本:所赐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24】
  •   程甲本:所赐香珠二串,今巳查收,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25】
  •   程乙本:所赐香珠二串,今巳查收,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26】

  由此可见,从所做比对的五个版本中,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为“所赐香袋二个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其二为“所赐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个”。这样不同的表述对司棋和潘又安传情达意的炽烈程度是有很明显区别的,同时也涉及到是否是如戚序本第七十四回回前批中所述“司棋一事在七十一回叙明,暗用山石伏线。七十三回用绣春囊在山石上一逗便住,至此回可直叙起”【27】,十锦春意香袋是作者用山石伏线暗表为司棋和潘又安私会时所丢。

  首先看第一种情况,司棋送潘又安香袋,这种香袋当是司棋自己绣出来赠送给潘又安,这在《红楼梦》里是允许的,黛玉就曾赠送过宝玉,并未被说是有伤风化;而第二种情况就不同了,香珠是女子所佩戴之物,香袋是男子佩戴之物,司棋和潘又安把各自的贴身之物互赠在封建卫道者眼中是有伤风化的,这从晴雯被逐出大观园后宝玉去探望之时把贴身棉袄和宝玉互换,说是不枉单了虚名就可以简单推测出。

  然而他们之间传情达意的方式到底是怎样的呢?在梦稿本中是先写“所赐香袋二个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后改为“所赐香珠二串,今已查外特寄香袋一个”,而庚辰本作为所知较早的版本也是采用第一种说法。况且,如若是第二种情况,潘又安作为男子应该是不会自己绣制香袋的,这个香袋应该是潘又安在市面上买来的,这样就和凤姐分辨绣春囊不是自己所丢时分析的一样是市面货,而且潘又安只送给了司棋一个,因而傻大姐在园子假山后面捡到的十锦春意香袋就会很容易被落实为司棋和潘又安所丢。其实作者本没必要坐实司棋的“罪行”,坐实了反而显得行文呆板无趣,因此鉴于版本传抄间的问题,抄检大观园时也并未在司棋箱子里发现香袋,更倾向于论述的第一种情况,不去坐实封建卫道士给司棋和潘又安的“罪行”,同时也能表述出司棋和潘又安传情达意的方式的与众不同。

  从冉琼、吕鹏慧的所引用版本文字的附表和注释可见,这些学生除了参考电子文本【28】的检索,同时还与纸本书籍相对照。以往的小说人物研究,往往是举例型的,通过一言一行或一些言行去判定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爱憎倾向。而数字化研究方法的介入,通过全书检索,将以往的举例型研究,变为穷尽型研究。有利于对于一个人物进行全面的把握,增强了小说研究的科学性。尤其是,能促使刚刚接触论文写作的大学本科生,培养一种相对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习惯。

研究生指导:数字化软件让学生在比对和统计中提炼新观点

  2000年底,《北京师范大学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简称“北师本”)的披露,开始受到红学界的关注。其现存回数与脂批情况,大同于庚辰本,然正文与庚辰本亦有较多异文。一般认为此本是在建国前后完成的一个校本,其前三十回和后十回是陶洙整理、抄写的。【29】然也有学者认为北师本早于北大所藏庚辰本,是一个有独立价值的旧抄本。【30】而以北师大张俊先生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在仔细勘对了北师本与庚辰本之间的不少异文后,认为北师本是以庚辰本为底本,并参照己卯本、甲戌本、戚序本、程甲本或甲辰本进行了校补、整理。还指出北师本上的少数异文,与舒序本、列藏本、梦稿本、蒙府本等相同,但是按照陶洙在1954年去世的时间来看【31】,这几种版本他看到的可能性不大。可最近网上有人考证出陶洙一直活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且后发现的几个抄本都在陶洙手中收藏过,甚至就是他伪造的;所以北师本中才会出现这些异文。【32】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在对北师本与甲戌、己卯、庚辰、戚序等本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再对北师本与建国后发现的各抄本加以比对。

  2008年秋,应我们的科研急需,周文业先生特将建国后发现的各抄本,主要包括1953年发现的甲辰本,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发现的梦稿本、蒙府本、列藏本,连同北师本和其他版本一同制作成比对软件。我指导研究生高文晶同学,先期完成了后十回(第七十一回至八十回)的检索、比对和分析工作。我们用统计和列表的方式,从总体上来把握北师本后十回与各抄本之间的关系,从中亦发现一些新问题。

表1:各抄本独与北师本后十回相同之处统计表【33】

版本回数 甲辰本 梦稿本 列藏本 戚序本
71   2   2
72 1   1 1
73     1  
74 1   4 1
75 1     1
76       1
78   3 1 7
79     1 2
80       4
合计 3 5 8 19

表2:北师本后十回与各抄本相似度对照表【34】

版本回数 列藏本 梦稿本 蒙府本 甲辰本 戚序本 庚辰本
71 59.58% 56.63% 69.35% 65.42% 74.85% 77.13%
72 62.67% 57.56% 66.88% 68.85% 74.76% 75.49%
73 6.88% 55.97% 68.11% 66.86% 71.8% 68.99%
74 6.9% 53.9% 69.46% 67.58% 72.61% 71.43%
75 60.37% 59.3% 67.71% 36.38% 70.35% 70.89%
76 26.78% 64.51% 70.2% 68.55% 19.9% 72.31%
77 29.51% 60.64% 66.68% 62.65% 71.01% 70.99%
78 63.69% 62.71% 66.48% 61.72% 73.58% 67.23%
79   61.69% 69.48% 71.71% 76.96% 68.47%
80   62.65% 69.33% 69.34% 73.25% 74.9%

  通过两张表的比对,我们不难发现,北师本的后十回中和列藏本的相同之处较多,但二者的相似程度却是最低的,这就产生了一个十分矛盾的现象。究其原因可能是,列藏本虽然在内容上大部分从己卯本和庚辰本,但“总的看来字句较为简练,重复、拖沓、多余的话语较少”,文字特色追求语意贯穿、含义清楚又干净利落。【35】这一方面可能导致它与庚辰本在具体文字上略有差异,进而致使它与北师本在总体的相似程度上不高;另一方面,也或许正是它的这个优点与特色,又使它在某些个别地方与北师本出现了惊人的一致。尤其是在第七十四回,二者在相似度不到7%的情况下,相同之处反而最多。虽然只是在称呼上多次明确了是“王善保家的”,但列藏本和北师本这样写却是十分必要的;因为“王家的”不仅可以指“王善保家的”,也可以指代前文“王住儿家的”。要之,这些虽然不能证明陶洙一定参看了列藏本,却可以说明陶洙在整理北师本时,并不囿于庚辰本,而也在追求含义的清晰明了,文字的简洁流畅。

  而在各抄本中,除了庚辰本之外,与北师本相似度最高的还是戚序本。北师本也确实参照戚序本校改了不少地方,尤其是在第七十八回,就有7处之多。这一回二者的相似度也比其它抄本都高,不知是否因为庚辰本中此回有什么不足。但戚序本的第七十六回与北师本的相似度却是最低的,只有不到20%;而与它文字大体相同的蒙府本却很高,有70%;戚序本和蒙府本在第七十六回的明显差异需要进一步探讨。

  虽然庚辰本与北师本的相似度最高,但也只有70%左右。那另外的30%中,除了有源于戚序本的校改,和建国后发现的几个抄本有相同的文字之外,或许还有一些是陶洙自己加工的。实际上,我们在比对的过程中也确实发现了一些目前尚无版本依据的文字,它们极有可能是陶洙根据文意而自己改写的。因而陶洙决不是简单、机械地过录了庚辰本,除了增补、校改之外,他甚至还进行了加工和改写。【36】

  《红楼梦》和几大古典小说的版本研究,正日益走向科学发展的道路。与以往的手工型的、例举型的版本研究相比,数字化的快捷型的、穷尽型的对比分析已显示出较大的优越性。而古代文献数字化工作者,与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合作,按需研发,供求结合,可以有的放矢地提高双方的工作效率。目前的研究生多是“80后”的年轻人,与古籍版本的纸本文献相比,他们更熟悉计算机。所以,因时制宜地引入《红楼梦》版本数字化软件,再逐一核对纸本,对于研究生顺利地进入课题,通过检索、比对,以及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提炼出自己的看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综合以上例举的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中,数字化软件为文学史教学研制了新的教学辅助资料。在本科论文指导过程中,数字化比对为学生自己去印证传统观点提供了新的考察视角;而且数字化检索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归纳去发现新问题。尤其是在研究生论文指导上,数字化软件能够让有一定文献基础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生,在比对和统计中凝炼出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数字化软件在古代文学教学和学生论文指导中的应用,可以更注重从文本出发,注重用事实说话,更突出文学学科的科学性。

2009年立秋日后三日于中关村

注释: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40页。第四册分卷主编为黄霖、袁世硕、孙静。

【2】周文业《〈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版本数字化及计算机自动比对)》,首都师范大学中过传统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2007年8月。

【3】张昊洋《非类型化的吕布——从〈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比较看吕布形象的变化》,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5年本科毕业论文。

【4】参见张昊洋论文中的附表,收入本文是有修订。

【5】曾刘石《论“尊刘抑曹”思想——从战斗描写的版本差异说起》,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7年本科毕业论文。

【6】《红楼梦》电子版,见北京国学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研制《国学备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国学经典文库系列光盘2006版。

【7】冉琼《论茗烟在〈红楼梦〉中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8年本科毕业论文。

【8】胡文彬:《茶香四溢满红楼:〈红楼梦〉与中国茶文化》,载《红楼梦学刊》,1992年,第4期,第37页。

【9】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增订版),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1120页。

【10】李昕:《一介小厮两名并出》,《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4期,第315页。

【11】吕鹏慧《〈红楼梦〉中司棋形象研究》,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9年本科毕业论文。

【12】曹雪芹:《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830页。

【13】曹雪芹:《红楼梦》,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60页。

【14】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39页。

【15】曹雪芹:《红楼梦》,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61页。

【16】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993页。

【17】曹雪芹:《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779-2780页。

【18】曹雪芹:《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833页。

【19】曹雪芹:《红楼梦》,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61页。

【20】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41页。

【21】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993页。

【22】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1034页。

【23】曹雪芹:《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899页。

【24】曹雪芹:《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863页。

【25】曹雪芹:《红楼梦》,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585页。

【26】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76页。

【27】曹雪芹:《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卷八),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2855页。

【28】首都师大尹小林先生提供的《国学备览》、周文业先生提供的《红楼梦》十几个版本的数字化软件。

【29】参见冯其庸《关于北京师范大学藏〈石头记〉庚辰抄本的几点思考》,载《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4辑。

【30】以周汝昌和乔福锦的观点为代表,参见周汝昌《评北京师范大学藏〈石头记〉抄本》,发表于《光明日报》2003年5月22日;乔福锦《北师大藏〈石头记〉旧抄本考辨札记》,载《明清小说研究》2005年第1期。

【31】据周绍良先生的介绍和胡文彬先生的考证,陶洙可能死于1954年或此后不久。参见曹立波、张俊、杨健《北师大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来源查访录》,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胡文彬《陶洙与抄本〈石头记〉之流传》,载《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1辑。

【32】以陈林的观点为代表,参见他的文章《揭秘狄葆贤、陶洙共同伪造“戚序本”》,博客地址:http://daofeichang.blog.163.com/blog/static/65755378200892735840495/,访问时间:2008年11月27日。

【33】庚辰本为北师本的底本,二者有诸多相同之处,故未列出。蒙府本没有独与北师本相同的文字,也未列出。第七十七回其它抄本也没有独与北师本相同的文字,亦未列出。

【34】此表根据周文业先生提供的“红楼梦版本数字化”光盘,进行相似度比较而得出,按相似度由低到高排列。列藏本第七十九、八十两回未分,故未加比对。

【35】周书文《点校〈红楼梦〉列藏本的六个问题》,载《南都学坛》,1999年第1期。

【36】见高文晶、曹立波《从北师本后十回看其与各抄本之间的相似性》,收入论文集《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版本研究和熟悉化》2009年6月。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