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秋赏月联——咏月佳联艺术风格赏析

  “月到中秋分外明”,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每逢中秋文人墨客便常常三五相邀,对月酌酒,赋辞作对,从而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妙联佳句。

  值此中秋佳节之际,为增添几分欢度节日的雅趣,特精选数副咏月佳联,与联友们共同欣赏。

中秋咏月 情深意长

  我国早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因而每逢月圆之夜,就既是亲人团圆、朋友相会的美好时光,也是他乡游子寻根问祖,思念亲人的难忘时刻。于是,一些绝妙的思乡咏月联便随之应运而生。

  母亲泪落吴江冷;
  望月魂归蜀道难。

  人们常说中秋节是团圆节,然而,就在那中秋之月最圆、最亮、最大之时,往往更易激起宝岛台湾同胞浓浓的思乡念祖之情。上述对联便出自原国民党“总统府”的俞大维先生之手。全联既真情地抒发了台湾同胞念亲思乡、回归故里的强烈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台湾同胞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景。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此联构思十分巧妙。上联“天月圆”实指天上之明月,“地月缺”则暗寓“月圆人未圆”之遗憾;下联“他乡苦”实指游子背井离乡之凄苦,“本乡甜”则意为留恋家乡日子之甘甜。就这样,联作者巧妙地将上联的“圆”与“缺”和下联的“苦”与“甜”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浪迹天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真挚情感。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尤皎洁;
  更更更鼓,三更更鼓倍凄凉。

  联语前两字为叠词,二、三字与六、七字为句内连珠。联作者巧妙地运用这些修辞技巧,把一幅“泠月当空照,思乡愁绪多”的凄凉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实在难得。

  记故乡亦有仙潭,看一样湖光,添得石桥长九曲;
  至此地宜邀明月,问谁家秋思,吹残玉笛到三更。

  据传,此联乃道光年间官至翰林院编修的进士俞樾之杰作。“三潭印月”是杭州西湖著名的八景之一,这副颇具诗情画意的楹联更为西湖美景平添了几分姿色。

  上联从家乡浙江德清的仙潭着笔,眼前的湖光与故乡山水十分相似,只是增加了“三潭印月”的九曲石桥而已;下联从“三潭印月”宜人的情调入手,秋月皎洁,秋夜凉爽,在玉笛声声中,远离故土、远离亲人的俞樾倍感思乡更切,思亲更浓。

妙联咏月 机巧多多

  历代令人过目难忘的咏月妙联,一般都十分讲究其撰联机巧,下述几联便是几个很好的例子。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中。

  过去一夜分五更;古称秋季有“三秋”(即七月初秋,八月中秋,九月晚秋)。

  据传,此联乃明代大学士杨廷和父子的杰作。相传,杨廷和八岁那年的中秋之夜,其父与客人对饮到深夜,此时,其父突然出句“一夜五更,半夜五更半”,等了半天,眼看客人们无人对句,在一旁的小廷和随即大声应对“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中”,小廷和的话音刚落,顿时语惊四座。原来,其出句虽然难度很大,但对句却完全符合出句的要求,真可谓珠联璧合。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据传,此联出自清朝时广东东乡才子宋湘。由于全联文采互映,机巧多多,从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传世佳作。

  某年中秋之夜,宋湘仰望明月时,无意之中他猛然悟出农历每月月半即为月圆之日这一客观规律,于是吟得一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但接下来他尽管苦思冥想,可就是想不出能与上联媲美的下联。直到当年的除夕之夜,他想到明日将是新年的头一天,由此而触动灵感才写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这一下联也同样揭示了一条客观规律,即除夕这一天是一年的年尾,次日即为第二年的年头,每一年都是年尾紧接着年头。

  此联上联写“月”,下联写“年”,其中 “月圆”之“月”指的是“月亮”之月,“月半”之“月”和“月月”之“月”指的是“年月”之月,一表天体,一表时间。作者巧妙地抓住这两个概念的相关性,分别运用重言和叠词的手法加以表达,读来让人倍感韵味无穷。

  篷破船装零碎月;
  墙倒屋进整齐风。

  说到咏月联,最为奇特的要数郑板桥的这副对联了。月有“朗月”、“弦月”、“蛾眉月”之说,然而到了郑板桥的眼中,却又增加了人们从没有听说过的“零碎月”。细品此联后方才明白,原来郑板桥先生是在以此自嘲自己的窘境:因为此“月”正是破篷而入船舱的中秋之月光。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
  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

  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苏小妹随兄东坡及佛印和尚泛舟赏月。小妹随即出句:“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波心千佛子。”佛印和尚也不示弱,他先是仰望天上之明月,接着又俯视舟边之江水,再看看身边年轻貌美的苏小妹,立即对道:“一个美人映月,人间天上两婵娟。”此对句妙就妙在佛印和尚不仅把苏小妹倒映在水中窈窕的身影描绘了出来,而且下联比上联更加贴切自然,更具诗情画意。

仙境咏月 妙语连珠

  中秋节前后正是出游的绝佳时节,我国历代文人墨客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富有中秋时令特色的题景咏月联。

  共说三潭同一月;
  谁知一月映三潭。

  “三潭滚月”是贵州织金洞风景区闻名中外的八景之一。在这里三潭形如鼎足,潭水深邃莫测。每年中秋皓月当空之时,三个月影便在潭水中时上时下,忽明忽暗,只见那水中的月儿圆了又碎,碎了又圆,赏月的人们无不被这随波荡漾的月影所陶醉,“三潭滚月”之美誉便由此而来。上述对联就是一游客专为赞美此景而题写的一副妙联。

  此联字数虽少,却将这神奇的“三潭滚月”美景描写得活灵活现。尤为可贵的是,联作者将上下联中“三潭”和“一月”两词位置巧妙地前后互换后,不仅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罗嗦的感觉,反而把“三潭滚月”的景色表现得更加生动,更富情趣,更具韵味,可见联作者的功夫的确非同一般。

  凭栏看云影波光,最好是红蓼花疏,白苹秋老;
  把酒对玉宇琼楼,莫孤负天心月到,水面风来。

  这是清代兵部尚书彭玉麟撰写的一副平湖秋月联。上联写日景:云影、波光、红蓼、白苹,一副艳丽的西湖秋景图,独具韵味;下联写夜色:月到波心,清风徐来,把酒对饮,如在琼楼玉宇之中。纵观全联,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一个出生入死的清军将领,运用比喻之撰联技巧,将平湖秋月胜景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维妙维肖,实属难得。

  碧空走月,招惹嫦娥奔月、青莲醉月、东坡咏月、阿炳奏月,堪羡当今盛世平湖看满月;
  黄叶知秋,引来宋玉悲秋、梦得喜秋、永叔赋秋、小川颂秋,难忘华诞同仁良夜闹中秋。

  此联由湖南的钟华一先生所题,联语古今一体,文辞俱佳,不仅把湖平如镜的景色描写得亮丽如画,而且把柔情似水的中秋明月刻画得酣畅逼真。

  上联引用了嫦娥奔月及李白独饮醉月、苏轼名词《水调歌头》咏月、瞎子阿炳《二泉映月》等典故;下联则引用了历史人物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唐诗人刘禹锡的两首《秋词》、欧阳修的《秋声赋》和现代人物郭小川的诗《秋歌》等典故。联语采用了总分总和借景述史的写法,上下联六次嵌“秋月”两字,让人看到了风格迥异、遐想无限的平湖秋月美景。

  玉镜静无尘,照葛岭苏堤,万顷波澄天倒影;
  冰壶清濯魄,对六桥三竺,九霄秋净月当头。

  这副风景名胜联,由官至巡抚的满族人德馨所撰写。

  “平湖秋月”的胜景之夜,玉镜高悬,湖平如镜。皓月清辉之下,葛岭、苏堤、六桥、三竺等胜迹则显得更加绚丽多姿。联语既赞美了“风景这边独好”的“平湖秋月”,又联想到葛洪炼丹、苏轼筑堤等美丽传说,从而热情地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

  此联不仅文辞优雅,意境非凡,而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下联间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地名对地名,对得相当工整,声律更显和谐。更为难得的是,作者以 “万顷波澄天倒影”和“九霄秋尽月当头”作结,将平湖秋月最美妙的境界和最动人的时刻点缀出来,使人读之无不心旷神怡。

  中秋的明月又已悄悄地挂在了明净的夜空,近在咫尺和相隔遥远的朋友啊,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同一轮明月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和快乐,同尝月饼,共赏月联,去追求更加幸福美满和谐的明天!(作者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