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批语辑稿

  

第二部分:凌瀛初四色套印本《世说新语》中的批语

《德行》

  刘会孟曰:“《世说》所载,多无识语,然皆今人所有者,则古亦不可谓无,故自未可弃耳。”

  刘应登曰:“谓陈欲便看孺子,而主簿欲其候入廨后。”[第1条]

  王敬美曰:叔度直是难窥,究竟雅量第一。

  不浊易见,不清难知,故是能言。(刘辰翁)

  本语云:“奉高清而易挹。”四字有味,不宜去。(刘辰翁)[第3条]

  《德行》4:

  此复何德行。(刘辰翁)

  《德行》6:

  六龙语鄙。(刘辰翁)

  元注有五百里内,复不可少。(刘辰翁)

  《德行》7:

  意是尚觉此语为烦。(刘辰翁)

  《德行》8:

  家翁语。(刘辰翁)

  《德行》9:

  巨伯固高,此贼亦入德行之选矣。(刘辰翁)

  贼语亦佳。(王敬美)

  《德行》11:

  捉掷未害其真,强生优劣,其优劣不在此。(刘辰翁)

  《德行》12:

  名言。(刘辰翁)

  《德行》13:

  阅世而后知其难,赖有此语。(刘辰翁)

  管胜华,复胜王,人不可以无辨。(刘辰翁)

  《德行》14:

  六十而仕,不害为太保。(刘辰翁)

  《德行》15:

  旷达之人,而称其至慎,老贼复自有见也。(刘辰翁)

  《德行》16:

  又典忤物,致憎靳钟会别。(刘辰翁)

  《德行》19:

  戎从祖语,似同时。(刘辰翁)

  《德行》20:

  形容甚至。(刘辰翁)

  《德行》26:

  详时人之戏,以王平北用二婢换得一奴,故光禄戏答如此。始虽称祖孝行,既乃入于排调。(王世懋)

  《德行》28:

  谓系儿树上者,喜谈全侄而甚之也。使其追及,任所能行,何事于系?言系者,谬,罪系又非。(刘辰翁)

  世难万不两全,势不周旋,则可;何为苦系之树,必欲杀之?本欲颂邓公高谊,乃令成一大忍人。《中兴书》于是为不情矣。(王世懋)

  《德行》27:

  政自畏人知耳,善推其父。(刘辰翁)

  《德行》30:

  谓不欲人名其父交非也,意必有长短之论。(刘辰翁)

  《德行》33:

  此不当入《夙惠》耶?然在儿年,故为盛德。(王世懋)

  《德行》36:

  使人想见其度,益叹其真。后人矜饰旷废,皆当丑死。(刘辰翁)

  《德行》37:

  此复何足与于德行,正应弹鼠,不应弹人。(刘辰翁)

  解误可笑。(刘辰翁)

  《德行》39:

  此得入《德行》者,见子敬生平无隐慝耳。离婚以奉诏,尚王子敬尝有书遗故妇,辞甚楚,宋弘律之,不得为无过。(王世懋)

  《德行》41:

  如此去官,亦大善。(刘辰翁)

  《德行》42:

  俗人薄语,正是不得不尔。(刘辰翁)

  《德行》43:

  恨哉!此母亦以是传。(刘辰翁)

  《德行》47:

  隐之孝廉乃为桓玄吏,人无完行。(王世懋)

《言语》

  《言语》1:

  奉高如此,不足道。(刘辰翁)

  《言语》2:

  此语极未易,正是玄胜。(刘辰翁)

  《言语》3:

  注不如。(王世懋)

  《言语》4:

  此两段可称夙惠,未足当言语。(王世懋)

  《言语》5:

  此论甚正,可据。(王世懋)

  《言语》10:

  注是。(王世懋)

  《言语》14:

  以为佳,往往死而不悟,盖金石之毒也。平叔实始作俑。(王世懋)

  《言语》15:

  世人但知蔡中郎石经,不知有嵇中散。此注具一大故事。(王世懋)

  《言语》17:

  仓卒时,乃妙绝。(王世懋)

  《言语》19::

  才故应出此。(王世懋)

  《言语》20:

  谓其作劳过多,畏见月,疑日,若见月而喘,直常语耳。(刘辰翁)

  《言语》21:

  与前“得一”,皆过本色。(刘辰翁)

  《言语》23:

  古本原作箸字,殆不可晓,后皆仿此。(王世懋)

  《言语》24:

  注是也。吴蜀当此语是本色。按王、孙同为太原人,不当土风之异如此。(王世懋)

  《言语》26:

  千里,湖名,今志犹可考。(王世懋)

  《言语》27:

  转语甚佳。(王世懋)

  《言语》28:

  此问者自卖破绽。(王世懋)

  《言语》30:

  极鄙而隐。(刘辰翁)

  《言语》31:

  俯仰情至。(刘辰翁)

  《言语》32:

  至今读之欲绝,况在当时德音而聆者邪?(王世懋)

  似痴,似懒,似多,似少,转使柔情易断,非丈夫语,然非我辈,未易能言。(刘辰翁)

  《言语》33:

  伪言导病,以发其对。(耘庐)

  《世说》长处在写一时小小节次,如见,可想。(刘辰翁)

  《言语》36:

  此处大少仿佛。(刘辰翁)

  《言语》38:

  解得精寔。(刘辰翁)

  《言语》39:

  高坐,寺名,迄今无改。(王世懋)

  可以逃败。(刘辰翁)

  《言语》40:

  隐字费解,不如注“荫映”二字。(王世懋)

  《言语》41:

  有味外味。(刘辰翁)

  《言语》45:

  令史虎是勒从子。(王世懋)

  《言语》51:

  非小儿语。(刘辰翁)

  不辨优劣,令人自见。注引经纶,又恰破的。(王世懋)

  《言语》53:

  刘公干《答太子书》云:“夏屋方成,而大匠先立其下;嘉禾始熟,而农夫先尝其粒。”邵语本此。(王世懋)

  骈语乃玄。(王世懋)

  《言语》55:

  大都是王敦击唾壶意。(王世懋)

  《言语》56:

  两得词体。(刘辰翁)

  《言语》61:

  作不觉。(刘应登)

  《言语》64:

  深于谈者有深有浅,其义常解不能尽。(刘辰翁)

  《言语》65:

  竟似不满。(刘辰翁)

  《言语》66:

  语大无当。(王世懋)

  能言。(刘辰翁)

  《言语》68:

  介葛卢能辨牛语,谓蛮语亦然。(刘应登)

  《言语》69:

  不谓真长、玄度有此谬谈。(刘辰翁)

  二君故复有此破绽耶?(王世懋)

  《言语》70:

  此在谢自为德音,然王是救时急务。(王世懋)

  惟谢东山能为此言,他人不近。(刘辰翁)

  《言语》71:

  有女子风致,愈觉撒盐之俗。(刘辰翁)

  《言语》83:

  黯然销魂。真是注情语耳,未在能言。(刘辰翁)

  《言语》86:

  羊公盛德,此语殊伤子敬之厚。(王世懋)

  《言语》88:

  便是虎头画。(王世懋)

  《言语》94:

  世乃有三字,字不可晓;过江为人所笑,减一字。(王世懋)

  《言语》95:

  问哭近矣,答故当俳。(刘辰翁)

  《言语》96:

  恨甚。(刘辰翁)

  《言语》97:

  义甚佳。(王世懋)

  代佛何獃小沙弥以后?(刘辰翁)

  《言语》104:

  既曰妖浮,那得其重?若谓轻诋则可耳。(王世懋)

  《言语》105:

  瑚琏者,不患不贵重,有时不可无耳。(刘辰翁)

  《言语》106:

  群丑献谀,读之呕噦,那得称佳?(王世懋)

  《言语》107:

  注为详。(王世懋)

《政事》

  《政事》2:

  谓生子不收育。(刘应登)

  《政事》3:

  必无父在称先父之理。未可以年十一故表之,如此注书,或误来者。(刘辰翁)

  《政事》4:

  贺公雅士,恐不当尔。(王世懋)

  《政事》5:

  嵇阮以识推山公,此是也。(王世懋)

  此又似《排调》《轻诋》,殊不与《政事》。(王世懋)

  《政事》6:

  亦非政事。(刘辰翁)

  《政事》8:

  也是语言,不当入《政事》。(刘辰翁)

  《政事》12:

  如此为佞,亦足称政事耶?(刘辰翁)

  《政事》13:

  民乃陆自称之辞。(刘应登)

  《政事》15:

  当其时,或自有见,以为政事,法则不可。(刘辰翁)

  《政事》17:

  语甚是。然亦非所谓政事。(刘辰翁)

  《政事》20:

  简文徒言谢安石,以为惠帝之流,其当坐此。(王世懋)

  《政事》21:

  谓求为代也。(刘辰翁)

  《政事》22:

  襥,被也。(王世懋)

  《政事》24:

  两得。(刘辰翁)

《文学》

  《文学》1:

  式,所以卜追也。其兆如此,故知其死,而不知其出于逃遁之术也。皆其门人互相神圣,所传不足多辨。(刘辰翁)

  注驳甚正。(王世懋)

  《文学》5:

  令人畏至此,那得不为所中?(王世懋)

  看得又别。(刘辰翁)

  《文学》6:

  此清言始祸。(王世懋)

  《文学》8:

  弼明老庄。此言似为退一舍,恐非本色。(王世懋)

  《文学》10:

  作但应之。(刘应登)

  《文学》15:

  自是读《庄子》法。(刘辰翁)

  《文学》16:

  此皆禅机转语。(王世懋)

  此时诸道乃未知此,此我辈禅也,在达摩前。(刘辰翁)

  注名理甚精。(王世懋)

  《文学》19:

  此岂王夷甫口中语?可叹,可憎!市门妇所不道。(刘辰翁)

  《文学》20:

  都不是看杀,是极论。(刘辰翁)

  《文学》22:

  《世说》“身”字,时或可猒。(刘辰翁)

  此言太粗,且仲祖何肯谈出桓下?(王世懋)

  《文学》24:

  谢公犹然,况它人乎?(王世懋)

  《文学》25:

  褚,北人,孙,南人。(刘应登)

  牖中窥日外面光,显处视月罅隙透。(刘辰翁)

  《文学》26:

  此言戏刘虽善攻,不能当己之墨守。

  《文学》28:

  此等政不必解注,似痴人前说梦,宁是孝标手段!

  《文学》31:

  亦是何等往复,传之后世!(刘辰翁)

  何至作对骂!(王世懋)

  《文学》32:

  支论有何高妙,而称道甚至?(刘辰翁)

  此论亦新奇,可备一种《庄》注。(王世懋)

  《文学》37:

  意谓大乘与最上乘,总是一乘,故云正当得两。注似未喻。(王世懋)

  《文学》39:

  此亦可入《贤媛》。(王世懋)

  《文学》40:

  理诚有之。如以辞胜偏曲,未有不通也。(刘辰翁)

  《文学》41:

  此何足载!(刘辰翁)

  《文学》42:

  岂无此等,亦秽清流。(刘辰翁)

  《文学》45:

  “精”字恐当作“积”。(王世懋)

  “精”字作“情”。(刘应登)

  此亦岂是求理于谈。(王世懋)

  《文学》48:

  《楞严经》中,具明问答,但以镜答自明,殊胜此论。(王世懋)

  《文学》49:

  名言,名言。(王世懋)

  《文学》51:

  作如此语更不成文。(刘辰翁)

  《文学》55:

  《渔父》伪书,何足千万!(刘辰翁)

  《文学》59:

  果然。(刘辰翁)

  《文学》60:

  《四本》疑为《四本论》。(刘应登)

  《文学》61:

  按《易》理精微广大,谓此非《易》不可,执此言《易》又不可,远公所以笑而不答。(王世懋)

  《文学》62:

  言有经纬,至料及三四,非强支持者,却恨不传。(刘辰翁)

  《文学》63:

  强作去声,如今俗语。(王世懋)

  《文学》64:

  此是僧弥难弟处。(王世懋)

  《文学》65.

  以上以玄理论文学,文章另出一条,从魏始。盖一目中复分两目也。(王世懋)

  《文学》73:

  广晋室宗属。(刘辰翁)

  《文学》74:

  此从《庄子》得来。(王世懋)

  《文学》78:

  此未详,恐有误。(王世懋)

  《文学》80:

  不常即非常。(刘辰翁)

  与奸雄语王自难,然亦何至狂疾!(刘辰翁)

  《文学》81:

  此正不得以羽翼解鼓吹二字,殊妙。(王世懋)

  《文学》83:

  此等论在今世未免抚掌。当时所谓名理乃尔,文章一大厄也。(王世懋)

  《文学》85:

  注意引此,似非简文过许,注理为得。(王世懋)

  《文学》90:

  与黄公垆语不多争。(刘辰翁)

  《文学》91:

  此语难解。似理义亦算作相知者,然不能为卿名也。(王世懋)

  《文学》92:

  谭文有法,补句自佳。(刘辰翁)

  《文学》94:

  是谢公语别。(刘辰翁)

  《文学》95:

  谓一字不犯前本。(刘应登)

  《文学》96:

  按此语最深,难解。言袁有此才而官不利,徒得东亭叹赏,齿舌间得利而已,何益于事!(王世懋)

  自古文人同恨。(王世懋)

  《文学》100:

  未造理所。(刘辰翁)

  《文学》101:

  散是五石散,行散,行药也。(王世懋)

  《文学》102:

  此何难至,粗遣而已。(刘辰翁)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