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六):岩画
岩画和画像石皆是是以石为地,用刀代笔的绘画。两者的区别是:画像石多见于墓室、享祠、石棺、石阙、石碑等石质建筑中;岩画则是雕刻于裸露的山崖石头表面,比画像石的画面要大得多,时间也早得多:画像石一般是见于秦汉时代;中国早期的岩画,则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初期,属于我国绘画艺术的萌芽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原始图画之首。最早的据说已有四万年的历史,而且绵延至今,现代的原始部族仍有制作。
今天被人们发现的岩画遍及世界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集中分布于欧洲、非洲、亚洲的印度和中国。中国岩画为世界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境内至少存有约十万余幅古代岩画,其分布地区,东起大海之滨,西达藏西阿里的日土,北至大兴安岭,南到左江沿岸,包括20个省区,遍及于100个以上的县旗。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山川隔阻,交通困难,远古时代各部族之生活环境不同,各部族文化发展之先后及速度亦存有悬殊,因此各地区岩画的题材内容和制作方法也各具特色。中国岩画的分布与多种民族传统文化大体相一致,根据岩画作品的内容与风格,以及它所处的文化地区,大致可以划分为北方、西南、东南、西藏四个系统:
北方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内蒙、新疆、宁夏、甘肃、青海等地,以内蒙古阴山岩画为代表,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图形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与中亚、西伯利亚等地的岩画有相似之处。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三种:一是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二是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三是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制作时间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最晚的在元代。在黑龙江、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是北系岩画集中的地区。
西南系统的岩画,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大都是在江河沿岸的悬崖绝壁处,崖壁上部往往突将出来形成“岩厦”,既可以躲避风雨,又可以防止阳光直射。岩画点前常常有一平台,作为人们祭祀、集会的用途。西南系统的岩画以云南沧源岩画和广西左江岩画为代表,表现内容以人物的活动为主,特别是宗教活动为其主要的表现内容,同时又与当地的农耕生活相联系。作画方法是岩绘,普遍采用以红色涂画,这同原始艺术中习惯使用红色的现象是一致的。颜料经取样化验,证明内含较多的铁质,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调合料较为可能。色彩稳定,经久不变。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其中以上举双臂、屈蹲双腿、犹如蛙式的“蹲形”人物最为突出。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
东南沿海系统的岩画,分布在江苏、安徽、福建、广州、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主要反映人类与出海活动有关的事件。现已发现著名的岩画点有∶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福建华安县仙字潭摩崖石刻、广东省珠海市高栏岛石刻画、台湾高雄县万山岩雕群等等。其中江苏连云港岩画的制作时间较早,与六千年以前的东夷族有关。安徽淮北岩画由于可用来论证的资料较少,它们的年代族属还没有最后定论。港、澳、台、广州、福建的岩画都与古代的越人有关,越人是在使用文字之前,站在自已的文化圈里创造了这些岩画。东南沿海的岩画还可纳入太平洋岩画圈的范围之内,这些岩画点现在或过去都紧依海岸线,离海岸线较远的岩画点的分布明显稀少,但也都傍依在入海的河流。近海的岩画点大多分布于半山或山麓的岩面之间,也有的分布在山麓的冲积台地之上。岩画内容大都与古代先民们的出海活动有关。以抽象的图案为主,其中“杯状形”“同心园”“蹲形”人物及抽象线性符号都是这些岩画点所共有的。都采用凿刻的技法。
河南具茨山岩画和方城岩画,皆是2009年后发现,基本上属于东南岩画系列。这两处岩画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中部地区岩刻、岩画考古发现的空白,也丰富了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内涵。
西藏地区的岩画兼有北方系统和南方系统的特色。其内容以反映狩猎与畜牧的生活为主,与北方系统相近。但由于它的地理位置与中国西南地区相连,某些作品又带有西南系统岩画的风格,如西藏岩画许多是绘刻的;也有部分岩画是由红色颜料绘制的。
四个系统的分布范围和数量很不相同。北方系统范围最大,数量最多;东南沿海地区河西藏岩画虽不能与之相比,但不管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却都能自成体系。
目前,我国岩画的保存状态堪忧,由于经历了漫长岁月的风吹日晒、自然腐蚀,再加上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损毁的程度正在逐步加剧。。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这里的一些岩画已风化脱落,个别岩画还被人为剥落,农民也常在刻有岩画的岩石上休息、践踏。如有名的贺兰山岩画,原宁夏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周兴华说,岩画的保存状况令人心急如焚,在寻觅岩画的过程中,经常发现熟悉的画面已风化脱落成碎块,原本完整的岩画已变得残破不全,因无知或有意毁坏的人为因素,往往发生在保护措施到位之前。据宁夏自治区文物局多年统计,贺兰山的古代岩画与崖刻题记,自从发现以来就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1998年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发行的一套三枚《贺兰山岩画》特种邮票,邮票图名分别为人面、射猎、公牛,其中最珍贵的公牛岩画现在已荡然无存。贺兰山中宁县黄羊湾岩画曾是宁夏岩画中保存较好的一处,然而由于修建铁路炸山采石,致使大批岩画损失殆尽。20世纪90年代这里尚有部分岩画留存,而现在完好的岩画已寥寥无几,因此进行抢救性保护已迫在眉睫。由于岩画遗存的特殊性,目前切实的措施是在岩画分布相对集中的区域建立岩画保护区,就地由专人保护,而对于散布易搬动的小块岩画,应登记建档采取易地保护办法,同时对于自然破坏严重且研究价值大的,应该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工程的方法进行加固与保护。
下面简介我国主要的岩画分布地及代表之作:
(一)内蒙古岩画
主要分布地有四处:一是内蒙古自治区西北乌尔特旗内的“阴山岩画”,二是西南阿拉善右旗的“曼德拉山岩画”,三是自治区西南阿拉善右旗之东乌海市境内的“桌子山岩画”,四是自治区东南部赤峰附近的“翁牛特旗岩画”。其中“阴山岩画”早在南北朝时就已被发现,是我国岩画的杰出代表之一。“桌子山岩画”发现于1973年;“翁牛特旗岩画”则是2007年前后才发现的。
1、阴山岩画 分布于内蒙古狼山地区一条几百公里的狭长地带的岩画,统称为“阴山岩画”。早在公元5世纪时,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然而在其后长达1400多年间再无人问津。直到本世纪30年代未,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
阴山岩画分布非常广泛,最多的地方在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公里多。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东北不远的山南坡和山顶部也有大量岩画和地里哈日山岩画毗连一起,成为一个岩画分布区。地里哈日山西南约8公里的瓦窑沟北山,每隔2至10米或稍远一些便有一处岩画,总数在9百幅以上。其次在蹬口县默勒赫图沟一处迎北的崖壁上,东西长约50米,高约20米,有80个人头像组成。另一处在蹬口县格和尚德沟中段的一块迎西的石壁上,宽约5米,高约15米,由50个单体画组成,两处已均被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岩画面积最大的是乌拉特后旗大坝沟口西畔石头上的正方形岩画,面积约400平方米,被列为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2008年又在该县沙金苏木托林沟新发现又一处岩画群,数量达300多幅左右。
岩画的题材从总体上看,取材于游牧民族的狩猎活动。其中数量最多、凿刻最精的是动物岩画。画中动物有山羊、绵羊、盘羊、羚羊、岩羊、大角鹿、白唇鹿、赤鹿、糜鹿、驼鹿(罕达犴)、狍子、马、骡、驴、驼、牛、野牛、羚牛、狗、龟、野猪、兔、狐狸、蛇、狼、虎、豹等。其次,是狩猎的画面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数量可观,表现了史前民族的社会生活,这是整个岩画中最绚丽的部分。狩猎画中表现了各种各样的猎手、武器、狩猎方式等场面性图像,无论阴山动物岩画独猎或众猎,还是引弓射猎或围捕野兽的画面,通常都表现其最紧张的一刹那,突出猎手对野兽致命处的打击过程,表现猎人获得野兽的强烈愿望。反映出原始人类的文化艺术来源于人类同大自然的斗争这一根本途径。除动物画和狩猎画外,数量上占有较大比例的是放牧画。放牧画大约在青铜器时代晚期产生,并一直延续到元、明、清。虽然时间相距很远,但其内容却大体相近,一般有出牧图、倒场图、一条鞭式和满天星式牧羊图、牧马图等。这些放牧方式在今日的内蒙古草原仍然比较流行。此外,人物舞蹈、车辆及出行、骑士、骑士列队、征战图、穹庐毡帐、人面形、人手足印、兽禽蹄足印、原始数码、图画文字、星图等岩画,以及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像,在整个岩画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它们直接反映了原始民族和部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特别是几处天体星象岩画,在世界岩画中也是少见的。
阴山岩画大体分为四个时代、五个时期:
第一代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画。这是岩画的鼎盛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制作认真;
第二代岩画是春秋时期至两汉时期匈奴人的岩画;
第三代岩画为中世纪岩画。这代岩画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画和五代至宋代回鹘、党项人的岩画。突厥人岩画数量较少、内容以表现家畜为主,其中山羊占有突出地位。表现手法有抽象化、图像化的特征;回鹘岩画的突出特点是用铁刃画刻而成,线条细而浅,题材多为仿前代作品,并有少数植物图案和回鹘文字。党项人岩画大都是敲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泽新鲜,多如新作一般,并伴有西夏文字。其艺术特点是形象性很强;
第四代岩画是元代以后蒙古族的作品,称为近代岩画。岩画分敲凿岩画和颜料岩画两种。颜料岩画为蒙古民族所特有,岩画内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产(如奔马、双峰驼、牧工图等)之外,多数是与喇嘛教有关的图案。
阴山岩画的艺术特色质朴、生动,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岩画多以写实为基础,记录了人类童年及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题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再现作者亲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在构思、技巧和表现力诸方面,均显示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朴实健康的美学观和惊人的艺术才华。阴山岩画并不是对自然原封不动的照搬,作者往往把从生活中捕捉来的形象给予想象性的加工,把表现对象简化到不能再简化的程度,并竭力突出作者的意图,因而使作品非常生动。许多运动物像动感强烈,或引颈长嘶,或回首短呜,或慢步缓行,或四蹄腾跃;有的彼此含怒欲斗,有的相与舔吻亲呢。作者为了强调某一事物,运用夸张、对比和衬托的手法,突出作者表现的中心,如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间斗争的图画,均在构图和比例上往往突出胜利者的形象,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阴山岩画的作画方式主要有敲凿法和磨刻法两种。敲凿法是利用比画面石料硬度高的金属器或石器,在画面上打击成点,点连成画。用敲凿法制成的岩画,线条深浅不一,疏密不均。磨刻法亦称研磨法,用此法做成的岩画,痕深面光,断面成“U”形。此外,还有划刻法,即用金属工具划刻,其划痕细而浅,此类作品多为晚期作品。
磴口县岩画在阴山岩画之中居于重要地位,它不仅时代早,题材丰富,分布密集。①哈日干那沟及其支沟的岩画分布在磴口县的西北以及与乌拉特后旗毗邻的地方。②格尔敖包沟岩画该地的岩画点由哈日干那沟南口,顺着巴盟的临河至额济纳旗的公路西行可至。岩画均为凿刻,比较有特色的是它反映了祭祀、围猎及狩猎的生活场面。③默勒赫图沟岩画是以各种人面像为主要题材的。众神像汇集之处往往是高山深谷之所。④托林沟岩画托林沟全长不过15公里左右,发现的岩画有千幅以上,是阴山岩画中最密集的地方。岩画主要表现了动物(包括带有幻想性质的动物形象),骑者,人面像和符号。⑤阿贵沟岩画内容以各种羊的表现为主,还有许多野生的动物,如狐狸、免、狼、牦牛、鹿、驼鹿、野马等。也有驯养的家畜,如狗和马等形象。人物表现有骑者、猎人(一般为执弓的猎人)、车轮。也有人面像和星辰等内容。⑥乌斯台沟岩画位于磴口县西北部,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比较有意义的是人面像,攻战场面,祈雨情
乌拉特中旗岩画位于乌拉特中旗南部的地里哈日山的黑山上,东西延伸5公里多。仅此一处,岩画就在千幅以上。在地里哈日山东北不远的山南坡和山顶部也有大量岩画和地里哈日山岩画毗连一起,成为一个岩画分布区。在阴山狼山岩画系列中,乌拉特中旗岩画,无论从那一方面来说都是主要的。凿刻年代有早有晚,大多属于青铜时代,只有个别画面属于晚期。主要有三个岩画区:①几公海勒斯太岩画:位于乌拉特中旗的西南部。这里不仅是岩画最集中的地方,共有18个地点,也是阴山岩画最东的地点。作画时代大约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通常是凿刻于光滑的黑石上;岩画一般分布在山南的山腰至山顶上。②韩乌拉山峰岩画:韩乌拉意为众山之王。在古代这里是我国北方民族与汉民族频繁接触的地区。至今遗留着他们活动的遗迹如石围墙、墓地等。这一带的岩画分布在22个地点上。③乌珠尔岩画:分布在7个地点。其岩画内容以表现动物为主,其次便是牧人舞蹈者的形象。
2、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岩画 包括曼德拉山岩画、苏海赛岩画和雅布赖山布布岩画三个岩画点:
曼德拉山岩画曼德拉山岩画是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阿拉善右旗孟根布拉格苏木西南14公里境内的曼德拉山中,距旗府所在地210公里。曼德拉系蒙古语,意为升起、兴旺、腾飞,在这里具有山势高峻之意。岩画分布于东西3公里、南北6公里的山地上,面积约18平方公里,共4234幅岩画。岩画形象生动地记录了远古及近代阿拉善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形态、自然环境风貌。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堪称中国西北古代艺术的画廊,是世界最古老的艺术珍品之一。岩画的造型技法有凿刻、磨刻和线刻。画面内容为狩猎、放牧、战斗、神佛、日月星辰、寺庙建筑、舞蹈、竞技以及游乐等。以刻画动物为主,如北山羊、盘羊、青羊、石羊、绵羊、黄羊、羚羊、马、驴、骡、驼、牛、鹿、水牛、狗、狼、虎、豹、兔、狐狸、蛇、龟和飞禽等。其形象或静或动、或站或卧、或单或多,其物种之多样、形态之各异,令人叹为观止。岩画中也有表现人类活动的画面,画中的人们有的在放牧,有的在狩猎、有的在对搏,有的在歌舞。庄严中见活跃,方正中见变化;古朴粗犷,像儿童笔下的形象,颇得天真自然之美。岩画中,还有一部分刻画的是日、月、星辰等天体图象,另外还有部分是各族各代、各式各样的文字图案。
其作画时间延续时间较长,多出于商、周、秦、汉时代并一直延续至明、清。作者主要是历代活动在此的少数民族如匈奴、羌、突厥、蒙古、满等民族,至于作画时间的上限,至今尚不可考。据史书记载,最早生活在阿拉善及巴丹吉林地区的民族是大月氐。大约远在战国初年。与月氐同时活动在这一地区的还有羌人曼德拉岩画反映了古代游牧民的生活,岩画中表现马匹、马镫、骑马、骑驼内容的作品,是青铜时代
3、翁牛特旗岩画 2007年3月发现于于翁牛特旗乌丹镇北约20公里一座荒山的山脚下。岩画用磨刻的方式画在一块巨石上。从位置上看,这块巨石应该是很久以前从山上崩落下来的山岩。岩画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组画面,最突出的部分就是红山文化时期岩画最常见的两个并列的同心圆,其中一组画面的同心圆上方还刻有一个圆,下方有一个“四”字型的图案。在这组画面的右面和下方还有另外两组画面也是同心圆图案。
据赤峰博物馆馆员张松柏介绍,这次发现的红山文化时期岩画画面之大、图案之清晰是罕见的。据他分析,同心圆图案和下方的“四”字图案显示出人面部的形状,上面的同心圆表示眼睛,下面的“四”字图案则是一张狰狞的嘴。应该是一处史前先人祭祀的地方,巨石上的岩画与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
4、乌海市岩画 包括桌子山、苦菜沟、毛尔沟、苏白音沟、苏白音后沟、雀儿沟等五处岩画点,共有一百多幅较清晰的画面。其中以桌子山岩画较为著名。
桌子山岩画时间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位于内蒙古乌海市东南15公里处桌子山。1973年,首先被发现于桌子山间的召烧沟。桌子山岩画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山地缓坡岩画,即召烧沟岩画;第二种类型为悬崖峭壁岩画,即苦菜沟、毛尔沟、苏白音沟、苏白音后沟、雀儿沟岩画。其中,岩画为磨划的阴纹,以召烧沟岩画最为著名。大多数为神灵像,还有动物和太阳图案等,从题材和艺术风格推断,召烧沟岩画系青铜器时代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迹,现已发掘出可辨认图形十幅。画面磨刻在较为平缓的石灰岩坡面上大多为神态各异的人面像,太阳神图案。其余岩画多是动物图形和骑马人图形,反映的内容有祭祀,行猎,迁徙,家庭聚会和舞蹈等场面,对研究古代北方游牧人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其内容多为人面像,动物图形和人物狩猎图,还有一些怪异图案。画面笔法古朴,形象夸张,人面像多为四目双眉者。召烧沟岩画群中,有一幅一米见方的画面,描绘的是个四口之家。其中男性图像高大雄赳赳,十分突出,女性则矮小而苗条,中间是两个孩子。这幅画显示了这是个以男性为主的家庭。
5、克什克腾旗岩画 有白岔河和砧子山两个岩画点。白岔河岩画位于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与河北省围场县交界处的七老图山脉。1981年,在克什克腾旗境内的白岔河流域,发现9处48组岩画,分布有永兴岩画、板石房岩画、榆树林子岩画、广义岩画、乌兰坝底岩画、双合岩画、大河隆岩画、胡角吐岩画、沟门岩画、哥佬营子岩画等。砧子山岩画位于克什克腾旗西部,达里诺尔湖北岸5公里的砧子山东南侧石崖上,描绘了人物、马、鹿、虎等动物的形象。
6、苏尼特左旗岩画 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左旗。岩画内容相当丰富,岩画最为集中的是呼和楚鲁岩画点,现已发现的岩画近千幅,以动物为主,同时也有骑者、天体、文字、马镫以及舞者、男女交媾等画面,运用凿刻和磨刻两种文法,有的具象也有抽象图案。
7、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岩画 分布于乌兰察布盟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三个地段:推喇嘛庙岩画,有42个岩画点,是乌兰察布岩画主要分布的地方;沙很岩画,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东北部,有四个岩画点;南吉板登岩画南吉板登位于达尔罕茂明联合旗之北,由满都拉苏木往东北行约35公里即至。这里丘陵连绵,有5个岩画点。
(二)宁夏岩画
主要分布于宁夏境内黄河两岸,包括大麦地、香山、西山、贺兰山、灵武在内的5个岩画区。5个岩画区的岩画包括采集、狩猎、巫术、祭祀、动植物崇拜等内容。其中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岩画,表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主要内容,是研究重建人类史前史的珍稀资料。其分布的地理环境包括干旱半干旱地区、戈壁草原地区、低山丘陵地区和崇山峻岭地区。
8、贺兰山岩画 分布在贺兰山全长250余公里、从北到南的树林口、黑石峁、归德沟、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插旗口、西蕃口、口子门沟、双龙山、黄羊山、苦井沟等十多个山口中,共20多处,画面总数约在万幅以上。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时间大致从春秋战国到西夏时期。贺兰山岩画在不同的地点有着不同的内容:石嘴山一带以森林草原动物为主,如北山羊、岩羊、狼等形象;贺兰山一带多以形形色色的类人首为题材;青铜峡、中卫、中宁一带的岩画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在贺兰山白芨沟等地,还发现了成片彩绘岩画,内容以乘骑征战人物形象及北山羊、马等动物形象为主。彩绘岩画的发现,为贺兰山岩画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形式
人首像画面简单、奇异,有的人首长着犄角,有的插着羽毛,有的戴尖形或圆顶帽。表现女性的岩画,有的戴着头饰,有的挽着发髻,风姿秀逸,再现了几千年前古代妇女对美的追求。有的大耳高鼻满脸生毛,有的口衔骨头,有的面部有条形纹或弧形纹。还有几幅面部五官似一个站立人形,双臂弯曲,两腿叉开,腰佩长刀,表现了图腾巫觋的造型形象。在贺兰山上万幅的岩画中,人面像极具特色。在全球的岩画图系中,最普遍的是人面像,大多集中于环太平洋的11个国家和地区,但在远离环太平洋的贺兰山却以近千幅的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最集中、图形最丰富的地区是不可思议的,其中经历的何种地质变迁,值得探寻。
动物图形构图粗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有奔跑的鹿,有双角突出的岩羊,有飞驰的骏马,有摇尾巴的狗,有飞鸟的图形和猛兽的形象,有部分人的手和太阳的画面,还有原始宗教活动的场面。
贺兰山岩画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山的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9、中卫县岩画 中卫县地处黄河前套上首,西临腾格里沙漠。其岩画分布于苦井沟、大麦地、东沟岩、钻洞子沟和大通沟五个岩画点。其中以大麦地岩画最为著名。苦井沟岩画位于贺兰山南端的卫宁北山里,岩画分布极广,也比较密集。几乎每一条岩脉上都凿刻有岩画。它的制作绝大多数使用的是敲凿法。岩画从题材内容、构图、凿刻方法以及刻痕颜色等观察,其它早晚关系十分明显,打破关系的图像也常见。东沟岩画山沟呈南北走向,俗名为中豁子口。岩画分东侧和西侧两个部分钻洞子沟岩画制作于山沟北侧的崖壁上面。内容包括羊群和马群,鹿和驼等动物;骑猎射猎的场面中有猎鹿和猎羊的情景,还有部落战争的场面;另有双人舞、符号和人面像(或类人面像)等。大通沟岩画其岩画点与大麦地相望,彼此之间相距5公里。这里有31组岩画,凿刻着动物(也有些植物)、人物与人面像或符号。
大麦地岩画在中卫市沙坡头境内卫宁北山上。约有一万多幅岩画。其中创作最早者为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4000年到1000年。卫宁北山岩画以大麦地为代表。大麦地位于宁夏灵武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西北部,在十几道浪起潮涌般的山梁崖壁上,连绵不绝地陈列着各种岩画,内容有狩猎畜牧、战争舞蹈、牛羊虎狼、日月星辰、天地神灵、手足蹄印、男根女阴、图案符号等,可以说是丰富的人类早期的画廊。该处岩画的特点一是数量多、分布密集:集中分布在1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有3000多组,展现个体形象8453个,平均每平方公里遗存图像到200多组。在岩画密集地段,几乎每块石头上都有岩画,而且不少岩画还是画在其他岩画上,画面极具层叠感。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的规定,每10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有10000幅图形则可称为世界岩画的重点地区。大麦地岩画则超出了世界公认的判定岩画“主要分布区”限定标准的20倍。二是创作时间最早。水洞沟旧石器时代遗址下层文化距今4万年至1.5万年,属第四纪更新世晚期。水洞沟原始先民的足迹,通过贺兰山与卫宁北山一直到达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地区和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这一行程路线早已被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考古发现所证明。贺兰山与卫宁北山是古代原始先民北上的重要通道之一,大麦地又是这一通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因此人们经常在这里憩息、休整、打猎、准备远征,还制作了岩画,记录了他们的生产生活。三是多是实物的象征图形,虽为凿刻和敲击而成,但制作精美,形象拙朴、生动。和贺兰山岩画比,大麦地岩画的群体性场面更多。放羊群的、围猎的、动物争斗的,无不是狩猎与游牧生活的写照。其中最大的一幅长达9米,高1.2米,有近百个图形,描绘了游牧、狩猎、舞蹈各种场景,表现了先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被研究者称为“游牧长卷”。而其中刻画最多的是羊,有不同的物种:北山羊、盘羊和大角羊,各种羊的表现风格也各有不同。另外一幅“神龙”岩画,凿刻在长110厘米、宽70厘米的红砂岩面上。由一条巨龙、一个“神人”头像和四条小龙组成。巨龙位居中央,龙头高昂,龙口大张,两只短角上竖,一缕额发后扬;龙颈短促前曲;龙体蜿蜒曲折,呈长蛇状;龙尾尖细下卷;龙腿前后各一,粗短无爪。“神人”为半身头像,头顶上有芒线冠饰,面部眉、眼、鼻、口俱全,“神人”头像骑乘于龙身尾部。四条小龙从上到下,紧靠巨龙,第一条列居巨龙前身之上,第二条与巨龙前身缠绕,第三、四条龙尾相交,列居巨龙下方。四是有类似文字的图画符号。大麦地岩画中有少量的表意图形与符号。它是通过抽象成象形、会意,可以表达一个较完整的意思,最终演变成为远古原始符号。如岩画《田园》,此图右上部为一只羊,左上部为一个人面,其中部为S形符号,下部为一横符号。这幅图画与符号组合的符号文字,描述了一个宁静的田园生活场景。这些文字的来源可能与中华民族的先民有关,也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有关,甚至更早,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中国文字的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经历了悠久而漫长的时间。甲骨文虽然是中国较早较成熟的文字,但甲骨文不可能是凭空而来的,它必定有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2005年5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深入大麦地,用时3个月,收集岩画考古线图3172组、8453个个体岩画图形,发现符号1500个。最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符号有类似文字的图画符号,并且还发现了图画文字与符号相混合使用的古文字,即图画文字向符号文字过渡阶段的文字。这种早期岩画文字的象形性与汉字中的象形文字非常接近。由此,我们推断它是古汉字的前身,应该属于早于甲骨文字的原始汉字。这种岩画文字或词、词组的发现,无疑对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很有可能将中国文字的起源往前推5000年,而备受瞩目。
10、青铜峡市岩画 包括:口子门沟岩画:内容以动物表现为主,制作手法为凿刻法。岩画主要散布在一座座山梁上,每一座山梁上的岩画数量都较少,而且比较分散。四眼井岩画:凿刻于贺兰山山体东侧的一道道的崖壁和岩石上,每一岩画点的岩画相对比较密集。芦沟湖岩画:岩画散布在沟两侧山崖上。砂石梁岩画:石质为红色,作画于岩石自然平整处。广武口子门沟砂石梁子山岩画:位于贺兰山余脉的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头道乡与青铜峡市广武乡的邻接处。凿刻着顶角的北山羊与狼,人骑、手印和脚印等。
(三)新疆岩画
新疆岩画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以及三山环抱的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周缘的丘陵山地。上述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有丰盛的牧草,自古以来就是各族人民狩猎、放牧的理想天地,岩画反映出人们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善,以及对人类祖先图腾崇拜的画面。其中阿尔泰山岩画、天山中部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壁画、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冲乎尔乡岩画、乌勒盖岩画,布尔津县阔斯特克乡和也格孜托别乡一带的岩画、吉木乃县阿吾尔山岩画,哈密沁城折腰沟的骑兵征战图岩画最为集中或突出:阿尔泰山岩画数量最多,内容多为奔跑的骏马、鹿和羊群,其线条简练、造型生动。有数以千计的岩画雕刻在山体的岩壁或较大的岩石面上,非常壮观;天山中部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男性生殖崇拜岩画;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冲乎尔乡反映古代游牧民族的石刻大型岩画中,有一幅13米长、7米宽,是目前新疆已知的岩画里最大的一幅;布尔津县阔斯特克乡和也格孜托别乡一带的动物和人的图像岩画,绵延5公里,约近百幅;吉木乃县阿吾尔山岩画是目前新疆面积最大的岩画群;乌勒盖近20幅表现狩猎活动的岩画;哈密沁城折腰沟的骑兵征战图岩画等皆是新疆岩画的代表之作。
新疆岩画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时代,下至公元十二、十三世纪的蒙古时期。岩画作为早期游牧人的艺术语言,蕴涵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原始社会居民用独特的方式对历史的纪录,是刻绘在岩石上的史书,是对文字资料的补充。新疆广大草原是狩猎和游牧民族生息之地,没有正史记载,岩画是研究那时文明的宝贵资料。新疆岩画记述的时代,是宗教巫术、萨满信仰盛行的时代。由于原始思维能力的提高,产生许多怪诞奇异的神灵形象化图像,这是信仰的具体表现,用以反映未知精神世界,把人们带到冥想的世界之中。这是新疆岩画的主题。这些岩画大部分凿刻在黑砂岩、花岗岩和板岩的岩面上,岩面大多朝东向阳,岩画采用粗线条的阴刻。另外在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都发现了年代特别久远的洞窟彩绘岩画,大多用一种储石色的矿物作原料,朱红彩、或黑、白色彩。
新疆岩画的加工方法主要采用点凿法,即以硬度较大的石块或金属工具,按画面要求在动物、人物之轮廓线上连续凿点,由点构成线,形成画面。有时也采用磨蚀的方法,这样产生的岩画线条、画面,是在设计构图的基础上,经硬物磨擦,将原来深色石面去除一薄层,磨蚀部分色泽稍浅,而显示出物体图像。同时还有二者结合,在凿点成线、体后,对轮廓线或轮廓线内人物、动物整体画面作研磨。远看如浅浮雕,光洁平整。从加工工艺角度分析,凿点较为原始、粗糙,时代相对稍早;凿点后研磨,较之单纯凿点前进了一步;而磨蚀成图,工具工艺要求更高,相对时代应更晚。
新疆岩画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也极为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生殖崇拜。这类岩画不仅数量多、质量高、年代久,而且画面热烈、健美。是新疆岩画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其分布地点主要有八处:阿尔泰山富蕴县唐勒塔斯洞窟正壁上画有四个椭圆型的女性生殖器;阿勒泰市阿克塔斯在显著地位画有一个女性阴户;表现这一生殖主题的还有该县的夹西哈拉海与哈巴河县的杜阿特松哈尔沟;天山特克斯县的阿克塔斯;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东麓喀什噶尔、皮山县的阿日希翁库尔。这些洞窟岩画,皆在洞窟内,而且皆在洞窟内,均为彩绘。以赭红色为主,杂以少量的白色或黑色。画面上的女性生殖器显得庄严、神圣,给人一种神秘感,突现对女性生殖崇拜的崇高感。有专家认为是在旧石器晚期,距今1万年左右,是非常珍稀的母系社会的形象实录。到目前为止,在全国其它省区尚未发现。
随着母系社会时期人们从群婚制逐步向对偶婚发展。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就开始过渡了,女性生殖崇拜也开始向男性生殖崇拜转变。这些图像大都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凿刻或磨刻的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近年来在天山中部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发现的大型岩画。这些男性生殖崇拜岩画,规模之恢宏,造型之优美,人体之硕大,技艺之娴熟,堪称举世无双之精品。整个岩画在120平方米左右的巨大画面上,雕刻出数百个男女互相交媾他舞蹈的情景,其中不少男性形象,生殖器官刻画十分突出,阳具极度夸张地勃起。表现交媾动作的画面下端则是群列的小人,显示了人们对强大生殖力和种族繁衍的渴望,以及对在人口繁殖中男性地位的肯定。
第二、放牧、动物。放牧画在北疆的裕民、富蕴、哈巴河等地都有发现。如哈巴河县发现一幅岩画,画面有众多的岩山羊,还有鹿、骆驼等,大小参差、缓慢行进,畜群之后有一猎狗尾随。两名放牧者,一上一下步行于畜群中。上边一人手执长鞭,下边一人似戴一尖帽,两手张开作驱赶状,画面生动活泼,反映了游牧生活面貌。动物岩画中最常见面的是牛、马、羊、鹿,也有狗、熊、骆驼。如霍城县干沟岩画,在一块岩石上刻有形状不同的十七只大头羊和山羊,其中一只体形较大的山羊,羊角较长,一角向后弯曲,一角前翘,惊觉地抬头注视前方,粗矿的线条勾绘出了一副草原生活景象。布尔津县阔斯特克乡和也格孜托别乡一带的岩画则以北山羊为主,画面错落有致,形态各异,走笔流畅,线条清晰明快,栩栩如生。在冲乎尔乡,喀纳斯湖景区正南50公里的一处牧羊小道上,造型古朴的动物和人的图像绵延5公里,约近百幅。
第三,狩猎画。在古代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中,狩猎具有重要地位。在已经发现的大量岩画资料中,狩猎画面比重很大。狩猎图景,刻画得也相当细致,可以帮助我们具体认识当年曾在山地、草原上展开过的一幕幕狩猎场景常见画面是错人手持弓箭向猎物射击的形象。如撒尔乔湖的一幅狩猎图,画面有一猎人,双手前曲握住弓弦,他所射出的箭已击中了一头黑熊,黑熊挣扎逃窜,猎人则紧追不放,画面形象清晰,神态逼真。。如乌勒盖岩画,刻画狩猎活动的画面,几近20幅。有的表现猎人潜藏匍匐在草丛中持弓狩猎北山羊,多人围猎鹿群等,均具特色。巴里坤县莫钦乌拉山中段库克托贝岩画遗址点,十多名骑士围猎鹿、羊,骑士飞驰,鹿、羊狂奔,部分鹿只中箭,负箭奔跑,场面十分生动。
第四,车辆。古代游牧民族,畜群转移、较长距离内运输往来,车是不可或缺的交通手段。在阿勒泰、塔尔巴哈台、天山北麓不少岩画点,都见到表现古代车辆的画面。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冲乎尔乡岩画中有幅车辆图:表现御者徒步驾车,头戴尖帽,手执长级绳,作呛喝状。“车”以两个圆轮与长辔表示。拉车牲畜,作奔驰状,长尾系三角坠,头上有一长角。车辆之下,还刻有一些对羊图案。这幅岩画在阿勒泰岩画中是十分罕见的,它反映了阿勒泰古代游牧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生活侧面。天山北麓巴里坤县李家湾子所见车辆图,线条虽十分简单,却清楚勾勒了双轮、轴、椭圆形车篷、单辕及驾牛的图像。天山南麓温宿县包孜东车辆图,也是典型的线刻,显示了轮、辐、长方形车篷、单辕。
第五,战争岩画。战争,作为社会矛盾冲突的最剧烈的形式,在岩画中也有一定的表现。新疆地区见到的战争岩画,最典型的代表应数哈密沁城折腰沟保留的几幅相关图像:在一块长140厘米、宽110厘米的黑色岩石上,刻画了一幅十分生动的骑兵征战图。战斗双方虽力量相近,但精神有别。右侧7骑斗志昂扬,战马奔腾,骑士个个争先举长兵器向敌人冲刺,其激越高昂的斗志跃然于石面;左侧5骑则斗志已懈,精神完全被对方压垮了。岩画作者的倾向是十分清楚的。
除此之外,新疆岩画中还有格斗画、舞蹈画、神灵画等,如在富蕴县唐巴勒岩洞中发现一幅彩绘岩画,上部绘两个同心圆,旁绘云彩图,下部绘一人头像,头戴插翎的帽子,额部绘有几十道短线,脸部给眉、眼、嘴,未绘耳朵。与此相似的画面,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也有发现。岩画上两同心圆,旁有云彩,应代表日、月,下面奇异的人头像,似为神灵。原始的宗教观念常表现为对自然神灵的崇拜,新疆北部发现这类岩画,同样反映。
(四)山西岩画
仅存一处,吉县柿子滩岩画。
11、吉县柿子滩岩画 位于距黄河两公里的柿子滩。这里曾发现一处中石器时代的遗址,岩画就位于遗址后面的岩壁上。岩画为涂绘的图像。岩画风化严重,但形象尚依可见。属于北方岩画系列。
(五)黑龙江省岩画
仅发现一处:牡丹江岩画。
12、牡丹江岩画 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县境内的柴河公社群力大队,在牡丹江右岸。这里的岩画以表现人物、船只和鹿为主,反映的是渔猎生活方式。岩画为红色的涂绘。属于北方岩画系列。
(六)青海岩画
属于北方岩画系列,比起宁夏贺兰山岩画、内蒙阴山岩画、新疆阿勒泰岩画,它在中国岩画谱系中位置相对要低一些,分布比较零散,也不够集中,缺少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作品。包括湖里木沟岩画、野牛沟岩画、舍布棋沟岩画、哈龙沟岩画、卢山岩画、勒巴沟岩画、鲁茫沟岩画、巴哈莫力沟岩画、切吉岩画卢丝沟岩画等近十处。
13、湖里木沟岩画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黑马河乡然去乎东村约1.5公里处。岩画布在两级台地衔接处的红砂岩断面上,高于河床约20米。岩画内容有牛、马、鹿、狗、豹、狼等,共约50余幅动物图像,采取垂直凿刻法。初步定为唐代作品,是青海岩画的典型代表。湖里木沟岩画系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4、野牛沟岩画 位于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得乡西北约140公里处的昆仑山脚下奈齐郭勒河谷四道梁。该河谷又名野牛沟,约海拔3900米。东北距格尔木市120公里左右。有三十多幅,二百多个个体形象。创作时间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商代。野牛沟岩画内容多为动物岩画,有牛、鹿、骆驼、狼、豹、鹰等,此外尚有放牧、出行、狩猎、舞蹈等场景。牛的形象在岩画中占很大的比例。除了少数野牛处于被狩猎状态外,大多为单独的、静态的牛。其创作手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现在藏传佛教寺院中,几乎所有的护法神都是以牛的形象出现。在藏传佛教特有的做为祛灾禳祸的跳神活动中,牛的形象亦屡屡出现。在玉树一带,许多嘛尼石堆和住户大门上方都置放一个绘有六字真言的牛头枯骨。显然,牛在草原游牧部落中,除了经济诸因素外,还带有宗教神话的意味。牛以岩画形式出现,显然是受了吐蕃王朝初期佛教传入的影响。其中有一幅舞蹈岩画,是众人手拉手舞蹈的场面,这与在大通和宗日发现的马家窑彩陶盆上的舞蹈场面非常相似,弥足珍贵。四道梁的周围已有沙化的痕迹,岩画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15、刚察县岩画 包括哈龙沟和舍布齐沟沟口两处岩画点。
哈龙沟岩画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乡哈龙沟内。岩画在两座海拔3500米高的石山上。甲山有6组岩画,内容有牛、鹿、羊、虎、野猪、獐子和豹等动物;而乙山有2组岩画,内容以骆驼和鹿为主。制作手法为磨刻。原有画面较多,修筑青藏铁路时,因取用石料部分遭破坏,现存有5幅图像。技法采用磨划方法,其时代初步断定为南北朝至唐代。哈龙沟岩画为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舍布棋沟岩画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吉尔孟乡的青海湖西山舍布齐沟沟口山顶之上,部分画面风蚀剥落,现存画面约30幅,内容有牛、羊、狼、马拉车、狩猎等,多刻在山峰或接近山峰的地方,因为那里动物经常出没,便于表达人们对于动物的占有心理。技法多为垂直打击点刻方法,个别的为阴刻线雕方法。其时代初步断定为南北朝至唐代,但这里有后期所刻的藏文六字真言,因此不排除有晚期作品。舍布棋沟岩画为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6、天峻县岩画 包括鲁芝沟和卢山两处岩画点。其中著名的是卢山岩画在江河乡。
卢山岩画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江河乡。卢山山丘上,距江河乡政府所在地约8公里。山丘位于江河之上,岩画分布在山丘南面山坡上。岩画凿刻于40余块大小不等的花岗岩上。分多组画面,计有30余幅。内容以动物表现为主,有牦牛、马、羊、豹、鹰等,兼有狩猎,战争,生殖等内容,还有藏文字的凿刻画面内容。技法采用垂直凿刻和磨刻法。是青海省保存最好的一处岩画。其时代稍晚于野牛沟岩画,内容上也比野牛沟岩画丰富一些,除动物、放牧等内容外,还有不多见的生殖崇拜和战争场面。制作技法也不相同。卢山岩画多为倾斜轮廓打击法,而野牛沟岩画则多为垂直通体打击。因此在制作技法,绘制风格上,卢山岩画都比野牛沟岩画要精致一些。在卢山岩画中,形象最多最集中的为一号岩画,岩面面积约20米见方,其上有150多个形象。使人们颇感兴趣的是车猎和生殖图。车猎为双辕位马,人立车上,引弓如月。箭射向车后的野牛。为了形象地表达射猎的意图,制作者将箭矢飞行的弧线也打凿上去。这幅图打制精细,形象准确,特别是图中由于车的形象的出现,使这幅图在青海交通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卢山岩画中的生殖图,亦可称为青海岩画中的珍品。画面虽然有些漫漶不清,但其绘制意图却依然可以看得清楚。画面一男一女。女的正面,双腿微曲向两边分开。在两腿之间、臀部下面,打凿出一直径约3厘米的圆点,以象征女性生殖器;男的在女的左面,从侧面绘制,生殖器很突出。紧接着男女图的下面,有一条打制得很规范的曲线,两边分布有许多圆点。由于对男女生殖器的强调,故其交媾场面不易直接表现,而采用象征性的符号(圆点代表女性,曲线代表男性)的集合来表示。这种用符号来表现交媾的思维方式,在我国其它地方如内蒙阴山也有发现,即岩画界所谓的“蹄印”或“穴”。达幅画的意义在于使我们对吐蕃的某些文化观念和观念的表达方式有所了解。这里的交媾,无疑带有刺激牲畜生产的巫术意义;而符号象征的表现方式,则使我们对如何理解所有岩画形象有所启示。我们在这幅画中已经看到,制作者借“有形”的交媾,来表达“无形”的生殖崇拜。卢山岩画系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7、巴哈毛力沟岩画 该岩画点在海西州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都兰县香加乡巴哈毛力沟内。巴哈毛力在蒙语中为“小马”之意。由南口向北进,距南口4公里有一个火成岩山嘴,藏语称为牙玛嘴(意为山羊嘴),汉语画石嘴,岩画就刻在山嘴石面上,岩画分布得比较集中。岩画制作手法一般有凿刻和磨刻两种方法。石色呈黑色,线条呈黄褐色。岩画动物有骆驼、山羊、狗、马、大象、鹿、野羊、蛇、獐子、牛等,还有三角形图案和太阳图案,有狗守护着圈栏,马背上负有马鞍和缰绳等画面。
18、勒巴沟岩画 位于玉树州境内的通天河畔。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巴塘乡勒巴沟内。岩画刻在卫沟沟崖岩石上,总面积约900平方米。其内容主要为佛教故事及经文。勒巴沟岩画共三个地点,分别编号为一、二、三号。一号岩画画面镌有佛、菩萨、香客、瑞兽等。技法为阴线轮脚打击。佛为立像,低肉髻,身着通肩圆领大衣,右袒,衣服贴身。菩萨均结跏跌坐。供养人的制作比佛小三分之二。这幅岩画带有浓郁的晚唐汉族佛教造像的风格。如三号香客,发式为唐代侍女流行的双鬓抱面的抛家髻。衣服为唐开元、天宝间流行的小翻领、对襟胡服。这幅岩画的发现,对汉、藏历史上文化交流和唐蕃古道等方面的研究,弥足珍贵。二号岩画中有一幅为文成公主礼佛图,高出地面3.5米、宽2.5米。画面右为释迦牟尼佛,立在仰莲座上,背有焰纹背光和头光,其左为禄东赞,头戴帻巾,身着小翻领胡袍,手持盂钵。左第二位为文成公主,身穿斗篷、头梳双髻,手持莲花。第三位为侍从,身着斗篷,手持盂钵,皆为阴线雕法。三号岩画为藏地制法,时代显然比一号晚得多。东、西石壁各一菩萨,结跏跌坐。头戴宝冠,身披璎珞。西壁菩萨上方用阴线打制出一飞天,身着披巾、璎珞。披巾因风荡起,翩若惊鸿。形象异常生动。勒巴沟岩画系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鲁茫沟岩画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天棚乡鲁茫沟内。岩画刻在沟内东侧石山根塌落的三块大石块上,面积约20余平方米,共计刻有牛、马、羊、野猪、狐狸、虎、蛇等动物图案近80个,岩画采取凿刻手法。其时代初步研究定为唐代,系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巴哈莫力沟岩画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香加乡巴哈莫力沟的山羊嘴,又称画石嘴。岩画主要分布于画石嘴西部的石壁上部。画面长7米、宽4米,凿刻有鹿、羊、蛇、马、驴、鸡、太阳、“卍”字纹等图案。创作时代为唐代,为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1、切吉岩画 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切吉乡东科村三社。岩画刻在山顶上零散的细砂岩石上,共有画面10余幅,内容有羚羊、牦牛、鹿等。系采用垂直敲击点刻与磨刻方法。系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2、卢丝沟岩画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热水乡卢丝沟内。岩画刻在山崖岩石上,分三组,一组为三尊佛像,幅面长5.6米、宽4.5米,采用线雕方法;一组为四尊菩萨像,幅面长2.6米、宽1.4米,用浅浮雕方法;另一组为双马,亦系浅浮雕方法。经研究,其时代初步认定为唐代。
23、黑山沟岩画 在青海刚察县泉吉黑山沟口转弯处,在一高50多米、宽约10米的山坡崖壁面上,密密麻麻地刻满了牦牛、野牛、狼、马、羊、狩猎等图象。这里是放牧的必经之地,人们经常看到这些形象,会不断诱发人们对于狩猎放牧生活的联想、回忆,激发对于动物的占有欲望。
(七)甘肃岩画
甘肃岩画分布从靖远县吴家川到河西走廊西端的安西县,大体成一条带状,另外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齐哈玛乡也有少量岩画,但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要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属于西北系列岩画。
24、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岩画 肃北县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该县祁连山地区已发现大量古代游牧民族的岩画,称祁连山岩画。它包括五个岩画点:①马宗山乡岩画计有二处:一是黑马宗岩画;二是格格乌苏岩画,内容以狩猎和放牧等内容为主,动物图形有骆驼、红羊、牛、马和驴等。②明水乡岩画计有三处:一是霍勒扎德格岩画,刻划动物有大头羊、红羊、黄羊等。另有放牧等图像。二是上哈然扎德格岩画,该地的岩画可辨认者有5组画面,画面风化严重。三是山德尔乡岩画,共有54组,内容各不相同,凿刻动物、人物个体图达204幅之多,其中还有场面宏大的狩猎图和放牧图。③别盖乡岩画有67组,人与动物个体共有362个,有些画面还表现出大规模的狩猎场面,其中第38组中有一人身穿长袍,头戴尖帽,还有几组系尾饰的舞者,特别是第9组中有一大象。④石包城乡岩画计二处:一是灰湾子岩画,岩画题材以放牧为主,画面上有成群的鹿和岩羊,还有骑马者。二是七个驴沟岩画,位于灰湾子岩画的西北侧,刻在一条东西向的河谷北壁。这里的岩画有20组,共有人物、动物个体图像101幅,制作手法为凿刻,内容以放牧为主,有大量的岩羊、骆驼,奔跑的马和飞翔着的鹰。⑤大黑沟布尔汗哈达岩画,位于布尔汗哈达向南行1公里处。岩画凿刻着张弓射猎和骑马放牧的内容,还有不少动物的表现,如梅花鹿、大角羊、野牦牛和野骆驼等,除此之外还有大象和老虎的形象。
25、嘉峪关市岩画 嘉峪关市发现的岩画集中在黑山之中,称黑山岩画。共有两处:①四道鼓心沟岩画是黑山岩画分布较多的主沟之一,这里凿刻了人物、动物和车辆的图像。有人们群舞的场面,舞蹈者身着裙装,束腰并佩戴头饰;动物有飞鹰、大牛、小羊和小鹿,老虎和骆驼等;岩画还表现了骑马狩猎、群体狩猎和单辕车和沟等图像。②红柳沟岩画位于黑山南部,为一东西走向的峡谷地带,最东头峡口处,有烽火台,岩画内容以表现动物为主,制作较简单粗糙,有的画面动物图像,仅用点击法敲凿成粗犷的轮廓而连不成线。
26、玉门市岩画 共有两处:①石墩子梁岩画位于昌马乡南30公里处的石墩子梁上。岩画为单线刻画和通体平磨手法,内容以放牧为主,动物有山羊、大角羊、鹿和骆驼等,共有20多个动物个体。②鹿子沟岩画位于昌马乡水峡村西的三家滩鹿子沟内,沟内有一青色石壁,岩画共有3处,均为凿刻。以放牧为主,动物有鹿、骆驼、老虎和狗。其中有一人骑于骆驼之上驱赶着鹿、骆驼等动物,岩画表现手法有单线刻划,也有通体凿刻与石墩子梁岩画手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