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绍章与扬州清曲
作者简介:张风雷,亦名张凤雷。网名踏雪无迹。男。江苏省镇江市人,生于1967年6月。祖籍江苏丹徒。大学本科文化。
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江苏省有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名录,扬州清曲名列其中。说到扬州清曲,人们一定不会忘记一个名字:“魏绍章”。
从2009年4月,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让笔者有幸同魏绍章的镇江后人毛川相识。从而引起对魏绍章和扬州清曲的一些关注和思考。这些问题通常并不引起镇江市民的关注,镇江文化学者们涉及也不多。20世纪初胡适、周作人、阿英和卢前等人作过相关的研究工作,然而这些大师们的研究又过去了一个世纪。21世纪初,笔者踏着这些大师们足迹再来研究这一个领域,也实在有些惶恐。
2009年5月3日笔者与记者鞠永平、周本林一起在镇江本地新闻媒体《京江晚报》以《镇江民间艺人聚会三阳巷,唱扬州清曲怀念魏绍章》为题,向镇江人民介绍魏绍章。2009年5月8日笔者与记者王荣荣一起在中国新闻网镇江新闻以《扬州清曲有了镇江版,西洋钢琴融入东方文化》报道过魏绍章。2009年7月,笔者又在《现代家庭报·城市生活》发表《魏绍章与扬州清曲在镇江地方的传播》一文,此文一度引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网站的关注。但因为版权和稿费之争议,笔者对江晓雯编辑明确表示网站可以不给稿费,但必须注明作者姓名,可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网站还是删除了,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一件事件。
目前关于魏绍章的许多方面可能还是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来进一步厘清一些问题。例如,魏绍章的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早年的社会活动,南京教书活动,魏绍章的清曲作品等。
笔者姑且从他的生平介绍等四个方面,进行一个大胆的学术假想,力图再现清曲大师魏绍章的艺术人生,且供扬州清曲研究者们参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魏绍章的生平介绍
清曲艺人魏绍章(1883-1963)生于扬州。又叫魏士。其祖籍湖南邵阳。从此语中,我们可窥测到魏绍章的祖父在清代道光和咸丰时期,已经从湖南邵阳到达了江苏扬州,生活在扬州城较为繁华热闹的古旗亭一带。到咸丰或同治年间,魏绍章的父亲或许也成为地道的扬州人。
生于光绪年间童年魏绍章随父母居住生活扬州,遂入籍扬州。我们可以想见宣统年间青少年时代魏绍章在扬州古旗亭一带交友、求学。束冠之前的魏绍章(16岁)平日的日常生活环境或者是上学、放学途中,都有可能听到诸如《王道士拿妖》、《千里送京娘》、《乌龙院》等这样的清末扬州小曲,并为其成年以后艺术创作生涯来进一步地创作和改编《王道士拿妖》、《赵玉娘》、《西厢记·拷红》等伏下了伏笔。
魏绍章早年在洋行学徒,业余时间广泛涉及各种新知,广泛交友。由于兴趣使之然,他极有可能结交一些扬州小曲歌人朋友,加之工作的需要,使他精通外文。
加冠之后的魏绍章(20岁之后)应当在扬州小曲和小调上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在进入洋行学徒之后,有一定经济收入,业余时间充足,他的对扬州地方小曲和小调的业余爱好极可能会显现出来,并有可能这一领域内已经初出茅庐和初露锋芒。
到辛亥革命(1911年)魏绍章(28岁)已经接近人到中年的一个思想成熟的成年人了,至少他的主要思想观、人生观和艺术观也已初具雏形,表现出其高超的民间艺术才华,并可能魏绍章人生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据研究表明,一个艺术家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一般都出现在一个人的30岁到40岁之间。我们相信,魏绍章的第一个人生创作高峰期也一定是在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期间。他在这一期间完全有理由蜚声扬州城,并进一步成名成家。
1912年扬州小曲入局玩友首次从私家厅堂、庭院移至扬州小东山茶馆和教场正阳楼茶馆等处演唱。我们研究认为,在1912年前后,魏绍章(29岁)已经成为了扬州小曲正式玩家和票友了。他一定会经常性地出现扬州小东山茶馆和教场正阳楼茶馆等处,时人可以寻觅到他行踪并魏也乐此不疲。
2009年5月2日下午,笔者在三阳巷采访毛川的姐姐毛莲珍(注,镇江苏福马退休职工),据她介绍,她小的时候,外公魏绍章还经常带她坐扬州的三轮车出入于这样的娱乐场所。仅仅是54岁的毛莲珍(生于1955年)彼时年纪尚幼,至今也不能记忆清楚究竟是到的扬州的什么地方,但与外公魏绍章一起出去听戏是可以肯定的,外公魏绍章是不是也会即兴上台表演一下,唱上一段,这样的细节也不甚了然了。
1919年发生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国内各种思想和思潮空前活跃,各种各样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而年富力强,此时正值盛年的魏绍章(36岁)与鲁迅先生(生于1881年)一样,属于同时代的同辈人,正在经受着时代风雷的激荡和洗礼。鲁迅在五四就迎来人生创作的一个重要丰收期。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37岁)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而与魏绍章同时代的人物,还有193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曾经在中国镇江生活过著名作家赛珍珠(生于1892年),她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东风·西风》是在1926年。1929年创作《大地》,1934年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赛珍珠(40岁)才是不惑之年的作家。
在五四运动的时代感召下,1919年前后的魏绍章,一方面从事洋行生意,或兼职一些扬州清曲方面的教职,另一方面他也正以火热的热情,投身于扬州清曲艺术创造,正沉醉于他的创作和改编之中,也迎来了他中年扬州清曲创作和改编的事业顶峰期和人生之辉煌期。估计他的民国时期的一些重要的代表清曲曲目,如《伯牙摔琴》、《千里送京娘》、《乌龙院》、《貂婵》等,都应当诞生在这个期间,更何况于魏绍章是扬州清曲方面的一个极高产作家呢?
1940 年扬州小曲名家在扬州教场老龙泉茶社首次以“扬州清曲”的名称挂牌公演。估计在这种地方,找到魏绍章(57岁)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试想一下,民国时期的扬州清曲,他魏某人如何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呢?
2009年5月2日下午,毛川先生将87岁的卞学良(生于1922年蜡月12日)用三轮车接自己三阳巷20号的家(原为镇江市文控单位,现已经拆迁无存,笔者留有照片资料)中,笔者在三阳巷采访魏绍章镇江传人卞学良,他回忆说,自己曾在镇江第一泉浴室,后更名为健康浴室工作,他的师傅(魏绍章)经常到浴室来泡澡,故彼此之间熟识。后来魏成为了他的清曲师傅。笔者考证,这应该是1952年以后的事情。卞老还说,解放之前,他的师傅(魏绍章)经常出现在扬州教场老龙泉茶社。此也可以证实笔者之猜测。在进入民国以后,中年以后的魏绍章在扬州城究竟还从事过什么职业,有待考证。但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他的一生都始终会与清曲相伴随,无论何时何地,也无论他走到天涯海角。
新中国成立(1949年)以后到1952年应聘到南京,在南京江苏省戏剧学校工作,晚年从南京退职后年事渐高(69岁)的魏绍章,在扬州生活多有不便,则随独女魏玉华侨居镇江10年左右,直至过世。魏绍章一生酷爱清曲艺术,常往来于扬州、南京、镇江三地,晚年与镇江地方民间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但魏绍章究竟卒于何年?相隔40多年的时间,人们的记忆已经模糊了。目前,扬州和镇江两地关于魏绍章的卒年有不同的声音。作为一个严肃的生平史料问题,笔者目前不敢断定二人孰是孰非?有待扬州清曲研究者们进一步核实。
其一是1961年说。始作俑者扬州扬州文化研究会会员朱祥生同志认为,魏绍章卒于1961年。此可见其辑录的《扬州清曲大事年表》。朱祥生同志依据什么样的事实来认定,《扬州清曲大事年表》并未能作交代,我们不便妄加评论。不过,《扬州清曲大事年表》对保护和研究清曲曲目的价值仍然是巨大的。
其二是1963年说。魏绍章的镇江外孙毛川同志认为,他的外祖父魏绍章是1963年去世。魏绍章的独女魏玉华,即是毛川之母。魏玉华嫁给了在镇江大照电器公司工作的毛世才先生,此即毛川之父。魏绍章膝下无子,仅此一女。
毛川认为,朱祥生辑录的《扬州清曲大事年表》的关于魏绍章卒年有误。其据有如下二点:
其一是他们的家人说外公是80岁去世的,至于是80周岁,还是虚龄80岁,则不太清楚。诸位可以计算一下,魏绍章生于1883年,那么,其卒年应该是1963年。
其二是1963年魏绍章有作品《学雷锋》发表。这为响应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同志题词而发表的一个作品。
相关背景资料如下: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雷锋同志题词。雷锋,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部长,五好战士。1939年12月30日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今长沙县)安庆乡的一个贫农家庭。1960年参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8月不幸因公殉职。1963年1月7日,国防部批准授予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雷锋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1月23日,共青团中央发布决定,追认雷锋为全国优秀少先队铺导员。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随后,又发表了刘少奇、周思来、朱德、邓小平的题词。刘少奇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周恩来的题词是:一向雷锋同志学习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朱德的题词是:“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邓小平的题词是:“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同日,《人民日报》还发表了罗瑞卿写给《中国青年》的文章《学习雷锋》。解放军总政治部、团中央和全国总工会也分别发出通知,号召广泛开展学习雷锋的活动。从此,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雷锋先进事迹的热潮。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重要证据是,1962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章鸣先生到扬州来对扬州清曲当时健在的清曲艺人进行历三个月的采访,并写《扬州清曲采访报告》。报告认为,“从第一代到第五代至今,可称为清曲创作家仅有4人:钟培贤、朱绍臣、魏绍章和周锡候,以艺术成就曲目数量首数魏绍章,他是集清大成之人……”如果这个报告能证明魏绍章当时尚健在,并且录音了。笔者认为,如果说1963年魏绍章有作品《学雷锋》发表,加上章鸣的录音,1961年说,则必然不攻自破了。
另,据毛川反映,魏绍章故去之后,韦人同志曾经参与魏绍章后事的料理工作。他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人证。
二、魏绍章的社会背景
目前我们仅知道魏绍章在祖籍湖南邵阳,至于他的祖父和父亲的一些情况,一无所知。他的家族从何时迁徙江苏扬州,又从事什么生计,也不清楚。笔者关于魏氏不妨做一个大致的梳理,试图从中发现一些魏绍章祖辈和家族生活的社会轨迹和历史印痕。
国内魏姓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不过,要论湖南邵阳清代湖南邵阳最有名的魏姓人物,可能当数清代思想家、史学家魏源(1794年-1857年)。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道光进士。研究经术颇深,和龚自珍同属“通经致用”的今文学派。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自建船厂,炮舰,练军经武,以加强海防,抵御外国侵略。魏绍章的祖上会不会与魏源之家族之后裔有涉,有待史学家作进一步考证。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湖南邵阳迁徙到江苏扬州的魏绍章这一支,我们认为,可能是在政治、经济或文化艺术方面比较活跃一个魏氏派系,家族的人或周围环境中的人可能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魏绍章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极有可能生活在一个家底殷实富裕和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之中。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可能是比较幸福的,接受过良好教育和艺术薰陶,且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魏绍章应当是一个十分聪明能干和勤奋好学的孩子。
我们还知道魏绍章成年后,迫于谋生的需要曾在洋行学过买办,从而精通外文,又见识广博。再加上魏绍章早年天份极高,具有艺术才华,也可能在扬州结识一些同时代的民间艺术名流,并同这些艺术家们保持着一种密切联系。
扬州清曲历史久远,元代小唱、散曲是其渊薮,明代的许多小曲风韵至今仍有保留。演唱者分“阔口”和“窄口”,均以字行腔,注重腔韵和发声。每个演唱曲目有一至数人参加,至今保持传统坐唱形式,除演唱者本人均操一件乐器外,还有人员不等的小型乐队伴奏,乐器为丝竹管弦和打击乐。我们从清代扬州,特别是清代康乾时期的扬州地方戏曲发展可以管窥一斑。
清代康乾时期的扬州,既是我国东南经济重镇,也是文化中心。当时许多地方戏曲刚刚兴起,为汲取营养,谋求发展,扩大影响,都要来到扬州这个大舞台上一展风采。扬州一度时间百戏杂呈,争奇斗艳,成为地方戏曲艺术竞争的场所和哺育成长的温床。
清末是一个多事之秋,封建社会和封建统治虽然在政治上腐朽没落,岌岌可危,但是它在思想、文化和艺术等各方面却达到整个封建社会的前所未的巅峰。戊戌变法时(1898年)的魏绍章是生活在扬州城的一个风华正茂的15岁的少年,到辛亥革命(1911年)前夕的魏绍章也才不过28岁。
扬州清曲在这样社会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在清代康乾时期达到艺术的鼎盛巅峰是毫不奇怪的。而生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的魏绍章如在扬州生活,他可能早已受到扬州民间小调或小曲歌人的浸染。在他出生前后出生的人,如有“琵琶圣手”之誉,精音律、通乐理扬州小曲歌人施元铭(生于1882年)和有“钢喉”之誉,擅唱“阔口”,扬州小曲歌人周锡候生(生于1884年)。他们与魏绍章生活在同一个扬州城。魏绍章极有可能与施、周有过艺术交往,甚至于有可能受到扬州小曲歌人钟培贤(生于1850年)、黎子云(生于1859年)的影响。
宣统三年( 1911年 )扬州小曲玩友主要聚于城南小盘谷,遂成固定场所。后又在该园南边童氏家中聚会更多,故习称“南局”。直至民国后期,人员星散,“南局”解体。是时的魏绍章已经近是30中年人,他是扬州小曲的一个重要的和活跃票友和玩家,一定会同许多扬州小曲玩友出入于上述场所,并积极和热情参与到扬州清曲的创作和改编之中。因为只有经常性“参加这样的堂会的人,才能是入局的正式票友和玩家,而入局后相约演出三次不到的人,就算出局”了。(《中国曲艺志·江苏卷》第87页)
镇江赛珍珠研究学者刘龙先生与笔者开玩笑说,幼年时期的赛珍珠(生于1892年)会不会也听过魏绍章的戏呢?
笔者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太大。赛珍珠虽然这比魏绍章小9岁。不过,魏绍章早年的清曲活动,主要是自娱自乐的性质,活动在扬州城的私家堂所。目前并未能有资料表明,魏绍章在民国26年(1937年)之前到镇江来表演过。而赛珍珠在民国24年(1935年)已经离开了中国。就是1900年赛珍珠(8岁)时在镇江城所观之戏班之戏,如果与扬州清曲有涉,至多也是一些走街卖唱的艺人,而不可能是魏绍章唱的戏。她更有可能听到的是产于镇江本土的花鼓戏和香火戏。
1920年,镇江的花鼓戏和香火戏后来与清曲一起成为扬剧滋生的重要艺术土壤,而且镇江和扬州同属于江淮方言区,历史二者之间相互交流和融合,所以说,镇江也是清曲和扬剧的发祥地和发源地之一。清曲和扬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唱扬剧的演员也是清曲的表演者。清曲的众多曲目和词牌名依然保留在扬剧之中。
但中年以后的魏绍章在民国26年(1937年)以前,就一定已经在清曲票友和玩家中是一个知名极高角儿了,至少在清曲票友和玩家中,一些重大活动估计也是少不了魏绍章的参与。他与民国时期众多清曲名家,如王万青、周锡候、尤庆乐、朱祥富、尤德祥、芦国才、陈淦卿、马福如等一起,相互配合、相互砥励、相互配合,又相互竞争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创作和表演技艺,并在扬州清曲的创作和改编上此时已经取得了不菲的艺术成就。因为到了1937年,魏绍章已经是一个54岁的中年人,其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创作,应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
我们相信到1949年解放之前,笔者研究认为,在民国26年(1937年)之前,魏绍章已经奠定了他在扬州清曲的艺术家和艺术大师的地位。
三、魏绍章的艺术成就
不过,扬州城毕竟是扬州城。它是长江以北,京杭运河段上,最为重要的商业城市,是苏中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各种各样演出活动仍然不断。
汉代的百戏、隋代的歌舞、唐代的参军戏和木偶戏,均曾在扬州流行。元代的扬州,是杂剧南移和兴盛的重要基地。到了明代,余姚腔和昆腔相继传入了扬州剧坛。清代的扬州,因为经济繁盛、城市繁华、康乾二帝多次南巡,酿成了戏曲艺术的空前繁荣,昆腔、秦腔、京腔、弋阳腔、梆子腔、徽剧等全国各大剧种都荟萃于此,登台竞艺,相互借鉴交融,使扬州与北京并列成为全国两大戏曲中心。扬州四大徽班进京,对京剧的诞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三十年代形成的扬剧,融汇了在扬州地区流行的花鼓戏、香火戏,并吸收扬州清曲、扬州民歌发展而成,一度有戏班30多个,剧目近500种,形成了高(秀英)派、华(素琴)派、金(云贵)派等多个流派。
1937年是中国历史上不平静的一年,此年的7月,日本侵略者侵略中国,爆发了著名的抗日战争,但偏安于一角的扬州也并不风平浪静。1937年(民国26年)日本军侵占扬州,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扬州万福桥惨案,四百多名青年被杀死在万福桥上。
“1937年,扬州小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短暂的专业演出队伍。成员主要有王万青、周锡候、尤庆乐、朱祥富、魏绍章、尤德祥、芦国才、陈淦卿、马福如等名家。活动地点在沪宁线及扬州等地。”它非常明确告诉世人,魏绍章(54岁)已经成为民国时期扬州清曲的一个重要清曲艺术家和扬州小曲歌人,他已经和王万青、周锡候等扬州清曲的大师们一起同台献艺,他的影响力已经初步走出扬州,逐渐地沿着镇江、南京等沪宁线上城市在向全国进一步地幅射。
对于从民国26年(1937年)以后,扬州小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短暂的专业演出队伍之问题,笔者是这样认为,时值抗日战争期间,扬州沦陷,扬州清曲的玩家们出现谋生困难。1940年,扬州一批名家如周锡侯、魏绍章、王万青等首次在扬州教场老龙泉茶社对外公演,正式挂牌“扬州清曲”。不久,一些玩友、曲友下海成为职业艺人和专职演员。(《中国曲艺志·江苏卷》第87页)
可见,这一次“扬州小曲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短暂的专业演出队伍”的形成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谋生手段。它使得一些本来是自娱自乐的清曲票友和玩家也加入到专职演出的队伍。魏绍章等人加入,不仅壮大了扬州清曲的专业队伍,而且为扬州清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活力。
为了避免演唱的雷同,周锡侯、魏绍章、王万青等人编创了不少大型及短篇曲目,如《乌龙院》、《梁山伯与祝英台》、《秦琼卖马》、《苏三起解》、《闯昭关》,并到泰州、仙女庙(今江都)、镇江、上海、南京等地演出。(《中国曲艺志·江苏卷》第87页)
我们研究魏绍章,他的早期清曲活动是不同于街头卖艺的艺人,即不是营业性的参与者,而出于对清曲艺术的喜爱或热爱,他完全是一种自发的热爱到后来的自觉的参与,他基本上是属于自娱自乐的清曲票友和玩家。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自娱自乐的清曲票友和玩家,他最大特色是,精工各种乐器,能拉擅唱,能创新和改编曲目,文字功底深厚,就是王万青、马福如(注,朱祥生辑录的《扬州清曲大事年表》认为,马福如生于1905年。2009年10月笔者再次登门采访卞学良,他认为,马福如生于1910年,旧居镇江小码头大悲庵。解放后的1950年,他与马福如一起在镇江大市口表演《双满意》,观者近100-200人,好评如潮。因为马福如比他大12岁,卞学良现87岁。)这样的名家和扬州清曲的代表人物,在曲目的创新和改编上,也公开承认称魏绍章是他们的师傅。但民国到建国以来,王万青的表演实际影响要比魏绍章大得多。不过,这二者已经无法比较了,因为魏绍章在1963年已经故去。
于此可见,魏绍章在民国扬州清曲票友和玩家中享有的崇高地位和声誉。我们说,民国时期的魏绍章,在扬州清曲界,称之为大师或泰斗级人物,是一点也不过份的。
此外,解放后,魏绍章定居镇江,扬州清曲界演唱的作品也多出于其手,代表性的曲目如《刘胡兰》、《三女夸夫》(又名《工农兵》)、《乡城会》、《学雷锋》等优秀作品。
但目前的扬州清曲研究和学术界并未能给魏绍章以大师的称号,也并没有给以充分的重视,甚至于将魏绍章排在较次的位置,这是极不公正的。
中国人民经过艰难困苦的八年抗战,在1945年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胜利,此时的魏绍章(62岁),虽然进入了晚年,但他艺术表演和艺术创作活动,还远没有终结。
相反在新中国成立(1949年)以后,魏绍章(66岁)凭借着扎实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被聘到省城南京,在江苏省戏剧学校工作,以教书为业。1952年魏绍章(69岁)离开南京。笔者研究认为,他在南京戏校工作估计搭首带尾也就三年的时间,但为国家培养了清曲的人才。
魏绍章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理论水平主要表现在精工各种乐器,能拉擅唱泼口,功底深厚,懂得工尺谱。
关于工尺谱。在我国古代,记谱的方式是工尺谱。在古代,无论是词、曲、戏曲等音乐,都是用工尺谱记谱的。工尺谱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聂峰回忆,工尺谱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南调】《晴和天气》及其他两部古谱的发现,并不能动摇扬州清曲传承中口传心授的主导地位。聂峰认为,这主要取决于清曲艺人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他所有的清曲老师中,也只有魏绍章懂得工尺谱。(《扬州日报》2008年2月25日)
“从晚清到民国,由于战争频仍,经济萧条,清曲艺术的处境相当困难,但在一些清曲艺术家的艰苦努力下,还是将清曲艺术保存了下来。这期间的重要艺术家有作词家施元铭、魏绍章,演唱家黎子云、钟培贤、裴福康、王万青、尤庆乐等。”
它说明民国时期的魏绍章已经成为可以同扬州清曲的一个重要作词家施元铭相比肩的人物。同时,魏绍章创作和改编的传统清曲,特别对一些大型清曲曲目的创作和改编,其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和影响力之大,可能是无人能出其右的。
魏绍章对扬州清曲的重大贡献主要体现是在创作和改编了一批大型曲目,其中有全部《貂蝉》,全部《卖油郎独占花魁》,全部《千里送京娘》,《伯牙摔琴》,《西厢记·拷红》及全本《连环计》全本《乌龙院》等。有与王万青合作的全部《赵玉娘》等长篇清曲。有与马福如合作的有《王道士拿妖》,《赤壁鏖兵》《货郎子》等。《美女憎须》,《祝寿歌》,【梳妆台】,【满江红】单曲也出自魏绍章之手。
1952年魏绍章(69岁)从南京退休后,在镇江定居十年多。其间共创作和改编了十多首清曲目,如《孙夫人祭江》、《刘胡兰》、《赵五娘》、《三女夸夫》(又名《工农兵》)、《乡城会》、《武松杀嫂》、《水漫金山》、《董小宛》,《学雷锋》等。同时他对培养后继人才,也作出了杰出贡献。镇江籍著名曲家马福如,卞学良。扬州籍著名曲家王万青、聂峰都是他的得意门生。其演唱的代表性曲目有《伯牙摔琴》、《千里送京娘》、《乌龙院》、《貂婵》等。兼擅长于扬州小曲曲目的改编和整理,主要有《赵玉娘》、《西厢记·拷红》及全本《连环记》等。
从1961年到1963年,时年八十有四的韦人在《扬州清曲序》中说,国内的一些政治形势发展发生了风云变幻。1963年极左思想干扰,但在这样的形势下,据卞学良介绍,魏绍章仍积极创作《刘胡兰》、《三女夸夫》(又名《工农兵》)、《乡城会》、《学雷锋》等优秀作品。魏绍章的这些清曲,也肯定是解放以来和建国以后的作品,其内容主要讴歌新社会、新时代和新人新事之作品。特别是《刘胡兰》、《三女夸夫》,它们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编演的魏绍章遗世的新曲目之最后绝响。1963年魏绍章去世之后,中国的扬州清曲从此以后就再没有诞生过更加经典的代表曲目。
四、魏绍章的最后归属
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一般认为1961年-1963年。从1960年开始,中国实际上进入三年自然灾害。1963年正值中国三年自然灾害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
1963年,为清曲辛勤耕耘一生,创作了大量清曲经典之作的扬州清曲艺人魏绍章(80岁)平日从不打针吃药,一日忽然“病”卧镇江三阳巷。他自觉大限将到,天寿即尽,但三阳巷毕竟是魏绍章在镇江的侨寓之所,姑婿之门,病重之际的魏绍章一直不忘生他、养他和哺育他清曲艺术成长的扬州故乡,敦促家人尽快将他送至扬州古旗亭自己的家中,坚决要求做到叶落归根。
在抵达扬州古旗亭约一周之后,一代扬州清曲艺术大师魏绍章悄然谢世,无疾而终。享年80岁。魏绍章生前(60岁时)曾立下遗嘱:“死后火化,不烧纸钱,骨灰洒入江海,愿清曲琴远流长。”魏绍章去世之后,家人遵照清曲大师生前遗嘱,将之骨灰洒入滔滔不绝的扬子江中。此举表现出了一代扬州清曲艺术大师的高风亮节和一代扬州清曲艺术骁雄之伟人风范。
魏绍章的悄然离世应当是扬州、南京、镇江三地清曲艺术的共同的巨大损失,而这样的损失也是人们所无法估计的。值得欣慰的是,扬州人民并没有忘记扬州清曲艺人魏绍章,我们在《扬州清曲大事记》、《扬州清曲》等一些清曲史料中,依然可以寻找到扬州清曲艺人魏绍章的名字。我们同样相信,镇江人民和镇江文化(包括南京人民和镇南京文化)也一定不会遗忘扬州清曲艺人魏绍章的名字。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三日星期五写于镇江花园寓所
二〇〇九年十月二十六日星期一第八稿
注:此文尚未正式发表,版权所有,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