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八):历代文史工具书

五、典章制度(政书)

  查古代典章制度的工具书,主要有《十通》和会要、会典等典志体史书。它广泛收集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材料,经过编纂者的融会贯通和重新组织,然后分门别类系统地论述各种制度的因革损益,与类书只是排比资料、述而不作颇有区别。今天,无论是了解古代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的变化,稽查古今典籍的聚散、学术源流的演化或学校的兴废,还是研究礼、乐、兵、刑以及赋税、选举等等制度的沿革,都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类著作,或者和二十四史中的志、书互为补充并参照使用。

  552、《通典》唐杜佑撰,二百卷。我国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的史料汇编,著名的“三通”之一(另外为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为后来典志体史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书成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时间从上古传说,终于唐天宝末,间及肃宗、代宗、德宗三朝。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门各冠以总论,下系子目,凡有1584条,正文约170万字,注文约20万字。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各典于历代制度多究其原本,明其始末,并引前人议论,参以己见,见其得失,其中以食货、职官、边防各典较为精到。《通典》也有不足之处,如《礼典》有100卷,占了全书卷数的一半,给人以全局失衡之感;兵刑部分叙兵法而不载兵制,没有记载军事制度的发展变化,这是《通典》的两个不足。记事中也偶有遗漏,窜入宪宗朝数事等。

  《通典》有中华书局1988年版。商务印书馆1937出版《十通索引》,是检索《通典》的工具书。

  553、《通志》,二百卷,宋代郑樵著。是一部记载记上古至隋唐的制度史。其中“二十略”是关于典章制度部分,也是全书精华所在。《二十略》为天文、地理、艺文、礼、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灾祥、器服、都邑、氏族、六书、七音、谥、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其中“六书、七音、谥、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七略,以往旧史很少涉及,是郑樵的首创。《金石略》和《图谱略》扩大了历史文献资料的范围;《艺文略》通录了古今存佚的文献,创立了新的图书分类方法;《校雠略》是《艺文略》、《金石略》和《图谱略》的说明书,集中又系统地反应了郑樵的文献学思想,也是通志“二十略”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在我国学术史上,将校雠之学写成专著,是从《校雠略》开始的,郑樵的发轫之功,不可抹煞。后人评论《通志》,一致公认全书精华唯在《二十略》。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云:“其平生之精力,全书之菁华,惟在二十略而已。”
  《通志》有中华书局1995年版,王树民点校。商务印书馆1937出版《十通索引》,是检索《通志》的工具书。

  553、《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著,记载时间上自上古,下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杜佑《通典》的扩大与续作。全书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十九门,是继《通典》,补唐玄宗天宝以后至宋宁宗嘉定末的典章制度。另新建“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文献通考》将“食货”之列于全书之首,且增加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八门之多,可知马氏对经济的重视超过杜佑和郑樵。另外《通典》之《礼典》100卷,占去全书1/2,而《通考》之《社郊考》则3门才60卷,不及全书1/5。又《兵考》一门,详列古今兵制沿革,使《兵典》只叙用兵方法的偏差得到改正。这些都是《通考》的优点。因全书规模宏大,某些门类便容易失于疏略,如《职官考》全录《通典》之文,于五代部分则叙述寥寥;《经籍考》内容虽丰富,而主要依据不出于晁公武、陈振孙二家,自不能完备;《舆地考》多本于欧阳忞《舆地广纪》一书,无甚订补。

  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1936年版,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商务印书馆1937出版《十通索引》中索引,是检索《文献通考》的工具书。

  554、《九通》、《十通》,唐杜佑《通典》、郑樵《通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史学界称为“三通”。乾隆时特设三通馆,奉敕续编三书,先编《续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后编《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为《九通》。后刘锦藻以一人之力,经过二十八年的辛勤劳动,将乾隆五十一年至清末的材料搜集整理,编成《清朝续文献通考》四百卷,遂使《九通》而增为《十通》。刘氏之书材料极为丰富,其中四裔考和新增加的外交、邮传、实业、宪政四考,尤为可贵。《十通》可分为《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及各自的续编三个系统。今天从研究历史和分门查考古代典章制度来看,以《文献通考》及其三部续作这一系统最为完备有用丰富,分类详细,其参考价值又在《通典》和《通志》二十略之上。商务印书馆1937出版《十通索引》,是检索《十通》的工具书。

  555、《唐会要》,一百卷,宋代王溥著。“会要”与《通典》的主要区别在于:《通典》是历代典章制度沿革的综合叙述;会要则是有关典章制度原始资料的摘录,是分门记述历代各项制度沿革的史料汇编。《唐会要》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年),是我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会要。专门记录有唐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政制沿革,自“帝號”始,以“四夷”終,共分514事目,细琐史事不能定目者,则錄於杂录.附于各条之后。《唐会要》保存了《新唐书》、《旧唐书》未载的史实,由於《大唐起居註》、《大唐實錄》,加上唐德宗时苏冕所撰的《会要》40卷,宣宗时,崔铉等人撰《续会要》40卷均亡佚,部分內容多靠此書保存,因而是研究唐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资料。可用以校勘两《唐书》。但由于不分门,查阅不便。现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张忱石的《唐会要人名索引》可供查考

  556、《秦会要》,又称《秦会要订补》,二十六卷,清末孙楷著。清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料汇编。该书仿照汉、唐、五代《会要》体例,分为世系、礼、乐、舆服、学校、历数、职官、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四裔等14门。门下再分为三百零一目,以史事系其下,并注明引用档案文献名目。此书对秦制与山东诸侯递相仿效之有显例可见者,亦详著于编,以明秦制并非完全独创而无因革可寻。原书遗误甚多,后由徐复进行订补,逐条修正。195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首次出版,书名《秦会要订补》。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2000年,杨善群又对此书加以补充,订正,复原书名为《秦会要》。分世系、礼、乐、舆服、学校、历数、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四裔十四门。

  557、《春秋会要》,四卷,姚彦渠著。中华书局1955年校点本。卷一为世系、后夫人妃,卷二为吉礼,卷三凶礼,卷四宾礼、嘉礼,计六门、九十八事。校点时曾取原书所本“三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原文及有关书籍校勘,并加新式标点,是目前通行的较好版本。

  558、《七国考》十四卷,明代董说著,中华书局1956年校点本。校点时以守山阁丛书本为主,以吴兴刘氏嘉业堂刊本参校。相当于战国的会要。记战国秦、齐、楚、赵、韩、魏、燕七国的典章制度,分为十四门:职官、食货、都邑、宫室、国名、群礼、音乐、器服、杂记、丧制、兵制、刑法、灾异、琐征。

  559、《西汉会要》、《东汉会要》:分别记载西汉和东汉典章制度沿革的史料汇编。南宋徐天麟撰。《西汉会要》七十卷,成于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运历、祥异、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法、方域、蕃夷十五门类分别记载西汉时期的典章制度。每门之中,卷数多寡不等,均有子目。总计376目(《四库提要》误作367)。其中“职官”110子目,“食货”36子目,很详细。尤其是“兵”一门,共38目,徐氏把《汉书》有关兵制一类的材料收集编排起来,查检很方便。有中华书局1955年据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重印本和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校点本。校点本据清江苏书局翻刻武英殿本为底本,参校了中华书局1975年第三次印刷的《汉书》校点本,校正了原书若干错误。

  《东汉会要》四十卷,记载东汉王朝的典章制度及沿革,亦是徐天麟撰。成书于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比《西汉会要》晚十五年。取材与范晔《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等,分作十五门,但门类名称与《西汉会要》不全相同,去学校、运历,祥异门,增文学,历数,封建门。子目共三百八十四。两书均仿照《唐会要》体例,史料都是根据正史的纪、表、志、传,每条均注出处,未杂以其它笔记,恐有偏颇之虞。新版以清江苏书局翻刻的武英殿本为底本,参校了中华书局1973年第二次印刷的《后汉书》标点本,校正了某些原书的错误。计四十卷。

  560、《三国会要》,22卷,清人杨晨编撰。记载魏、蜀、吴三国典章制度及沿革的史料汇编。该书仿效徐天麟编纂《两汉会要》的体例,全书分帝系、历法、天文、五行、方域、职官、礼、乐、学校、选举、兵、刑、食货、庶政、四夷,共15门,84目。琐闻轶事,作为杂录附于后。杨晨的《三国会要》所采录的材料,有一百五十六种,较为广博。参与考订的有唐景崇,孙怡让等著名学者。因而流传较广。

  本书由江苏书局初刊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华书局于1956据江苏书局版校点出版。

  561、《五代会要》,30卷,宋代王溥著。与《唐会要》是我国最早的两种“会要”。它依五代时期的各朝实录的诏令、奏议分类编纂而成,是研究五代典章制度必不可少的史料,在保存五代典章制度方面功绩殊伟。它成书於《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之前,是关于五代典章制度的最早撰著。而且由于此後诸史於五代典章的叙述均甚简略,《五代會要》遂成為研究五代这五十多年的典章文物制度的唯一史料。其“禮法刑政沿革”全赖《五代会要》得以流传。關於唐初世族之升降,唐役使民工興建諸宮、府兵、養馬、都督府的設置、佛寺之興建等皆有記載,足補正史之缺。王溥仕於五代,後周时居相位,谙熟五代典章文物,编撰此书时又大量摘引五代诸朝实录中的诏令﹑奏议,故史料亦比後出的新、旧《五代史》翔实。。四库馆臣称该书“收放失旧闻,厥功甚伟”,又说:“读五代史者,又何能无此一书哉!”

  今通行本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江苏书局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之校点刊行。

  562、《宋会要辑稿》,二百卷,清人徐松辑编。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宋会要》为宋代官修。宋代自仁宗天圣八年(1030)诏修《庆历国朝会要》,至理宗淳祐二年(1242)的《宁宗会要》,213年中共修会要十一种,三千余卷。南宋李心传在此基础上编辑两宋会要《十三朝会要》(又名《国朝会要总类》588卷。该书在明朝散失,而被分类辑录于《永乐大典》中。后《永乐大典》散佚,清代四库全书又因卷帙太多而未辑录,《宋会要》遂亡佚。清人徐松从《永乐大典》辑出二百册计五百多卷。1931年,北平图书馆影印徐稿,名《宋会要辑稿》,线装二百册。1957年,中华书局再度影印,八册。1960年,中华书局又从残本《永乐大典》中辑得103篇,出版《宋会要辑稿校补》。《宋会要辑稿》是研究宋代制度最详实的材料。王云海著有《宋会要辑稿考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刊有《校补》,后附《宋会要辑稿》篇目索引,便于查索。

  563、《经世大典》,八百八十卷,元赵世延、虞集等编著,元代官修政书。又名《皇朝经世大典》,类似元朝会要。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编纂,次年五月修成。全书八百八十卷,目录十二卷,附公牍一卷﹑纂修通议一卷。据《元文类》所收《经世大典序录》记载,全书分为十篇:君事四篇,即帝号﹑帝训﹑帝制﹑帝系,别置蒙古局负责修纂;臣事六篇,即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各典复分若干目。该书体例,参考了唐﹑宋会要,而有所创新。如工典篇分为宫苑﹑官府﹑仓库﹑城郭﹑桥梁﹑河渠﹑郊庙﹑僧寺﹑道宫﹑庐帐﹑兵器﹑卤簿﹑玉工﹑金工﹑木工﹑抟埴之工﹑石工﹑丝枲之工﹑皮工﹑毡罽﹑画塑﹑诸匠二十二目,多为唐﹑宋会要所无。各篇﹑目正文之前,均有叙文说明其内容梗概,或变革之因,或设立宗旨,便于读者了解;这种编纂方法亦较唐﹑宋会要为胜。其所依据,多为中朝及外路各官府文件,但将蒙古语直译体改为汉文文言,并删去了公文中的吏牍繁词。该书在明初已残缺。《经世大典》尚存的文字,内容涉及市籴粮草﹑仓库﹑招捕﹑站赤﹑急递铺﹑海运﹑高丽﹑缅甸等事,为研究元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工艺技术﹑中外关系的重要资料。今有安作璋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64、《明会要》八十卷,清人龙文彬撰。记载明代典章制度沿革的史料汇编。体例本于《秦会要》、《两汉会要》、《三国会要》,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动历、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祥异、方域、外蕃等十五门,子目为四百九十八事,征引赡博,间附论列辨证,可供检索明代制度资料之用。一般认为史料价值不及明代官修的《明会典》。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点校本。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