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备览》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与日俱增,中华文明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重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人无可推卸的责任。如何把学术资源、教育资源和科学技术资源结合起来,在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伟大的民族精神、提高国人的文化品位、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方面做出一些切切实实的工作,就成为我们这几年的共同想法。于是就有了编纂和出版《国学备览》的动议。

  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是接触国学原典。中国传统学术之所以被称之为“国学”,本身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在西方文化大规模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学术只有“六艺”“诸子”“经学”“汉学”“宋学”“儒学”“佛学”“理学”等称谓。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西学的出现,相对应的有了“中学”的概念;随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变,文化信仰也发生了危机,才有了“国学”的概念。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东京举办国学讲习会,并创办了《民报》。他在《民报》第七号所载的《国学讲习会序》中说:“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也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才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也者。”20世纪以国学命名的刊物,首推北京国学粹编社于1908年1月出版的《国学粹编》半月刊;在20至40年代期间,有“国学”字样的刊物达30多种。1952年12月,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停刊,其后“国学”遭遇冷落,一度成为落后文化的近义词。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国学热,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世界范围内的“汉学”潮的兴起。这期间有几件事情值得提及:一是1993年5月北京大学成立了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正式创刊《国学研究》,每年一期,由袁行霈先生任主编,在此基础上,北京大学2000年又成立了国学研究院;二是2000年初,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国学网”(www.trostore.com)正式开通,标志着国学传播和研究进入了信息时代;三是目前在国内已有个别院校开设了“国学原典导读”课程,读经与读史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四是在国内一些民办学校里,把背诵经典与学习传统艺术等作为小学生的主要课程;五是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并招收本科学生,正式把国学纳入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中。在举国上下重新认识到国学重要性的今天,我们推出这套《国学备览》,显然具有顺应时代潮流的积极意义。

  也许读者会问,这套书为什么取名《国学备览》?专家是怎样从浩如烟海的传世典籍中选择书目的?对此,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1920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又开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书目》为38种;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书要目及其读法》,选书约160种,以后开列出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选书约25种;1925年,顾颉刚开列了一个包含有14种书的“有志于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的目录;1930年,鲁迅为许世瑛开列了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12种;1942年,汪辟疆为中央大学国文系学生开列了一个包括10种书的“最切要”的“源头书”;朱自清于1940年出版了《经典常谈》,选择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10余种经典进行介绍,并就诸子、辞赋、诗、文等做了简要的源流叙述;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钱穆在讲演中提出了7种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此外,在近百年的时间里,还有相当多的学者为学生们开列各种国学必读书目,如黄侃就曾经开出包括二十五史和十三经在内的一个书单。与此不同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高等学校教育中,给学生开列必读书目基本不限于国学范围,而是包含古今中外的各种经典。如1997年,清华大学编印了《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选择书籍80种,其中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各20种;1998年,北京大学为百年校庆而推荐应读书目30种、选读书目30种,此书目由54位著名学者提供了意见,也是兼容古今中外的。另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0年10月公布了《高等学校中文系本科生专业阅读书目》,共100种,其中古典名著有30多种。由此来看,如何选择经典,让学生阅读哪些经典,是一个既简单又困难的工作。

  《国学备览》的选目,是对上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做出的。丛书起名为《国学备览》,借鉴了顾颉刚先生的说法,意在让这部书成为有志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浏览的常备书,因此,在编纂体例方面我们有如下考虑:

  首先,我们的目的是让广大读者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把选目范围限定在古代经典,而未选入中国现代著作和外国经典。在古代经典中,并不局限于文、史、哲内容,还包括自然科学以及其他著作。其次,尽量体现普及性。我们设想这套丛书不仅可供当代大学生阅读,而且可供所有想要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的读者使用。其三,从编排方式上尽量体现传统特色,即按照四部分类法进行编目。四部的一大特色是突出经部,也就是突出儒家经典的地位,但是我们并没有全选十三经,而是从现代人阅读使用的角度考虑,只选了四书五经,外加《尔雅》《孝经》。限于篇幅,二十四史中只选了《史记》,为了照顾史部的其他类别,还选了《山海经》《穆天子传》等。子部以秦汉诸子为主,同时选了道教、佛教的基本经典和一些其他著作。集部兼顾诗、词、曲、赋、文等各种文体,选了几种主要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著作。另外,考虑这部书的普及性,我们还选了6种古代启蒙读物。共计选录81种书,横向包容经、史、子、集,纵向跨越从先秦到晚清2000多年时空,内容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科技、艺术等领域,基本涵盖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浓缩了中国文化典籍的精华,既是广大文史爱好者的必读书,也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国学最低限度书目。我们将其汇编成一套丛书,让读者容易一次备齐,实现与国学经典的零距离接触。

  为了让一般读者对这些书有全面了解,我们还为每部书撰写了提要。同时,随文还选配了1600多幅插图,给读者以直观感受,以便读者轻松阅读。《国学备览》在编撰过程中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谨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由于受学术水平的限制,舛误疏漏在所难免,欢迎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尹小林
2019年5月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