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和《商山早行》

  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有曰:晚唐温庭筠“才思艳丽,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文思敏捷之人,古有曹植数步成诗,而温庭筠能八叉手而八韵得,故被人称“温八叉”。
  相传那年,温八叉出长安去南方做小官,路经陕西商州,夜宿城北板桥小镇,这板桥镇因河上置板桥而得名。时刚春节过后,客店门边的春联还在:茅店客家雄鸡报晓催君早,残月西天板桥已响踏霜声。温八叉看了春联,叹罢“俗民不俗”,竟触起了心思———自己怀才不遇,顶残月、踏清霜、住茅店,迫于生计而奔走,正是此情此景。晚间,温八叉与店主攀谈,知此联出自店主之手,不觉话语投机。店主知对面乃是温八叉,早闻八叉才华,遂请其题诗留念,八叉挥毫写道: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店主连说“妙而难言!”温八叉乘兴,写就《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店主如获至宝,请人裱糊,悬挂中堂。《商山早行》很快传入长安,轰动京城。
  商山,在今陕西省南部商县之南。《商山早行》能声名远扬,主要得力于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而来,舍弃一切语法关系,十字写六件事物,全用名词,罗列出视觉及听觉等意象,创造了一幅清冷、辛劳的踏霜早行图,因而寂静之下的羁愁旅思历历在目。后人常以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细微处见天地的温庭筠,为何信手一挥,就才情盎然?我以为,名词组合,不用动词,手法虽简练,却是造心境之笔法。可能,清代诗画家郑燮对此最有体味了,他本来号理庵,后来却改号叫“板桥”,他书画印章有不少以“板桥道人”、“二十年前旧板桥”名之,只因他对“人迹板桥霜”最为激赏了。
  无动词而有动妙,可谓无中见有、静中觅动,这是一种艺术辩证法。宋代韦庄的《早发》诗云:“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它与温庭筠诗句所造的景物大体相同,情调大体相似,诗中用了“唱”、“嘶”这两个动词,却远不如温庭筠诗句来得深刻。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联句,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的高度;温庭筠的一个“霜”字,不知比欧阳修的一个“春”字,深蕴了多少真情实感?温庭筠人称“温八叉”之外,还号“温钟馗”,因其长相异常丑陋、性情直,这钟馗大人一生不顺,能写出如此优美的诗句,乃是坎坷经历与真性情碰撞的结果,身居宰相的欧阳修一时玩弄文字所得——怎能与之相比?
  反复品读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可闻,鸡啼可见,板桥霜印,印入心间,甚可将冬季清晨清冽的寒气吸到肺中了。把一个一个精选名词组合起来,就是渲染,如同写秦淮河可渲染为“桨声灯影”一样。南朝·梁文学家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能异常打动人,源于名词景物中潜藏着内涵丰富的思乡情;宋代词人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虽名词直陈,却是色与景共舞,香与光齐飞。还有,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名句也是名词白描,其动人之处是以“无动”生发“上乘动妙”。设问,元代马致远的小令《秋思》为何神韵独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连用九个名词,活画拼图出荒凉摇瑟人心的景象,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