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在臺灣
五、結語:一場「盍各言爾志」的盛會
一部《論語》,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先進〉記載孔子與弟子的各言其志,最後曾點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勝出,更成為後代學者嚮往的「舞雩氣象」。在〈公冶長〉的另一場「盍各言爾志」中,孔子更提出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聖人氣象。在大自然的浴沂風詠中,在各言其志的對話中,隨處可見人文化成的廣大精微。
這一場「神仙會」,先由陶文鵬先生以會通古典與現代的精彩講論開場,接著有呂正惠先生宏觀漢族與非漢族的歷史發展脈絡,有項陽先生對禮樂體制的深刻闡釋,有沈冬先生以自身經驗體現「國樂」在臺灣的發展,有金昌慶先生具體說明中國文化在韓國的傳衍,而日本長谷部剛先生以《太平廣記》、《聊齋》與芥川龍之介的作品展開論述,恰可回應世界文學概念中的文本旅行議題。李浩先生、方銘先生、趙敏俐先生與主辦的吳相洲先生,都有實際參與「國學」推廣與體制化的經驗,在國學熱潮中,同步出現的反思,不論是殷切期待,或是居高慮遠,都是聚焦在國學如何永續發展上。
這一場盛會,與會學者分別提供了極寶貴的見解,雖異曲而實同工,都有對國學發展的深謀遠慮與殷切期望,也算得上是一場「盍各言爾志」的盛會。會議中出現的幾個名詞:「中國文化」、「傳統文化」、「國學」或廣義的「中國文學」;「古典詩」、「漢詩」;「國樂」、「民樂」、「中樂」、「華樂」;「國語」、「漢語」、「華語」等,看似莫衷一是,卻另有現代性「眾聲喧譁」所展現的文化活力,有助於傳播、繁殖、衍生出更為豐碩的傳統文化意涵。或可以「新儒家」一詞為例,學者有抱持不主張也不反對的態度,套一句劉述先先生的話:「重要的不是名詞,而是實質。」我們都應該體認到中國文學是寶貴的公共財,有更多的對話與論述,就能看到更豐富而多元的面向,惟在善於珍惜與發輝者得之。
学者简介:
廖美玉:台湾大学文学博士,现为逢甲大学中文系教授,逢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兼任台湾中国唐代学会理事长、台湾中文学会常务理事、东方诗话学会理事、乐府学会境外理事、国科会中文学门副召集人、台湾古典文学研究集刊主编等职。其主要专长为唐代文学、诗学、明清文学、台湾古典文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