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五):通俗小说集
31、《东西晋演义》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作者不详,卷首有雉衡山人序。雉衡山人即杨尔曾。杨尔曾,字圣鲁,号雉衡山人、夷白主人、卧游道人,明万历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小说家,著有小说《韩湘子全传》、《东西两晋演义》,还著有《图绘宗彝》与《海内奇观》。他的朋友陈邦瞻为《海内奇观》作序时写道:“武林杨子,博雅多奇,神情散逸,虽生长湖山之会,而尤抗志天游之表,妙抒心灵,先穷目界,寄兴盘礴,假技丹青。首标华夷之巨畛,指掌五岳之真形。灵山异境,略存仿佛;福地洞天,尽入形容。”由此可知,杨尔曾还以丹青妙手而著名于当时。
《东西两晋演义》共12卷。其中《西晋》4卷,116则,起自晋武帝太康元年王濬王浑争降吴之功,终于大兴元年晋王司马睿即帝位建立东晋。其中叙述司马炎代魏称帝,定都洛阳,死后惠帝登位。由于惠帝懦弱,大权旁落贾后,诸王不满,引起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北方五胡趁机而起,怀王、愍王先后于长安、洛阳被俘。西晋历四帝而亡,共五十二年。《东晋》8卷,231则,起自建武元年司马睿即位后大赦天下,终于宋武帝永初元年刘裕受晋恭帝辞让即位,东晋灭亡。本书用文言记述东西晋的历史发展,以编年体叙述史事为主,缺乏鲜明具体的人物性格刻画,文学成就不高。
《东西两晋演义》最早刻本为明成化刻本,三函二十四册。
今有:《东西晋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东西晋演义》群众出版社1997年版;《东西晋演义》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
32、“说唐“三种
明代关于唐朝的三种历史演义小说,包括《大唐秦王词话》、《隋唐两朝志传》和《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皆是以李世民为中心展开故事,写出众多在唐朝建国奠基过程中众多英雄人物。三书都比较简单粗糙,艺术水平不高。
《大唐秦王词话》八卷,六十四回,题“澹园主人编次”。大约刊于明万历、天启年间。澹园主人是褚圣邻的别号。卷首有四明陆世科的序。陆世科是万历三十五年进士,褚圣邻生活的时代大体可见。序云:“吾友褚圣邻,以风流命世,狎剑术纵横,雅意投戈,游情讲艺。羡秦封之雄烈,挥霍遗编,汇成巨丽”。可见褚圣邻是一个具有多种才能的没落文人,他以民间说唱鼓词为底本,“挥霍遗编,汇成巨丽”。所以全书目录标明是“重订唐秦王词话”。可见在褚圣邻重订本之前,还有一个旧本。但孙楷第先生将旧本定为罗贯中所作,似证据不足。
《大唐秦王词话》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颁诏李渊为太原留守写起,以隋末群雄并起为背景,李世民反隋统一天下为主线展开故事,一直写到李世民登极,与突厥订立渭水之盟。全书叙述故事大部分用散文体,唱词只做提纲挈领和铺叙场面之用,虽未完全脱离说唱文学形式,但已不是说唱文学底本,而是接近散文体的小说了。
《隋唐两朝志传》十二卷一百二十回,题为“东原罗贯中编辑”,“西蜀升庵杨慎批评”。有杨慎、林瀚序。其中林瀚序曰:“罗贯中所编《三国演义》一书,行于世久矣,逸士无不观之。而隋唐独未有传志,予每憾矣。前寓京师,访有此书,求而阅之。知实亦罗氏原本,第其间尚多阙略,因于退食之遐,遍阅隋唐诸书所载英君名将,忠臣义士,凡有关于风化者,悉为编入,名曰《隋唐志传通俗演义》。从此序得知,现存的《隋唐两朝志传》是林瀚根据罗贯中的原本改编的,罗氏原本今已不存。林瀚(1434—1519),字亨大,号泉山,闽县(今福建省福州市)人,成化年间进士,授翰林编修,官至吏部尚书。
《隋唐两朝志传》刊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此书从隋末写到唐末唐僖宗。前面九十一回写隋亡唐兴历史,后面二十多回叙述唐太宗贞观以后至唐末二百多年历史,虎头蛇尾,十分草率。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八卷、八十九节,题“金陵薛居士的本,鳌峰熊钟谷编辑”,卷首有李大年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序。薛居士不详,鳌峰熊钟谷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著名的历史演义小说的编著者与刊行者熊大木。熊大木,福建省建阳人,自称“鳌峰后人”,自号钟谷子,嘉靖年间在世,生卒年约为1506——1579。从熊大木曾祖父熊宗立开始,从事刻书业,其书坊名“种德堂”(又称“中和堂”)。熊宗立一生刻书三十多种。熊大木编有大量通俗小说,也是英雄传奇较早的作者。其书坊名为“忠正堂”。主要作品有《杨家将演义》、《北宋志传》、《唐书志传通俗演义》、《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宋代君臣演义》、《岳家将》、《全汉志传》、《宋传续集》等,在明清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咏史诗别具一格,颇有新意。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亦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写起,至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止。主要演述隋朝灭亡和唐王朝建立过程。末尾叙述唐太宗征高丽,加入薛仁贵征东事迹。
《隋唐两朝志传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龚绍山刊本,现藏于日本尊经阁藏;永寿堂重印本藏于日本横山弘教授;另有上海图书馆藏覆刻本。
《唐书志传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刻本为明嘉靖三十二年杨氏清江堂刊本。
《大唐秦王词话》现存的最早刻本为明万历20年(1592)金陵世德堂刻本。
今有:《大唐秦王词话》: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中华书局1975年版。《隋唐两朝志传》齐鲁书社1980年版;中华书局1994年版据杨氏清江堂本影印。《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33、《杨家府演义》
全称《新绣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明代关于宋代杨家将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卷首题为“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秦淮墨客为纪振伦,字春华,生平不详,确认他为本书作者尚嫌证据不足。与《杨家府演义》题材相同的还有《北宋志传》,但两者故事情节差别很大:《杨家府演义》中没有呼延赞故事,《北宋志传》则无杨文广征南蛮和十二寡妇征西。学术界多认为《杨家府演义》产生在前,《北宋志传》则在其后。
《杨家府演义》八卷五十八则,从宋太祖赵匡胤登极写起,直至神宗赵顼止,约一百年历史。主要讲述杨继业、杨景、杨宗保、杨文广、杨怀玉祖孙五代对辽和西夏作战的故事,最后以杨怀玉率全家赴太行山隐居作结。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只有少量于史有据,如杨继业与妻子折氏(小说、戏曲中作佘太君),儿子杨延昭(小说、戏曲中作杨景或杨六郎),孙子杨文广(小说戏曲中化成杨宗保、杨文广两代),部将焦赞、王贵等。但大部分人物和故事,特别是杨门女将,都属子虚乌有,整部小说“七虚三实”,因此属于英雄传奇而不是历史演义。
这部小说以表彰杨继业等祖孙五代为保卫边疆,前赴后继、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特别是比较突出地描绘了杨门女将佘太君、穆桂英等英雄群像,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小说在结构上以表彰杨家将抵御外寇、保卫边疆为主线,以朝廷内部中奸斗争为副线,交叉进行。小说的思想内容较为复杂:“华尊夷卑”的大汉族主义,忠君思想与爱国主义“奸权祸国”等交错在一起。艺术上也是一样:整体水平不高,但个别人物和故事如包括杨令公撞死李陵碑,杨六郎镇守三关,杨宗保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等则比较精彩;整部小说比较粗糙,但它的人物故事都是较好的毛坯,为进一步加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而形成了小说水平不高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这一矛盾现象。
《杨家府演义》最早刊本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刊本,为八卷五十八则。
今有:《杨家府演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珠海出版社1990年版。
34、《大宋演义英烈传》
又称《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岳武穆精忠传》,明代关于岳飞的历史演义小说,熊大木撰。熊大木简介见《唐书志传通俗演义》。
《大宋演义英烈传》八卷、八十则,附李春芳编《精忠录》后集三卷,刊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它是中国古代史上第一部以岳飞故事为主要题材的长篇小说。小说的得失如下:
第一,为了强调小说的历史真实性,采用史书式的编年体结构方式,并主要取材于史书记载。因此演绎历史和把历史通俗化倾向十分明显,而作为小说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则较弱;第二,写岳飞一生,却以《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作为书名,意在通过岳飞一生事迹的描述,来反映南宋中兴的历史面貌,因此小说用三分之二篇幅来写“朝廷纲纪故事”,这样“事关他人者不免录出”,结果小说结构松散,枝蔓芜杂,中心不够突出。三是作品吸收了许多野史、戏曲和民间传说中岳飞故事,可以说是当时岳飞故事最完备的综合记录,为后人的再创作,如钱彩的《说岳全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第四是多侧面地刻画了岳飞忠、孝、勇、义的性格特征,把岳飞塑造成一个完备的封建儒将。并出现“刺背”的情节:为了表示对宋室的忠诚,岳飞让人在后背刺上“尽忠报国”四字,到钱彩打倒《说岳全传》,则改为岳母刺字。
《大宋演义英烈传》刊出后,社会上产生很大反响,但也有些人对熊大木打倒以史为纲、兼容野史、传说打倒写法不以为然,随即出现了一些删节改编本。比较重要的有于玉华《岳武穆精忠报国传》,余应鳌编次的《大宋中兴岳王传》,邹元标编订的《岳武穆精忠传》等,但其艺术成就皆在熊大木之下。直到清代钱彩的《说岳全传》出现,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大宋演义英烈传》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三十一年清江堂杨涌泉刊本,八卷、八十则。现藏日本内阁文库。
今有:“古小说丛书集成”《大宋演义英烈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大宋演义英烈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大宋演义英烈传》,台北:天一出版社1986年版,据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明嘉靖三十一年清江堂杨涌泉刊本影印。
35、《英烈传》《续英烈传》
《英烈传》又称《皇明英烈传》、《皇明开运英武传》,明代历史演义小说,另有《云合奇踪》,是在《英烈传》基础上适当扩充而成。关于作者,旧有郭勋(郭英的后裔)和徐渭两种说法,但据赵景深等学者考证,此两种说法都属假托,因此暂只能称作者为明代无名氏。郭勋,明开国功臣郭英之后裔,荫袭武定侯。在嘉靖初年的“议大礼”事件中,郭勋百般迎合明世宗,因而骤得帝宠。郭勋是个政客,但却又“颇涉书史”,曾经主持刻印过《三国志演义》与《水浒传》,对这两部小说摆脱主要靠抄本流传的状态起了积极的作用。郭勋为图谋进爵上公,编撰了(或授意门客编撰)《皇明开运英武传》(后被改编为《英烈传》),书中称其始祖郭英在明王朝的立国过程中立下巨大功劳。郭勋又买通宫廷内专说平话的太监,让他每天在明世宗前讲述《皇明开运英武传》中的故事,并介绍说,这是代代相传下来的旧故事。明世宗听后感到郭英功大赏薄,便下旨改封郭英为翊国公,配享太庙,于是郭勋不仅世袭翊国公的爵位,而且还官拜太师。可是过了没几年,郭勋因“挟恩宠、擅朝权、恣为奸慝”而被捕入狱,最后死于狱中。
《英烈传》共十卷、八十回,该书系由明代民间流传故事改编而成,叙元朝末年顺帝失政,朱元璋与其他“开明英烈”率兵起义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政权的经过。其中一些小故事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如贩乌梅、取襄阳、战滁州等。至于那些英雄似的人物如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李文忠、沐英、朱文正、邓愈、汤和、郭英、朱亮祖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今天流行的评书《明英烈传》、《朱元璋演义》等曲艺作品就是据此而加工所成。但从整部小说来看,还是过于受史实束缚,人物形象不够鲜明,可读性较差。小说虽以朱元璋为中心,写法却不全是英雄传奇小说的路子,没有集中于人物命运的描写,而侧重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另外《英烈传》和明代的《三国志演义》、《水浒全传》等书有的内容乃至写作手法都很类似,因而有的学者认为系抄袭而致,如五十五回所述““常遇春辕门三射戟”显然抄袭《三国演义》中中吕布的辕门射戟;第一回元顺帝荒淫失国政中的无道,其宫殿大震,地陷一角,下出一穴,里面黑气冲天,中有一石碑,上写几句偈言。这个情节又与《水浒全传》中洪太尉上山进香相似。书中描述朱元璋和陈友谅、张士诚等开战场情景亦颇似《三国志演义》的战争场面,连曹操败逃华容道时的几笑也被移用。而几次斗阵和使妖法,又有点像《水浒传》和《封神演义》,另外文辞也很俚俗,除了抄袭来的几首套词外,很少描述性语言,恐与其流传于民间相关。但《英烈传》虽艺术成就不高,但对戏曲、曲艺创作却有较大影响:评书中有专说《英烈传》的;京剧和地方戏曲取材于《英烈传》的有二、三十种之多。经过戏曲艺术家的再创造,常遇春、胡大海、花云、徐达等人物形象血肉丰满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
《英烈传》在清代遭到全禁,理由是“系传奇小说、语句混杂,又多邪说,应销毁”,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讴歌大明英烈,会勾惹起人们对大明政权的怀念。但现存《英烈传》版本很多,看来清廷严禁的效果不大。
《英烈传》问世后,又出现了《续英烈传》。该书五卷、三十四回,题为“空谷老人编次”,篇首有纪振伦序,署“秦淮墨客”,孙楷第认为作者可能就是纪振伦。
《续英烈传》以燕王靖难为题材,描述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燕王朱棣发难夺取政权,登帝位改元永乐,朱允炆流亡这段历史。该书虽过于拘泥史实,想象虚构不够,但艺术上却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特别是建文帝和燕王两个人物形象。前者长在深宫,缺乏才智,仁柔懦弱;燕王则是久经沙场、老谋深算,智勇兼备。作者通过众多的场面对比,写出了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第一回《明太祖面试皇孙》,朱元璋出对子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建文帝马上对上一句“雨洒羊毛一片毡”,而燕王对的则是“日照龙鳞万点金”,从而显现出两人的不同气度。另外,《续英烈传》对战争的描写,也继承了《三国演义》的优良传统,比较细致地描述了双方统帅的决策过程,以及双方斗智,较好地展示了双方统帅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续英烈传》对戏曲的影响也很大,昆曲和地方戏都有与《续英烈传》有关的剧目,如《千钟禄》、《方孝孺》、《碧血十族恨》等。
《英烈传》最早的刊本是明万历十九年(1591)书林杨明峰刊本,题为《新刻皇明开运辑略武功名世英烈传》。
今有:《英烈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续英烈传》书海出版社1999年版;宝文堂书店2001。《英烈传》、《续英烈传》,黄山书社1988年版;岳麓书社1997年版。
36、《型世言》
全称《峥霄馆评定通俗演义型世言》,明代世情长篇小说,陆人龙著,陆云龙评点。陆人龙,字君翼,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崇祯时著名的明清小说撰写者、评点者、刊刻者。书中题名有“钱塘陆人龙君翼甫”、“钱塘君翼陆人龙”、“钱塘陆人龙”、“钱塘陆君翼”等。其兄陆云龙(1587~1644),号翠阁主人,和陆人龙一样,也是熊大木、余象斗一类的人物。陆人龙与其兄编撰的作品主要有:《型世言》、《魏忠贤小说斥奸书》、《辽海丹忠录》。陆人龙还刊刻了《禅真后史》、《清夜钟》、《翠娱阁评选皇明十六名家小品》等作品。
《型世言》是一部明代崇祯年间刊行的拟话本小说集。它以明代现实社会为背景,通过对市井细民生活百态的描写与刻画,全面、真实地反映了明代社会的现实状况。
《型世言》的主题可以概括为:表彰忠孝节义,批判奸凶贪淫。其结构方式是每一回围绕一个主题,先用一首诗词作引,然后切近题旨展开议论,最后举一个本朝的实例加以证明。如第一回宣扬烈士之忠,贞女之节,才子之义;第二回、第三回说孝;第四回说孝兼及贞淫;第五回说义,就像是在写八股文。而且为了证明题旨,所举事例有时也很牵强附会,人物言行也觉生硬。此书虽被称为“三刻拍案惊奇”,填补了中国小说史上的一个空白,然而故事情节颇为平淡,说教味过重,质量委实不佳,无法与“三言二拍”并列。
该书自明末清初以来,湮没已久,不为人知。1987年,台湾东吴大学吴国良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陈庆浩先生在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型世言》存本。以前流传的诸多《三刻拍案惊奇》版本均来源于此书。一时,此书引发轰动,大有“洛阳纸贵”之势。与荟萃古今故事“三言二拍”相比,型世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完全写明朝故事。由于作者所叙事件是同代甚至同时人,所收小说明显反映市井百姓的心理,充满生活气息,因此,它对于今人研究明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风俗、语言文学等,都有特殊的意义,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
今有:韩国汉城大学奎章阁发现《型世言》存本,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1992年11月据此出版影印本;江苏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4月出版排印本;中华书局于1993年7月出版排印本。
37、《隋炀帝艳史》
明代历史演义小说,题为“齐东野人编演”,“不经先生批评”。齐东野人,明末时人,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详。小说前面有委蛇居士“题辞”,介绍齐东野人及其创作目的:“余友东方裔也,素饶侠烈,复富才艺,托姓借字,构《艳史》一编,……暗伤隋祀之绝,还以明彰世人之鉴见。乐不可极,用不可纵,言不可盈,父子兄弟之伦,尤不可灭裂如斯也。”有的学者认为作者是袁于今,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隋炀帝艳史》署名为褚盛邻,但大多学者存疑。不过从这部小说的文笔清新典雅,学识渊博来看,可能是出自一位明末著名文人之手。
《隋炀帝艳史》大约成书于崇祯初年,凡四十回。小说依据宋人所撰的《迷楼记》、《海山记》和《开河记》等小说,并参照正史和其他史料编辑而成。是一部敷演史实而又富有文学色彩比较成功的历史演义小说。小说“始于炀帝生而终于炀帝死”,在“巍焕无非民怨结,辉煌都是血模糊”的基调中,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隋炀帝杨广荒淫骄奢、纵欲无度,终至亡国覆朝、身败名裂的一生。小说以正史和宋人的笔记小说为基本素材,加以组织和敷衍,既不违背史实,以不拘史实,脉络清晰,描写细腻,文笔清新自然;有话本小说的畅达而无其鄙俗,有文人散文的典雅而无其晦涩,达到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心理描绘比较细致。《红楼梦》之前的中国古代小说,心理描绘一般都比较薄弱,而《隋炀帝艳史》却较为成功,如对宣华夫人在炀帝即位后的一段心理描绘;第二,把古代帝王的奢侈生活,以及宏丽的皇宫气派都生动逼真地表现出来;第三,作品中的重大事件,史书均有记载,主要人物性格亦与历史人物原型相符。作者依傍史料,又不为史料所束缚,富有文学想象和细致描绘;第四,作者语言功底好,叙事状物逼真生动,写情写景清新典雅,当时流行的通俗小说无可望其项背者。
《隋炀帝艳史》在隋唐系列小说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后隋唐演义系列小说凡写到炀帝都不能脱其巢臼。清代褚人获著名的《隋唐演义》中有二十多回几乎全抄《隋炀帝艳史》。
今有:《隋炀帝艳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社1996年版,“古小说丛书集成”《隋炀帝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明清善本小说丛刊”《隋炀帝艳史》,台北:天一出版社1986年版。
38、《西湖二集》
明代短篇平话小说集,题“武林济川子清原甫纂”。其刊行时代,据郑振铎先生考证,大概是在明崇祯年间。编纂者周楫,字清原。关于他的情况,现在我们只能从《西湖二集》前湖海士“序”中得知一二。序中称周楫“旷世逸才,胸怀慷慨,朗朗如百间屋”,却“怀才不遇,蹭蹬厄穷,而至愿为优伶,手琵琶以求知于世,且愿生生世世为一目不识丁之人”,生活艰难也很愤愤不平:““败壁颓垣,星月穿漏,雪霰纷飞,几案为湿。盖原宪之桑枢,范丹之尘釜,交集于一身。余亦甘之。而所最不甘者,则司命之厄我过甚,而狐鼠之侮我无端,余是以望苍天而兴叹,抚龙泉而狂叫者也。”他的著作。流传下来的,只有这一部《西湖二集》,且是很少见。据卷十七《刘伯温荐贤平浙中》,他还著有《西湖一集》,可惜已经失传了。
《西湖二集》共三十四卷,据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及《西湖游览志余》等书编成,叙述与西湖有关的传说故事。《西湖二集》广泛地反映了明末社会政治上的窳败,官吏的贪污作恶,民不聊生情形。“也反映一些当时的风俗习惯,和一部分知识分子对当前的现状,抱着怎样的态度”“因此,《西湖二集》在平话小说中,虽不是怎样特好的著作,但他所具有的时代意义、社会性是极强的,讽刺的辛辣得体,文章的流利,自也是此书最大的特长”(阿英:《“西湖二集”所反映的明代社会)。《西湖二集》的第二个特点是对西湖景致、杭州风俗多有描述,如《宋高宗偏安耽逸豫》中写西湖繁盛,景致美妙;《月下老错配属前缘》中对杭州元旦、正月的风俗叙述的相当细致诱人。
《西湖二集》的缺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谓其“好颂帝德,垂教训,又多愤言”。由于作者怨愤太深,以至于故事叙述间经常冒出大段议论,发泄愤怒,谆谆教诲,特别是爱把洪武帝拉进来,写上一大段令人头痛的文章。论因果报应之篇,更十占七八。另外就是“入话”较多,有时在正式故事之前,往往用三个或四个,不像其他至多只有一则,或者不用。
《西湖二集》最早刊本是明崇祯年间云林聚锦堂精刻绣像绘图本,清代又有复印本。
今有:“中国文学珍本丛书”《西湖二集》上海杂志公司1936年据明刊本排印;《西湖二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西湖二集》,周楞伽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版,2006年新一版;《西湖二集》,台湾三民书局1988年版。
39、《樵史通俗演义》
又称《樵史》、《樵史演义》,共八卷、四十回,是清初出现的一部讲史小说。卷端原题“江左樵子编辑,钱江拗生批点”,序仅署“樵子”。今人研究“樵子”乃江左松江府青浦县人陆应暘。陆应暘(约1572——约1658),字伯生。少补县学生,已而被斥,遂绝意仕进,不应征辟,时论益以为高。诗宗唐代大历诗风,王世贞常誉之,其作诗喜用鸿雁字,人常呼之陆鸿雁。卒年八十六。尚有著作《笏溪草堂集》,另编著《太平山房诗选》、《唐诗选》。光绪本《青浦县志•人物三•文苑》有传。
《樵史》反映的是明代天启年间至南明弘光政权灭亡这二十五年间的史实。当时社会矛盾纷繁复杂,明王朝与辽东满族政权之间的对抗,明王朝内部魏党与东林、复社之间的党争,明朝朝廷与农民起义军之间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著者能把握时局全貌,以辽事、阉祸、李自成逐鹿中原三事为中心,将三大矛盾盘错于一帙,历叙明王朝社稷灭亡的因由。书由天启即位起笔,至清兵攻占南京,南明弘光朝臣或逃或降止笔,围绕三大矛盾,间杂朝政轶闻,世态风俗,其涉猎之广,组合事态之众,在当时写史小说中绝无仅有,在同时期写史小说中可谓独树一帜。
然而作为小说,从艺术角度而言,本书并不属成熟之作。在处理写小说与写笔记,史实与虚构,记叙与议论一系列问题上,著者都未能解决好。文中多记述轶闻,塑造人物形象尚欠功力,粗糙者多,精雕细琢者少,与其视之为通俗小说,毋宁视之为文献参考,其所录诏谕、章奏、公牍等官私文书,颇受史学家青睐。著者谓其所记为“实录”,此话颇不足信,其地处江南,望中原兵革如隔岸观火,或但凭邸抄,或但凭街头巷议,对于农民起义,尤其是农民军内部事务,鲜知其详。故而在实录之外,亦不离想象与虚构,因此,其对李自成起义及吴三桂叛明降清始末描写,不仅简陋,亦多妄语。如记李自成掠明朝宫女窦氏为皇后,败走罗公山,终以淫乱猝死一节尤为失实。
本书作于明清小说成熟的初期,虽有瑕疵却不失其价值,尤以史料价值为高。因此,本书问世后,即为各界关注。稍其后编著《明季北略》、《平寇志》、《小腆纪年》等,均从中采摘资料,康熙时所编《杞县志》中《李公子辨》即依据本书,孔尚任作《桃花扇》传奇所附征引书目亦有本书。由此观之,本书作为“补正史之阙”亦可,“稗官野史”亦可,其价值均为后世认可。
《樵史》的清初写刻本。书扉页题“绣像通俗樵史演义”,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今有《海内孤本樵史演义》北京大学1937年排印本;《樵史通俗演义》栾星校点,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樵史通俗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樵史通俗演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痛史•樵史演义》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40、《醉醒石》
明末清初短篇小说集,原题“东鲁古狂生编辑”,明末清初时人,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详。作者真实姓名无考。从小说的语言及内容分析,作者似是一位在北方生活过多年的南方人。近年来,研究者有认为《醉醒石》作者是贾凫西或丁耀亢,但尚难下定论。丁耀亢简介见《续金瓶梅》。贾凫西名应庞,字思退、亚藩,号凫西、澹圃,又称木皮散客或木皮散人,约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卒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享年八十余岁。此人熟读经史,擅长诗词,性情豪放,酷爱说唱,却为“士林”所轻蔑。明天启年间(1621~1627),贾凫西以恩贡生任直隶固安县令,三年后升为部曹、刑部郎中。明亡后,他曾参加了反清复明的义军活动,后归隐故乡,进入了他文学艺术创作的高峰时期。他创作的长篇鼓词《历史鼓词》流传全国,影响深远。据今人徐复岭教授考证,清初流传一时的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亦是贾凫西作。
《醉醒石》是明末清初拟话本集中较著名的一种。全书十五卷,每卷一篇,每篇一个独立的短篇小说。除第六卷“高才生傲世失原形,义气友孤分半俸”是根据唐代传奇张读《宣室志》中的《李微传》改编,语言也文言成分较多外,都是讲明朝故事的白话小说。其间明确点明在洪武年间的一篇,在成化年间的两篇,在嘉靖年间的三篇。其它各篇均以明末时期的真实生活为背景,揭露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败落。尽管作者对明朝满怀深情,但面对谁都无力挽回的黑暗现实,他也只能醉而不醒,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社会彻底地崩溃。
为了宣示自己所主张的为人处世之道,在小说中一再搬出明太祖的前述遗训,鼓吹天命有定,告诫人们要安分守纪。为提倡妇人忠贞节烈,宣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观念,就不惜笔墨渲染美化姚指挥妻妾舍命救孤祀,而奚落改嫁妇莫氏。为戒人贪、淫,而有第七回吕主事五个儿子尽行败落的故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醉醒石》作为明末清初白话短篇小说林中一部代表作品,不仅因为它涉及比较广泛的社会内容,而且在写作艺术上,也有胜处。语言简洁明畅,较少同类作品中那种文人掉书袋的现象,也是本书的一个特色。
《醉醒石》的早期版本,见于著录的有明刻本和清初刻本两种,实际二者同是一版,只是著录不同而已。除了清初所刻十五回本《醉醒石》之外,后来又出现过一种经过修订的十四回本,中国国家图书馆均有收藏。
今有:《醉醒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新一版;1994年7月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出版;《话本小说》(13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古本小说集成》第一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