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与汉语哲学”高层论坛在山东大学召开

20161128_007

  [本站讯]11月20日,由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诠释学与汉语哲学”高层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东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东大学的10多位学者应邀在论坛上进行学术演讲。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近30位省内外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出席了会议。论坛开幕式由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召集人、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傅永军教授主持。论坛主要聚焦当前诠释学与汉语哲学领域中的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意在阐明诠释学研究的新成果,开启中国诠释学和汉语哲学研究的新维度。

  论坛包括四场专题报告会和一场自由对话会。第一场专题报告会集中研讨中国诠释学的建构,由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杨儒宾教授主持。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洪汉鼎首先以“聚焦中国诠释学问题”为题,阐释诠释学作为沟通中外古今思想之桥梁,是开拓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洪汉鼎教授强调创建中国经典诠释学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理论工程,并对诠释学研究应当进一步关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前景进行了学术展望。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景海峰教授着重通过三个维度对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建构进行揭示:第一个维度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挑战进行回应,第二个维度是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建构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三个维度则是诠释学的建构需要明确目的,即阐发义理、凝练思想,为当代的中国文化辨明身份、书写证辞和寻求意义。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刘笑敢教授认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在中国哲学界引发了多种效应,其中之一就是为中国哲学带了新的思想、研究成果和诸多的启发。

  第二场专题报告会集中讨论了对话中的经典诠释学传统,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江怡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张祥龙教授以“诠释学如何能超除相对主义”为题,指出被海德格尔深化的诠释学去除了“现成意义预设”、“意义等同于意向对象”等主张,释放出多种诠释可能,所以他提出的“语言是存在之家”不一定导致相对主义。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何卫平教授认为,傅伟勋率先提出了“创造的解释学”的概念,这个概念主要基于德国黑格尔、海德格尔的影响和中国传统儒道释的解经经验的总结,具有许多深刻与独到之处。但是,傅伟勋的“创造的解释学”亦有其局限性,需要补充本体论的内容,而这正是伽达默尔诠释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傅永军教授发表了题为“古今之争与中国经典诠释学传统的现代转型”的报告,他指出,中国经典诠释学建构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而不是要建构一门企图在全球思想谱系中与西方诠释学相对应的“中国诠释学”,更不是为了建构一门全新的、超绝的、特殊的诠释学哲学。要完成中国经典诠释学传统的现代转型,重要的不是分析中西诠释传统的差异,而是关注中国经典注释的“古今之别”。在“古今之别”视域下,将追索经典“原意”的解经学转型为开显经典意义的诠释学。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经典诠释学的建构应当首先通过搭建“古代性”与“现代性”对话的思想平台而完成奠基工作。

  第三场专题报告会“汉语哲学的出发”由何卫平教授主持。江怡教授从如何让哲学说汉语的问题入手,阐明了这一问题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亦即汉语哲学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问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发表了题为“古今之异可以取代中西之分吗?——关于现代中国文化论争的一点思考”的报告。针对中国的文化争论中所出现的以古今之异来取代中西之分的做法,他认为,这一做法的实质是用西方的现代性批判中国传统的价值,否认其在现代中国存在的理由。这种“厚今薄古”的做法和学说,虽然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其夸大了传统文化的时代局限与现代价值的普适性,忽视了前现代文化所包含的普遍性因素,也忽略了民族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因而在对文化上的认识是片面的。并且,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今天中国的文化建设,应该要避免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台湾哲学学会会长、东海大学哲学系主任史伟民对中国哲学创造问题进行了阐释,他指出,中国哲学传统的研究,不应该以证成中国哲学与某种价值或观点的一致为出发点,而应致力将汉语哲学改造成为一种以汉语进行自觉(或者不自觉)使用汉语文化传统之资源的哲学思维。在进行中国哲学创造时,应当在哲学史视域下,遵循善意原则进行经典诠释。只有当诠释者以完美化一致性的方式进行诠释时,他才最能理解被诠释者的文字与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法生则通过分析宋明理学的哲学创新,探讨了经典诠释与中国哲学体系的创新性建构问题,他特别指出引入逻辑论证方法对于中国哲学体系现代建构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场专题报告会“古典思想的再阐释”由史伟民主持。华东师范大学系终身教授潘德荣指出,西方现代诠释学两大进路——方法论诠释学与本体论诠释学发展成熟之后,至今未能获得实质性的进展,没有产生诠释学的新形态。而德行诠释学有两个理论目标,一是解西方诠释学的发展之困,二是将中国的诠释传统融入整体上的诠释学思考中,在中、西诠释思想的互动中达到一种互补效应,创立以德行为导向,具有更为广泛适用性的中国诠释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广明发表了题为“自由与传统——先秦基本观念的哲学发生学考察”的报告,他从《孟子》仁义与自由的关系出发,分辨儒家道德的不同层次、与自由观念的可能性关联及其政治哲学的意义,检视儒家思想古今之变的基础和可能。杨儒宾教授从综合宗教学与文献学的角度,对“气”的内涵进行了知识考古学的探究。他认为,《说文解字》“云气”的解释虽有其理路,但仍不足以阐释先秦时期“气”的丰富内涵,气的内涵在气的文字学的涵义之外。他认为,“风”是原始之气,在建构文明的工程中贡献卓著,它建构了部分的时空秩序,也参与了“礼”的风土性格。

  自由交流和讨论专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广明主持。讨论和交流立足纯粹学术,坚持平等对话原则,批判和反诘充盈其中,气氛异常热烈,充分体现了了论坛提出的“加深学术交流,推进诠释学研究新进程”之初衷。

  论坛闭幕式由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陈治国教授主持。洪汉鼎、杨儒宾、刘笑敢、傅永军先后致辞并总结。

  此次论坛为2016年度山东大学资助的人文社科高端论坛之一。(文/王冠 图/美凌)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