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二十一):陶渊明、姚崇、韩愈
与子俨等疏 陶渊明
【原文】
告俨、俟、份、佚、佟(1):
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2)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3)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4)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5)。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6)。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7)。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8)。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9)。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10)。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11)。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12)。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13)。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14)!
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15)。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16)!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17)。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18)。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19)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20)。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21)。《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22)。“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23)
【注释】
(1)俨、俟、份、扶、佟: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但陶渊明《责子》诗的五个儿子分别叫“舒、宣、雍、端、通”。可能是皆取其中一字,正式的名字应该是陶舒俨、陶宣俟、陶雍份、陶端佚、陶通佟。
(2)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有死。自古代圣贤起,谁能逃脱死亡?赋命:赋予生命。
(3)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夏曾经说过:“死生之数自有命定,富贵与否在于天意。”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此二句见《论语·颜渊》
(4)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子夏是孔子是位著名门生“四友”的同学,亲自接受孔子的教诲。之所以发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感慨,岂不是意味着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四友:孔子的四位著名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和子张,称为孔子“四友”;音旨;指孔子的教诲。旨,要义;妄求;非分地追求;外请:在命定之外索求。
(5)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我已经年过五十,年少时即受穷苦,常因为家穷而东奔西走去谋生。弊:凋敝、贫困。
(6)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我性格刚直又不会取巧,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我考虑这样下去必然会在世俗官场留下祸患。忤(wǔ午):逆,违背:自量为己:自己估量自己;俗患:指世俗官场上的祸患;
(7)僶俛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于是我极力辞官归隐,因而也使你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僶俛(mǐn miǎn):勉力,努力;辞世:指辞去世俗事物,指辞官归隐。
(8)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败絮自拥,何惭儿子?此既一事矣:我曾被王霸贤妻的话所感动:她告诉自己的丈夫,只要志行高尚,即使身穿破棉袄,又何必为儿子的贫寒而惭愧呢?这与我辞官归隐、而让你们贫穷饥寒的生活的道理是一样的。孺仲:东汉王霸,字孺仲,太原人。《后汉书,逸民列传》说他“少有情节。及王莽篡位,弃冠带,绝交宦,以病归。隐居守志,茅屋蓬户。连征不至,以寿终”。又《后汉书·列女传》载:王霸“妻亦美志行。初,霸与同郡令狐子伯为友,后子伯为楚相,而其子为郡功曹。子伯乃令子奉书于霸,车马服从,雍容如也。霸子时方耕于野,闻宾至,投耒而归,见令狐子,沮怍不能仰视。霸目之,有愧容,客去而久卧不起。妻怪问其故,始不肯告,妻请罪,而后言曰:‘吾与子伯素不相若,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儿曹蓬发历齿,未知礼则,见客而有惭色。父子恩深,不觉自失耳’。妻曰:‘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今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惭于儿女乎!’霸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终身隐遁。”.败絮:指破棉袄。
(9)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我只遗憾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中又没有像老莱子妻子劝丈夫拒绝高官一同归隐的夫人,独自怀抱着这片苦心,内心很是愧疚。二仲:指汉代的两位隐士羊仲、求仲;靡:没有;莱妇:老莱子的妻子。春秋时楚国的老莱子,在蒙山之南隐居躬耕。楚王用重礼来聘请他做官。他的妻子竭力劝止他说:“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老莱子便与妻子一起逃隐于江南。(事见《高士传)、《列女传》)。
(10)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
(11)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交荫:树木枝叶交错形成树荫: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声,我也十分高兴。
(12)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我常常说,五、六月暑天,在北窗下面躺着,遇到凉风一阵阵吹过,便自认为是上古时代伏羲氏时的人了。羲皇:伏羲氏,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及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君主,华夏太古三皇中的天皇。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因龙身人首而被后人称为龙祖。上人:太古之人。
(13)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我见识肤浅、稀少,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斯言:指上面说的“常言”四句;保:保持,维持。
(14)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岁月流逝,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然生疏。要想继续昔日的这种生活,希望是很渺茫了。机巧:指逢迎取巧;缅求:远求:眇(miǎo)然:高远、遥远貌。
(15)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惫,亲朋故旧不嫌弃我,常常用医药救治,但我知道离死期不远了。药石:药:药物;石,治病的石针;泛指药物。大分(fèn):死期。
(16)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役:担任,被迫从事;若何可言:意渭有什么话可说呢。若何,怎么。
(17)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不同生:不是一母所生。长子俨为渊明前妻所生,后四子为续弦翟氏所生。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的人都是兄弟。语出《论语·颜渊》
(18)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两人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畅叙旧情。于是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终于平反回国立功。管仲(前719-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也是先秦诸子中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祖先是姬姓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到管仲时已经很贫困。为了谋生,他和好友鲍叔牙一起经商。在经商时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而鲍叔牙对此从不和管仲计较。对此人们背地议论说,管仲贪财,不讲友谊,鲍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释,说管仲不是不讲友谊,只贪图金钱,他这样做,是由于他家贫困,多分给他钱,是我情愿的。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但三次都从阵上逃跑回来。因此人们讥笑他,说管仲贪生怕死,没有勇敢牺牲的精神,鲍叔牙听到这讥笑后,深知这不符合管仲的实际情况,就向人们解释说,管仲不怕死,因为他家有年迈的母亲,全靠他一人供养,所以他不得不那样做。后来两人从政,分别辅助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齐襄公死后,两人争夺王位,管仲和鲍叔牙也成了敌国。战斗中管仲一箭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公子小白装死倒在车里才骗过管仲,后来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王位,称为齐桓公。齐桓公感念鲍叔牙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并推荐管仲而且用为人臣要谋而忠说服的齐桓公。管仲为相后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经济,重新给农民划分土地,由于他从小经商,也很重视和其它国家通商和发展手工业。他还对国家常设的军队实行严格的训练和管理,使之成为战斗力很强的一支军队。由于管仲的改革,齐国在几年内就兴盛起来,齐桓公终于“九合诸候,一匡天下”成为春秋霸主。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事见《史记·管晏列传》。鲍叔牙(约公元前723—前644)(或说生约公元前716年),姒姓之后,名叔牙。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伍举(?~?),春秋时期楚国人。因封于椒(今安徽省阜南县焦陂镇),又称椒举。曾任春秋楚庄王时期负责军事兵员管理的武职右司马。公元前547年,因岳父王子弁犯罪避祸奔郑,并且准备下一步投奔晋国。在郑国遇到好友蔡声子,表达了还想回到楚国的愿望,于是声子到楚国告诉令尹子木:以前从楚国逃到晋国的人才,都被晋国重用,给楚国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楚才晋用“的典故就出自这里)。现在椒举又逃到晋国,如果被晋国重用,指不定会给楚国添多大的麻烦呢。令尹子木急忙派他的儿子椒鸣把他从晋国接了回来。楚灵王三年(前538),伍举出使晋,请诸侯与楚会盟。盟已,诫灵王慎终勿骄,他亦因功著称于楚。事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国语·楚语》。陶渊明说是“归生”班荆道旧不知何据?班荆道旧:亦作“班荆道故”。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互相倾诉衷肠。班,布列;荆,荆草;道旧:叙旧。
(19)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个父亲呢。
(20)颖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颖川:郡名,今河南省禹县。韩元长(约126至196年左右):名融,字元长,东汉颍川舞阳(今属河南省漯河市)人。年轻时不为章句而善辨事理,声名甚盛,曾受到大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等五府的同时征召。汉献帝时官至太仆,为九卿之一。年七十卒,并非陶渊明说的八十。(事见《后汉书·韩韵列传》)没齿:犹言终身。
(21)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济北的汜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汜(fàn)稚春(?一?),名毓,字稚春,西晋济北卢县(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西部和德州市齐河县西南部一带)人。客居青州。家世儒素,少品行高尚,清净自守。晋武帝时,数召为官,不就。以教授为业,终生未仕。《晋书·儒林传》说他家累世儒素,九族和睦,到汜毓时已经七代。当时人们称赞其家“儿无常父,衣无常主”撰有《春秋释疑》。
(22)《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敬仰古人崇高的道德就像仰望高山,效法古人的高尚行为就像沿着大道前行。语出《诗经·小雅·车辖》。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háng):大路;行(xíng)止:沿着大路走下去。
(23)“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虽然我们达不到古人那至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翻译】
告戒俨、俟、份、扶、佟诸子:
天地给人以生命,有生就有死。自古代圣贤起,谁能逃脱死亡?子夏曾经说过:“死生之数自有命定,富贵与否在于天意。”子夏是孔子是位著名门生“四友”的同学,亲自接受孔子的教诲。之所以发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感慨,岂不是意味着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我已经年过五十,年少时即受穷苦,常因为家穷而东奔西走去谋生。我性格刚直又不会取巧,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我考虑这样下去必然会在世俗官场留下祸患。于是我极力辞官归隐,因而也使你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我曾被王霸贤妻的话所感动:她告诉自己的丈夫,只要志行高尚,即使身穿破棉袄,又何必为儿子的贫寒而惭愧呢?这与我辞官归隐、而让你们贫穷饥寒的生活的道理是一样的。我只遗憾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中又没有像老莱子妻子劝丈夫拒绝高官一同归隐的夫人,独自怀抱着这片苦心,内心很是愧疚!
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我常常说,五、六月暑天,在北窗下面躺着,遇到凉风一阵阵吹过,便自认为是上古时代伏羲氏时的人了。我见识肤浅、稀少,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岁月流逝,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然生疏。要想继续昔日的这种生活,希望是很渺茫了。
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惫,亲朋故旧不嫌弃我,常常用医药救治,但我知道离死期不远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好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两人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畅叙旧情。于是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终于平反回国立功。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个父亲呢!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汇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敬仰古人崇高的道德就像仰望高山,效法古人的高尚行为就像沿着大道前行。虽然我们达不到古人那至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话什么好说呢!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入刘宋后改名潜。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祖父陶岱(一说陶茂)做过太守。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有一庶妹,小渊明三岁,后嫁给程姓人家,故陶诗文提及她时称程氏妹。八岁时渊明父去世,家境逐渐没落。十二岁庶母辞世,二十岁时家境尤其贫困,渊明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以谋生路。二十九岁时,他出任江州祭酒,不久便不堪吏职,辞官归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辞却了此事,依旧在家闲居。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渊明加入桓玄幕府,后因母丧回浔阳居丧。三年丁忧期满,渊明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的志向再度出仕,出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此时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为官一展宏图,可在出仕后却仍然眷念田园。义熙元年(405)三月,渊明为建威将军刘敬宣参军。此时动摇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同年八月,渊明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侍候前来检查工作的督邮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躬耕于陇亩间,不再入仕。义熙十一年(415),朝廷诏征他为著作佐郎,渊明称病没有应征。十四年,王弘为江州刺史结交渊明,二人之间有量革履、白衣送酒等轶事。元嘉元年(424),颜延之为始安太守,与渊明结交,有轶事颜公付酒钱等。元嘉四年(427),权臣檀道济听闻渊明之名,去看望他,赠以粱肉,并劝他出仕,渊明却拒绝了他,所赠粱肉也没有收下。同年,渊明卒于浔阳。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后世称“陶靖节”。
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陶渊明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其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诗风平淡真淳,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陶渊明散文和辞赋也很出色,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诗”109首,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历代诗人、史学家和评论家对陶渊明评价也很高:
南齐诗人史学家沈约《宋书·隐逸传》:潜弱年薄官,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昭明太子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
《陶渊明集序》: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钟嵘《诗品》: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颜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杨休之《陶集序录》:余览陶潜之文,辞采虽未优,而往往有奇绝异语,放逸之致,栖托仍高。
王通《文中子中说·立命篇》:或问陶元亮,子曰:“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也。”
《晋书·隐逸传》:厚秩招累,修名顺欲。确乎群士,超然绝俗。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激贪止竞,永垂高躅。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故居图
【简评】
《与子俨等疏》选自《陶渊明集》,是陶渊明大约五十出头时,因经历一场病患,在“自恐大分将有限“的心情下,写给五个儿子的一封家信。文中以自身遭遇和志向为例,要求儿子们要安于贫贱,更要互相帮助,团结一心。为此举古人“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以及近人颖川韩元长和济北汜稚春为例,反复教诲。至于为何特别强调五个儿子的团结一心,而没有像其它诫子书常见的修身立志、刻苦攻读之类训诫。可能与这五个孩子皆很顽劣有关。陶渊明有首《责子诗》,说到这五个孩子的顽劣秉性:“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诗中说自己“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写作时间与《与子俨等疏》大概相近。但从结尾的“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大概已知规劝无益,已经自暴自弃了。杜甫就认为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但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如黄庭坚在《书陶渊明责子诗后》就认为:“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同恺悌,和乐安闲的意思)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诗,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另外,在这封家书中,陶渊明向儿子们吐露衷肠,倾诉心声,并解释立场,进而期盼儿子们谅解。其中所流露的是因自己辞官归田,乃至累及儿子受极寒之苦的无奈,遗憾和愧疚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