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三十一)
9、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战争台湾外记
时 间:2015年11月
作 者:德约翰(John Dodd) 着,陈政三 翻译
出版单位:台中: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昔日台湾人称法国为法兰西,法国人为「西仔」,法军攻台为「西仔反」,「走西仔反」则是为了躲避战乱;法国舰队封锁北台期间,使得台湾茶叶无法输出,茶商因此只能「泡茶」干著急,响应了等待法军封锁解除的无奈。
来自英国的在台茶商德约翰以日记记录1884年的秋天到1885年春季,法舰围堵台湾6个月的时间中,身处北台湾的经历与感受。它提供了一百多年前台湾在清法战争的种种情况,而作者兼译注者陈政三,以详实的考据和所补充的大事记、小故事,让我们对清法战争中法军侵台事件、当时台湾的经贸状况和社会环境有更深一层的认识。「西仔反」是台人对1884年法军侵台的记忆,要「走」是为了躲避战事的灾害,而「泡茶」正回应了等待法军封锁解除的无奈。这是一段回忆的古今对话。
德约翰以日记手札的方式描述1884年的秋天,法国围堵台湾的这6个月的时间中,作者与身处北台湾的外国人在此次战争中的经历与感受,以及和当地中国人的互动情形,对当时外商在台的贸易和台湾主要外销商品的状况都有所记述。并且对孙开华在治军和待民的处事上,与刘铭传在战事的贡献给予不同的评价。它提供了一个百多年前台湾在地外商、本地居民对中法战争的台湾战事的视野,也可就此了解当时台湾经济作物对外贸易的情况。而译述者陈政三先生,以详实的考据和所补充的小栏、大事记和更让我们对中法战争中法军侵台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当时台湾的经贸状况和社会环境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作者简介:
德约翰(John Dodd),英国苏格兰人,1859年即至香港发展,1860年首度访台,后返英;1864年再度至港,身兼德记洋行(Tait & Co.)香港负责人及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代理人,同年来台调查樟脑、茶叶市场,创「宝顺洋行」(Dodd & Co.),兼任颠地洋行(Dent & Co.),1867年颠地行倒闭,该年5月起任怡和行驻淡水代理人。1866年(同治五年),由福建安溪引进乌龙茶苗;1867年试销台茶(老茶)到澳门,受到市场欢迎。同年在艋舺设茶工厂,为台湾精制茶之滥觞。1866年聘李春生为买办,1867年透过李春生在艋舺租得一屋准备作为洋行行馆,但一直遭官方、角头刁难,1868年发生该行2位洋员被暴民攻击、受重伤事件而作罢;同年将台茶直接运到美国检验并试销。1869年乃设宝顺于大稻埕,仍保留淡水、基隆行馆,另在厦门、上海也设有分行;同年用两艘可能租自怡和洋行的大型帆船,运载20万3千磅(合2131担)的精制茶(安溪茶种)试销纽约,质量极佳,备受欢迎,遂引起其它洋行、台人竞相投入,开启大稻埕的茶香岁月,造就李春生之类买办与妈振馆(Merchant)的兴起,也使大稻埕成了洋行集中地。台茶成了外销大宗。
德约翰在台前后27年(1864~1890),绰号「三脚仔」,曾因故受伤、而拄拐杖―林佑藻(连环头)之子林凌霜于1953年9月一项座谈会透露,德约翰因受伤、跛脚;英驻淡水领事费理德亦有同样的记载。据《马偕博士日记》记载,德约翰于1890年3月3日离台返英,无数据显示之后是否曾再来台。根据日治初期资料,宝顺洋行于1895年初仍存在,1896年德约翰已不在洋商名单中。
译者简介:
陈政三,彰化人,台湾研究者。
著作:《英国广播电视》、《北台封锁记——茶商托德笔下的清法战争》、《征台纪事―武士刀下的牡丹花》、《出磺坑钻油日记》、《泡茶走西仔反:清法战争台湾外记》、《征台纪事―牡丹社事件始末》、《翱翔福尔摩沙——英国外交官郇和晚清台湾纪行》、《美国油匠在台湾》、《红毛探亲记:1870年代福尔摩沙纵走探险行》、《红毛探亲再记》、《福尔摩沙岛的过去与现在》等,其它作品散见国内外报刊、网络。
※本书曾于2007年由台湾书房出版。
10、北埔民,居:一个典型客家山城的庶民与建筑记趣
时 间:2015年11月
作 者:古武南 着
出版单位:台北:活字文化
内容简介:
新竹县北埔乡曾被文建会的「小区总体营造」评比为全台湾最适合人居住的乡镇,是客家聚落中保存最好、古迹最多,人与商业也最兴旺的一处聚落;北埔老街数十年来都是著名的景点。
北埔聚落开垦至今已近两百年。原先为原住民与平埔族居住地,后来是客家人姜秀銮家族与闽人周邦正等人合力拓垦,成立了今日的一级古迹金广福公馆(商号),邻近的天水堂(也是一级古迹)。
开垦之初,先民为了防范外来侵扰,便以集居的模式生活,耕种、凿井、筑屋;早在一八五○年就已发展成一完整的聚落,加上日治前后当地红茶产业的兴盛蓬勃,因此北埔乡是客家聚落中保存最好、古迹最多,人与商业也最兴旺的一处聚落;北埔老街数十年来都是著名的景点。
作者古武南为当地知名文化工作者,家族三代世居北埔,多年来返乡,除了自费出版地方报、加入导览,也积极以摄影、文史、推动古迹维护工作保留当地原貌。本书以数年的心血完成,详述了北埔的人文荟萃,也对十余栋北埔最著名的百年建筑作了图文并茂的深入介绍,此外更穿插了许多作者自幼到大,穿街走巷、丰富活泼的童年记忆,了如指掌的人物,乡亲的生活情境、轶事,有第一手的精彩与趣味生动的陈述,人文风情跃然纸上。
11、文物、造型与台湾原住民艺术——台大人类学博物馆宫川次郎藏品图录
时 间:2015年11月
作 者:胡家瑜 编着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内容简介:
从凝视到行动:宫川次郎的「台湾原始艺术」收藏╱胡家瑜
藏品图说╱胡家瑜
I. 织品服饰
II. 木雕立柱与立像
III. 武器与防御用具
IV. 饮食用具
V. 日常生活用具
VI. 生业与制造工具
VII. 宗教与仪式用具
VIII. 陶器与陶偶
附录
一、台湾的原始艺术╱宫川次郎着(1930),郭俞廷、吕怡屏翻译
二、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宫川次郎藏品清单
三、宫川次郎著作书目
四、参考书目
12、修辞·符号·宗教格言:耶稣会士高一志《譬学》研究
时 间:2015年11月
作 者:林熙强 着
出版单位:台北:橄榄华宣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晚明耶稣会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 c. 1566——1640)译写的格言集《譬学》(1633),与英国国教牧师亨利·皮坎(Henry Peacham, Sr., 1547——1634)纂辑的文艺复兴修辞格手册《说苑》(The Garden of Eloquence, 1593)为平行研究标的文本,而以列日学派(Groupe µ)的《普通修辞学》(Rhétorique générale, 1971)及佩雷尔曼(Chaïm Perelman, 1912——1984)的《新修辞学》(Traité de l’argumentation: La nouvelle rhétorique, 1958)两本欧陆新修辞学专著为分析的准据。
高一志在《譬学·自引》中尝论譬法十种,其论述的主轴是一则譬喻中的两端现象——即譬喻中「已明的所取之端」与「未明的所求之端」间,「如何」能达到合胡越而成肝胆的修辞劝说效果,进一步实践说教与证道的宗教功能。而列日学派提出普通修辞理论的本意,是欲藉现代结构语言学的分析模式,提供更为科学而具系统性的辞格分类方法。因此本书之论旨有二:其一,以皮坎《说苑》中的文艺复兴修辞格分类系统,比对高氏《譬学》中各式设譬手法;其二,以列日学派提出的修辞操作模式——抑损、增添、增损、更序——分别重新检视《譬学》与《说苑》中的语形(metaplasms)、语义(metasememes)、语法(metataxes)、逻辑(metalogisms)四种修辞格,并以佩雷尔曼所谓「论辩」(argumentation),解读无法归类于列日学派修辞理论中的其余辞格。于此架构之下,本书分为五章进行析论:
第一章 本章首先爬梳两部标的文本与文艺复兴修辞学传统间的关连,并藉由对西方修辞学史的讨论,建立本书并时性研究的历史实证性。其次,高一志在《譬学·自引》中的论述主轴是一则譬喻中的两端现象,而一则譬喻中的「所取之端」与「所求之端」间,「如何」能达到合胡越而成肝胆的修辞劝说效果,则成为本书申论的起点。本章最后将引导修辞问题至更为深入的结构语言及符号层面,即「为何」能以彼端代替此端。
第二章 本章以语义辞格的分析为出发点,讨论上述「为何」能以彼端代替此端的修辞设譬问题。语义辞格讨论的是字词(或小于字词的单位)与内容意义间的关联,四种主要转义俱属此类。若按《譬学·自引》中所谓「由显推隐,以所已晓,测所未晓」的设譬原则着眼,则本书欲解答的「为何」能以彼端代替此端问题,应由两个语汇单位(lexeme)间如何形成表达形式的转换着手;易言之,这也是语言符号中符表(signifiant)与符旨(signifié)的形式与内容问题。
第三章 《譬学·自引》所析「明、隐、直、曲、单、重」六种譬法,都属于语义辞格的探讨范围,而以重譬为界,之后的「有解、无解、对而相反、无对而迭合为一」四种譬法,除了仍依高氏所谓「两端相类相称」的基本法则施譬之外,已经由单纯的「转义」(trope)进入「句式」(schemate)的解析而成为另一个譬法讨论范畴,本书也由此进入语法辞格的分析。本章由《普通修辞学》中零度及偏离的理论为始,分别析论《譬学》与《说苑》中语法辞格的四种修辞操作。
第四章 前文已析的语形、语义、语法三种辞格,乃基于语规(code)而成,建立在「文法↔修辞」的关系之上,而本章讨论的逻辑辞格则基于符物(object)与符解(interpretant)间的联结,建立在「修辞↔逻辑」的关系之上。《说苑》中仍有相当数量的辞格无法纳入列日学派的辞格总表,而这类辞格在譬法与句式的背后,往往还涉及价值判断——比方格言背后欲传达的宗教意蕴。本章藉由佩氏《新修辞学》中的论辩及非形式逻辑理论,补充《普通修辞学》无法解读的其余辞格。
第五章 引发佩雷尔曼《新修辞学》理论的关键问题是「价值判断能否通过推理加以证明」,佩氏的这则提问亦为本书关怀所系,即宗教上的价值判断能否藉修辞的操作而致正面的效果?譬法与句式的运用不仅只是表面的修辞现象,其背后牵涉的是在四个修辞场之外以劝服为目标的论辩。本书最后提出对列日学派普通修辞理论的检讨,也在修辞、论辩与证道三者间觅得关联,而重新看待本书发轫的可见与不可见两端。
13、陈何女士助产学笔记(日文校勘版)
时 间:2015年11月
作 者:陈何女士助产学笔记解读班 编辑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内容简介:
陈何女士为日治时期农民运动家简吉之妻。在简吉全心投入台湾农民组合运动之际,为教养孩子,到台南报考台湾总督府台南医院助产妇讲习所,并取得执业执照。她后来成为很受尊重的助产士,成功接生很多难产婴儿,并照顾许多贫困的产妇。从她当年上课的笔记可以看出她的认真学习,而从深入的笔记内容,包括理论和实践,更可看出当年日本政府在台湾推动医疗卫生的用心。她的笔记见证了一九三〇年代,台湾人民加速进入现代医学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