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九):沐并、陈寔、司马徽、曹丕
诫子书 曹丕
【原文】
父母于子,虽肝肠腐乱,为其掩蔽(1),不欲使乡党士友闻其罪过。(2)然行之不改,久久人自知之。(3)用此仕官,不亦难乎?(4)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卷七)
【注释】
(1)虽肝肠腐乱,为其掩蔽:即使是搜肠刮肚,也要想法去掩饰子女的过失不欲使乡党士友闻其罪过。(2)不欲使乡党士友闻其罪:不想让人们知道其子的罪愆。乡党士友:这里代表所有的人。乡党:乡亲;士:士大夫;友:朋友。(3)然行之不改,久久人自知之:但是,只要他不改过自新,屡次犯罪,最后总会让人知道的。(4)用此仕官,不亦难乎:要是用这些做官,不也是太荒唐了吗?
【翻译】
父母对于儿子,费尽心机,为儿子文过饰非,为的是不让别人知道儿子的罪过。然而,儿子却是由于受到父母的庇护,履犯不改,迟早会被别人知道。掩盖过错只能是一时,不可永远掩盖。要是用这些做官,不也是太荒唐了吗?
【作者介绍】
曹丕(187-226年)字子桓。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曹丕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220年曹操死后,继位为丞相、魏王。同年冬,代汉称帝为魏文帝。他是三国时代第一位皇帝,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曹丕坚持大权独揽,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他限制宦官的权力,定令妇人不得预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推行九品中正制后,将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中央。曹丕是一个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够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很可惜,他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去世了。终年只有四十岁。
曹丕文学有相当高的成就。他是三国时期第一位杰出的伟大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所著《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起了开风气的作用。由于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著作有《魏文帝集》。
后人评价他说:“文帝八岁能属文,博览古今,贯穿经史。及居帝位,益尚谦和。坐不废书,手不释卷。”曹植评价他说:“祥惟圣贤,歧嶷幼龄。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莹。”
魏文帝曹丕
【简评】
黄初七年(226),曹丕一病不起。死前预作《终制》,像他父亲曹操一样,提倡节俭、薄葬,坟墓不树不坟,托孤于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等人,次日驾崩。这篇诫子书,即写于黄初七年之前给诸子的。
这篇训诫主要是从国家用人标准出发,强调一定不能用那些受父母庇护,文过饰非又屡教不改的人去担任官吏,由此涉及到如何教育子女。对子女的罪愆、过失,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文过饰非,怙恶不悛。作为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对家庭教育如此重视,也为我们提供某种借鉴。
曹丕有十个儿子,依次为:曹叡,魏明帝(204年——239年)(母:甄氏);曹喈,字仲雍,文帝次子,出生两月夭折(母不详);曹协,赞哀王(早逝)(母:李贵人);曹蕤,北海悼王(?——?)(母:潘淑媛);曹鉴,东武阳怀王(?―224年)(母:朱淑媛);曹霖,东海定王(?——249年)(母:仇昭仪);曹礼,元城哀王(?-229年)(母:徐姬);曹邕,邯郸怀王(?-229年)(母:苏姬);曹贡,清河悼王(?―223年)(母:张姬);曹俨,广平哀王(?―223年)(母:宋姬)。绝大部分皆早殇。以太子曹睿为例,还是能秉承家风,在政治上文学上皆有所作为。曹睿年幼聪慧,从小得到祖父曹操的喜爱,曾对他夸耀说:“我基于你可以有三世之业了。”在朝会宴席上,也经常叫他与侍中近臣并列。曹睿好学多识,对律法特别留意。魏文帝黄初二年(221),曹睿封齐公,由于生母甄夫人冒犯了曹丕被杀,曹睿被贬为平原侯。黄初三年封平原王。据《魏略》记载,因为郭皇后没有子息,曹丕下诏令曹睿奉养郭皇后。但曹睿因为母亲死非善终,意甚不平。曹丕因曹睿心怀不满,欲意让另一个嫔妃的儿子曹礼做继承人。曹睿不得已,开始勤谨侍奉郭皇后,每天早晚都去向郭皇后问候起居,郭皇后也因自己未生育子女,对他疼爱有加。但曹丕始终对曹睿不满意,因此一直不立曹睿为太子。野史《魏末传》记载,曹睿曾经跟从曹丕狩猎,见到母子两鹿。曹丕射杀了鹿母,命令曹睿射杀子鹿,曹睿不从,并且说:“您已经杀掉了母鹿,我实在不忍心再杀掉它的孩子。”说完哭泣不已。曹丕为曹睿的仁孝所感动,于是立其为太子。曹睿二十三岁即位,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颇有建树。曹睿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
后代史学家、政治家对曹睿的评价也多较高:
曹魏三朝元老、东亭侯刘晔对曹睿的评价是:“秦始皇、汉孝武之俦,才具微不及耳”;东吴大元帅陆逊的评价是:“曹睿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操时。”
西晋平乐乡侯阎缵:“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为置家臣庶子,师友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兢兢慎罚,事父以孝,父没,事母以谨,闻于天下,于今称之。“
东晋史学家孙盛《魏氏春秋》:“:闻之长老,魏明帝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初,诸公受遗辅导,帝皆以方任处之,政自己出。而优礼大臣,开容善直,虽犯颜极谏,无所摧戮,其君人之量如此之伟也。然不思建德垂风,不固维城之基,至使大权偏据,社稷无卫,悲夫!”
西晋史学家王沈《魏书》:“(曹睿)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
陈寿《三国志》:“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于时百姓雕弊,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皇、汉武,宫馆是营,格之远猷,其殆疾乎!”
裴松之《三国志注》:“魏明帝一时明主。”
司马光《资治通鉴》:“帝沈毅明敏,任心而行,料简功能,屏绝浮伪。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性特强识,虽左右小臣,官簿性行,名迹所履,及其父兄子弟,一经耳目,终不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