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九):沐并、陈寔、司马徽、曹丕

训子 陈寔

  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陈寔阴见(1),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2),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3)。梁上君子者是矣!”(4)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5)。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已反善。然此当由贫困。”(6)令遗绢二匹。(7)自是一县无复盗窃。(8)

(选自《后汉书》卷六十二·“荀韩钟陈列传·陈寔传》)

  【注释】

  (1)阴见:暗中看见。

  (2)“乃起”句:于是起身整好自己的衣冠,吩咐仆人将自己的子孙喊来,严肃地训诫他们。整拂:整理、拂拭;正色:板着脸,严肃的样子。

  (3)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做人不可以不自我戒勉。不善之徒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最终到了这样的地步。夫: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4)梁上君子者是矣:屋梁上的那位就是这样的。君子:古代对有德行的人尊称。

  (5)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小偷听后非常惊恐,从房梁跳到地上,向陈寔叩头请罪。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颡(sang):额头。稽(qǐ):即稽首,古代的一种礼节,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归罪:谢罪。

  (6)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已反善,然此当由贫困:陈寔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样子,不像是个坏人,应当深刻地返躬自省,回心向善。想必也是因为贫困,不得已才这样做的”。

  (7)令遗绢二匹:吩咐送给他两匹绢。遗(wèi)赠送。

  (8)自是一县无复盗窃:从此以后全县再没有再偷盗的人。

  【翻译】

  此时正值荒年百姓很贫苦,有小偷趁夜偷偷进入陈寔家中,躲在屋梁之上。被陈寔暗中看见。于是起身整好自己的衣冠,吩咐仆人将自己的子孙喊来,严肃地训诫他们说:“做人不可以不自我戒勉。不善之徒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最终到了这样的地步。屋梁上的那位就是这样的”小偷非常惊恐,从房梁跳到地上,向陈寔叩头请罪。陈寔慢慢地开导他说:“看你的样子,不像是个坏人,应当深刻地返躬自省,回心向善。想必也是因为贫困,不得已才这样做的”。于是吩咐送给他两匹绢。从此以后全县再没有再偷盗的人。

  【作者介绍】

  陈寔(shí)(104——187),字仲弓。颍川许(今河南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故村)人。东汉末年“清流”领袖之一,因曾任太丘(县)长,故又“陈太丘”。陈寔出身寒微。少为县吏、都亭刺佐,后为督邮、郡西门亭长、功曹等吏。元嘉元年(151),司空黄琼征召能治理烦剧的人才,以陈寔补闻喜(县)长。不到一个月,陈寔因有一年的丧服,去官。再升授太丘(县)长。在县讲求德化,清静无为,百姓安居乐业。永寿四年(158)复任司空府掾属。桓帝延熹九年(166),第一次党锢之祸,因为“清流”领袖之一,被囚一年,遇赦得免。建宁元年(168)灵帝立,大将军窦武辟以为掾属,共定计策,谋除宦官,事败复废。次年又大诛党人,寔遂隐邶山禁锢二十年。其间,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屡辟授官,坚辞不就。朝廷一旦有空缺,就有多位大臣联名举荐,陈寔总是婉言谢绝。

  汉灵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八月丙子日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葬于郎城。致悼会葬者三万余人,车数千乘,司空荀爽、太仆令韩融等披麻戴孝执子孙礼者以千计。著名学者书法家蔡中郎蔡邕为之撰碑铭,大将军何进遣使致悼词,谥曰:“征士陈君文范先生,先生行成于前,声施于后,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存晦殁号,不两宜乎。”

  汉桓帝永康三年陈寔携子若孙诣荀淑家,太史奏德星聚五百里内有贤人聚,于是朝廷命许州建德星亭,至今古迹犹存。后十九世孙南朝陈文帝陈蒨于天嘉五年(564)追封先祖陈寔为康乐侯,陈宣帝陈顼又于太建元年加封颍川郡公,后世尊为颍川陈氏之始祖。

  今河南永城县太丘公园立有陈寔塑像。像高3.6米,底座高3.2米,正面题字为“一代廉吏陈寔”。陈寔墓位于长葛市古桥乡苑店村东,墓冢占地177平方米,高7米,墓苑占地约4667平方米。

  历代史学家、诗词对陈寔皆有较高评价:

  范晔《后汉书》:汉自中世以下,阉竖擅恣,故俗遂以遁身矫洁放言为高。士有不谈此者,则芸夫牧竖已叫呼之矣。故时政弥惛,而其风愈往。唯陈先生进退之节,必可度也。据于德故物不犯,安于仁故不离群,行成乎身而道训天下,故凶邪不能以权夺,王公不能以贵骄,所以声教废于上,而风俗清乎下也。太丘奥广,模我彝伦。曾是渊轨,薄夫以淳。

  储光羲:仲举登宰辅,太丘荣缙绅。(《全唐诗·卷一百三十八》)

  朱熹《朱子语类》:乱世保身之难,申屠蟠事可见。郭林宗彰而获免,以称人之美而不称恶,人不恶之。陈仲弓分太守谤,送宦者葬,其为皆如此。不送其葬亦得,为之诡遇。

  徐钧:世多扬激伯夷隘,公独谦虚下惠和。吊死自惭知己少,逃生却喜活人多。(徐钧诗词集)

  王夫之《读通鉴论》:一则伤宿蠹之未消,耻新猷之未展,谓中主必不可与有为,季世必不可以复挽,傲岸物表,清孤自奖,而坐失可为之机,则黄宪、徐穉、陈寔、袁闳之徒是也。

20160402_007

河南永城县太丘公园陈寔塑像许昌长葛市古桥乡陈寔故里右侧为“德星亭”

  【简评】

  这篇《训子》强调人的本性并无好坏之分,做人应该时时戒勉自己,注重好的品性修养养成,如放纵自己,就会变成“梁上君子”。

  除此之外,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我们皆有所启迪:

  第一,对教育对象包括教育子女,要注意随时随地,尤其是现场教育,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寔发现有小偷在梁上,并不立即采取行动,而是“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通过点破小偷要害,“大惊,自投于地,稽颡归罪”来进行要时时戒勉自己,注重好的品性修养的现场教育;

  第二,教育要和风细雨,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更要站在对方立场去考虑,这样才能打动对方,做到心服口服,改邪归正。陈寔发现小偷躲在梁上后,并没有发怒,呼家人立即捉拿。而是将子孙叫到面前,以训诫子孙的形式来开导小偷,起到既现场教育的子孙又点破小偷要害这一石二鸟的作用。尤其是善于发现对方优长,鼓励小偷回心向善:“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已反善。然此当由贫困。”并考虑到“时岁荒民俭”的客观事实给予资助,“令遗绢二匹”。这样才从根本上感动了小偷决心改恶向善,不但感动了小偷也教育了自己的后代;不但教育了自己的后代,也感动教育了全县百姓,收到“自是一县无复盗窃”的良好社会效果。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教育别人包括教育子女,首先自己要身体力行,“打铁需要自身硬”。陈寔是汉末清流领袖之一,对抗宦官专权这股恶势力,不为迫害,终生被禁锢从政,禁锢邶山二十年。但淡然自逸,乐天知命。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屡辟授官,坚辞不就。朝廷一旦有空缺,就有多位大臣联名举荐,陈寔总是婉言谢绝。正直、果敢,自甘淡泊。从而赢得士大夫的普遍尊敬。当时,光禄大夫杨赐、司徒陈耽提拔为公卿时,都感到愧疚,说:“陈寔未登大位,(吾)愧于先。”前面“作者介绍”中提到的陈寔出殡情节亦可佐证。

  陈寔对人也宽容、坦诚,严于律己、宽于待人,显示出士大夫优秀秉性的另一面。当他在乡下隐居时,有人被杀,许县的杨吏怀疑是陈寔,逮捕了陈寔并拷打审讯。由于没有事实根据,因此得以释放。后来陈寔作了督邮,秘密托咐许县县令,用礼召见杨吏。远近的人听说,都惊叹敬佩他。陈寔调为州功曹时,中常侍侯览介绍一人给太守高伦,高伦让其人代理文学掾。陈寔知道这个人不合适,把高伦的任命写成檄文,带着檄文对高伦说:“此人不宜用,然侯常侍的命令不可违抗。我请让其人担任外署官,这样不会有损明德”。高伦听了陈寔的建议,于是舆论责怪陈寔所举不得人,是拍中常侍侯览马屁,但陈寔听到后始终不做解释。高伦后来被征召为尚书,赴京时对送行的郡中士大夫说:“我以前为侯常侍用吏,陈君秘密持檄返还,让其人在外地做一个挂名的官员。近来听说有人拿这一点责怪陈寔,这是由于我害怕强暴,陈君是把过失揽到自己身上,把好事让给别人”。然而陈寔仍坚决引咎,从此天下都敬佩他的德行。

  正是由于陈寔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其子孙也多成为有德行的士大夫:他本人德冠当时,为远近之宗师,与同郡的名士钟皓、荀淑、韩韶称为“颍川四长”;儿子陈纪、陈谌也“名重于世,父子三人时号三君。每宰府辟命,率皆同时,羔雁成群,丞掾交至”。河南一带上百座州县“皆图画寔、纪、谌父子三人形象”进行供奉据《魏书》本传记载:在乡闾,平心率物。百姓间有争讼,不去官府,而找陈氏父子判其曲直,“晓譬曲直,退无怨者”。甚至有这样的名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

  上面所说的《诫子》一段也变成成语“陈寔遗盗”,“梁上君子”也成了小偷的代名词、雅号。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