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八):徐勉、唐太宗

建亲第二

原 文

  夫六合旷道,大宝重任。(1)旷道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2)是以封建亲戚,以为藩卫,安危同力,盛哀一心。(3)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并兼路塞,逆节不生。(4)昔周之兴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5)。内有晋郑之辅,外有鲁卫之虞。故卜祚灵长,历年数百。(6)秦之季也,弃淳于之策,纳李斯之谋。不亲其亲,独智其智,颠覆莫恃,二世而亡(7)。斯岂非枝叶不疏,则根柢难拔;股肱既殒,则心腹无依者哉!(8)汉初定关中,诚亡秦之失策,广封懿亲,过于古制。大则专都偶国,小则跨郡连州。(9)末大则危,尾大难掉。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鈇钺之诛。此皆地广兵强积势之所致也。(10)魏武创业,暗于远图。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立锥之地。外无维城以自固,内无盘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姓(11)。语曰:“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此之谓也。(12)

  夫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13)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14)。则上无猜忌之心,下无侵冤之虑。此封建之鉴也。斯二者,安国之基。

  君德之宏,唯资博达。(15)设分悬教,以术化人。应务适时,以道制物。(16)术以神隐为妙,道以光大为功。(17)括苍旻以体心,则人仰之而不测;包厚地以为量,则人循之而无端。(18)荡荡难名,宜其宏远。且敦穆九族,放勋流美于前;克谐烝乂,重华垂誉于后。(19)无以奸破义,无以疏间亲。察之以德,则邦家俱泰,骨肉无虞,良为美矣。(20)

 
注 释

  (1)夫六合旷道,大宝重任:作为皇帝,他要治理的是至大至远的天下四方,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六合:天地加上四方称六合。大宝:皇位。

  (2)旷道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天下如此之大,皇帝一个人怎么能治理得了呢?所以要与别人来共同治理;这么至极至尊、人人垂涎的皇位,一个人怎么能守得住呢?所以要与别人来共同守卫它。

  (3)是以封建亲戚,以为藩卫,安危同力,盛哀一心:所以国君要分封皇亲国戚为诸侯藩王,让他们成为皇权的屏障。使这些诸侯藩王和自己同心协力,安危与共,盛衰相同。

  (4)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并兼路塞,逆节不生:但用人也要做到与自己身边的人和远方的贤者都要任用,两相持平;与自己亲近的人和与自己疏远的人都要任用。这样就可以防止所任用的人相互之间侵劫。纵然有人生出叛逆朝廷的野心,也会因为被别人阻遏,而成不了气候。并兼;交相侵夺;路塞:政路不畅;逆节,不尊王命,叛逆之徒。

  (5)昔周之兴也,割裂山河,分王宗族:当年周朝兴起后,将国土的一部分封给诸位王族。据《史记·周本纪》:“武王既定天下,封武王弟振铎于曹,封太师吕望于齐,余皆有封”。

  (6)内有晋郑之辅,外有鲁卫之虞。故卜祚灵长,历年数百:这样,周朝内有晋、郑这两个封国作为辅佐,外有鲁、卫这样的封国在前面防卫。正因为如此,占卜时才会显现国祚绵长,能保持数百年。晋:今山西省南部,成王母弟叔虞封于此;郑:经河南省郑州一带,宣王母弟桓公友封於此;鲁:今山东省西南部,周公子伯禽封于此;卫:今河南濮阳、河北邯郸、邢台一部分、山东聊城西部一带。周公诛管蔡后,封另一个弟弟康叔于此。虞:防御。

  (7)秦之季也,弃淳于之策,纳李斯之谋。不亲其亲,独智其智,颠覆莫恃,二世而亡:秦末,不采纳淳于越分封的建议,而采用李斯的办法实行郡县制。不亲近其亲族,以自己一人的智慧为智慧。结果国家败亡之际没有依靠,只有两代就灭亡了。淳于:淳于越,据《史记·秦本纪》:“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博士仆射周青臣等颂称始皇威德。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弼,何以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非忠臣也。”秦始皇丞相商量,李斯表示反对,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讐。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始皇竟从其议”。按:唐太宗征引史实有误,据《史记·秦本纪》,李斯反驳分封制的这段话,是反驳丞相卫绾等人,并非是反驳淳于越;颠覆莫恃:颠覆,倾覆败亡;恃:仗恃,依靠。

  (8)斯岂非枝叶不疏,则根柢难拔;股肱既殒,则心腹无依者哉:这难道不是枝叶繁茂根基就不易动摇一个人没有了手足,他的心脏腹部就没有依靠一样吗?

  (9)汉初定关中,诚亡秦之失策,广封懿亲,过于古制。大则专都偶国,小则跨郡连州:汉朝立国后,借鉴秦亡的教训,大量封赠皇族,远远超过古代的分封制度:大的诸侯国拥有五六个郡,数十座城池,设置百官,所修宫殿甚至都超过了天子;即使是小的诸侯国,也跨州连郡,地盘很大。懿亲:至亲,这里特指皇室宗亲;专都偶国:专都,大都,国都建的很大;偶国:指诸侯国的国都已和汉朝国都匹敌相当。据《礼记·坊记》:“故制: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犹有畔者”;按:汉高祖借鉴秦朝在天下实行郡县制的教训,大封懿亲。以从父兄刘贾封为荆王,以从祖兄弟刘泽封为燕王,兄刘仲为代王,同父少弟刘交为楚王。而且远远超过周代规模。周封爵五等:公、侯、伯、子、男。公,地方五百里;其次侯,四百里;其次伯,三百里;其次子,二百里;其次男,百里。据《汉纪》汉代分封的燕、代国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常山以南、太行左转,度河、济、阿、甄以东,薄海为齐、赵国;自陈以西,南至九疑,东带、江淮、榖、泗,薄会稽为梁、楚、吴、淮南、长沙国,皆外接於胡越,内则太行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置百官宫观,僭于天子。汉独有三河、东郡、颍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而已。末大则危,尾大难掉。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鈇钺之诛。此皆地广兵强积势之所致也。

  (10)末大则危,尾大难掉。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鈇钺之诛。此皆地广兵强积势之所致也:这就如同树梢长大根却很小,必定要折断;尾巴大身体短就很难转身。所以汉朝的楚王戊等六个诸侯王相约谋反;吴、楚、赵、济南、淄川、胶东、胶西七个诸侯国,也因为谋叛而遭到诛杀。这都是因为被分封的诸侯国地广兵强,长久积蓄势力而导致的。六王怀叛逆之志:指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相约共同谋反;七国受鈇钺之诛:指吴、楚、赵、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共同谋反,受到诛戮。鈇钺(fūyuè):斫刀和大斧,古代腰斩﹑砍头的刑具。地广兵强:高祖封以齐七十二城,楚四十城,吴三十城,余各有等差。是以地广兵强。《左传》曰:“嬖子配适大都偶国,乱之本也。”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引自《左传》。

  (11)魏武创业,暗于远图。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立锥之地。外无维城以自固,内无盘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魏武帝曹操创立帝业,缺少远大的眼光。王室子弟没有一位有封国,宗室也没有一个有封赏之地。外面没有藩王作为屏障,内部没有坚固的根基。于是将国家重器寄托于他人保护,于是将江山拱手让给外姓司马氏。魏武:曹操,谯人。献帝时封魏王。其子丕受汉禅建立魏国,是为文帝。追封曹操为武帝。暗:同黯,不明白。盘石:即“磐石”,坚固的大石头,比喻国家坚固的基石。《汉书》宋昌曰:“高帝王子弟,犬牙相制,所谓磐石之宗也”;大器:谓君之权位;社稷亡于异:公元265年,晋王司马昭之子司马炎袭父爵称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年号泰始元年,建都洛阳。

  (12)语曰:“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此之谓也:古人说:古人说:“如果支流没有了水,那么主流就会枯竭;树枝都凋落了,那么树根也会枯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按:《文选》“本枯”作“本孤”。

  (13)夫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总之,如果封国强大,那么国家就有就驾驭不了他;如过封国过于弱小,那么就无法拱卫中央,国家就会根基薄弱。夫:发语词,表示议论;噬脐之患:像用嘴去咬自己的肚脐,根本够不着。《左传》庄公六年:“楚文王伐申,过邓。邓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其及图之乎?图之,此为时矣。’”

  (14)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由此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分封皇室宗亲,但又不能让他们的势力太大。这样强大的中央就能镇住这些地方诸侯,让他们与中央同命运,共忧乐。

  (15)君德之宏,唯资博达: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德行怎样才能宏大呢?只有靠多听多看。董仲舒《贤良策》曰:“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於方外,此为宏德之资也”。资:依靠、凭借。

  (16)设分悬教,以术化人。应务适时,以道制物:国君还要懂得设置名分,将教化之令张贴悬挂告白天下,以法来管理、教化人民。处理事务要符合事物的规律,因时制宜,根据万事万物的道理来驾御万事万物。分,名分;悬教:将教化之令张贴悬挂告白天下;术,法令。

  (17)术以神隐为妙,道以光大为功:处理事情的方式要秘密进行,但做人治事的原则却要公开宣传。

  (18)括苍旻以体心,则人仰之而不测;包厚地以为量,则人循之而无端:人君应当像苍天那样默默无言,让万民仰望却猜不透其心思。其胸怀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厚。万民只能遵循且不知其边际。苍旻:苍天;不测:无法测度;无端:没有端涯。

  (19)荡荡难名,宜其宏远。且敦穆九族,放勋流美于前;克谐烝乂,重华垂誉于后:要像尧帝那样胸怀宏大,让人们莫可名状。又能让九族和穆,流布美善之道于前;像帝舜那样能够尽孝,与家人和谐相处,垂美誉在于后。放勋:帝尧名;九族:从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称之谓九族。这里泛指皇族人等;克谐烝乂:克谐,能够和谐。克,能够;烝乂(yì):能互相沟通;重华:帝舜名。舜以孝著称。《尚书·尧典》:“帝舜有嚚母、顽父、傲弟,能和谐以孝,使进之于善,自不至于奸恶也。”

  (20)无以奸破义,无以疏间亲。察之以德,则邦家俱泰,骨肉无虞,良为美矣:不要使奸计有损德行,不要在亲族间挑拨离间。一个帝王的所做所为,审查必合于道德,那么国家和家族就能保持安泰,骨肉至亲也不会有祸患。能如此,家和国都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翻 译

  作为皇帝,他要治理的是至大至远的天下四方,责任是非常重大的。天下如此之大,皇帝一个人怎么能治理得了呢?所以要与别人来共同治理;这么至极至尊、人人垂涎的皇位,一个人怎么能守得住呢?所以要与别人来共同守卫它。所以国君要分封皇亲国戚为诸侯藩王,让他们成为皇权的屏障。使这些诸侯藩王和自己同心协力,安危与共,盛衰相同。但用人也要做到与自己身边的人和远方的贤者都要任用,两相持平;与自己亲近的人和与自己疏远的人都要任用。这样就可以防止所任用的人相互之间侵劫。纵然有人生出叛逆朝廷的野心,也会因为被别人阻遏,而成不了气候。当年周朝兴起后,将国土的一部分封给诸位王族。这样,周朝内有晋、郑这两个封国作为辅佐,外有鲁、卫这样的封国在前面防卫。正因为如此,占卜时才会显现国祚绵长,能保持数百年。秦末,不采纳淳于越分封的建议,而采用李斯的办法实行郡县制。不亲近其亲族,以自己一人的智慧为智慧。结果国家败亡之际没有依靠,只有两代就灭亡了。汉朝立国后,借鉴秦亡的教训,大量封赠皇族,远远超过古代的分封制度:大的诸侯国拥有五六个郡,数十座城池,设置百官,所修宫殿甚至都超过了天子;即使是小的诸侯国,也跨州连郡,地盘很大。这就如同树梢长大根却很小,必定要折断;尾巴大身体短就很难转身。所以汉朝的楚王戊等六个诸侯王相约谋反;吴、楚、赵、济南、淄川、胶东、胶西七个诸侯国,也因为谋叛而遭到诛杀。这都是因为被分封的诸侯国地广兵强,长久积蓄势力而导致的。魏武帝曹操创立帝业,缺少远大的眼光。王室子弟没有一位有封国,宗室也没有一个有封赏之地。外面没有藩王作为屏障,内部没有坚固的根基。于是将国家重器寄托于他人保护,最后将江山拱手让给外姓司马氏。古人说:“如果支流没有了水,那么主流就会枯竭;树枝都凋落了,那么树根也会枯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如果封国强大,那么国家就有就驾驭不了他;如过封国过于弱小,那么就无法拱卫中央,国家就会根基薄弱。由此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分封皇室宗亲,但又不能让他们的势力太大。这样强大的中央就能镇住这些地方诸侯,让他们与中央同命运,共忧乐。这样一来,皇帝对所分封的诸侯就没有猜忌之心,下边的诸侯之间也不起争端怨由。这是分封诸侯是应该引以为鉴的。既不使诸侯太强大,也不能使诸侯太弱小,折其中而行,这才是安邦治国的根本。

  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德行怎样才能宏大呢?只有靠多听多看。国君还要懂得设置名分,将教化之令张贴悬挂告白天下,以法来管理、教化人民。还要符合事物的规律,因时制宜,根据万事万物的道理来驾御万事万物。术以神隐为妙,道以光大为功:处理事情的方式要秘密进行,但做人治事的原则却要公开宣传。人君应当像苍天那样默默无言,让万民仰望却猜不透其心思。其胸怀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厚。万民只能遵循且不知其边际。要像尧帝那样胸怀宏大,让人们莫可名状。又能让九族和穆,流布美善之道于前;像帝舜那样能够尽孝,与家人和谐相处,垂美誉在于后。不要使奸计有损德行,不要在亲族间挑拨离间。一个帝王的所做所为,审查必合于道德,那么国家和家族就能保持安泰,骨肉至亲也不会有祸患。能如此,家和国都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简 评

  这是一篇“帝王学”,关于帝王如何运用权力的学问。它包括五个方面内容:1、权力须与亲族共享,事业须和民与共2、共同的利益使事业得以久远3、用人不唯亲,选才看能力4、合理分权,相互制衡5、了解百姓的心声,为百姓做好事

  首先是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看法。是实行分封制呢,还是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呢?这个问题几乎被争论了数千年。周王朝采用分封制,使国运持续了七百多年,是采用分封制统治国家成功的例子。但也有因为分封王室而导致国家混乱的,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而周朝的最后崩溃,也是因为王室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权。采用中央集权制,有利于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确实是一种能够稳定皇权、安定国家的有效的政治体制,但秦始皇采用中央集权制却并没有成功。从另一个角度讲,在中国古代,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几乎成了每一代王朝统治者最为头疼的问题。作为一代帝王的唐太宗,以其独有的睿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而且确实蕴涵着十分深刻的哲理。  唐太宗还是主张用封建亲戚的办法来稳固国家的,“旷道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唐太宗认为,一个国家面积很大,要治理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作为帝王,不能个人专权,独任私智,而应该分封皇族,靠大家的智慧一起来把国家治理好。他认为,封建亲戚,成为国家的藩卫,这样被分封的人就会“安危同力,盛衰一心”,共同来维护国家的安定。

  他分析说,周朝割裂山河,分封王族,是比较成功的,使国家内有辅弼,外有防虞。因此周保持了近八百年的江山。到了秦朝,秦始皇亲眼目睹了东周末年诸侯列国的纷争,为此,他借鉴了这一历史教训,决心不再去封建亲戚,而是搞了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确实有效地杜绝了因分封诸侯而中央被架空的弊病,但是秦朝终因权力过分集中,法律太苛酷,二世而亡。唐太宗把秦的灭亡总结为“不亲其亲,独智其智”,意思还是说秦始皇没有封建亲戚,使之成为国家的藩卫,所以国家很快就灭亡了。到了汉代,刘邦借鉴“亡秦之失策”。但他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分封王族竟超过了古制。所以不久就“六王怀叛逆之志,七国受斧钺之诛”。唐太宗又把汉朝的这种失败概括为诸侯地广兵强,势力积蓄而致。到了三国之际,曹操创下了基业,但曹操又似乎吸取汉代的教训,不去搞分封制了。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干脆就说:“魏武创业,暗于远图,子弟无封户之人,宗室无立锥之地,外无维城以自固,内无磐石以为基。遂乃大器保于他人,社稷亡于异姓。”意思是说,没有支流,源头就会枯竭;枝条不繁茂,根就会枯死。

  唐太宗的处理办法是折其中而行。如果被分封的诸侯地盘太大,力量太强,朝廷势必不好控制;如果中央的权力过分集中,不去封建亲戚,那么国家就没有羽翼,也就形不成稳固的根基。这样说来,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分封一些宗亲王族,而又不能让他们有太强大的实力,并且要他们轻重相互制约:“封之太强,则为噬脐之患;致之太弱,则无固本之基。由此而言,莫若众建宗亲而少力。使轻重相镇,忧乐是同”。

  在封建时代,朝廷和民众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皇帝时刻需要捍卫皇权,防止民众起来推翻他。因此,皇帝的家族就需要携起手来共同维护既得利益,共同来对付民众。皇亲国戚都封王封侯,得到了实惠,自然就和皇帝站在了一起。反之,如果皇亲国戚也得不到好处,那就与一般民众没有什么区别,他们也就很可能与民众站在一起来反对皇权。皇族都掌了国家的大权,就像大树一样根深叶茂,老百姓在短时间内,自然很难撼动。封建时代几乎所有的独裁统治都是靠家族来维持的,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所以中国古代的家族制度就特别完善,这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独一无二的。一个家族有统一的姓氏,有严格的尊卑次序。中国人一向认为多子多福,一个家族兴旺了,就会拥有强大的实力,然后才能在天下立足。或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或者名门望族,世代相传。所以皇帝在处死一个朝臣的时候,一般都要诛灭九族。可见皇帝对一个家族的势力也是十分忌惮的。

  对于百姓,唐太宗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他主张多听多看,以法来管理、教化人民。还要符合事物的规律,因时制宜,根据万事万物的道理来驾御万事万物。关心民生疾苦,懂的稼穑艰难。但他又信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处理事情的方式要秘密进行,人君应当像苍天那样默默无言,让万民仰望却猜不透其心思。其胸怀应当像大地那样宽厚。万民只能遵循且不知其边际。

  对于亲族,唐太宗要求太子能让九族和穆,流布美善之道于前;像帝舜那样能够尽孝,与家人和谐相处,垂美誉在于后。不要使奸计有损德行,不要在亲族间挑拨离间。一个帝王的所做所为,审查必合于道德,那么国家和家族就能保持安泰,骨肉至亲也不会有祸患。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