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八):徐勉、唐太宗
帝范(节录) 唐太宗
序
原 文
朕以弱冠之年(1),怀慷慨之志,思靖大难,以济苍生(2)。躬擐甲胄,亲当矢石(3)。夕对鱼鳞之阵,朝临鹤翼之围(4),敌无大而不摧,兵何坚而不碎(5),剪长鲸而清四海,扫搀枪而廓八纮(6)。乘庆天潢,登晖璇极,(7)袭重光之永业,继大宝之隆基(8)。战战兢兢,若临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9)。
汝以幼年,偏钟慈爱,义方多阙,庭训有乖(10)。擢自维城之居,属以少阳之任,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11)。每思此为忧,未尝不废寝忘食。自轩昊以降,迄至周隋,以经天纬地之君,纂业承基之主,兴亡治乱,其道焕焉(12)。所以披镜前踪,博览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耳(13)。
注 释
(1)朕以弱冠之年:朕:君主自称;弱冠:古代男子自二十至二十九皆称弱冠之年。据孔颖达《曲礼》注疏:“二十成人,虽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至二十九通名弱冠”。太宗十八岁兴义兵,二十四定天下,故称弱冠之年。
(2)思靖大难:打算平定天下大乱。隋末天下大乱,李世民随父亲太原留守李渊在山西起兵反隋。靖:平定。
(3)躬擐甲胄,亲当矢石:亲自披着甲胄,当抵矢石冲锋陷阵。躬:亲身;擐(huàn),穿着;甲胄:甲,指铠甲;胄,指头盔。冷兵器时代防御性装备。矢石:弓箭和石块。
(4)夕对鱼鳞之阵,朝临鹤翼之围:意谓整天都在作战中度过。鱼鳞之阵和鹤翼之围都是古代的战阵。前者是战士前后衔接如鱼鳞之状。语出《前汉书·陈汤传》:“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颜师古注曰:“言其相接次形若鱼鳞”;后者指战士藏身于高大的攻城武器之下,如群鹤列身高楼之下。鹤列:士兵排列如群鹤,丽谯:高楼。语出《庄子·徐无鬼》“曰: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
(5)敌无大而不摧,兵何坚而不碎:敌人再强大也被我摧垮,战阵如何坚固也被我攻破。碎:破碎,攻破。
(6)剪长鲸而清四海,扫搀枪而廓八纮:剪灭了群雄使四海清一,扫除妖氛廓清天下。长鲸:隋末群雄并起,所谓“十八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搀枪:天上妖星,古代一般代表入侵的外族。如《陈书·高祖纪上》:“公左甄右落,箕张翼舒,扫是搀枪,驱其獫狁。”八纮:代指天下。《淮南子》:“九州之外,乃有八夤,八夤之外,乃有八纮”。
(7)乘庆天潢,登晖璇极,袭重光之永业,继大宝之隆基:我作为皇室乘着庆云,登上显赫的帝王宝座。按:此二句《文苑英华》作“既承佑天潢,澄清璇极”。庆:庆云。上古歌谣《卿云歌》:“卿云烂兮,纠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天潢:皇族《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称“天津”星为“天潢”意谓皇族支分派别,如导源于天池。按:李世民为李渊第二子,不是太子,故称“天潢”。晖:太阳光辉,这里指显赫;璇极,大宝之位。
(8)袭重光之永业,继大宝之隆基:承袭父皇使日月重光的永久帝业,继承他开创的辉煌的基业。重光:使山河更新,重新焕发光彩。崔豹《古今注》曰:“明帝时为太子。乐府辞云:日重光,月重轮,山重晖,海重润。重光是太子之事也”。大宝:帝位;按:“大宝”,《文苑英华》作“宝籙”;隆基:繁荣昌盛的基业。
(9)战战兢兢,若临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我每日小心谨慎,就像面临深渊,以朽绳子驭马一样。一天比一天谨慎,总想善始善终。御朽:谓以朽索御马,比喻危险。《隋书·房彦谦传》:“是以古之哲王,昧旦丕显,履冰在念,御朽兢怀”;
(10)汝以幼年,偏钟慈爱,义方多阙,庭训有乖:你因为在诸子中年幼,受到慈母的钟爱,缺少因受到的教育,对父母的教训有所缺失。高宗李治为太宗第三子,母亲为长孙皇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时年十五岁。慈:母亲曰“慈”;义:宜也。裁置事物合宜谓之义。《左传》:“教之以义方”;阙:同“缺”,缺失;庭训:父母的教训。《论语》: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诗学礼,此庭训之道也;乖:乖违;
(11)擢自维城之居,属以少阳之任,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从藩王之位提拔上来成为太子。在朝不懂得君臣之礼,在野不明白民生疾苦。擢(zhuó):提拔;维城之居:是一位藩王。《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怀德维宁,宗子维城”(为政有德国家就安宁,宗子们的藩王就是国家的屏障)李治始封于晋王,为宗子藩王。少阳:即皇太子。阳为东方。天子居正阳,故太子居少阳。晋王李治于贞观七年遥领并州都督。十七年,太子李承乾废,而魏王李泰次当立,亦以罪黜,乃立李治为皇太子。
(12)自轩昊以降,迄至周隋,以经天纬地之君,纂业承基之主,兴亡治乱,其道焕焉:自三皇五帝以来直到北周隋朝,那些开天辟地的建国之君,那些继承基业的守成之主,其中显现的兴亡治乱之道,是昭然若揭的。轩昊:轩辕和少昊。轩辕(前2717年——前2599年),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发源于姬水(即岐水,今陕西境),或曰建都于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少昊(约公元前2698年——约公元前2525年):又作少皞、少皓、少颢,史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朱宣,一说其为玄嚣。黄帝长子。三皇五帝之一,他也是汉族神话中的五方上帝之一,又称白帝,是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同时也是早期东夷族的首领。据记载其部族以鸟为图腾,在他的部落里诞生了原始的凤文化,成为汉民族的图腾之一。纂业承基之主:继承前辈基业的皇帝。
(13)所以披镜前踪,博览史籍,聚其要言,以为近诫云耳:所以我以历代君主的兴亡得失为借鉴,又从众多历史典籍中摘其名言,(辑成这篇《帝范》)作为你眼前的警戒。披镜前踪:打开镜奁,追蹑前人踪迹。意谓借鉴历代君主的兴亡得失。古代用铜镜,为保持其光洁,上面用镜奁覆盖。云耳:语尾助词,无实在意义。
译 文
朕以弱冠之年(1),怀慷慨之志,思靖大难,以济苍生(2)。我从十八岁随父起兵反隋,怀着激昂慷慨的远大志向,希望能平定天下大乱,以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亲自披着甲胄,当抵矢石冲锋陷阵。每天不是面对鱼鳞之阵就是攻破鹤翼之围,整天都在作战中度过。敌人再强大也被我摧垮,战阵如何坚固也被我攻破。终于剪灭了群雄使四海清一,扫除妖氛廓清天下。后又承袭父皇使日月重光的永久帝业,继承他开创的辉煌的基业。我每日小心谨慎,就像面临深渊,以朽绳子驭马一样。一天比一天谨慎,总想善始善终,永保帝业的辉煌。
你因为在诸子中年幼,受到慈母的钟爱,缺少因受到的教育,对父母的教训有所缺失。从藩王之位提拔上来成为太子。在朝不懂得君臣之礼,在野不明白民生疾苦。我常为此而担忧,甚至为此废寝忘食。自三皇五帝以来直到北周隋朝,那些开天辟地的建国之君,那些继承基业的守成之主,其中显现的兴亡治乱之道,是昭然若揭的。所以我以历代君主的兴亡得失为借鉴,又从众多历史典籍中摘其名言,(辑成这篇《帝范》)作为你眼前的警戒。
作者介绍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隋末天下大乱李世民十八岁随父亲太原留守李渊在山西起兵反隋,躬擐甲胄,亲当矢石,英勇善战。二十四岁助父登上地位,被封为秦王。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李世民有鉴于帝位得之不易,加上隋亡教训,因此在位期间,李世民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行事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廷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唐太宗与身边大臣魏徵、王圭、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等的对答也在开元十八(730年)、十九年间被吴兢辑为《贞观政要》一书。
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对外则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李世民在位期间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面对自己空前的文治武功,太宗到晚年也出现一些过失。首先纳谏不如贞观早期积极,比如贞观十年,魏徵发现他“渐恶直言”。其次奢侈之风日重。不过晚年他还是能反省自己过度奢糜的错误。司马光说唐太宗:“好尚功名,不及礼乐,父子兄弟之间,惭德多矣”。同时,太宗晚年也有早年的清静转为奢纵,营建宫殿,计划封禅泰山等,并自辩“百姓无事则劳逸,劳役则易使”,魏征因此谏到“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不过由于太宗晚年能够清醒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也能进行调整,因此虽然太宗晚年存在这些过失,最终没有出现败亡的危机,“功大过微,故业不堕”,维持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2岁。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位于今中国陕西省礼泉县东北50多里山峰上)。
李世民除文治武功外还精擅书法,以行书写碑,称“飞白”,闻名后世。著名作品有《温泉铭》、《晋祠铭》等。
简 评
这是一篇诫子书,作为一代英主,这篇诫子书主要是教育太子李治的为君之道、治国之要。贞观二十二年(648)正月,唐太宗亲自撰写《帝范》十二篇颁赐太子李治。第二年五月就病逝。因此《帝范》也是李世民臻于贞观之治的一生政治经验总结。李世民是很看中这部《帝范》的。他在颁赐太子李治时再三叮嘱:“饬躬阐政之道,皆在其中,朕一旦不讳,更无所言”。当然,这也是他针对自己后代的不肖,无奈之中作出的挽救企图:
贞观元年,唐太宗即位后,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承乾时年八岁,聪明机敏,颇得太宗宠爱。然而,李承乾长大之后,却日渐沉湎于酒色,荒废学业,不求上进。贞观十七年,李承乾竟然勾结私党,招募勇士,图谋叛乱。唐太宗随即将承乾废为庶人。四子魏王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倍受太宗宠爱,史载“宠冠诸王”。李泰雅好文学,工草隶,李世民因此在他的王府里设立文学馆。但李泰使诡计陷害太子和晋王李治,被太宗发觉因而被废。据新唐书本纪:李世民的三子一弟(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五子李祐、及七弟李元昌)俱因谋取帝位而被废被黜,致李世民心灰意冷。史载李承乾被废后,“上御两仪殿,群臣俱出,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勣、褚遂良,谓曰:‘我三子一弟,所为如是,我心诚无聊赖!’因自投于床,无忌等登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刎,遂良夺刀”。这大概是他晚年撰写《帝范》的主要原因所在。
《帝范》共三卷,除“序”外,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章。
君体谈的是君主的自身修养,包括1、执政须为民2、志向远大,内心公正3、有德才能号召四方。
建亲谈如何运用权力,包括:1、权力须与人共享,事业须和民与共2、共同的利益使事业得以久远3、用人不唯亲,选才看能力4、合理分权,相互制衡5、了解百姓的心声,为百姓做好事。
求贤是谈如何使用人才,包括1、贤德之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2、求才要不论出身,纳才须锲而不舍3、善用人才体现着领导者的能力和气度。
审官是谈选任官员,包括:1、知人、安民,是为官者的基本责任2、用人要尽其才,取其长3、没有不能用的人才,只有不会用的官员4、善集众智,用人得当。
纳谏是谈如何听取不同意见,包括:1、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群众的呼声2、忠言逆耳,唯理是从。
去谗是谈如何杜绝小人,包括:1、干大事必须远小人2、辨奸之道3、亲小人,远贤臣,会致事业受损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诫盈是谈如何防止骄傲产生过失,包括: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玩物丧志,骄奢扰民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崇俭是谈如何防止侈靡、导致堕落,包括:1、声色犬马是自我堕落的始端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3、施政更需俭,繁政亦为奢。
赏罚是谈如何防止不公、招致乱政,包括:1、赏罚的基本法则2、赏罚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推广德行3、赏罚必须公正,不避亲,不仇仇。
务农是谈如何关心"三农",包括:以利社会稳定1、农事乃一国之大事2、重视"三农",言语之外,更须力行。
阅武是谈如何治军,包括:1、武备是和平的后盾2、盛世更须修武。
崇文是谈如何教育民众,教育自己,包括1、文化是社会的经纬2、通过教育,提升民智,提升领导力3、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帝范》新、旧《唐书》皆云四卷。晁公武《读书志》仅载六篇。陈振孙《书录解题》亦题曰一卷。此本载《永乐大典》中,凡一十二篇,首尾完具。后有元人吴莱跋,谓征云南僰夷时,始见完书。故明初有全文本。今日本传本有大正四年(1915)三色印本,贾行注。
“序”是十二章前的序言,主要是告诫立志自己亲自写《帝范》的目的所在。教导的方法是回忆少年立志,自己追随父亲创业建国的经过,以及治国的谨慎小心。希望懂得其中的艰难和自己肩上的重大责任,明白为父对他庭训有乖,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的担忧。以《帝范》为镜,改过自新,永葆帝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