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七):羊祜、颜延之、刘义隆

  【简析】

  这篇诫子书写给侄儿的。羊祜无子。羊祜兄弟三人。长兄羊发,母为建安七子之首、北海太守孔融之女,官至都督淮北护军。次兄羊承,为羊祜同母兄,因病早亡。另有一姊景献皇后羊徽瑜,司马师之妻。羊发有四子:分别是羊伦、羊暨、羊伊和羊篇

  晋武帝命其兄羊发之子羊暨继嗣,羊暨以父亲已死为由抗命不从;晋武帝又命羊伊继嗣,但羊伊以未得生父之命为由不为羊祜服丧,最终仍以本生父为父。直到太康二年(281),羊伊的弟弟羊篇被封为钜平侯,成为羊祜的继嗣,此时距羊祜去世已三年多。

  因二兄早亡,写这篇《诫子书》时长兄也已去世,所以他代行父辈责任,从为人行事、对人对己各个方面对侄儿们进行训诫,由此也看到羊祜的家族责任感。其中特别强调对人恭敬,谨慎做人。要求侄儿们说话务必忠实诚信,行为务必厚实、恭敬。不要嘴上答应给别人钱财(实际上又不兑现),不可传播荒谬无据的话,事情考虑好了再去做。所谓“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思而后动”皆可以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其中也有些明哲保身,知识时务的训诫,如“无听毁誉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也是从现实政治出发,不是要侄儿们老于世故,圆滑做人。因为作者所处出的时代正是魏晋易代之际,政治险恶,曹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为了争夺最高权力,皆在培植党羽,清除异己,稍有不慎,说错话,站错队,就会招致杀身之祸。就像羊祜所说的“身受大谤,自入刑论”并“耻及祖考”。当时一些明达直是之士如阮籍、向秀皆是“口不臧否人物”。羊祜与斗争的双方都有姻亲关系,愿意卷入到旋涡之中,所以早年也是对拉拢采取回避态度

  不愿被荐举为上计吏,四次拒绝州官征辟,五府任命。他判断当时掌权的大将军曹爽是“尸居余气”,司马氏才掌握未来,当时羊祜与王沈一起被曹爽征辟,王沈劝羊祜应命就职,羊祜就说:“委质事人,复何容易”。王沈便独自应召。正始十年(249),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并诛杀曹爽,夺得军政大权。政变之后,司马懿大举剪除曹爽集团,与曹爽有关的很多人遭到株连。王沈也因为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于是,王沈对羊祜说:“常识卿前语”。羊祜却安慰他,说:“此非始虑所及”。他就是这样,既有先见之明,又不肯显示夸耀。才接受司马昭公车公车征召,担任中书侍郎。这就是羊祜教育侄儿们所说的“思而后动”。才被太原名士郭奕称之为今日的颜回。

  更重要的是,他教育后代为人行事的种种道德要求,他自己都是首先做到,身为表率:

  羊祜为人纯孝,父死时他才十二岁,但孝行哀思超过常礼。奉事叔父羊耽也十分恭谨。羊祜的母亲和长兄羊发相继去世。羊祜服丧守礼十多年,其间“以道素自居,笃重朴实,一如儒者”。他遇事待人将忠孝放在个人以你之前

  在朝为官,更懂得对人恭敬,谨慎做人:司马炎称帝后,大将军钟会颇得宠爱,此人又心性忌刻,羊祜对他敬而远之。钟会被诛之后,羊祜才但任相国从事中郎,与司马炎的另一心腹荀勖共掌机密。咸熙二年(66)十二月,司马炎受禅称帝,建立西晋王朝。因羊祜有扶立之功,被进号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进爵为郡公,食邑三千户。羊祜怕引起贾充等权臣的妒嫉,固让封公,只受侯爵。但他遇事待人将忠孝放在个人利益之前:曹爽被诛后,

  羊祜的岳父夏侯霸为逃避杀戮,投降了蜀国。其家族怕受牵连,大都与夏侯家断绝了往来,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人,“亲近恩礼,愈于常日”。

  至于《诫子书》中强调的“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更是羊祜为人的准则。他任荆州大都督十年,在荆州一带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与东吴对抗中,也是实施怀柔、攻心为上。在荆州边界,羊祜对吴国的百姓与军队讲究信义,每次和吴人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对于主张偷袭的部将,羊祜用酒将他们灌醉,不许他们再说。有部下在边界抓到吴军两位将领的孩子。羊祜知道后,马上命令将孩子送回。后来,吴将夏详、邵颉等前来归降,那两位少年的父亲也率其部属一起来降。吴将陈尚、潘景进犯,羊祜将二人追杀,然后,嘉赏他们死节而厚礼殡殓。两家子弟前来迎丧,羊祜以礼送还。吴将邓香进犯夏口,羊祜悬赏将他活捉,抓来后,又把他放回。邓香感恩,率其部属归降。羊祜的部队行军路过吴国边境,收割田里稻谷以充军粮,但每次都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打猎的时候,羊祜约束部下,不许超越边界线。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获得,他都送还对方。羊祜这些作法,使吴人心悦诚服,十分尊重他,不称呼他的名字,只称“羊公”。于是,石城以西均晋国占有,吴人来降者源源不绝。

  其中的“羊陆之交”更成为“管鲍之交”后又一君子德行的典范:与羊祜对抗的是东吴名将陆逊的次子大司马陆抗,也是一位忠孝皆备的著名军事家。他对羊祜的上述做法,深深膺服。常告诫部将:“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

  羊陆对垒,双方却常有使者往还。陆抗称赞羊祜的德行度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一次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马上派人把药送过来,并说:“这是我最近自己配制的药,还未服,听说您病了,就先送给您吃。”吴将怕其中有诈,劝陆抗勿服,陆抗不疑,并说:“羊祜岂鸩人者”!仰而服下。当时人都说,这可能是春秋时华元、子反重见了。这个典故后来成为重信义的成语,并流传到朝鲜、日本。今天的韩语和日语中都有”羊陆之交”的典故。

  羊祜的言传身教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巨大:前面提到羊发之子羊暨、羊伊相继违抗朝廷之名,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两位侄儿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父命的尊重。他俩不愿过嗣,是因为父亲没有成命,即使皇帝吩咐也不听从;至于承袭公侯爵位,做司空后人,这些名利得失更不考虑,亦可见他们为人!

  羊氏一门世世代代做二千石以上的官,到羊祜已经九代,都以清廉而有德操著称于世。

  羊祜后人更加清显:羊发之四子羊篇过继给羊祜,被封为散骑常侍、钜平侯;大侄羊伦为高阳相,二侄羊暨为阳平太守。羊暨之子羊曼是东晋名士,孙子羊贲娶晋明帝的女儿南郡公主;三侄羊伊为镇南将军。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