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中的猴
【出处】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王试观客之削,能与不能可知也。”王曰:“善!”谓卫人曰:“客为棘刺之母猴也,何以理之?”曰:“以削。”王曰:“吾欲观见之。”客曰:“臣请之舍取之。”因逃。
——战国·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释义】
正确的推理方法跟实践活动一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法宝。遇到不合理的事情,一定要推理求证,才不会受骗上当。
【故事】
燕王有收藏各种精巧玩物的嗜好。有时他为了追求一件新奇的东西,甚至不惜挥霍重金。“燕王好珍玩”的名声不胫而走。
有一天,一个卫国人到燕都求见燕王。他见到燕王后说:“我听说君王喜爱珍玩,所以特来为您在棘刺的顶尖上刻猕猴。”燕王一听非常高兴。虽然王宫内有金盘银盏、牙雕玉器、钻石珠宝、古玩真迹,可是从来还没有听说过棘刺上可以刻猕猴。因此,燕王当即赐给那卫人享用30方里的俸禄。随后,燕王对那卫人说:“我想马上看一看你在棘刺上刻的猴。”那卫人说:“棘刺上的猕猴不是一件凡物,有诚心的人才能看得见。如果君王在半年内不入后宫、不饮酒食肉,并且赶上一个雨过日出的天气,抢在阴晴转换的那一瞬间去看刻有猕猴的棘刺,届时您将如愿以偿。”
不能马上看到棘刺上刻的猕猴,燕王只好拿俸禄先养着那个卫人,等待有了机会再说。
郑国台下地方有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以后,觉得其中有诈,于是去给燕王出了一个主意。这匠人对燕王说:“在竹、木上雕刻东西,需要有锋利的刻刀。被雕刻的物体一定要容得下刻刀的锋刃。我是一个打制刀斧的匠人,据我所知,棘刺的顶尖与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专心制作的刻刀锋刃相比,其锐利程序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棘刺的顶尖连刻刀的锋刃都容不下,那怎样进行雕刻呢?如果那卫人真有鬼斧神工,必定有一把绝妙的刻刀。君王用不着等上半年,只要现在看一下他的刻刀,立即就可知道用这把刀能否刻出比针尖还小的猕猴。”燕王一听,拍手说道:“这主意甚好!”
燕王把那卫人召来问道:“你在棘刺上刻猴用的是什么工具?”卫人说:“用的是刻刀。”燕王说:“我一时看不到你刻的小猴,想先看一看你的刻刀。”卫人说:“请君王稍等一下,我到住处取来便是。”燕王和在场的人等了约一个时辰,还不见那卫人回来。燕王派侍者去找。侍者回来后说道:“那人已不知去向了。”
【出处】
楚王亡其猿于林,木为之残。
——西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释义】
比喻因受连累而遭到损失或祸害。
【故事】
楚庄王养的猿猴走失了,逃进树林里,楚庄王为了寻找这猿猴,将这片树林砍伐得乱七八糟。
【出处】
越王又问相国范蠡曰:“孤有报复之谋,水战则乘舟,陆行则乘舆,舆舟之利,顿于兵弩。今子为寡人谋事,莫不谬者乎?”范蠡对曰:“臣闻古之圣君,莫不习战用兵,然行阵队伍军鼓之事,吉凶决在其工。今闻越有处女,出于南林,国人称善。愿王请之,立可见。”越王乃使使聘之,问以剑戟之术。
处女将北见于王,道逢一翁,自称曰袁公。问于处女:“吾闻子善剑,愿一见之。”女曰:“妾不敢有所隐,惟公试之。”于是袁公即杖箖箊竹,竹枝上颉,桥末堕地,女即接末。袁公操其本而刺处女。女应即入之,三入,处女因举杖击袁公。袁公则飞上树,变为白猿,遂别去。
见越王,越王问曰:“夫剑之道,其如之何?”女曰:“妾生深林之中,长于无人之野,无道不习,不达诸侯。窃好击之道,诵之不休。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越王曰:“其道如何?”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彿彷,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越王大悦,即加女号,号曰“越女”。乃命五校之队长、高才习之,以教军士。当此之时皆称越女剑。
——东汉·范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第九》
【出处】
梅圣俞以诗知名三十年,终不得一馆职。晚年与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士大夫莫不叹息。其初受修《唐书》,语其妻刁氏曰:“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刁氏对曰:“君子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耶!”闻者皆以为善对。
——宋·欧阳修《归田录》
【释义】
猴子进了口袋,比喻行动受到约束。
【故事】
北宋梅圣俞是个有名的学者和诗人,为人澹泊,不追求功名利禄,和老妻两人居住在乡村里,读书、写文章,和邻居谈谈说说,觉得很自在,三十年没做一官半职。可是他有学问的名气很大,连皇帝也知道梅圣俞是个品学皆优的人,因此特地下圣旨,召他到京城去修《唐书》。他心里不愿意却又不敢违抗皇帝的任命,于是叹着气对妻子说:“我这一去,真可说是‘猢狲入布袋’了。”(猴子是好动的,被塞进布袋该多难受?)他妻子也笑道:“怪不得你做官,像鲇鱼爬竹竿一样,一直都爬不上去!”人们都认为,猢狲入布袋和鲇鱼上钓竿是绝好的对子。
【出处】
曹咏侍郎妻硕人厉氏,余姚大族女,始嫁四明曹秀才,与夫不相得,仳离而归,乃适咏。……咏日益显,为户部侍郎,尹京。桧之殂,咏贬新州而亡。……方咏盛时,乡里奔走承迎惟恐后,独硕人之兄厉德斯不然。咏帅越时,德斯为里正,咏风邑官胁治百端,冀其祈己,竟不屈。桧之甫殂,乃遣介致书于咏,启封乃《树倒猢猻散赋》一篇。洎新州之行,又以十诗赠行,其一云:“断尾雄鸡不畏牺,凭依掇祸复何疑。八千里路新州瘴,归骨中原是几时。”咏得诗愤极,然无如之何。
——宋·庞元英《谈薮·曹咏妻》
【释义】
比喻靠山一旦垮台,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故事】
宋高宗时有个侍郎叫曹咏,他善于逢迎拍马,深得奸相秦桧的欢心,所以官运亨通,连升三级,当了朝中的大官。
曹咏当了大官后,有很多人来巴结他,曹咏非常得意。惟一让他感到气恼的是,他的大舅子厉德新却从不向他献殷勤。原来,厉德新头脑清醒,他知道曹咏并非凭真才实学而是靠依顺秦桧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咏这种人没有好下场,不肯同流合污。对此,曹咏耿耿于怀,一心想找个茬儿整整厉德新,无奈厉德新洁身自好,曹咏也无从下手。
后来,秦桧死了,那些依附秦桧的家伙一个个倒台了,曹咏也被贬到了新州,厉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就写了一篇题为《树倒猢狲散》的赋寄给曹咏。文中将秦桧比作一棵大树,把曹咏等人比作树上的猴子,揭露了曹咏这种人依靠秦桧这棵大树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丑恶行径。文中说如今大树一倒,猢狲四散,于国于家,真是可嘉可贺,曹咏收到这篇文章后气得半天说不说句话来。
很快,这句话便在临安传开了,直到现在,人们还用”树倒猢狲散”来比喻有权势的人一量倒台,依附他的人便纷纷散伙。
文章分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