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观“摸猴”习俗拾趣
白云观,在北京西便门外一里,其可追溯到唐朝的历史让它显得古朴幽深。这里是道教信众膜拜的圣地,是香客们祈福的场所。
“神仙本无踪,只留石猴在观中”,来白云观的人,谁都不忘去摸一摸那几只“著名的”小石猴。都说那是金猴、灵猴、神猴,能消灾祛病,保佑人们平安吉祥。还有种说法是“猴”与“侯”同音,摸了它,就可“马上封侯”等。
最早,白云观里有三只小石猴,隐藏在观中各个地方,所以有“三猴不见面”之说。如果不是预先知道或有人指点,要想都找到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第一只在山门上。白云观的山门,建于明代,虽历经火灾战乱的磨难,巍然面貌依旧未改。道教认为,进了山门,就跳出了三界外,入得仙境中。一旦迈进了这配着青石斗拱的三扇朱漆大门,豁然于心的定是抛却了万千烦恼的纯净心情。在正门斗拱东侧的浮雕底部,刻着一只小小的石猴。浮雕整体的图案是“坎离匡廓图”,其间有祥云缭绕,又伴有展翅飞翔的六只仙鹤,取其谐音“六合”,整个浮雕喻“乾坤运化”、“六合同祥”之意。从整体布局来看,这只不过9厘米长的猴子在整个浮雕中有些不太协调,之所以这样安排,有其独特的用意。
道教讲究修炼,追求养生长寿之法。猴善攀援,运动不停,是长寿的象征。道书《云笈七签》中说:“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为导引之术,作猿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这里取猴子灵活善动的特点,以传达生命生生不息之意,启示人们合理地构建自身与宇宙的平衡。
石猴离地面高不到两米,走过的人伸手就能摸到,所以每个进观的人都要在此驻足,伸手去摸几下,期望能得到猴子身上的仙气、灵气,给自己带来好运。摸的人多了,这个部位的颜色就比周围深了许多。由于年代久远,石猴的表情已模糊不清,更没有李养正先生在《新编北京白云观志》中所记的“宁静深沉”的表情了。时光变迁、岁月流转,多少渴求幸福的手在这里抚摸过,又有多少迷茫犹疑的目光在这里注视过。只是不知,摸过石猴的人是否真的能“知道”、“得道”了。
道教,寻道、修道之宗教。大道无形,既流行于宇宙万物之间,也隐含在这一触一摸之中。道教虽然“贵生”,又不囿于身体上的长生,而更强调“性命双修”。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在有限的时间中生活得充实、快乐、安宁,得到精神上的永恒,这才是“长生”的真正意义所在。人们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更应该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以平和的心境应对俗世的诱惑与困扰,所谓“寿命由天不由已,慧命由我不由天”是也。
山门两侧有两面砖雕的侧墙,西面墙的底座,刻着第二只石猴,大小与山门上那只相差无几。同样的,这只石猴也是面相模糊,甚至分不清前后左右,似乎是在用这种“无形”来显示它历史的悠远。关于“摸猴”的来历,除了民间流传的种种,还有一说。《新编北京白云观志》中,李养正先生提起过,早先白云观的高道陈旅清,曾向他这样解释摸猴的缘由。他说,道教效法天地、崇尚自然,“猴”同音为气候的“候”,所以“摸猴”意在摸(顺)着节令气候变化,遵“道法自然”之理。“理”对了,生活中的一切就会顺遂、健康、美满。这种解释,颇符合道教的理念。比起“马上封侯”之说,少了些功利,多几分恬淡,更契合白云观傲然独立于纷繁俗世中的那份不染纤尘的孤傲。
何谓神仙?神仙是没有烦恼的人。与天合,与地顺,因应生活中的一切自然,不强取,不豪夺,含醇守朴,无欲无忧,这样的人生就可以说是拥有了神仙境界。“道体不离常体之外,法身即在色身之中”,寄情于山水之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神仙般的快意,又岂是在“升官发财”中所能体会到的!
第三只石猴在白云观东侧院雷祖殿的石碑上,建于道光十四年,名为“九皇会碑”,是白云观道众为纪念香客功德所立。就在这碑底座的一侧,刻着一只十几厘米长的猴子。许是年代较近,又不像门口的猴子那么显眼,它的形象保留下来略为清晰。石猴一脚跨在一块石头之上,两只手一只搭在额头,另一只拿一个桃子高举着,仿佛是要把它抛出,虽然看不见表情,但仔细端详却感觉出它的顽皮,让人一下子想起齐天大圣孙悟空来。这只猴子很难找到,很多游客都是一路问着观中道士寻到这里的,春节庙会期间,为了保护这块石碑,就用隔板把它包围起来,游客只能隔着板子看一下那只小猴,更增加了一层神秘气息。
来摸猴的人,都是祈求自己及家人平安健康,目的是为己,不过陈旅清道长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们亲切地去抚摸石猴,使它感到温暖舒适……”可见这种“触摸”活动是互动的,即便是人与神的交流,也不能只是一味索取。那么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应该是慷慨的给予和无私的奉献。如道经中所提倡的“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的侠义肝胆,“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的宽阔胸怀。学仙之法,须恬愉澹泊,涤除嗜欲而忘其形骸,“忘我”的祈福才是人间大爱。
1989年春节,白云观为了纪念新修窝风桥竣工,在桥边立了一块石碑。石碑底座一侧,又多了一只浮雕石猴。这时的“摸猴”已然形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民俗,想必建造者就索性又刻了一只吧。这只猴子的形状要大于先有的那三只,约有二十几厘米长,面目清晰、轮廓完整。猴子侧跪在一棵桃树下,手捧仙桃,尾巴高高翘着,像是在献礼。可是仔细端详这只有鼻有眼的猴子,总还是觉得没有灵气。它的雕工不可谓不精,只能说其中少了时间的累积,少了历史的沉淀,还没有足够的时间蓄养石头中的精魂。
白云观的西院,有元辰殿,殿内供奉六十位星宿神,神名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而成。由甲子到癸亥,一周正好六十,所以也叫六十甲子。人的出生年,叫做“本命元辰”,礼拜本命星宿神,祈求吉祥如意,叫做“顺星”。这是白云观香火旺盛的殿堂之一,尤其在每个新年伊始,前来拜祭自己本命神的人不计其数,以求一年的顺利。1993年,在元辰殿对面西墙上修建了刻有“十二生肖”图案的浮雕,浮雕长十米左右,高约一米,十二只动物按顺序排列。大概是受“摸猴”习俗的影响,来这里的人都喜欢去摸一下自己的属相动物,以求它的保佑,其中猴子自然是吸引人注意力最多的一个,它也就成了现在白云观里的第五只“神猴”。
2009年的春节,与祖国一起经历了大喜大悲的人们似乎怀有比以往更加深切的祈愿。大年初一的凌晨,还不到开门的时间,白云观门前的香客就排起了长队,蜿蜒足有百米长。黑漆漆的夜色丝毫不能掩盖大家内心热切的企盼,每张略显疲惫的脸上都渗透着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人群中多为亲朋好友相携而来,有脸上带着甜蜜的年轻伴侣,有和睦欢快的三口之家,也有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年幼的孩子踮起脚,稚嫩的小手抚摸着门洞上的石猴,父母心里感受到的是欣慰,孩子体味的是关爱;白发苍苍的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用干枯的手指摩挲着石猴,心里涌动的是岁月的沧桑、波澜后的静寂。太阳升起时,白云观的山门外已是人头攒动,一张张喜悦的脸映衬着头顶上盏盏鲜红的灯笼,这样寒冬中的温暖直沁人心田。在找到一只只猴子之后,人们把内心的愿望写满祈愿条,虔诚地挂在观内殿前的树上,沉甸甸的祝福缀满了枝头,成为白云观又一新景观。农历二月十五太上老君圣诞这天,白云观为信众举行祈福法会,这些祈愿随着悠扬的道乐和缕缕青烟被传达与上天诸神。愿大家能摆脱尘世的喧嚣和浮躁,收获一份宁静与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