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绝句鉴赏之五
下面再说说两位宋人对王安石的看法,已不是仅仅对此诗的评价,而是对安石一生遭遇深抱不平,以及对世人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的感叹:
一位是与王安石同时的张舜民。张舜民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也是苏轼的友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佑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佑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他写过四首《哀王荆公》,为为荆公的遭遇深抱不平。其中第三首更是有力抨击世人的趋炎附势,感叹世态炎凉:
去来夫子本无情,奇字新经志不成。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完成了对儒家经典《诗》、《书》、《周官》经义的重新训释,即有名的《三经新义》开宋代义理之学代替汉唐传注经学之风,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称为“荆公新学”。一个月后神宗皇帝为此诏颁天下,将《三经新义》颁赐给宗室、大学及诸州府学,作为全国学生必读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依据。于是天下文人皆弃汉唐郑玄、颜师古、孔颖达等人的注疏而以|《三经新义》为师。王安石又著有《字说》,以汉字的音、形来解释万事万物之理,其中有许多穿凿附会之处,但有司在科举中以此书为解释依据“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先儒传注一切废而不用”。“后来新政既罢,此书遭禁而湮没不传”。《三经新义》也被弃置不用。张舜民诗中说的“奇字新经志不成”即指此事。“奇字”指的是《字说》,“新经”指的是《三经新义》。“去来夫子本无情”则是指王安石的出处进退并不是为个人打算。下面两句则是抨击世人的趋炎附势,世态炎凉:王安石当权时,士子们弃汉唐旧说而以《三经新义》为师,《字说》亦曾盛行于当世,多为士大夫们音注训释和引用。但王安石罢相后,这些“江湖从学者”,又一个个讳言自己是王安石的门生。
另一位是王安石的门生陆佃(1042—1102),他的作为可为张舜民诗“今日江湖从学者,人人讳道是门生”两句,做一个很形象的反面注释。陆佃字农神,号陶山,越州山阴人,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宋熙宁三年(1070)进士,授蔡州推官、国子监直讲。元丰时擢中书舍人、给事中。哲宗时徙知邓州、泰州、海州。徽宗即位,召为礼部侍郎,命修《哲宗实录》。封吴郡开国公,赠太师,追封楚国公。他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祖父,王安石的门生。年轻时家贫,夜无灯,映月光读书。蹑履(穿着麻草织的鞋子)从师,不远千里。过金陵,受经学于王安石。王安石任宰相时,曾询问这位门生对新法的看法。但陆佃不趋炎附势,如实回答:新法并不是不好,但推行的效果不好,而且推行中官吏还扰民。王安石很吃惊:“怎么会这样呢。我为推行新法与吕惠卿(按: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号人物,新法的具体执行者,与王安石情同师徒,为推动变法做出了许多贡献),并且也征求过外面许多人的意见”。陆佃说:“你为人乐为善,古所未有,但外面人认为你听不进别人意见,你怎么能听到真话呢?”安石笑曰:“吾岂拒谏者?但邪说营营,顾无足听。”佃曰:“是乃所以致人言也。”第二天,王安石当面告诉陆佃:“确实存在扰民的情况。我问了吕惠卿,吕辩解说,就是‘私家取债,亦须一鸡半豚’。我已派李承之到淮南一带去调查了解了”。哪知这个李承之是个趋炎附势之徒,回来报告新法“于民无不便”。本来王安石是最了解学生陆佃的抱负和才能的,曾打算好好地提拨陆佃一下,这样一来,王安石以为陆佃不满新法,便安排陆佃去做管理经术方面的闲事,让陆佃去坐冷板凳。
但当王安石失势,归隐钟山后,那些过去炫耀过自己与王氏关系亲密的人都讳言与王家的关系,本是王安石学生的,也不承认自己受业于王安石。陆佃则不然,王安石去世后,他率领学生去给王安石求僧念佛,还在灵前哭着祭奠自己的老师。陆佃参与修撰《神宗实录》,多次在讨论会上与范祖禹、黄庭坚发生争执,争得面红耳赤,他肯定了王安石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贡献。后来陆佃出任江宁知府,一到江宁,立即去王安石的墓前拜祭。这种在王安石显赫时不随波逐流,更不套近乎。王安石被黜退后不落井下石,反而则以学生身份哭祭,并为老师的历史地位与当权的元祐党人抗颜庭争。这种正直堂堂的品格对陆游的影响极大。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