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道家研究的新拓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功举行

20151125_005

  2015年11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哲学院共同主办的“黄老道家研究的新拓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来自台湾、韩国以及大陆的学者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老庄道家和黄老道家是先秦秦汉道家的两翼,过去,老庄道家的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而近年来,在马王堆帛书、郭店楚简、上博楚简、北大汉简、清华战国简等出土文献的刺激下,黄老道家研究呈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更为广阔的生长空间,这方面的成果越来越多,所以,这次研讨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20151125_006

  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副院长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缘起和宗旨,对各位与会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之后三位学者做了主题发言,台湾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丽桂结合自己几十年的黄老道家研究经历,总结黄老道家具有内圣外王的气质,外王来自黄帝系统,内圣来自老子系统。黄老道家思想可以从道的气化和道的术化两点来概括,从而形成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操作性很强的政治哲学。她还形象地把黄老道家比作麻婆豆腐,不管佐料如何变化,豆腐作为基本的材料是不变的,从而回应一些学者认为黄老杂而无当的印象。接着,著名道家学者陈鼓应先生以所著《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管子四篇诠释》、《易传与道家思想》等书籍为例,回顾了自己黄老研究的学术历程,指出黄老道家实际上是战国秦汉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潮,我们现在对黄老道家价值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他还指出,“有容乃大”是黄老道家的真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继承发扬的优秀品格。黄老道家兴盛于战国中晚期齐国稷下学宫,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长王志民探讨了齐国地域文化特征以及政治经济背景对黄老道家出现、发展产生的巨大作用,强调山东省除继续弘扬儒家思想外,也会积极支持对黄老道家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两天的会议分七个场次展开。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白奚先生、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郭梨华女士、浙江社科院方志办袁新国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静女士、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建永先生、华北电力大学王威威女士着重探讨了黄老道家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范蠡对黄老道家的理论贡献、《文子》与黄老的关系、董仲舒和黄老的关系、严遵《老子指归》体现的汉代道家宇宙论特色、从黄老学到黄老道的演变过程、郭象“自为”思想的特殊性及其思想史意义等。北京大学王中江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曹峰先生、南开大学叶树勋先生集中讨论了上博楚简《恒先》这部奇特文献和黄老道家的关系,认为“恒”是代表终极根源的概念、先秦秦汉思想史中“自生”是一条鲜明的脉络、《恒先》中存在关于“作”的独特理论。黄老道家无论在文本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极其复杂,呈现出多元的面貌,台湾师范大学陈丽桂女士从阴阳的角度、河北师范大学李笑岩女士从身心的角度、北京大学哲学系郑开先生从“一”的角度、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小略先生从“形名”的角度,北京交通大学周耿先生从生成论的角度,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先生从“内圣外王”的角度,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考察。老子思想是黄老道家的重头,因此黄老道家会议中,关于老子的各种问题往往会重新提起,这次也是这样,关于如何理解老子的“自然”观,关于老子的言说方式和思维方式,关于老子的“天下”观,关于上博楚简《凡物流形》所见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安宪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崔基勋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林光华女士、复旦大学李若晖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苗玥女士提供了他们的看法。“黄”和“老”为何能够结缘,对于这个重要的问题,中国文化大学陈佩君女士展示了她的研究成果。黄老道家的内涵和外延应该如何界定,如何从学派或学术宗旨的角度去判断黄老道家,北京师范大学李锐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宋洪兵先生提出了他们严肃的思考。

  此次会议省去一切不必要的环节,大大扩充讨论的时间,使得讨论非常活跃和深入。由于黄老道家的复杂性,很难得到统一的结论。但此次会议涉及到了几乎所有重要的问题,为今后研究的展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曹峰)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