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故事:汴京保卫战与卫国词
第二首《喜迁莺·晋师胜淝上》咏歌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东晋的淝水之战。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北方的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其中苻融率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妄图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南北。大敌当前之际,身为宰相的谢安坚决抵抗,决不妥协。运筹帷幄,从容布置,以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七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八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与秦军对峙淝水。
两军隔淝水对峙之际,诸将也认为阻敌淝水畔比较安全,但苻坚认为让晋军半渡而击可以全歼,于是命令部队向后移动。但当秦军后移时,数十万大军必然出现混乱。秦军内部被迫投降的汉人朱序趁机在秦军阵后大叫:“前线的秦军败了!”,秦军阵脚大乱,随后晋军全力出击,大败秦军,并斩首苻融。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而且让氐族人为主的秦军吓破了胆:听见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追来;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当成是埋伏的晋军。淝水之战,不仅使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而且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其他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喜迁莺·晋师胜淝上》就是咏歌这场粉碎外族入侵、保住东晋江山的关键一战,以及在这场战役中意志坚定又从容镇定的主帅谢安。全词从长江天险写起,指出既凭天险,又重人谋,何惧“索虏”!接着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淝水之战晋胜秦败的过程及其值得借鉴的历史意义:强大的敌人并不可怕,是可以被打败的。只要弱小的一方敢于斗争,人谋克壮。词还突出了东晋宰相谢安“从容颐指”的作用。当苻坚南侵,大敌当前之时,谢安作为东晋宰相,其主要作用有二:一是决定大政方针:坚决抵抗,决不妥协;二是运筹帷幄,用人得当。他以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统率全军。以谢玄为前锋都督。还有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等,协同作战。谢安深信他们的谋略将才,放手让他们发挥主动作用,自己不插手,不直接干预军事,指挥若定,镇静自如。《通鉴》载:“谢安得驿书,知秦军已败。时方与客围棋。摄书置床上,了无喜色,围棋如故。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可见他胸有成竹,料事如神。故词中称赞:“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容颐指。”词的最后,指出淝水之战的巨大意义:它保住了东晋的江山和人民,免遭“索虏”吞噬。其功业之伟大,虽“周雅”所歌颂的周宣王中兴也不得专美于前了。《诗·小雅》中的《六月》、《采芑》等诗记述周宣王任周尹吉甫、方叔等率军北伐 狁,南惩荆蛮,使西周得以中兴。淝水之捷,其功不亚于此。词的创作意图自然十分明显:要钦宗以古为鉴,坚定守城决心:须知少可以胜多,弱可以胜强,强敌不足畏,全在“人谋克壮”。其中也流露出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纲多么希望自己能起类似谢安那样的作用,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击退金兵,保住大宋江山。
淝水之战
李纲的壮志并未成空。在李刚的指挥下,汴京军民取得了第一次汴京保卫战的胜利。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八日,金军到达开封城下。先在黄河上用火船攻城,李纲指挥守城军民用挠钩勾住火船,从城上投掷大石,将火船砸沉。金兵又用云梯攀登城墙,守城军民则用火把烧毁云梯,用弓箭射杀金兵。相持之中,河北、山东的勤王部队陆续赶来。其中包括种师道率领的十万西军(宋朝征西夏的边防军,是宋当时最精锐部队)。完颜宗望怕陷入内外夹攻,后撤到开封西北远郊孟阳扎营寨,开封解围。就在完颜宗望退军之时,种师道之弟种师中率领的西军精锐秦凤军三万人又开到汴京。种师道即命他率部尾随金军之后,俟其半渡而击之,消灭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将金国最精锐的东路军打残以消后患。李纲也建议用澶渊故事“护送”金军出境,密告诸将有机会就纵兵追击。宋钦宗也同意李纲表面上的建议,派军十万,紧紧“护送”。但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又最终压倒了主战派,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军队不得绕过大旗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以后种师道又提出亡羊补牢的办法,建议集合大军驻屯黄河两岸,防止金军再次渡河,预为下次“防秋”之计。宋钦宗准奏施行,不久又被吴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压到,认为万一金军不来这笔巨大的军事费用会被浪费,拒绝采用种师道之言。以后种师道气愤致疾,以至病死。
金兵北退之后,投降派又得势,李纲被迫离开开封,外调河北河东宣抚使,无所作为,最后被逐到江西。各路勤王之师和民兵组织被遗散,防务空虚。半年之后,即1126年秋天,金军又分东西两路南侵。西路军攻破太原,乘胜渡河;东路军攻陷真定。两路军围攻开封,闰十一月二十五,开封城破。金军占领开封达4个月,大肆掳掠后于1127年四月撤兵北去,带走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全部俘虏和财物,北宋至此灭亡,这就是宋代历史上所谓的“靖康之难”。
据金国人可恭编的《宋俘记》载:临行前俘虏的总数为14000名,分七批押至北方,其中第一批“宗室贵戚男丁二千二百余人,妇女三千四百余人”,靖康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自青城国相寨起程,四月二十七日抵燕山,存妇女一千九百余人。”一个月内,有近半数1500名妇女死去。1900名未死者中,一部分送往上京,听从金太宗发配,其中上千妇女被赐给金国留守方的人员,另有三百人留住浣衣院(金国皇宫的一部分,供金国皇族选年轻女子以及收留宫女侍女的地方),这些人都被迫随女真乡俗,“露上体,披羊裘”。徽宗的郑皇后、钦宗的朱皇后也被同样处理,朱皇后不堪受辱,回屋后自缢,被救后又投水自尽而死。另一部分留在燕京被赏赐给伐宋的金兵,许多妇女被卖进娼寮,有的还被完颜宗翰以十人换马一匹,有的被卖到高丽、蒙古作奴仆。当时仕金的宋臣宇文虚中与吴激等在张侍御家饮酒会宴,座中发现一位佐酒歌妓原是大宋宗室之后。座中诸公感慨万千,遂各作乐章一首。宇文虚中作《念奴娇》词,称其为“宋室宗姬,秦王幼女,曾嫁钦慈族”。其中以吴激的《人月圆·宴北人张侍御家有感》最为有名:
南朝多少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这首词被誉为“有金一代第一名作”。(黄瑞云《词苑英华》)通篇借用唐人诗句借景抒情。其中“仙肌胜雪,宫髻堆鸦”这两句描写不只是单纯写这位歌姬之美貌,而是从她的容颜梳妆,勾起了词人对北宋故国旧事的回忆和怀念。所以词人抚今追昔,而有“恍然一梦”之感。昔日皇家女子,今朝却是市井歌妓,这个反差太强烈了,不禁又触发了词人故国之身悲,身世之同感。吴激想自己如今也是羁身北国,和这位歌女不也“同是天涯沦落人”么?
被虏往北方五国城的宋徽宗赵佶也写有一首纪行词,曰《宴山亭》: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此词为北行途中见杏花而托物兴感而作。全词托杏花咏怀,抒写故国沦亡之悲慨,幽咽委曲,伤感而无奈。
这群俘虏北行时正是农历四月,北方还很寒冷。徽宗、钦宗二帝和郑氏、朱氏二皇后衣服都很单薄,晚上经常冻得睡不着觉,只得找些柴火、茅草燃烧取暖。宋钦宗的朱皇后当时26岁,艳丽多姿,还经常受到金兵的调戏。宋钦宗出发时,被迫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骑着黑马,由金人随押,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不但受尽旅途风霜之苦,还备受金军的侮辱。宋钦宗时时仰天号泣,辄被呵止。日暮宿营时,金兵“絷帝及祁王、太子、内人手足并卧”,以防逃跑。四月十日,自巩县渡黄河,驾车的人对随行的同知枢密院事张叔夜说:“将过界河”。张叔夜悲愤难抑,仰天大呼,扼吭而死。五月下旬,过太和岭时,钦宗等人都被缚在马背上。七月二十日,徽宗、钦宗在燕京相见,父子抱头痛哭,悲愤不已。被掳人员到达金朝京师会宁府时,金人举行了献俘仪式,命令二帝及其后妃、宗室、诸王、驸马、公主都穿上金人百姓穿的服装,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袒露上体,到金朝阿骨打庙去行“牵羊礼”。朱皇后忍受不了如此奇耻大辱,当夜自尽了。金人还为两位皇帝起了侮辱性封号,称徽宗为“昏德公”,称钦宗为“重昏侯”。
二帝被劫持到北方后,先被关押在五国城。因为受不了金人的折磨,一日宋徽宗将衣服剪成条,结成绳准备悬梁自尽,被钦宗抱下来,父子俩抱头痛哭。后金人又将二帝移往均州,此时宋徽宗已病得很厉害,不久就死在土炕上了,钦宗发现时,尸体都僵硬了。宋徽宗的尸体被架到一个石坑上焚烧,烧到半焦烂时,用水浇灭火,将尸体扔到坑中。据说,这样做可以使坑里的水做灯油。宋钦宗悲伤至极,也要跳入坑中,但被人拉住,说活人跳入坑中后坑中的水就不能做灯油用了,所以,不准钦宗跳入坑中。宋徽宗死时54岁。徽宗死后,宋钦宗继续遭受折磨,最后也惨死在北方。宋钦宗死因另据遗《大宋宣和遗事》,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6月,金主完颜亮命钦宗出赛马球,钦宗皇帝身体孱弱,患有严重的风疾,又不善马术,很快从马上摔下,被乱马铁蹄践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