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
61、《白氏长庆集》
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著。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谥号“文”,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
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感伤的诗《琵琶行》与《长恨歌》则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
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3800多篇,后散乱。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71卷,收诗文3600多篇(羼入几十篇他人作品。今人顾学颉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197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明马元调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本与绍兴本基本相同;文学古籍刊行社1954年版《白香山集》。研究类有今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三联书店2001年新一版;罗联添《白居易散文校记》,台北·学海出版社1986年版;“白香山年谱考辨”、“白居易诗文系年”(见《唐代四家诗文论集》学海出版社1996年版);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陈友琴《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等。
62、《马戴集》
晚唐诗人马戴著。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早年屡试落第,困于场屋垂30年,客游所至,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陇,久滞长安及关中一带,并隐居于华山,遨游边关。直至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与项斯、赵嘏同榜登第。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为太原幕府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尉,后得赦还京。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咸通七年(867年)擢国子太常博士。唐咸通九年(869年)病卒于国子太常博士任上,终年约70岁。诗作多为投赠、应酬或写羁旅、山林之作,较少反映社会现实。《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有传。
马戴工诗属文,其诗凝炼秀朗,含思蕴藉,饶有韵致,无晚唐纤靡僻涩之习。尤以五律见长,深得五言律之三昧。与薛能、顾非熊、殷尧藩等友善,均有诗篇往来;又与贾岛、姚合为诗友,唱酬尤多。善于抒写羁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蕴藉深婉,秀朗自然。如《落日怅望》、《楚江怀古》、《送人游蜀》、《灞上秋居》等,历来颇为传诵。《出塞词》、《关山曲》等,慷慨激壮,是晚唐较好的边塞诗。乐府诗《征妇叹》哀伤惨恻,最有讽谕。尤工写景,杨慎《升庵诗话》举其《楚江怀古》“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联,谓“虽柳吴兴(柳恽)无以过也”。部分边塞之作,如《陇上独望》、《边将》、《射雕骑》等,也较沉雄激壮。五古《征妇叹》颇能刻画征妇悲痛心情。七言绝句亦有佳作。宋严羽、明杨慎、清王士祯等,均推其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叶矫然则称:“晚唐之马戴,盛唐之摩诘也。”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认为“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翁方纲《石洲诗话》更以其五律“直可与盛唐诸贤侪伍,不当以晚唐论矣”。
马戴有《会昌进士诗集》1卷,《补遗》1卷。宋以后散佚。现存最早为明嘉靖十九年(1540)朱警《唐百家诗》中《会昌进士集》中马戴诗;其后胡震亨《唐音统签》本;清康熙年间席启编《唐百名家集》本;《全唐诗》录存其诗172首,编为2卷。生平事迹见。今人杨军、戈春源《马戴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收诗123首,另附“诗友惆怅篇什”、“事迹及诗评摘录”。
63、《樊川文集》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著。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杜牧又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还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注释过《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文赋16卷,另有“外集”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清冯集梧有《樊川诗集注》四卷,附《外集》、《别集》、《补遗》各一卷;中华书局2008年版《杜牧集系年校注》,吴在庆校注。
64、《姚少监诗集》
晚唐诗人姚合著。姚合(约779~约846)陕州硖石人,以诗名。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武功体”。仕终秘书监。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姚合在当时诗名很盛,与刘禹锡、李绅、张籍、王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李频师事之。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诗亦相近,然较贾略平浅,世称“姚贾”。擅长五律,以幽折清峭见长,善于摹写自然景物及萧条官况,时有佳句。但风格题材较单调,刻画景物较琐细。明代胡震亨评论他的诗说:“洗濯既净,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运以爽亮;取材于籍、建之浅,而媚以□芬。”其诗曾为南宋永嘉四灵及江湖派诗人所师法。
今传《姚少监诗集》10卷分寄赠、送别、闲适、题咏等类,有明代毛晋刻本及影印明抄本。编有《极玄集》,收入《唐人选唐诗(十种)》。
65、《李义山诗集》
晚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著。李商隐(约811~859)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或博爱县),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47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
李商隐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歌共594首,其中381首已经基本确定了写作的时间,213首无法归入具体的年份。此外,还有十来首怀疑是李商隐的诗作,不过证据欠充分。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它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从吟咏的题材来看,李商隐的诗歌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政治和咏史。约有一百首左右,代表作有《富平少侯》、《北齐二首》、《茂陵》等;二是抒怀和咏物,代表作有《安定城楼》、《春日寄怀》、《乐游原》、《杜工部蜀中离席》等;三是包括大多数无题诗在内的感情诗,这是李商隐诗歌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也获得了后世最多的关注,代表作有《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锦瑟》、《燕台诗》、《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等;四是应酬和交际。
李商隐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李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晚唐时期,韩偓、吴融和唐彦谦已经开始自觉学习李商隐的诗歌风格。到了宋代,学习李商隐的诗人就更多了。据叶燮说:“宋人七绝,大概学杜甫者什六七,学李商隐者什三四。”(《原诗》)清代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中,收入李商隐的诗作22首,数量仅次于杜甫(38首)、王维(29首)、李白(27首),居第四位。由此也可以看出李商隐在普通民众中的巨大影响。
明朝末年的道源和尚,也曾为李诗作注,清朝初年,朱鹤龄在道源注本的基础上,删去了一小部分,又增补了很多,完成《李义山诗注》三卷。这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李商隐诗歌的完整注本。此后又经过陆昆曾(《李义山诗解》)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屈复(《玉溪生诗意》)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冯浩(《玉溪生诗详注》);今人有叶葱奇《李商隐诗集疏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版;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为集大成者。研究类有刘学锴《李商隐传论》(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李商隐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李商隐诗歌接收史》(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等。
66、《樊南文集》
唐代诗人李商隐著。李商隐介绍见《李义山诗集》。李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这种文体注重文辞的对偶,并使用大量典故,广泛使用在唐代官方文件中。李商隐在令狐楚的培养下,成了一位骈体文的专家,为许多官员代笔起草过奏折、书信等文书。《旧唐书·文苑传》说李商隐“尤善为诔奠之辞”。由于当时章奏中使用的骈体文,要求词藻华丽,又要表述准确,因此对于用典的要求很高。而擅长写作骈体文的李商隐,养成了用典的习惯,因此被认为这是他的诗歌中喜欢用典的原因。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对李商隐的骈体文评价很高,认为只要《樊南文集》存留,唐代的骈体文就算全部遗失也不可惜。
李商隐曾将其骈体文作品编订为《樊南甲集》、《樊南乙集》各20卷共832篇,今已不存。根据《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的记载,李商隐的文集,除了自编两集,还有另外一些。但前述这些文集,都没有流传下来。清朱鹤龄曾辑录《文苑英华》等书,编成《李义山文集》,但有明显的疏漏。清徐树榖、徐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成书《李义山文集笺注》,是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注本。之后,冯浩又对《李义山文集笺注》进行考订改编,著《樊南文集详注》。钱振论、钱振常兄弟从《全唐文》中找到徐注本、冯注本均未收入的佚文两百多篇,编成《樊南文集补编》。今人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收入了352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骈体文,也有少量被称为“古文”的散体文。是较完备的一个本子。
67、《温庭筠诗集》
唐代诗人温庭筠著。温庭筠(约812~870)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年轻时苦心学文,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早年以词赋知名,然屡试不第,客游淮间。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
温庭筠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温庭筠的诗,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清婉精丽,《商山早行》诗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备受时人推崇。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三卷,《金荃集》10卷,《诗集》5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今均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为《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现存诗310多首,有清顾嗣立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今人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王国良《温庭筠诗集校注》(台北·黎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1999)。另著有传奇小说集《干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68、《丁卯集》
唐代诗人许浑著。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遂为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许浑诗作以登临怀古见长。名篇如《咸阳城东楼》、《金陵怀古》、《故洛城》、《途中寒食》、《凌碻台》等,追抚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颇有苍凉悲慨之致。但往往限于伤今吊古,别无深意,宦游、寄酬、伤逝诸作,亦时有佳句,如“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都能在写景中托寓情思,婉丽可讽。而意境浅狭,气格卑弱,是其通病。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湿”之讽。其诗现存500首左右,无一首古体。近体以五、七言律诗居多,圆稳工整,属对精切,致有”声律之熟,无如浑者”(田雯《古欢堂集·杂著》)的赞语。但也有人批评他“专对偶”、“工有余而味不足”(方回《瀛奎律髓》)。他喜欢将律句三字尾的声调改为“仄平仄”对“平仄平”,以显示拗峭变化,为后人所仿效,称作“丁卯句法”。
许浑《丁卯集》2卷,有明汲古阁刻本及《四部丛刊》影印的影宋写本。涵芬楼影印宋蜀刻本,题名《许用晦文集》,多拾遗2卷。《唐诗百名家全集》本所收,则于正集2卷外,有续集1卷,续补1卷、集外遗诗1卷,较为完备。《全唐诗》析为11卷,有相当数量诗篇与杜牧及他人诗作重见互出。
69、《孙樵集》
唐代诗人孙樵著。孙樵约公元867年前后在世,《新唐书·艺文志》称字可之,《文献通考》作“隐之”。关东人,具体郡县、生卒年均不详。唐宣宗大中九年,(855)登进士第,官至中书舍人。广明初(880),黄巢入长安,樵随僖宗奔赴歧陇,授职方郎中,上柱国,赐紫金鱼袋。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孙樵曾被清人列入唐宋十大家。他是晚唐坚持古文运动的一位代表作家。自称是韩愈古文的再传弟子:“樵尝得为文真诀于来无择,来无择得之于皇甫持正,皇甫持正得之于韩吏部退之。”他所谓“为文真诀”,是“储思必深,摛辞必高,道人之所不道,到人之所不到,趋怪走奇,中病归正”(《与王霖秀才书》),确与皇甫湜的尚“奇”理论一脉相承。所做古文,刻意求新,如《书何易于》、《书田将军边事》、《书褒城驿壁》、《梓潼移江记》、《兴元新路记》等,大都反映了唐朝政治和社会现实,具有较深刻的思想意义,讲究构思,注重词采,风格奇崛。《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我国最早的新闻报道的记载,其中并附有作者的政治评论。他还撰有史学著作《孙氏西斋录》,书已不传,仅存序略,尚可窥见其史学观点。
孙樵生前曾从自己的200多篇文章中精选出35篇,编为10卷,名《经纬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3卷。今传有《四部丛刊》本《唐孙樵集》10卷,系据明刊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影印宋蜀刻本《孙可之文集》10卷。
70、《皮子文薮》
晚唐诗人皮日休著。皮日休,生于文宗大和八年(834)至开成四年(839)之间,卒于昭宗天复二年(902)以后。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懿宗咸通七年(866),入京应进士试不第,退居寿州(今安徽寿县),八年再应进士试,以榜末及第。曾在苏州刺史崔璞幕下做郡从事,后入京任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僖宗干符二年(875)出为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军,任翰林学士。巢败,不知所终。因此,新旧《唐书》不为他立传。关于他的死有不同说法。有的说黄巢怀疑他作的赋文讥讽自己,遂杀害了他(见《全唐诗小说》);有的说黄巢兵败,他被唐室杀害;有的说他死于吴越之地,并未参加黄巢起义(见陆游《老学庵笔记》)等等。
皮日休为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与陆龟蒙并称”皮陆”,有唱和集《松陵集》。他曾经编纂自己的著作《皮子文薮》,内收其文200篇,诗1卷。。现存皮日休诗文均作于他参加黄巢起义军以前,诗文多抨击时弊、同情人民疾苦之作。《忧赋》《河桥赋》《霍山赋》《桃花赋》《九讽》《十原》《鹿门隐书》等,为有所为而作。他和陆龟蒙、罗隐的小品文被鲁迅誉为唐末”一蹋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他的诗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以《正乐府》十首为代表;另一种走韩愈逞奇斗险之路,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
著有《皮子文薮》10卷,收其前期作品,为懿宗咸通七年皮氏所自编。有《四部丛刊》影明本及中华书局排印萧涤非整理本通行。《全唐文》收皮日休文4卷,其中有散文7篇,为《文薮》所未收。《全唐诗》收皮日休诗,共9卷300余首,后8卷诗均为《文薮》所未收,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萧涤非、郑庆笃重校标点本《皮子文薮》,将皮日休自编《文薮》以外的诗文附于书后。皮日休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铭》、陶岳《五代史补》、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计有功《唐诗纪事》、辛文房《唐才子传》、《宿州志》等。近人考订有缪钺《皮日休的事迹思想及其作品》和《再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的问题》、李菊田《皮日休生平事迹考》、萧涤非《论有关皮日休诸问题》、张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样死的》等。
71、《甫里集》
唐代诗人陆龟蒙著。陆龟蒙(?~公元881年)苏州人,唐代农学家,文学家,字鲁望,别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江苏吴江人,早年举进土试,不中,他以落榜告终。曾为湖州、苏州刺史幕僚,后返故乡松江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过起了隐居生活,把自己比作古代隐士涪翁、渔父、江上丈人,常携书籍、茶灶、笔床、钓具泛舟往来于太湖,自称江湖散人、天随子、甫里先生。在躬耕南亩、垂钓江湖的生活之余,他写下了许多诗、赋、杂著,并于唐干符六年(公元879年)卧病期间自编《笠泽丛书》。朝廷以高士召,不赴。去世后,唐昭宗于光化三年(900)追赠右补阙。
陆龟蒙与皮日休为友,世称“皮陆”。曾叙张祜诗,谓其乐府“知作者本意,短章大篇,往往间出,谏讽怨谲,时与六义相左右”。其自作也有《杂讽九首》、《村夜二篇》《新沙》《筑城词》等关心民生,讽刺封建官员之作;亦有《放牛歌》、《刈麦歌》、《获稻歌》等许多反映农事活动和农民生活的田家诗;他的一些即景咏怀的近体,情趣清高,神韵颇佳。如七绝《怀苑陵旧游》、《白莲》等作,甚受清代神韵派诗人称道。但在苏州与皮日休唱和之诗,往往夸多斗险,有长达千字的大篇。胡震亨《唐音癸签》讥其“多学为累,苦欲以赋料入诗”,赵执信《谈龙录》谓其“以笔墨相娱乐”,翁方纲《石洲诗话》说:“晚唐之渐开松浮者,莫如皮陆之可厌。此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也。”
陆龟蒙小品文的成就,胜于其诗。如《田舍赋》、《后赋》、《野庙碑》、《登高文》等篇,对当时残暴腐朽的封建统治者以及封建道德迷信,作了辛辣的讽刺,被鲁迅誉为唐末”一蹋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
著《笠泽丛书》4卷,有清雍正重刊元本。与皮日休唱和的《松陵集》10卷,有汲古阁本。宋叶茵合二书所载及遗篇为《甫里集》20卷,有《四部丛刊》影印黄丕烈校本。事迹见《新唐书》本传。
72、《笠泽丛书》
唐代诗人陆龟蒙著。介绍见《甫里集》。《笠泽丛书》为唐干符六年(879)陆龟蒙卧病笠泽期间自编,四卷,系为诗、赋、颂、铭、记等杂文集,不分类次,故名“丛书”。开始流传于世的《笠泽丛书》可能是手抄本。据陆龟蒙十一世孙陆惠元说:最早“丛书版刻于元符间,然芜没久矣”。可能这种版本以后就失传了。后来宋朝叶茵汇《笠泽丛书》《松陵集》及陆龟蒙逸诗百余首,编成了《甫里文集》二十卷。宋朝陈振孙在《直斋书录题解》中收录《笠泽丛书》两种版本的题解,即十七卷蜀本和四卷补遗本。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也题录了《笠泽丛书》七卷本。顾楗碧筠草堂、陆钟辉水云渔屋、许连古韵阁等三家书舍,都曾刊行过手写版《笠泽丛书》,世称“写刻本”或“精刻本”。
73、《鱼玄机集》
唐代诗人鱼玄机著。鱼玄机(844年~868年),(一说卒于871年),字幼薇,一字惠兰,晚唐女诗人、名妓,后出家为道士,长安人。市民家女,姿色倾国,天性聪慧,才思敏捷,好读书,喜属文。十五岁被李亿补阙纳为妾,与李情意甚笃、但夫人妒不能容。唐懿宗咸通时,李亿遣其出家,在长安咸宜观为女道士。但她对李却一往情深,写下许多怀念他的诗。她曾漫游江陵、汉阳、武昌、鄂川、九江等地以遣怀;亦曾放纵情怀以求知己。《北梦琐言》说她“自是纵怀,乃娼妇也。”她曾与许多文士,如温飞卿等交往甚密,以诗相寄赠,但终是孤零一身。后因妒杀侍婢绿翘,被京兆尹温璋处死。其传记资料散见于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等书。
其诗多清词丽句,又对仗工稳。多与温庭筠等以诗篇相赠答。终逝前名诗句:“易得无价宝,难买有情郎”,千古传唱,广为世人所知。
有《鱼玄机诗》1卷,有影印南宋临安陈氏书棚本传世,共50首;《全唐诗》卷804存其诗1卷。
74、《司空表圣文集》
晚唐诗人司空图著。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省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论家。史称司空图少有文才,但不见称于乡里,后来以文章为绛州刺史王凝所赏识。王凝回朝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司空图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应试,擢进士上第,时年三十三岁,受到王凝赞许,名声益振。不久,王凝因事被贬为商州刺史,司空图感于知遇之恩,主动表请随行。唐僖宗干符四年(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观察使,召请他为幕府。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图殿中侍御史,他因不忍离开王凝,拖延逾期,被左迁为光律寺主薄,分司东都洛阳。当时卢携罢相,正居于洛阳,对他的才华和为人很爱重,常相往来共游。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司空图从故乡河中赴凤翔行在拜见僖,被封为知制诰、中书舍人。广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随未及,又回到河中。从这时起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时间,司空图基本上是过着一种消极的隐居生活。唐昭宗即位,曾先后数次召他入朝,拜舍人、谏议大夫、户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他都以老病,坚辞不受。为此,他在王官谷庄园特地修了一个亭子,取名叫“休休亭”,并写了一篇《休休亭记》以明其志。还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又作了一首《耐辱居士歌》,反复咏叹“休休休,莫莫莫”。他的大部分诗歌和诗论也是在这一时期所作。天复四年(904),朱全忠把持朝政,迁都洛阳,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天佑四年(907),哀帝被弑,他绝食,呕血而卒,终年七十二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司空图在文学史上主要是以诗论著名,他的《二十四诗品》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分为雄浑、含蓄、清奇、自然、冼练等二十四种风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韵语来比喻说明。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司空图的诗,大多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内容非常单薄。他还写诗表白:“诗中有虑犹须戒,莫向诗中著不平。”
今存《司空表圣诗集》(一名《一鸣集》),十卷,有《唐诗百名家全集》本、《乾坤正气集》本、《四部丛刊》影《唐音统签》本;《司空表圣文集》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影旧钞本。《嘉业堂丛书》本文集与诗集附有缪荃荪等撰校记。《二十四诗品》不载于今存的《司空表圣文集》和《司空表圣诗集》,但收于《全唐诗》,别有单行本多种,通行的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说郛》本、《历代诗话》本、《四部备要》本等。
75、《韩内翰别集香奁集》
晚唐诗人韩偓著。韩偓(842~923)字致尧,一作致光,小名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附近)人。10岁即席赋诗。昭宗龙纪元年(889)登进士第,一度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回朝后拜左拾遗,迁左谏议大夫。后因忤触权臣朱温,贬濮州司马,于是弃官南下,这期间,唐王朝曾两次诏命还朝复职,皆不应。贫居泉州南安,自许“天涯烈士”。
韩偓诗中,最有价值的是感时诗篇。它们几乎是以编年史的方式再现了唐王朝由衰而亡的图景。作者喜欢用近体尤其是七律的形式写时事,纪事与述怀相结合,用典工切,有沉郁顿挫的风味,善于将感慨苍凉的意境寓于清丽芊绵的词章,悲而能婉,柔中带刚。他的作品多写上层政治变乱,触及民生疾苦者较少。而艺术上缺乏杜甫沉雄阔大的笔力和李商隐精深微妙的构思,有时不免流于平浅纤弱。韩偓的写景抒情诗构思新巧,笔触细腻。而最大的特色,还在于从景物画面中融入身世之感,即景抒情,浑涵无迹。七律《惜花》写得悲咽沉痛,被人视作暗寓亡国之恨。一些写景小诗如《醉着》、《野塘》,以白描手法勾摹物象,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至于反映农村乱败景象的《自沙县抵尤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寓时事于写景之中,更有画笔与史笔相结合之妙。
《韩内翰别集》1卷,附补遗1卷,有明毛晋刻本。另有《玉山樵人集》,有影印旧抄本。另有《香奁集》。《香奁集》专写写男女之情,风格纤巧。对此历来评价不一。旧传本题为五代时和凝作。和凝显贵后,因集中多艳词,托名韩偓著。此说前人已辩其非。今有明毛晋刻本,另有《香奁集》元刊3卷本,汲古阁1卷本传世。
76、《唐风集》
唐代诗人杜荀鹤著。杜荀鹤(846~904)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数次上长安应考,不第还山。当黄巢席卷山东、河南一带时,他又从长安回家。从此“一入烟萝十五年”(《乱后出山逢高员外》),过着“文章甘世薄,耕种喜山肥”(《乱后山中作》)的生活。后游大梁(今河南开封),献《时世行》10首于朱温,希望他省徭役,薄赋敛,不合温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温部下敬翔,劝说他“稍削古风,即可进身”,因此上颂德诗三十章取悦于朱温。温为他送名礼部,得中大顺二年(891)第八名进士。得第后次年,因政局动乱,复还故里,刺史田頵用为从事。昭宗天复三年(903),田頵起兵叛杨行密,派他到大梁与朱温联络。田頵败死,朱温表荐他,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患重疾,旬日而卒。
杜荀鹤是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自成一家,后人称“杜荀鹤体”。部分作品反映唐末军阀混战局面下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悲惨遭遇,宫词也很有名。因长期置身于九华山怀抱,吟咏九华山面貌的诗篇甚多。代表作如《秋日怀九华旧居》、《自江西归九华有感》、《题所居村舍》和《山中寡妇》等诗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著有《唐风集》三卷,录诗三百余首,为杜荀鹤初登第时自编。《全唐诗》收录亦三卷。
77、《甲乙集》
晚唐代诗人罗隐著。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懿宗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罗隐的诗很有境界,对人生的认识也很深刻,如《孟浩然墓》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书生的冷遇:“数步荒榛接旧蹊,寒郊漠漠雨凄妻。鹿门黄土无多少,恰到书生冢便低。”比较出名的还有《自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其它的诗中也常有佳句出现,如《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筹笔驿》:“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罗隐的文章也很出名,主要是《谗书》中的小品文,被鲁迅誉为唐末”一蹋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小品文的危机》)。自谓此书得名是:‘他人用书得荣誉,你却拿它自取其辱;他人用书取富贵,你却因此得贫困。’所以,我的书不过是自己谗媚自己罢了,就叫谗书吧。”
罗隐著述甚丰,但散佚严重,今存诗歌约500首,有诗集《甲乙集》传世。《甲乙集》10卷,后集5卷,有明汲古阁本,《四部丛刊》影印宋刻本。文集《谗书》五卷60篇(残缺2篇),《两同书》两卷(10篇),《淮海寓言》7卷,明万历中姚士廉辑成《罗昭谏江东集》5卷;清康熙年间张瓒辑成《《罗昭谏集》8卷;嘉庆年间吴骞《愚谷丛书》中《谗书》《,补得张瓒《罗昭谏集》所未收者45篇;1983年中华书局雍文华缉补的《罗隐集》为目前最完备本。研究类有近人汪德振《罗隐年谱》。
罗隐另有小说《广陵妖乱志》《中元传》等,见《全唐文》。
78、《浣花集》
晚唐诗人韦庄著。韦庄(836~910),字端已,长安杜陵(今属陕西长安县)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广明元年(880)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离长安赴洛阳。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干宁元年(894)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干宁四年(897),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昭宗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哀帝天佑四年(907),朱温篡唐。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诗词都很有名,有《浣花集》.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韦庄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温秾丽,韦清新。所词作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代表作有《菩萨蛮》。
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所录皆古近体诗,系其弟韦蔼所编,末附补遗1卷,有明毛晋刻本,《四部丛刊》影印明正德刻本。其词无专集,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和《全唐诗》等总集中,近人王国维、刘毓盘辑为《浣花词》1卷,凡54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