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三):刘向、郑玄、东方朔

  【注释】

  (1)明者处世,莫尚于中:明达之人处世,会选择中庸之道。中:中庸之道,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一种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2)优哉游哉,于道相从:生活的自由自在,就是因为他处世合乎中道。

  (3)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处世太笨拙了,老子的无可无不可处世态度可谓工巧。首阳:首阳山,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乡享堂沟,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这里用首阳指代伯夷、叔齐。据司马迁《伯夷、叔齐列传》:伯夷、叔齐是商未周初孤竹国(今河北庐龙县)国君之二子。因互相揖让对方去继位,结果都离开孤竹国,一同到了周。听说武王伐纣,叩马谏阻。后来听说周取代商建立周朝,遂愤而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阳山,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柱下:指代老子李耳,因为那李耳曾为柱下吏。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学派创始人。其代表作为《道德经》五千言,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4)饱食安步,以仕代农:整天吃得饱饱的,轻松缓慢地行走。并不看重为官作宦,仅把它看作农耕的替代。安步:轻松缓慢地行走。

  (5)依隐玩世,诡时不逢:像隐者那样立于朝堂,不与人较真。不做违背时宜的事就不会遭到祸害。依隐:像隐者那样,即“大隐隐于朝”;诡时:违背时宜。《后汉书·桓谭冯衍传赞》:“道不相谋,诡时同失”;不逢:不会遭祸。

  (6)才尽身危,好名得华:锋芒毕露,就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有好结果。

  (7)有群累生,孤贵失和:想得到众人拥护,就会活得很累;想一枝独秀,就会失群。

  (8)遗余不匮,自尽无多: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想穷尽彻底,很快就会衰竭。

  (9)圣人之道,一龙一蛇。形现神藏,与物变化:因此圣人处世之道,有时像龙翔,显现长空;有时像蛇蛰伏,不见踪影。龙蛇变化,高深莫测。一龙一蛇:即龙蛇变化。

  (10)随时之宜,无有常家: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
 
  【翻译】

  明达之人处世,会选择中庸之道。生活的自由自在,就是因为他处世合乎中道。宁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处世就太笨拙了,老子的无可无不可处世态度可谓工巧。整天吃得饱饱的,轻松缓慢地行走。并不看重为官作宦,仅把它看作农耕的替代。像隐者那样立于朝堂,不与人较真。不做违背时宜的事就不会遭到祸害。锋芒毕露,就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有好结果。想得到众人拥护,就会活得很累;想一枝独秀,就会失群。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想穷尽彻底,很快就会衰竭。因此圣人处世之道,有时像龙翔,显现长空;有时像蛇蛰伏,不见踪影。龙蛇变化,高深莫测。它随着万物、时机的变化而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方法。
 
  【简评】

  这篇《诫子诗》见于《东方太中集》,被后人称为“容身避害之上策”。

  孔子的孙子子思著有《中庸》,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也无不及,处于平平常常的心态之中。这就是所谓“中庸之道”,被历代儒家作为修身的传统法宝。东方朔在《诫子诗》中反复强调的也就是“中庸之道”。他举历史上正反例子伯夷、叔齐和老子来树立“工”和:“拙”的榜样;然后从“依隐玩世,诡时不逢”、“才尽身危,好名得华”、“有群累生,孤贵失和”和“遗余不匮,自尽无多”等诸多方面,指出无论是为官、待人,还是理财、做事都必须不偏不倚、留有余地,有一种平平常常的心态。那些才华毕露的处境常危,深孚众望的一生忙碌,自命清高的人缘不好,任何事都不留有余地的没有前途,都是因为不循中庸之道。最后又举圣人为例,说明人应该顺乎时势发展而主动变化,不要一成不变。

  东方朔教育孩子要这样做,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史称东方朔性格诙谐,滑稽多智,实际上这正是他保护自己的独特方式。因为作为一个正直之士,他不满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穷奢极欲。但鉴于武帝的刚愎自用,不听劝谏,又不能直言极谏,司马迁遭腐刑就是一个教训。所以他用《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这种假借和诙谐的方式,借古讽今,来劝谏和发泄了他怀才不遇的牢骚和不平。做到既抒心志,又“依隐玩世,诡时不逢”。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