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绝句鉴赏之二

淮雨 梅尧臣

雨脚射淮鸣万镞,跳点起沤乱鱼目。
湿帆远远来未收,云漏斜阳生半幅。

  十九世纪初,法国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作家裘里·杜伯勒(1811—1889)有幅名画叫《诺曼底海滩的退潮》。画面着力用大潮来渲染大海那奔腾的气势,又用远处的白帆来衬托海面的渺远,天空则是用乌云与云间的夕照构成“富于戏剧性的感染,以绚烂的色彩与浓黑形成有力的对照”(李浴《西方美术史》)。我们惊奇地发现,西方巴比松画派的这种构图和设色与在此之前八百多年的东方诗人笔下的《淮雨》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淮雨》也是用急雨搅起奔腾的气势,用湿帆来点缀意境的旷远,用乌云和斜阳交织成绚烂而浓郁的色彩来表现淮上骤雨来临时的那种壮美和清丽,只不过它又加上了绘画画面上所无法表现的音响,显得更为突兀生动,更加绚烂多姿了。

  这首诗写雨景,妙在它句句有雨,但每句的表现手法以及构成的画面都不同。首句写空中之雨,从视觉和听觉这两个角度来写:成千上万支利箭从空中射下,天地之间发出嗖嗖的音响,这是一种何等壮观的场面,又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气势啊。苏轼把金山的风急浪高形容成“朝来白浪打苍崖,倒射轩窗作飞雨”,与此正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是写水上之雨,它和首句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有着时间上的连续性,但画面和表现手法又不同了,他着重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渲染雨落时那种喧闹而又活跃的气氛。“跳点起沤”,不但描绘出了急雨溅落在水面上的形状一一象一颗颗珍珠蹦起,也象一个个水泡相嵌在水面上,而且也渲染出暴雨的力量和速度一一射向水面后,溅起了一阵阵水花,留下了一只只水眼。“乱鱼目”则是一种活泼的想象,在急雨进发,万镞交射中,天和地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习性爱水,以水为生的鱼类这时大概也眼花缭乱了吧,更何况淮边的行人呢?这句诗尽管没有写出风声雨声,但通过这种渲染和想象,把暴雨溅落时那种喧闹的气氛、狂猛的声势描绘得相当生动形象。第三句仍然是写雨,但已不是雨落的过程,也不是眼前见闻的雨之形和雨之声,画面拓宽到整个淮上:“湿帆远远来未收”。狂风暴雨来临时是要收帆的,但诗人却说“湿帆未收”,用意何在?一是用此来暗示雨落之急,船上来不及收帆,雨已翻盆,结果帆被淋湿,二是与下旬关合,写雨去之速,在雨脚急射之际,天空已露出斜阳一抹,所以无须收帆。这首绝句是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夏,诗人由汴京返宣城,路经淮河时所作。来得疾、去得速,正是夏雨的特征,苏轼有一首《望湖楼醉书》:“乌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倒入船。卷地忽被风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也是写夏雨这一特征的。

  如果说《淮雨》是幅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那末一、二两句是这幅山水画的细部,三、四两句则是它的背景和底色。欧阳修称赞梅尧臣的诗是“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六一诗话》),这三、四两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这首诗每句都在写雨,但手法则各不相同。一、二两句是明写雨落,三、四两句则是通过“湿帆”、“云漏斜阳”来暗写雨落和雨收,构思的确很精妙:“湿帆”一句是写雨中的水面,诗人把帆影安排在远远之处,使咫幅之间顿显万里之遥,也增添了一种闲淡深远的诗意;“云漏斜阳”是写雨中的天空,乌云之中,间或露出一抹余晖,色彩上已给人一种深沉凝重之感,而这一抹余晖又照在水面上,把浮动在昏茫莫辨水面上的半幅白帆的轮廓凸现了出来,这就是诗人说的“生半幅”。这个“生”字,把淮上光线与色彩的转换,把归帆远远而来的苍茫感,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宋代著名画家韩纯全在谈山水画细部与背景关系时曾说:“近处宜片浪如滚,层流若奔,毫发毕现,远处宜烟霞锁隐,似断若续,天空地阔”(《山水纯全集·论水》)。梅尧臣的《淮雨》正是很好地处理了这两者间的关系,细部清晰细密,背景阔大深远,一个“雨”字又贯穿其中,把天空、淮水、归帆、水族融为一个整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淮雨》不仅是首出色的风景诗,也是一幅出色的山水画。

20151001_011

淮南八公山下淮河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