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二):周公、孟母、刘邦、司马谈《诫子书》
【翻译】
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继做太史,就会承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当今皇上继承千年传统的大业,封禅泰山,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
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天下称道歌诵周公,是因为他能显耀父兄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公、邵公的遗风,就能通晓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和文王的父亲王季的思虑所在。于是到了公刘的时代,他的功业主要是尊崇始祖后稷,发展农牧业。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缺失,礼乐衰颓。孔子删削整理和研究历史典籍《诗经》、《尚书》,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从写《春秋》“绝笔于获麟”至今,已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简评】
这篇《训司马迁》,摘自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是其父司马谈临终时对他的告诫。他希望在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他从两个方面来交代司马迁要担负起这种历史责任感:
一是从“国”的层面:自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缺失,礼乐衰颓。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担当起 “作《春秋》,乱臣贼子惧”的历史责任,学者至今皆以之为准则。但孔子绝笔至今已四百多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现在,你有责任继承史学传统,担当起这份历史责任。
二是从“家”这个层面。司马谈告诉司马迁:这个家庭在周代即是太史,再往上虞夏时代,即“显功名”、“典天官事”,现在汝复为太史,应该继承家族这个光荣的传统。并指出:“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就是最大的孝顺。并举周公能够显耀父兄文王、武王的功德,周公、召公能通晓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和文王的父亲王季的思虑所在等贤人、名人为例,指出:“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就是最大的孝顺。而自己因病不能随汉武帝去泰山封禅,亲自写下这“接千岁之统”的盛典,是命不好;当今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义士等的事迹,作为一名太史而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所以内心十分惶惧不安,热切地希望司马迁完成这未竟的大业。
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司马迁牢记父亲遗命,准备撰写一部通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订立汉代历法“太初历””后,便怀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飞宏伟抱负,潜心于《史记》的写作。《史记》完成后,司马迁也就不知所终。《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对后世的史学著作影响极为巨大,后世二十四史(包括清史稿),基本上皆按其体例。《史记》也被称为“实录、信史”,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