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故事:朱熹负气审严蕊
后人评论这个严蕊,乃是真正讲得道学的。有七言古风一篇,单说他的好处:天台有女真奇绝,挥毫能赋谢庭雪。搽粉虞候太守筵,酒酣未必呼烛灭。忽尔监司飞檄至,桁杨横掠头抢地。章台不犯士师条,肺石会疏刺史事。贱质何妨轻一死,岂承浪语污君子。罪不重科两得笞,狱吏之威止是耳。君侯能讲毋自欺,乃遣女子诬人为。虽在缧绁非其罪,尼父之语胡忘之。君不见贯高当时白赵王,身无完肤犹自强。今日蛾眉亦能尔,千载同闻侠骨香。含颦带笑出狴犴,寄声合眼闭眉汉:山花满头归去来,天潢自有梁鸿案。
朱晦翁为着成心上边硬断一事,屈了一个下贱妇人,反致得她名闻天子,四海称扬,得了个好结果。有诗为证:白面秀才落得争,红颜女子落得苦。宽仁圣主两分张,反使娼流名万古。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最早见于宋人洪迈的《夷坚志》庚卷第十,后有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六十,明代江南詹詹外史《情史》卷四“情侠类”,清人沈雄《古今词话》“词辨上卷”,潘永因《宋稗类钞》卷四,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四“纪事五”,江顺诒《词学集成》卷八。直到今天,还有人将这个写成小说《风尘误》,敷衍成一个香艳故事。安徽的黄梅剧团走得更远,创作出黄梅戏《朱熹与英娘》,并获得第九届“飞天奖”、第七届“金鹰奖”和“攀枝花奖”。
小说《风尘误:朱熹与严蕊》
新编黄梅戏《朱熹与丽娘》
这个故事很生动,很吸引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首《卜算子》词写得确实很感人。它将一位下层妓女的沦落风尘的无奈,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尤其是沦为阶下囚的身份所造成的婉曲、哀怨的表达方式,都显得曲折尽情。词句同通俗浅白,但直白之中又有婉曲。
上阕抒写自己沦落风尘、俯仰随人的无奈。首句“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即作开门见山的表白,其中有自辩,有自伤,也有不平的怨愤。因为歌倡本属下贱行当,作者又因事关风化而入狱,自然更被视为生性淫荡的风尘女子,因而词一开篇,就特意声明自己并不是生性喜好风尘生活,之所以沦落风尘,是为宿命所致。一个“似”字反映出作者对“前缘”似信非信,既不得不承认,又有所怀疑的迷惘心理,既自怨自艾,又自伤自怜的复杂感情。“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两句借自然现象喻自身命运。东君,即春神,自然是花落花开的主宰。作者比喻象自己这类歌妓,俯仰随人,不能自主,自然十分贴切,其中亦透露出深沉的自伤自叹,也隐含着对主管刑狱的长官岳霖的期望——希望他能成为护花的东君。但话说得很委婉含蓄,祈求之意只于“赖”字中隐隐传出。
下阕承上不能自主命运之意,转写自己在去住问题上的不得自由。去,指由营妓队伍中放出;住,指仍留乐营为妓。离开风尘苦海,自然是她所渴想的,但却迂回其词,用“终须去”这种委婉的语气来表达。其中亦明确表达出这位歌妓的人生志向和对自由幸福的理解:以严蕊的色艺,解除监禁之后,假如重新为妓,肯定会有许多仰慕者重新聚拢在她的周围,她又可以过着“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的奢华放荡生活。但她实在不愿再过这种生活了,所以用“终须去”来明确表达脱离此风尘苦海的愿望。下句“住也如何住”从反面补足此意,说仍旧留下来作营妓简直不能想象如何生活下去。两句一去一住,一正一反,一曲一直,将自己不恋风尘、愿离苦海的愿望表达得既婉转又明确。但此时严蕊的身份不仅是营妓,而且是阶下囚。面对长官的审问,她无权直接申述,为了达到目的,更不能直接表白,因而采取含蓄比兴方式,以期引起对方的同情:“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山花插满头”,是到山野农村过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种借代性表述;“奴归处”是对“山花插满头”的进一步坐实和肯定。“若得”,是假设更是祈求;“莫问”不是“不要问”而是“无需问”,肯定是这样!两句回应篇首“不是爱风尘”清楚地,表明了对俭朴而自由生活的向往。其中有陈情,但显得不卑不亢;其中有祈求,但没有低三下四,这是一位身处卑贱但尊重自己人格的风尘女子的一番婉而有骨的自白。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这首词写得虽然婉曲哀怨、曲折尽情,受到诸多词论家的称赞,也被众多的词集所收录。乃至被凌濛初在《二刻拍案惊奇》中变成朱熹与唐仲友两位官僚间争闲气而招致严蕊受屈含冤。连鲁迅也在杂文里挖苦朱熹,说他这个大儒是讲“恕”道的,然而却不能不让无告的官妓吃板子。(《且介亭杂文·论俗人应该避雅人》)。但从这首词所涉及的背景来看,却是对正义的颠倒和真相的混淆,他将一位宋代大儒不屈不挠,六次上章弹劾反贪腐故事,偷换为文人之间互相瞧不起的“争闲气”,变成这位迂老夫子的执拗和不近人情带累无辜。将本来应该讴歌的关心民瘼、独抗横流而且愈挫愈勇的一位斗士,改成了歌颂一位下层女子宁愿受刑也不愿诬告的坚贞操守。而且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混淆视听和具有迷惑性,就在于其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真实的:
故事中的“大儒”朱晦庵,就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朱熹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除先秦诸子之外,他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他仅次于孔孟的圣哲,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朱子”。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世居安徽歙县皇墩,后徙婺源(今属江西)。朱熹受教于父,聪明过人。四岁时即询问其父“天上有何物?”八岁便能读懂《孝经》,在书上题字自勉:“不若是,非人也。”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朱熹参加乡贡中举,时年十八岁。录取他的主考官蔡兹曾对人说:“吾取一后生,三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第二年进士及第,绍兴二十三年任同安主簿,任满后即以亲老请祠,从李侗潜心理学研究并四处讲学,宣扬他的“太极”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程(指程颢、程颐)朱学派的创始人。孝宗即位,应诏上书反对言和,隆兴初受召入对,重申前议,忤时相与近习,除武学博士,辞朝命。朱熹为人刚正倔强,其后十五年间,朝廷屡次征召皆不应,潜心学术。淳熙五年(1178),经宰相史浩推荐,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八年三月至八月,朱熹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来到抚州常平司官邸。在任期间,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安生。拟调直秘阁,他以捐赈者未得奖赏不就职。次年,因弹劾台州守臣唐仲友违法扰民,被唐之姻亲、宰相王淮扣压并改荐朱熹为浙东常平提举,朱熹坚辞新命,挂冠东归。光宗绍熙元年(1190),出知漳州。三年,除知潭州,领湖南安抚使,次年五月莅任。宁宗即位,召为焕章阁待制。时韩侂胄用事,被劾落职,旋指为伪学逆党,几遭杀身。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二年(1207)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
朱熹 武夷山朱熹讲学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