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
8月27日—28日,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工作会议在贵州民族大学举办。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贵州省文化厅、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省图书馆等单位领导,以及全国12家培训基地负责人和部分古籍保护专家参加会议。
会上,张志清致辞并作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工作报告。张志清总结了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开展的各项培训工作,以及近年来对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同时提出目前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及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出新的设想。
12家培训基地负责人就基地主要工作进行汇报,介绍各自经验,并对今后重点工作及发展方向提出规划。会议还特邀云南省图书馆介绍该省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经验。参会代表围绕基地建设及“十三五”期间人才培养规划展开热烈讨论,就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及培养模式创新提出了宝贵意见。
人才培养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核心工作之一。自2014年6月文化部正式公布12家单位为“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以来,各培训基地利用所在图书馆的古籍资源优势,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因人、因材、因地施教,取得良好培训效果。截至2015年8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12家培训基地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1期,培训学员816人次。各基地发挥专长,合理规划,形式灵活,保证了培训班的成功举办,有力推进了全国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此次会议的召开,对于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水平古籍保护后备人才,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做好古籍保护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通过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和高校古籍保护专业硕士教育三大途径,继续推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完善的古籍保护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古籍保护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在“十三五”期间达到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