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故事:“一树梨花压海棠”

  从政上,张先出道很晚,直到退休,也不过一位都官郎中,而且始终在外地任职,没有进入京都文化圈,更谈不上中央枢要,但由于在词体的开拓和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上巨大功绩,加上他词坛前辈身份,因而受到同辈和后辈诗人的礼重和尊敬,对他们的创作倾向和词作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成北宋词史上承前启后、起到递接作用的一位关键词人。宋祁、晏殊、欧阳修、苏轼这批宰相、尚书大臣和当时文坛领袖,或是登门拜望,高呼 “云破月出花弄影郎中”,或是在张先登门时“倒履相迎”,称之为“桃杏嫁东风郎中”。至于晏殊,身为封疆大吏知永兴军时,与张先诗酒往还,为了长期相依、朝夕相伴,甚至向朝廷举荐张先为自己州治的通判辟为通判。晏殊去世时已任过宰相,封临淄公,谥元献 ,其子晏几道又是位杰出的词人,但晏殊的词集《珠玉集》却由张先作序,可见张先当时在文坛的地位。张先与苏轼的交谊更不一般。据苏轼写的《祭张子野文》,两人是在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京任杭州通判时结识的,遂成好友:“我官于杭,始获拥彗,欢欣忘年,脱略苛细。”。两人不仅同为词坛高手,互相倾慕。杭州之时,张先与苏轼有过多次往还,两人的集子里都保留了不少唱和之作。即使苏轼离开杭州,去密州、湖州任职,也并未忘记这位老友,还有诗词往还。熙宁七年秋,苏轼任满离杭赴密州,曾与张先、杨元素等五人在湖州聚会。张先即席作《定风波·六客词》 “西阁名臣奉诏行,南床吏部锦衣荣,中有瀛仙宾与主。相遇,平津选首更神清。 溪上玉楼同宴喜,欢醉。对堤杯叶惜秋英,尽道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旁有老人星”“老人星”亦南极老人星,寿星,张先写此诗时已八十五岁,已是人生晚年,“欢醉”之中,亦“对堤杯叶惜秋英”,今后再难聚会,真所谓《祭张子野文》中所说的“死生一诀”。这首词也给苏轼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七年之后,他还在《东坡志林》中写道:“吾昔自杭移高密,与杨元素同舟,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其略云‘见说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日海风架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遗矣。追思曩时,真一梦耳。元丰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东坡志林》卷一)况且,两人皆性格豪放,不拘小节。因此尽管苏轼比张先小四十六岁,但“欢欣忘年,脱略苛细”。 苏轼戏谑张先老年取妾的两首诗以及传说中的“一树梨花压海棠”诗皆由此而生。但苏轼在戏谑张先的同时,也对这位前辈诗人以极大的敬重。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太守任上,听到张先去世,为之撰写祭文。祭文中回忆了两人在杭州结识但经过,并对张的去世伤感万分:“送我北归,屈指默计,死生一诀,流涕挽袂。我来故国,实五周岁,不我少须,一病遽蜕”祭文中提到“我官于杭,始获拥彗”。“拥彗”一词,出自《史记·孟轲列传》:“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三家注曰:“彗,帚也,谓为之扫地,以衣袂拥帚而却行,恐尘埃之及长者,所以为敬也。”。苏轼引用此典,是把是以弟子的身份表达对长者尊敬的。在前面提到的《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中最后两句“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上句是指东汉安帝时太傅,录尚书事张禹,封安乡侯;下句中的彭宣即是张禹的门生,师从张禹学习易经,因而学识渊博。历任光禄大夫,御史大夫,又转任大司空,封爵长平侯,去世后谥顷侯。苏轼用张禹、彭宣作比,是把自己当作张先门生听从其教诲的。前面提到的苏轼《和致仕张郎中春昼》前面八句是戏谑张先八十五取妾和赞叹他不图富贵的人生追求。但下面还有六句:“盛衰阅过君应笑,宠辱年来我亦平。跪履数从圯下老,逸书闲问济南生。东风屈指无多日,只恐先春鶗鴂鸣”。“盛衰阅过君应笑”二句是抒自己的人生感慨;“跪履数从圯下老”二句则是用典故来表白两人间的师生关系:“跪履”用汉张良与黄石公的故事。据《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鞋掉道桥下。黄石公要张良到桥下取回鞋子,跪着替他穿上:“堕履圯下,命良取履,并长跪履之”。黄石公在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逸书”用汉代晁错拜伏生(济南人)为师学习《尚书》的故事。苏轼以此来表明看来是愿作为门生,向张先请教。最后两句更是明确表白要抓紧时间请教,因为“东风屈指无多日,只恐先春鶗鴂鸣”。至于学习什么,请教什么,前面已做过暗示:“浅斟杯洒红生颊,细琢歌词稳称声”一联,极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这位老词人即席填词的神情,也在暗示苏轼要学习这种精雕细刻、稳协声律的即席填词方法。苏轼的词作创作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正是他捉摸填词的方法和技巧、熟悉词曲的声律的学步时期。以湖、杭为中心的吴越词坛在此时鼎盛一时,苏轼的好友陈襄、杨绘、陈舜俞皆是其中人物,而张先乃是其中坚。苏轼的早期词作正是从任杭州通判时开始,以熙宁年间为最多,仅熙宁七年就有四十多首,此时即是与张先在杭结识以后,其中与张先同题同调 词作就有多首,如送陈襄的《虞美人》,和杨绘的《劝金船》、《定风波令》等等。苏轼早期词的清丽词风也显然受张先词风的影响。况且,苏轼所娶小妾也是在杭期间。王朝云,字子霞,钱塘人,因家境清寒,自幼沦落在歌舞班中,却独具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宋神宗熙宁四年,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备极宠爱,娶她为妾,并伴苏轼一生。由此看来,苏轼不仅学习张先“浅斟杯洒红生颊,细琢歌词稳称声” 精雕细刻、稳协声律的即席填词方法,在生活方式上至少在杭州通判期间,不知是否受张先影响?其实,苏轼与张先的这种微妙关系早就被他的好友刘贡父察觉,他在一首给苏轼的诗《见苏子瞻小诗因寄》的后四句就点出了这一层:“不怪少年为狡狯,定应师法授微辞。吴娃齐女声如玉,遥想明眸颦黛时。前两句是说苏轼词作,意思是:我不怪你这少年耍狡狯来瞒我,现在歌词写得这样好,到处传唱,一定是有师法传授吧。后两句大概就是点破生活习性所受的影响了。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