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故事:“一树梨花压海棠”
“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趣闻甚至影响到国外:美籍俄裔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颇具争议性小说《洛丽塔》。描写一位英国教授韩拨到美国大学任教,中途住在寡妇夏洛特(谢利·温特斯饰)家里,深深迷恋上这个寡妇的十二岁女儿洛丽塔。后来电视剧作家克拉尔·昆宁引诱洛丽塔离开教授,但却没有让她获得美好的生活,教授乃决定杀他报仇。纳博科夫后来将这部小说亲自执笔改编成电影,为了避免太大争议,将洛丽塔年龄由十二岁提高为十五岁。由大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于1962年6月21日在美国各大影院上映,翻译过来的片名就叫《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东坡写诗调侃张先“一树梨花压海棠”的这个故事,虽然新奇香艳,但可信度不高。因为此诗太俗,很似民间打油,只不过比“老牛吃嫩草”稍微诗化一些,与苏轼的诗风、修养迥异,也与张先之间的交往和关系不符:熙宁四年(1071),苏轼出京通判杭州与张先结识,两人从此成为好友。元丰二年,苏轼在湖州太守任上,听到张先去世,为之撰写祭文。祭文中回忆了两人在杭州结识但经过,并对张的去世伤感万分:“我官于杭,始获拥彗,欢欣忘年,脱略苛细。送我北归,屈指默计,死生一诀,流涕挽袂”。两人不仅同为词坛高手,互相倾慕,而且皆性格豪放,不拘小节。尽管苏轼比张先小四十六岁,但“欢欣忘年,脱略苛细”。据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八记载:当张先八十五岁纳妾时,苏轼受好友陈襄的怂恿,倒是真的写了一首谑调笑老词人的诗。题为《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诗云:
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鬓眉苍。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柱下相君犹有齿,江南刺史已无肠。平生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同是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叶梦得《石林诗话》卷下以及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四十六也有类似的记载。诗题中的“述古”即是陈襄的字。苏轼诗中亦皆用历史上张姓名人的风流典故来拿张先开涮。其中“锦里先生”用杜甫诗《南邻》中“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诗意。张先出身贫寒,苏轼的好友孙觉在《十咏图序》里说张先的父亲张维“少年学书,贫不能卒业,去而躬耕以为养”。穷得学书都学不下去而回家种田,可见其家境的困顿。张先本人也是四十多岁才出道,连—任京官、美差也没有“染指”过。至于晚年的家境,苏轼在《祭张子野文》说是“坐此(指写诗填词的笔墨生涯)而穷,盐米不继,啸歌自得,有酒辄诣”。可见他老年取妾,也是他诗酒风流、啸歌自得的一部分,并非富裕而为之。“诗人老去莺莺在”用唐人元稹《会真记》中张君瑞与莺莺风流会合之典,“公子归来燕燕忙”用唐人张建典与关盼盼之典,张建为徐州刺史时,娶名妓关盼盼为妾,为此建“燕子楼”后张死,盼盼不肯再嫁,独居燕子楼十余年,最后不食而死。这首戏谑诗说明他们的交谊确实达到了“欢欣忘年,脱略苛细”的程度。其实,苏轼拿张先年来取妾也并非就是受陈襄怂恿,因为在熙宁五年(1072)冬,苏轼在与张先的唱和中写的《和致仕张郎中春昼》,开头已提到此事并有嘲谑的意味:“投绂归来万事轻,消磨未尽只风情。即是说张先退休以后,万事看淡,关心的唯有“风情”。接下的两句“旧因莼菜求长假,新为杨枝作短行”,上句借“莼菜”之典借之典咏歌张先不恋富贵、辞归田园。据《晋书·张翰传》。松江人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在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下句则是暗谑张先老年取妾事:相传白居易老迈之时有两个爱妾:一个叫樊素,一个叫小蛮。樊素善歌,小蛮善舞。白居易曾作《杨柳枝词》夸说:“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下面四句中的“柱下相君犹有齿”是指汉高祖时丞相张苍,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也是我国早期,杰出的历法、算学方面自然科学家;“平生谬作安昌客”是指东汉安帝时太傅,录尚书事张禹,封安乡侯,为人廉洁奉公,父亲去世时,父卒,家乡官吏送钱“数百万,悉无所受”。诗中全用历代张氏名人典故,虽是作戏,亦可见苏轼才华。。据苏轼笔记,张先在获知苏轼的《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妾,述古令作诗》亦作诗辩白,他回苏轼的诗中曰:“愁似鳏鱼知夜永,懒同蝴蝶为春忙。”“鳏鱼”,比喻愁思不眠的人,因鱼的眼从不闭上。据《尔雅·释名》:“无妻曰鳏”。“愁似鳏鱼知夜永”是说自己长夜无眠,眼睛瞪得老。因孤寂难熬,所以娶妾以慰寂寥,下句是说并非像蝴蝶风流成性,“年老入花丛”。苏轼很欣赏这两句诗,称赞说:“若此之类,亦可追配古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八)
另外“一树梨花压海棠”诗亦不见于苏轼诗集,甚至不见于历代文人笔记。清人刘廷玑在《在园杂志》倒是记载过另一个“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故事。笔记中说:有年春天他到淮北巡视部属,“过宿迁民家”,见到“茅舍土阶,花木参差,径颇幽僻”,尤其发现“小园梨花最盛,纷纭如雪,其下海棠一株,红艳绝伦”,此情此景,令他“不禁为之失笑”地想起了一首关于老人纳妾的绝句:“二八佳人七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扶鸠笑入鸳帏里,一树梨花压海棠。”不知这是否是传为苏轼所作以讪笑张先诗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