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黄香故里——在黄香文化论坛上的发言

  题记:2010年10月28日下午,中国黄香文化研究会会长黄建军,及研究会成员黄四柏、黄献清等一行四人来访。请我于11月6日下午到云梦三湖酒店参加“黄香文化论坛”会,宣讲黄香故里及其相关问题。会上,我根据他们的要求作了发言。下面是发言全文。

  中国黄香研究会会长黄建军先生,要我在今天的论坛上讲一讲黄香故里及其相关问题。所在各位黄氏宗亲都是研究黄香文化的专家,在下不敢班门弄斧。但是,黄会长有嘱,却之不恭,只好尊敬不如从命。

  我发言的题目是:漫话黄香故里。讲四个问题:第一,江夏郡的地望;第二,黄香故里之争;第三,古安陆与今安陆;第四,我所耳闻目击的黄香墓。

  《后汉书·黄香传》开篇的第一句话,就交待黄香故里:“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所以,今天我先讲江夏郡。

一、江夏郡的地望

  (一)江夏郡的来历

  “江夏”一词,最早见于屈原《楚辞·九章·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尊江夏以流亡。”这说明屈原流放是沿长江、夏水一带到湖南去的。

  “江夏”的“江”古称“江水”,今称“长江”;“夏”指“夏水”,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它从江津(今沙市东南)的中夏口分江水东流,经过监利县北,然后折向东北,流至沔阳城东北注入汉水。全长500里。文献记载它“夏流冬竭”,说它夏秋丰水季节水满,冬春枯水季节水涸,故名“夏水”。因夏水从沔阳注入汉水,故沔阳以下直至长江的汉水河段,引申延展称“夏水”,汉水注入长江的地方便称“夏口”。有的史书把整个汉水引申延展称“夏水”,从这个意义来讲,“江夏”也可理解为“江汉”。

  把“江夏”一词用于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是西汉王朝时的事。西汉前期,切割南郡东部、衡山郡西部(今黄冈地区)置江夏郡。对于设置江夏郡的起始时间有两说。一是《水经注》谓:“权高帝六年置”。“权”是估计,并不确定,但高帝六年置江夏郡的说法却很流行。二是新证据动摇了江夏郡“高帝置”的说法。1983年12月,江陵县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定谳书》,记载高帝八年,安陆县丞向南郡守弹劾狱史隐匿无户籍成年男子的罪行,南郡守批复交安陆县论处。既然汉高帝八年南郡守向安陆县批复案件,证明江夏郡不是高帝六年置。《张家山汉墓竹简·秩律》注释第50条,谓:“竟陵、安陆、州陵、沙羡,汉初属南郡,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归江夏郡。”说明江夏郡是汉武帝时所置。出土文物是第一手资料,当属可信。

  “郡”,是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名。汉代的郡,相当于现在的省。这是从两方面来类比的。一是从幅员来说。以当今论,西从湖北钟祥、潜江、沔阳、嘉鱼、蒲圻、崇阳以东,直至与安徽接壤的地区,以及河南光山、新县以西、信阳以东、淮河以南的地区,都属江夏郡,相当于现在大半个湖北省的面积。二是从郡守的级别来看。《张家山汉墓竹简·秩律》记载,郡守与御史大夫、内史同级别,年薪都是2000石(粮食);内史的职权是“掌治京师”,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首都的市长,郡守与首都市长同级别,当然属于省部级了。晋以后的郡,管辖范围逐步划小,级别也降到地区一级了。

  (二)江夏郡治所的变迁

  江夏郡的治所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在历史长河中,“郡”是动态的,尤其是江夏郡,其治所不仅迁徙频繁,而且一度出现南北两个江夏郡军事对峙的局面,如果笼统地述说江夏郡的地望,就会时空错位,人事颠倒。下面分述不同历史时期江夏郡的地望。

  1.西汉江夏郡治:《元和郡县志》郑重纠错

  权威的历史地理著作,大都确认西汉江夏郡郡治在云梦。

  影响深远的历史地理名著《水经注·江水篇》引《地理志》曰:“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旧治安陆。”对于这个“旧治安陆”,《元和郡县志》明确指出就是云梦古城。《元和郡县志》是中唐宪宗朝元和八年,由著名宰相李吉甫主持编撰的地理总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地理名著之一。该志第二十七卷安州条谓:“故汉所理江夏郡前书多言在安陆。其云梦县东南四里涢水之北,有江夏古城,……则前汉江夏郡所理也。”这是说以前很多历史地理书都说江夏郡治在安陆,而误以为是在今安陆,因此,《元和郡县志》在此郑重指出,云梦县东南四里涢水之北的古城,就是前汉江夏郡的治所,以纠正前人的错误。所谓云梦县东南四里涢水之北的江夏古城,很明显,所指就是云梦人俗称的“楚王城”。怎样理解“云梦县东南四里涢水之北,有江夏古城”这句话?中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云梦古城已废弃了500多年,古城垣遭受严重毁损,东城垣已被水毁,夷为平地,唯东北和东南的古城遗址尚有保存,所以《云梦县志略》谓:“今环县城东北一带尚有废址形势。”而其它史著则谓县东南有古城遗址。这里所言“涢水之北”是指县河之北,因为县河是涢水(俗称府河)的支流,史称“涢水东支”,云梦古城的南垣正是沿着涢水东支的北岸,向东南延伸约两公里后,才折向北去。两公里刚好4华里,故如是说。

  中唐时期另一位著名史学家杜佑,在其开典章制度专史先河的《通典·州郡志》云梦县条谓:“云梦汉江夏郡故城在今(云梦)县东南。”北宋地理学家乐史著《太平寰宇记》称:安州云梦县“江夏故城,汉为郡城,在今(云梦)县东南是也。”

  当代历史地理学者潘新藻《湖北省建制沿革·秦汉郡县·江夏郡》载:“前汉江夏郡治,在云梦县东南四里,即《水经注》等书所谓治安陆也。”

  《辞海》释“江夏”:“郡名。……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以上所引文献资料,足以证明西汉时期的江夏郡治在云梦。

  2.东汉江夏郡治:云梦、西陵内城外城辨正

  对于东汉的江夏郡治所,史书诸说不一。

  《续汉志》谓:“后汉江夏郡治西陵。”即今武汉市新州区。

  《一统志》谓:“云梦有废西陵县城,为江夏郡外城。”《江夏县志》谓:“外城在云梦县北十四里。”

  《宋书地理志》称:“黄祖(江夏太守)治安陆,是云梦之西陵外城。”

  以上所引文献资料认为,东汉时江夏郡治地望在西陵,江夏郡的外城在云梦。怎样理解江夏郡治的内城和外城呢?我理解是本部与分部之别,这是说江夏郡治的本部在西陵,分部在云梦。这个说法疑点多多,不能盲从。

  首先必须明确,本部就是省会,省会必然建立在大都会。东汉时云梦和西陵究竟哪个是大都会?往事越千年,沧海变桑田,东汉时的都会的踪迹荡然无存。其实,传世文献说不清的事,应该改变思维方式,叧辟蹊径,可以求助于文化遗存。文化遗存是当时遗存下来的实物,是第一手资料,比传世文献更具权威性,可信度更高。

  我把《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中的云梦和西陵两地的文化遗存,进行了认真的比较,发现东汉时期的西陵不具备大都会的物质条件;相反,东汉时云梦大都会的身影却依稀可辨。

  首先看墓葬。墓葬的多寡,可以折射出这个城市当时人口的密度,应该说这是检测古城繁荣程度的硬指标。文物地图集中,新州只有6个混合墓群中夹杂了一些汉墓,还不知道是东汉墓还是西汉墓;即使全是东汉墓,也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全是东汉墓,西汉时期的西陵岂非是无人区?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云梦的东汉墓群则达60处之多,且规模都相当大,零散的东汉墓则比比皆是。由此观之,云梦当是东汉时期江夏郡的大都会。

  其次看古城遗址。西陵的汉代遗址有两处,都只遗留了汉代陶片,没有古城遗址。而云梦古城经过省、地、县三级考古专家多次考察发掘,结论是始建于战国中晚期,秦、汉、魏、晋沿用的古城遗址,其规模达2.1平方公里,是两汉江夏郡境内首屈一指的大城邑,其残存的古城垣、护城河都清晰可见,郡城的气派犹存,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三看出土文物。因鄙人见闻有限,对新州出土的东汉文物知之甚少,不敢妄论。对云梦出土的东汉文物略知一二。云梦被誉为湖北省的文物大县,东汉文物不仅数量多,而且品位高,令人叹为观止的东汉陶楼,闻名全国;另一珍宝是东汉关内侯金印,正与黄香曾孙黄琬的封爵不谋而合。由此观之,认定东汉江夏郡治在西陵,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为证;即使撇开文化遗存来考察东汉江夏郡城的内外之别,也不会西陵是内城,云梦是外城,而应该是相反。

  古代城市区分内外,多以政治、军事、标志性建筑为坐标,我们就从这三个层面来进行考察。

  首先从政治层面来看。古人习惯于以政治中心来区分内外。唐以前的首都多设在长安附近,所以称函谷关以西为关内。唐贞观年间,置关内道于函谷关以西。东汉时期的江夏郡属荆州刺史部所辖,荆州刺史部的政治中心在江夏郡以西。云梦与西陵比较,云梦靠近政治中心,西陵远离政治中心,应该云梦是江夏郡的内城,西陵是外城,绝不应该相反。

  其次从军事层面来看。东汉后期的军事形势是,荆州的刘表与东吴的孙权是宿敌,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原因是刘表在襄阳保卫战中,调派江夏太守黄祖增援,在襄阳城外的岘山伏兵,射死了孙坚,构成世仇,孙权时刻不忘报刘表、黄祖的一箭之仇。从军事防御的角度来看,应该前方是外,后方是内。刘表时期的东吴还在柴桑(今江西九江)以东,不言而喻,西陵是前方,云梦是后方,应该云梦是内城,西陵是外城,而决非相反。

  其三从军事设施来看。刘表为防御东吴入侵,特命江夏太守黄祖在今黄陂城西23里处构筑石阳城。此城一建,更加清楚地区分了内外:云梦在防御圈内,西陵在防御圈外,怎么能把防御圈内的城称为外城,而把防御圈外的城称为内城呢?

  上述对江夏郡的内城和外城的考查,足以证明东汉时期的江夏郡治所仍然在云梦古城。前引《江夏县志》“外城在云梦县北十四里”的说法不足为据。云梦县城北十四里就是陈李湾遗址,《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记载为宋代的遗址,与汉代不对号。《云梦县志略》记载好石桥的东西二城是汉江夏郡外城,但是多次文物普查的结论都不是汉代遗址,好石桥东城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址,西城是西周时期的遗址。由此可见,东汉时期的江夏郡治所在云梦古城,即云梦楚王城,应是确定无疑的。

  3.三国江夏郡治:曹魏、孙吴南北争雄分置

  三国时期吴魏争夺的焦点在江夏,两雄互不相让,争置江夏郡。魏江夏郡的治所设在石阳城(位于黄陂县西23里),赤壁之战后又在今汉阳月湖堤边修筑卻月城屯兵。吴将凌统、董袭拔掉了这个军事据点,捣毁了卻月城,使孙吴得以在夏口立足,以汉阳龟山上的鲁山城为吴江夏郡城(此城系刘表长子刘琦为江夏太守时所筑),谓之沙羡。魏失卻月城,被迫退守石阳城,孙权多次亲率大军围攻石阳城,均无功而返。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孙权在江夏山(武昌黄鹄山,即蛇山)筑城,从鲁山城移吴江夏郡治所于此城。因为此城面对江北夏口,故名夏口城。这是江夏郡治第一次下江南。

  吴江夏郡治下江南后,汉阳的鲁山城便成为吴国的前沿军事阵地,东吴不断派军过汉江袭扰魏江夏。至魏国扬烈将军王基任荆州刺史时,从保境安民和平吴灭孙的战略出发,选择在今云梦县南部水乡修筑上昶水城(即今云梦下辛店新府城),把魏江夏郡治从石阳城迁到上昶城,以逼夏口,从此吴军不敢轻易渡江。有的史书说上昶城在今安陆城西北53里,此说违背《三国志·王基传》所言“表城上昶”“以逼夏口”的文义。王基筑城目的是“以逼夏口”,所谓“逼”是步步向前,有驱逐、追赶之义。如果把江夏郡治从石阳城(今黄陂县西)迁到今安陆西北53里,那就后撤了二百多里,“后退”与“逼”是根本相反的。所以王基所筑上昶城,即今云梦县辛店镇的新府城也是确定无疑的。

  4.两晋江夏郡治:重返云梦,两朝一以贯之

  三国归晋以后,结束了南北军事对峙的局面,上昶城的军事价值已经消失,故西晋王朝把江夏郡治从上昶城迁徙云梦城,终西晋、东晋两朝,江夏郡治一直在云梦城没有变化,这是学界的普遍共识。《水经注》载,东晋桓温曾在云梦南部构筑新城,当是在上昶城旧址上新建。这是因为,新与旧是相对应的,既然桓温所筑为“新城”,那里就必然有旧城,也就是说旧城当是上昶城,新城是上昶城之后的城。

  5.南朝江夏郡治:宋、齐、梁、陈落户江南

  南朝刘宋时,因皇家内部发生了抢班夺权的政变,导致江夏郡治二下江南,并从此在江南落户。刘宋文帝刘义隆所立太子刘劭,与巫婆勾结,诅咒其父早死,不料事泄,刘义隆决定废弃太子,刘劭见事不祥,先下手为强,弑父称帝。刘义隆的小儿子刘骏时任江州刺史,手握重兵,立即举起为父皇报仇雪恨的旗帜,起兵诛劭,登基称帝,是为宋孝武帝。刘骏登基以后,大做孝文章,改元孝建,又因孝子董永之故,割古安陆县东部地区置孝昌县,并将江夏郡一分为二,北部置安陆郡,治今安陆城,南部仍为江夏郡,治今武昌。此后齐、梁、陈、隋、唐的江夏郡治,均在长江以南轮替,未越江北。

二、黄香故里之争

  对于黄香故里问题,有些争论。前些年的争论是由今安陆引起的学术性论辨,争论的焦点是今安陆不能替代古安陆。近几年十堰房县争黄香是“房县人”,河南禹州争禹州是“孝子黄香故里”。这两个争论层次很低,都是在非理性层面打滚。

  (一)“申遗”纷争圆满落幕。

  对于房县说黄香是“房县人”的事,云梦文化部门曾受本县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委托,与省文化厅“申遗”中心交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这件事的原委是:2009年5月15日,我在《槐阴风情》版上发现了一个帖子:《黄香怎么成了房县人》?仔细阅读,才知道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公示第二批“申遗”名录的跟帖。我再翻看“申遗”名录,看到了房县申报的《黄香的故事》,原文如下:

  “孝子黄香,房县人,生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黄香出身贫寒,9岁时母亲不幸病故,他日夜为母亲守墓。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孝敬。黄香13岁时便被推荐到朝廷做官,先后当过郞中、尚书郎左丞、尚书令、魏郡太守。黄香因积劳成疾而逝,享年54岁。”

  这段故事有两处篡改了历史。其一是“孝子黄香,房县人”;其二是“黄香因积劳成疾而逝”。其余的故事都是从我的《孝子、贤臣、清官——黄香》一文中抄袭的。我认为,大家都来讲黄香故事是无可非议的,但把黄香说成房县人就扰乱了历史。因此,我看了这段故事后,很是气愤,听说云梦黄香第一批“申遗名录”就榜上有名,怎么现在黄香成了房县人哪?于是,我把这个帖子转发给县博物馆副馆长张宏奎,和云梦秦汉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龚双宗,并发表了我的意见:“这个官司要打!”隨后,张宏奎把这个帖子转给县委宣传部部长丁财庆和县文体局局长关想平。2009年5月21日,县文体局局长关想平、副局长陈金祥、博物馆馆长杨文清驱车到孝感,邀我(当时我住在孝感)一同到省文化厅“打官司”,我欣然同往。省“申遗”中心领导对这件事看得很轻淡,说孟姜女全国各地都有,黄梅戏湖北、安徽、江西三省都有,董永孝感有,山东也有。我们说孟姜女、董永不能与黄香相提并论,孟姜女、董永是传说人物,他们的故事不管怎么讲都不影响历史和伦理信念;黄香则不然,他是誉满中华,妇孺皆知,影响深远的历史人物,国史有传,他的儿子黄琼、曾孙黄琬都是宰相级别的显要人物,这一改就牵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神经,同时海内外黄香后裔的宗族信念也受到了干扰。“申遗”中心的领导说,房县的县志有记载,还有墓、有祠堂。我们说县志多是元、明时期才开始编修的地方志,怎么能用后来的地方志推翻一千多年前的国史《后汉书》的定论呢?他问《后汉书》怎么说的。我们说《后汉书·黄香传》开篇第一句话就说:“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江夏就是汉水以东的湖北地区,汉安陆县城就是今云梦楚王城;房县既不是江夏,更不是安陆,黄香怎么会是房县人呢?最后双方达成共识,房县保留《黄香的故事》,删除黄香是“房县人”的表述。这件事就到此落幕。

  (二)新闻记者不应该当文史盲人。

  上述官司打过之后, 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2009年12月28日,《湖北日报》文化版刊登一篇题为:《孝德贤才世人仰 ———感受房陵文化之四》的文章。文章出自《湖北日报》记者张孺海、特约记者马献伦、通讯员周玉洁、陈竹。消息来源是荆楚网。文章称:“30多年前,在房县的东城门上,还镶嵌着题有‘忠孝名邦’四个大字的匾额。这是嘉靖十六年由朝廷命名并授的匾,据史书记载:‘忠,西周太师尹吉甫,孝,汉代孝子贤臣黄香’。”记者称:“来到房县,方知这里还是孝子黄香的故乡,且其墓还葬于此地”。文章含糊其辞,没有交待“史书”是什么书。作为新闻记者,可以不是历史学家,但不应该是文史盲人,起码应该懂得一点文史知识,不应该对黄香这样一位“姓字樵人识”的历史名人一无所知。这里我还顺便说一下,所谓房县东门城上的“忠孝名邦”匾额。“邦”指代国家,而且忠孝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文化和传统文化,旨意在于倡导国人弘扬这种精神,决非房县的专利。

  (三)对历史文物古迹要正确分析判断  

  报载之后,关于黄香的闹剧愈演愈离奇,竟然有人在《东湖社区》发帖称:房县城里有黄香祠,黄香墓及其碑文,另加《太平环宇记》的记载,不仅说黄香是“房县人”,还说黄香任职于湖北云梦,死后衣葬于云梦,尸葬于房县。这就使熟知黄香生平的人更难接受。

  先说祠庙。古代的祠庙除了供奉神灵,还有纪念贤哲的功能,比如:河南嵩山中岳庙里供奉着孔子、孟子、曾子、包拯、岳飞、文天祥、海瑞等人的塑像,并不表明嵩山就是他们的故里;日本、韩国、东南亚等许多国家都有孔庙,能否说孔子的故里在外国不在中国?所以不能以“祠堂”作为黄香是“房县人”的证据。

  墓碑之说是荒唐的。现仅就其黄香“任职于湖北云梦”一语,作点分析。

  《后汉书·黄香传》明确记载,他一生主要在朝为官,晚年才到魏郡当太守,这是彰明昭著的史事。东汉时的云梦是安陆县,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正县级;黄香在朝任尚书令,相当现在的副部级,后来任魏郡太守,相当现在的正部级,请问:黄香在云梦任的什么职?是什么级别?如果黄香任职于云梦,岂不云梦等同于朝廷?

  《太平寰宇记》中记载了黄香,这是事实,但也不足为据。发帖者所引的《太平环宇记》,显然是《太平寰宇记》之误。《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地理学家乐史的名著,因初本极少,仅供皇帝及其身边大臣阅览,加之后来南渡散失,到明代海内宋版已无踪影。到明清时,一些文人便对缺失部分擅自补入,弄得以假乱真。清末学者黎世昌、杨守敬赴日本访得宋版《太平寰宇记》稀世珍宝,将胶片带回国内珍藏,已于1999年影印出版,为区别于社会上流行的《太平寰宇记》版本,将书名定为《宋太平寰宇记》。经将流行版《太平寰宇记》与《宋太平寰宇记》核对,发现宋版中只有房州的综述,没有房陵县和竹山县的具体记载,这说明早在宋代时房陵和竹山的篇章就已经亡佚了,而流行版的《太平寰宇记》却对房陵县、竹山县记载得完整无缺,显然是后人的伪作。

  (四)国史为黄香故里铸铁案。

  黄香故里在江夏安陆,已在国史铸成铁案。《后汉书·黄香传》中,除黄香本传开篇“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以外,还记载千乘王刘伉举行加冠典礼,汉章帝特召黄香到中山邸与诸王见面,指着黄香对诸王说:“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也者。”传中还有“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之语。不仅黄香传多处记载他的故里在江夏,他的儿子、曾孙的传中也多处记其籍贯是江夏。黄琼传载:“黄琼字世英,江夏安陆人,魏郡太守香之子也。”黄香曾孙黄琬传载:“时司空盛允有疾,琼遣琬候问,会江夏上蛮贼事副府,允发书视毕,微戏琬曰:‘江夏大邦,而蛮多士少。’琬奉手对曰:‘蛮夷猾夏,责在司空。’因拂衣辞去。允甚奇之。”除了黄香祖孙列传记载其故里在江夏外,同僚列传中也多处提到黄香故里在江夏。《郎顗列传》载:“臣伏见光禄大夫江夏黄琼。”《周黄徐姜申屠列传》载:“及琼卒归葬,稺乃负粮徒步到江夏赴之……。”“及琼卒,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李杜列传》:“陛下拨乱龙飞,初登大位,聘南阳樊英、江夏黄琼……”等等,《后汉书》中林林总总记载黄香故里在江夏的不下十处,难道这还不确凿吗?

  (五)两座高山无可动摇。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人范晔所著。魏晋时期,撰述东汉历史的专著多达十余部,但唯《后汉书》一支独秀,被定为国史,其权威性、可信度是不言而喻的。更应该看到的是,海内外黄香后裔百万之众,和各家各派浩如烟海的黄氏宗谱,无不以“天下黄姓出江夏”为宗族信念。这两大不可回避的事实,宛如两座巍然屹立的高山,无论谁有多么勇敢,多大潜能,要动摇它、逾越它,是不可能的。因此,诚恳敦请十堰房县、河南禹州争黄香故里的倡导者,先静下心来研读《后汉书》,然后理性行事。如果研读有得,进行学术争鸣,当是正途;如一味进行历史名人争夺,流露的是占有欲强烈,显示的是历史地理知识贫乏。须知房县于东汉时属益州刺史部所辖的汉中郡,《史记·秦始皇本纪》称房陵为“蜀”;禹州于东汉时属豫州刺史部所辖的颍川郡;而黄香故里,则属荆州刺史部江夏郡。前面讲了,东汉时的郡相当于现在的省,荆州、益州、豫州是管郡的州,相当于文革前的中央局,如中南局,华北局,华东局等等。这就是说,黄香故里不仅与房县、禹州不同地域,在自然地理上遥隔千山万水,在政治地理上受制于各自的行政区划,两者毫不沾边,不管怎样生拉硬拽都无法扯到一块去。因此,我奉劝我们文化人要当崇道尚理的楷模,不要当打倒理性,推翻逻辑的英雄。

三、古安陆与今安陆

  (一)为什么要提出“古安陆”与“今安陆”的概念?

  从主观上来说,是正确认识历史,还原历史的需要;是探讨黄香故里的核心问题。从客观上来说,古安陆与今安陆原本就有天壤之别,不区别古、今安陆,历史就成了一本糊涂账。因为古安陆在汉晋以前的历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把古、今安陆混为一谈,就会影响对汉晋以前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正确判断和认知。

  区分古安陆与今安陆的标尺是什么?就是以云梦县从古安陆划分出来,独立设县的时间为准。云梦县周围的州县,都是从古安陆县陆续划分出来独立的。最早独立出来的是从古安陆县西部分出的云杜县,即今京山、天门一带;西晋时从古安陆东南部分出一个滠阳县,即今黄陂滠水两岸;南朝刘宋时先后从东部分出孝昌县(今孝昌、孝南),又从南部分出沌阳县(今汉阳区、蔡甸区),从西南部分出曲陵县(今应城)。西魏大统十六年(公元550年),西魏政权攻占了古安陆,在云梦古城设置云梦县;古安陆的最南部即今汉川一带还在后梁手中,后梁便在那里设梁安县。至此,潘新藻所言古安陆的8个县已分割出7个县,所剩的便是今安陆的1300多平方公里,所以区分古安陆与今安陆的时间界限,应以西魏大统十六年即公元550年云梦县从古安陆独立出来为标尺。

  (二)古安陆县治的地望

  前面已述两汉、两晋的江夏郡治均在云梦城(俗称楚王城),郡辖的安陆县县治也在云梦古城。

  1.传世文献的记载

  西晋学者杜预注释《左传·宣公四年》称:“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这个“安陆县城”是否是今安陆县城呢?不是。先从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三国志·魏书·王基传》载:“安陆左右,陂池沃衍。”陂池就是湖泊,今安陆哪来湖泊?只有云梦城以南才有众多的湖泊。再从文化遗址来看,文物考古部门经过多次文物普查,没有发现今安陆县境内有魏晋以前的古城遗址,因此可以肯定杜预所言安陆县城就是云梦古城,但不是楚王城的外城,而是楚王城西城中的一座小城。这座小城是何人所建?《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载:“东主中营自掩石阳,别遣从弟孙奂治安陆城,修立邸阁,辇赀运粮,以为军储……”。此城是孙权准备进攻曹魏襄阳城,选择古安陆城作军资补给中转站。但因东汉末年的江夏郡兵连祸接,楚王城遭到严重损毁,丧失了防御屏蔽功能,故派孙奂修筑安陆城。此城规模比原来的江夏郡城小得多,考古工作者根据其建筑年代称之为“魏晋城”。杜预所言“东南有云梦城,”即指残存的楚王城外城。

  2.出土文物证明及与历史文献互证

  1975年,云梦城西睡虎地11号墓出土的秦简《编年记》,记载有秦始皇廿八年过安陆、墓主人喜曾于秦始皇四年任安陆县御史,六年任安陆令史,还有睡虎地和龙岗两地秦墓出土的有“安陆市亭”戳印的陶器,以上都证明古安陆城即云梦城。而且全国解放后,省地县三级考古工作者对云梦楚王城进行过多次考古发掘,发现战国晚期文化层、秦汉文化层有多次战火的烧土、灰烬、瓦砾,“厚达一米有余。”这就与秦简《编年记》中关于秦昭王廿九年攻安陆、绿林军破安陆的记载相符合,证明云梦城即古安陆城。

  3.历史地理学界发出的声音

  我在《〈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一文中,已经说过,就是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作过结论,即“今云梦县城东北郊的楚王城废址,即汉晋安陆故城。” 而且,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将秦、汉、魏、晋六个朝代的安陆县治所,都标示在今云梦城的位置上。

  4.真理的回归

  关于云梦城即古安陆城的观点,现已得到学界的的普遍认同。但是,这种认识的得来,却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前些年,在云梦却不能说云梦是古安陆,谁说云梦是古安陆,就立即打断你的发言;谁的文章中称云梦是古安陆,就立即圈掉,或以某种方式表示鄙夷不屑。2005年10月,安陆市的朱华新、张昕先生联合撰写了《黄香故里考辨》一文,发表在当月29日的《孝感晚报》上,后来,又发表在《孝感学院学报》上,批评“云梦一些人为了提高本邑的知名度,遂将黄香强行附会本土”。 因此,主管部门急了,来人要我写文章驳斥,开始我拒绝了。原因有三:一是“黄香,自文强,江夏安陆人也”,包括云梦都禁言古安陆,我的文章怎么写?二是我与张昕先生是同行,过去在业务上互相支持,我不应该对他不礼;三是安陆的文章批评的是别人,我何苦伸出脑袋接石头!?但思虑再三,还是从维护历史的真实出发,有条件地接受了来人的要求。我的文章先以《黄香故里再考辨》为题,于2005年12月5日开始在《孝感晚报》上分四期连载,后以《〈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为题,发表在2006年第二期的《孝感学院学报》上。该文于2007年1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收入《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文选。文章开宗明义就讲云梦是古安陆,顺理成章地论证黄香故里在云梦。此后,云梦是古安陆的言论便随之开禁了。

四、关于黄香墓

  (一)历史文献中的黄香墓

  宋人王象之著《舆地纪胜·安州·古迹》载:“黄香冢,在云梦”。

  《一统志》亦载:“黄香墓在云梦”。

  《中华姓氏通书·黄姓》载:“黄香去世后,归葬家乡江夏安陆源口,墓在今湖北云梦县北郊十五里。”

  (二)地方史志中的黄香墓

  明万历年间光禄、太仆二寺少卿邹观光著《云梦十书》载:“黄香墓在今(云梦)县城北十里舖之北。”《云梦县志略》载:清乾隆年间的礼部侍郎吴省钦任湖北督学时,来云梦凭吊黄香墓,吟诵十二韵五言排律缅怀孝道楷模黄香。诗曰:“粹质涵江夏,高文启汉京。一堂尊始祖,百步表佳诚。婉娈垂髫岁,殷勤奉枕情……”

  清嘉庆元年(1796年),云梦知县蔡振中到黄香墓祭奠后即兴赋诗:“南国无双士,东京第一流。风霜余孝魄,爵秩贲荒丘。姓字樵人识,笺书国史留。更寻琼葬处,千载哭忠侯”。“姓字樵人识”是说黄香的名字,连文化知识很少的砍柴人都知道;“笺书国史留”是说黄香写的文章、奏折、书信在国史《后汉书》上有记载。

  百岁老人彭文之先生,在《义堂古迹寻踪》(见云梦文史资料第十三辑《义堂春秋》)一文谓:“1923年,黄钟英出任云梦县长,下车伊始就赶赴黄香墓吊祭,缅怀他的黄姓先祖,并于以后不久,将黄香墓修葺一新。每年清明节,云梦四乡八里的黄姓后裔,都要前往黄香墓祭祖扫墓,以表他们对先祖的怀念。”

  (三)《黄氏宗谱》记载的黄香墓

  各派黄氏宗亲的宗谱对黄香墓的记载,与《云梦县志略》虽详略有异,但基本吻合,可以互证互补。《黄氏宗谱》记载清康熙初年,知县彭曙祖重修大成殿,同时修葺黄香墓,在黄香墓前树立了木质牌坊,几十年后,木牌坊朽蚀殆尽。康熙43年,以冯其昌为首的28名云梦绅士捐资倡修黄香墓,在墓前立了碑,建了华表,并明令“禁樵牧”;墓碑东向朝大路。《云梦县志略》载:冯其昌是康熙元年岁贡,授官福建布政使司理问。举人曽佩对考证黄香墓作出了特殊贡献。其它云梦绅士大多在《云梦县志略》上有传。康熙49年,黄香新安(皖南)派裔孙重立墓碑,碑为“子山午向”,即背北面南,碑刻:“汉孝子魏郡太守尚书令黄公讳香字文强府君、原配夫人李氏之墓”。湖广总督葛世隆在墓前加建了石牌坊。武昌通判黄弼在墓前修建了神道。康熙53年,黄香新安派裔孙黄希应等倡众捐资,置环墓祀田,计得亩二十有一,收入作毎年祭扫之资,“以尽水源木本之思。”

  (四)黄香英名垂千古

  黄香墓地在东汉延光元年以前因地形地势得名源口,黄香归葬至此以后,这里又因黄香葬此而得名“孝行里”,此后地名屡有变更,或名“汉孝”、或名“忠孝”、或名“黄孝”,但万变不离黄香,不离黄香的崇高美德——孝。抗日战争前,义堂镇以北为令尹乡(因春秋楚成王宰相令尹子文墓在义堂街北而得名),义堂镇以南名汉孝乡,取汉孝子黄香之义。1946年国民党云梦县政府调整行政区划,令尹乡与汉孝乡合并,命名为忠孝乡,因斗子文以忠闻名,黄香以孝驰誉,“忠孝”之名融两位先贤的崇高美德于一体,以表达云梦人民对两位乡贤的崇敬之情。新中国建立以后,义堂南部命名为黄孝乡,人民公社化时为黄孝管理区,1961年改社为区,这里名为黄孝公社,改革开放以后,撤销人民公社建制,这里名黄孝村,至今。

  (五)对源口的实地考察  

  《中华姓氏通书·黄姓》及各派黄氏宗谱,均谓黄香逝世后归葬家乡江夏安陆源口,并明确指出源口就是今黄孝村。我一直琢磨,黄孝村一马平川,为何叫源口?为解开这个谜,我走访了当地老人。我的老同事柯群瑞,是黄孝村毗连的大柯村人,向我详细讲述了黄孝村、大柯村一带的地形地貌,根据介绍,我于丙戌年除夕(2006年元月28日),到黄孝村、大柯村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原来,黄孝村的地势是不显形的北高南低,雨水南流,当流到黄香墓前不到一公里处的大柯村,地形隆然抬起,迫使黄孝村的雨水向位于大柯村东北、十里舖西北的冲口汇集,冲口连接着一条宽约5米的大冲沟。不知何年何月,当地村民在冲口开挖了两方很大的水塘,缺水时开涵蓄水,丰水时关涵排水,雨水从冲沟东绕水塘南流,南流约2公里注入军民港,终汇涢水。黄香墓坐落在水的源头,面对冲口,当是“源口”之名的渊源。古人选择墓地很讲究风水,此地形殊,是否含有蛟龙吐水之类的寓意?康熙43年,云梦绅士重修黄香墓,为“墓碑东向朝大路”,而康熙49年,黄香新安派裔孙却将墓向改为“子山午向,”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风水因素。因两次修墓的间隔时间只有几年,本用不着大修,但新安派不仅大修,而且将墓向改为背北面南,窃以为这不是随意的改变,而是根据他们祖传对源口风水的解读,必须背北面南,而云梦绅士局外人,不知其中隐秘,违背了黄氏先祖的意愿,故不得不加以匡正。

  (六)我心中的黄香    

  我对黄香非常敬仰。1946年,我上忠孝乡中心国民小学(即义堂小学),在第一册《国语常识》课本中,就有黄香的课文:“黄香是个好孩子,他爱他的爸爸。夏天,他扇凉了席子,请爸爸去睡;冬天,他温暖了被窝,请爸爸去睡。”课文中还配有生动的扇枕温席插图。显然这是《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於亲,所当执”的通俗化。图文并茂的课文,使我心仪黄香。所以毎当星期天,只要是风和日丽,总是抱着见墓如见人的心志,要邀约几个同窗好友去瞻仰黄香墓。

  (七)黄香墓的格局与规模

  义堂口语称黄香墓为“黄孝坟”,在义堂镇南约3公里处的安——长(安陆至应城长江埠)公路西侧,坐北朝南,坟茔围砌约3米高的青砖粉墙,面积约一百平方米;墓垣的南面耸砌三脊牌坊,估计约六米高,正脊中间竖嵌长方形牌匾,匾书“东汉孝子黄香之墓”八个大字;牌匾下方有一市尺见方的小孔,小孔下面并列镶嵌着三块高大的青石碑,碑上刻满了文字,那时本人年幼,不知文字所言何事,现在推想可能是历代黄香后裔重修黄香墓的记事碑。石碑的西侧有一个甬道门,已用青砖封砌堵塞。据《云梦县志略》载:原先常有农家的耕牛闯入甬道门,在墓垣中牧草,在墓碑上擦痒,把墓碑擦断了,因此,黄香后裔就把甬道门封砌了。牌坊前面约3米处,并列着三座石砌祭坛,祭坛估计有1.2米高,每座祭坛至少有2平方米的面积。

  墓垣中树木葱笼,雀鸟和鸣。义堂古有“白马嘴前帆挂月,黄香坟里树摇风”的楹联流传至今。我所见到的黄香墓,当是康熙49年黄香新安派裔孙重修之墓。

  (八)石牌坊失踪的推想

  我没有看到葛世隆所建的石牌坊,访问大许村的老人许道寿、许道敬,他们也说未看到,推想可能是太平天国时被太平军所毁。《续云梦县志略》载,太平军曾三度攻占云梦城,捻军曾两度攻陷云梦城。他们仇恨清王朝,对于象征清政府权威的建筑物都毫不留情地摧毁。他们纵火烧毁了云梦县衙署,使清末的云梦县官员长期无署办公;还纵火烧毁了北门外的真武殿(俗称祖师殿)。葛世隆是湖广总督,是清政府的高官,太平军称清朝皇帝及其高官为魔鬼,对葛世隆加建的石牌坊理所当然地不会容忍。

  (九)黄香墓被平的真相   

  有人说黄香墓被平毁过三次,一次是日本人把黄香墓的砖石拆到义堂修了碉堡;第二次是国民党的乡长柯泽民平毁了黄香墓;第三次是50年代修公路平毁的。这个说法有些不实,现就我所知作个介绍。第一次日本人拆毁的不是黄香墓,而是拆的黄香墓庐。墓庐是守墓人的栖息之所。从康熙年间开始,黄香墓有了环墓祭田,顾有守墓兼种祭田的农工,墓庐既是守墓人的栖身之地,也是收藏农具、农产品的仓库。墓庐的规模不大,五柱三间,坐落在公路以东。据目击者称,日军拆毁墓庐时,将粗大的绳索套在屋架上,然后驱赶军马,拉倒房屋,木料、砖石可能是运去做了碉堡。可想而知,如果他们拆了黄香墓,我上小学时就看不到黄香墓了。

  至于有人说国民党的乡长柯泽明拆毁了黄香墓,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能成立的。须知,蒋介石是尊孔崇儒的,他们既然在启蒙课本中宣扬黄香,加之他们的行政区名“忠孝”包含有敬仰黄香之意,怎么会去拆黄香墓呢?而我们经常瞻仰黄香墓的那段时间,正是柯泽民当乡长之时。

  黄香墓平毁的时间是1952年。原先从黄香墓旁通过的安长公路,是从安陆通应城长江埠的县级公路,路面窄狭,弯弯曲曲,年久失修,路况很差,新中国建立以后,不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安长公路延长拓宽、裁弯取直,起迄点从武汉到襄樊,更名为汉襄公路,黄香墓正在红线之中,民工们按图施工平毁了黄香墓,情况很简单,没有什么惊奇的故事。

  (十)重修黄香墓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从道德层面审视黄香:他修身养性,孝亲忠君,勤政爱民,操守清廉,恬淡寡欲,实属道德贤人;从才能方面来体察:他通古博今,天文地理、音律声韵、纪时历法、阴阳五行,无所不知,可谓博学通才;他挥毫则文思泉涌,笔翰如流,精彩纷呈,确是文章高手;他“晓习边事,均量军政,皆得事宜”,堪称文武双全。正因为黄香道德文章俱佳,文治武备全能,这就造就了黄香既是“孝”的典范,又是“廉”的榜样,也是“忠”的楷模,更是“能”的范本。

  对于黄香这样一位国史有传的历史文化名人的坟墓被平,至今不能恢复,实是一大憾事!

  重修黄香墓,不仅是海内外黄香后裔的迫切愿望,也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全民道德水准、知识才能的客观需要。人民期待着集黄香陵墓、黄香纪念馆、黄香文化研究馆、黄氏宗亲贵宾馆于一体的黄香园早日破土,早日落成!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