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九):张之洞家书

与儿子书(力戒妄交)

【原文】

  示谕吾儿知悉:
  
  近阅报载,康、梁等自逃显僇(1)后,避居扶桑(2),日以革命邪说瞽惑人心(3)。年少子弟喜新厌故,多盲从之。吾儿谅不至此。然汝性情粗浮,血气方刚,年幼时又未尝一读圣贤书(4),难保不为人诱。此则灭门之事(5),非可儿戏者也。自三代以下,得国之正,莫如大清(6)。列祖列宗,又深仁厚泽(7),施于臣民,从无一代非贤主者。吾人厚受国恩,正当尽致身之义(8),以报答君上。不宜妄听邪说,以自外生命。康梁之徒,昔尝以奸说离间两宫(9),谋害忠良,以实行其操、莽之事(10)。幸天佑大清,为御史杨崇伊告密,(11)得于一夕之间耔平大怼(12),此正中国之福。今又以惑在外子弟,自正可为痛恨。

  吾儿如遇此者,应掩耳而走,勿为所迷,是为至要。汝须知,汝之今日得以安然求学者,其原何在?不过汝父任两湖总督,有力以供汝求学耳。而汝父之得有今日,其原又何在?实早受德宗及西后皇上之厚恩(13),总之草茅之中,置身青云之上(14),使汝之有力读书。一丝一粟,皆出自大清之赐。受人一饭,尚报予金,况自顶至踵靡不戴其泽乎(15)!而可昌言排满,昌言革命,以自重罪戾乎?汝又知父之所以令汝不远万里,而去国求学者,又为何故?即汝学成归来,得以上致君下泽民耳。若所学未遂,而先无父无君,是余遣儿求学何如?反不如使之一物不知,尚得保其天年(16),保其家室。

  况革命之说,本为一二叛徒之邪育(17)。儿何可舍汝父金玉之良规而从具做贼(18)!此更冀吾儿注意者也!民生有三,事之如一(19)。天地而下,君亲为长(20)。既可以无君,即可以无父,余尚何必有此叛逆之子乎!余固知汝必不为此,然不可以不叮咛告诫,以导汝于正。或者叛徒施其伎俩,以汝为现任两湖总督之子,奇货可居,万端引诱,结果彼革匿迹无恙(21),而汝反不保其身,即父兄亦同丧于是。故尤不得不事先预防,反复申诫。汝年已而立(22),尚不至绝无心肝,切记切诫!

  儿近日身体如何,起居饮食务须注意。父年力虽衰,精神甚健。家中大小,亦均平安,儿不必悬系。

父涛示。七月十一日。

【注释】

  (1)康、梁等自逃显僇:康有为、梁启超自己逃出免遭杀戮。显僇(lù):杀头。僇(lù):同“戮”。

  (2)扶桑:本是一种属于锦葵科的常绿灌木,学名朱槿。在上古传说中它是一种神木,太阳栖息在上面。《山海经》:“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因日本被古人认为是日出之地,因此又被称为“扶桑国”。

  (3)日以革命邪说瞽惑人心:天天用革命的邪说来蛊惑人心。瞽(gǔ)惑:即蛊惑,使人心意迷惑。蛊是一种用于巫术的虫子,巫者用它使人丧失自制力而加以控制摆布,类似催眠术。

  (4)“然汝性情粗浮”句:见上封五月十九日《与儿子书》中对张仁蠡的评价。

  (5)灭门之事:古代的叛逆谋反是大罪,不但本人要杀头,还会株连父母、兄弟等九族都要诛灭。

  (6)自三代以下,得国之正,莫如大清:自夏商周以来,建国最守正道的,要数清朝。三代:指中国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

  (7)深仁厚泽:清朝诸帝,个个深怀仁义之心,德泽深厚。

  (8)尽致身之义:以自己身家性命来报答大清皇上的深情厚义。

  (9)昔尝以奸说离间两宫:过去曾经以奸邪说法挑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不和。

  (10)以实行其操、莽之事:来实现像曹操和王莽那样的大逆不道篡位之事。操:曹操(155~220)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但在传统文化中,他是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阴谋家。在用阴谋手法掌握大权后,取代汉朝,由其子曹丕称帝,建立魏国。被追尊为武帝。莽:即王莽(前45年—23年)字巨君,受汉朝的刘氏禅让,建立了“新朝”。古代史学家从正统观念出发,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

  (11)为御史杨崇伊告密:杨崇伊,清代光绪六年庚辰进士,字莘伯,江苏常熟人,由庶常授编修。光绪廿一年(1895)授御史,就任后第一疏即于是年十一月首劾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所创设的强学会。结果强学会被奉旨查禁。光绪廿二年(1896)又疏参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革逐回籍。文廷式是光绪宠爱的瑾妃和珍妃的老师。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三日(1898年9月18日),御史杨崇伊通过庆亲王奕劻跑到颐和园给慈禧太后上了一个500字左右的奏折,请求慈禧太后“训政”。就在杨崇伊请太后“训政”折呈上的同一天,谭嗣同带着光绪的“密诏”,深夜访袁世凯,嘱他举兵杀荣禄,包围颐和园,袁世凯闻言大惊,推辞敷衍,不肯答应。隔一天后,御史杨崇伊来到天津,向荣禄报告训政的消息,袁世凯本来没有告密的念头,但在初六晚听到杨崇伊带来太后训政捉拿二康的消息,怕受到牵连,故而告密,这是他的保命之计。这告密消息又由杨崇伊带回北京。八月初九日遂有旨:“张荫桓、徐致靖、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均著先行革职,交步军统领衙门,拿解刑部治罪”。康有为、梁启超闻讯潜逃,变法失败。

  (12)耔平大怼:铲除大祸害。耔(zǐ):除草培土;怼(duì):怨恨。

  (13)德宗及西后皇上之厚恩:德宗:光绪皇帝的庙号;西后皇上:即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全名叶赫那拉氏,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生母,因有东官太后慈安,慈禧为西宫,所以又被人们称为西太后。

  (14)总之草茅之中,置身青云之上,意谓德宗及西后皇上将他从一介平民提拔为一品大臣、封疆大吏。总:同“搃”,擢拔。

  (15)自顶至踵靡不戴其泽乎:浑身上下都沐浴着皇上的恩泽。踵:脚后跟;靡:没有。

  (16)保其天年:保住性命。天年:人的寿数。

  (17)邪育:邪恶的思想灌输。

  (18)从具做贼:跟随他们一同去做叛贼。具:同“俱”,一同。

  (19) 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对父亲、对老师、对君主都要恭敬伺候。民生有三指“父、师、君”。语出《国语晋语一》:“民生在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20)天地而下,君亲为长:除了天地之外,君主和父亲是最应该尊敬的。

  (21)彼革匿迹无恙:那些革命党人藏匿起来安然无恙。

  (22)汝年已而立:你已超过三十岁。语出《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简评】

  这封家信是写给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的次子张仁蠡的,背景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辗转到了日本之后。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企图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经济改革,争取国家富强。维新派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设立学堂,宣传变法主张,受到少数官僚赞助。光绪接受维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发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维新。在103天里颁布数十条维新诏令。新政主要内容为倡办新式企业、奖励发明创造;设铁路、矿务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学校,提倡西学;裁汰冗员,削减旧军,重练海陆军。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派。变法骨干谭嗣同、康广仁等被害,领袖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流亡海外。继续在香港、台湾、南洋、日本、加拿大等地海外华侨中宣传维新主张。光绪二十五年7月20日,康有为与李福基等创设保皇会,以保救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为宗旨,康有为遂成为保皇派首领。

  张之洞在这封家信中,要在日本的学习的儿子远离康梁保皇党,并历数戊戌变法以来康梁的种种罪行,表现出忠于大清帝国的洋务派鲜明政治立场。

  在表达方式上,为说服次子远离革命党,家信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说服教育:从反面来说,一是历数戊戌变法以来康梁的种种罪行,要儿认清其“叛徒之邪育”面目;二是一旦信其邪说,加入逆党的可怕后果:“此则灭门之事,非可儿戏者也”;三是揭露康梁的诱其入逆党的险恶用心:“以汝为现任两湖总督之子,奇货可居,万端引诱,结果彼革匿迹无恙,而汝反不保其身,即父兄亦同丧于是”。从正面来说,一是恭颂大清历代皇帝是中国历朝最优秀的:“自三代以下,得国之正,莫如大清。列祖列宗,又深仁厚泽,施于臣民,从无一代非贤主者”;二是对张家有厚恩:将自己“总之草茅之中,置身青云之上,也使“汝之有力读书。一丝一粟,皆出自大清之赐”。应当粉身图报,万不可背恩忘本。

  通观这篇家信,有两处颇可咀嚼:一是此时张仁蠡可能已与保皇党有接触或倾向革命,张之洞可能有所觉察。从信中所说的“反不如使之一物不知,尚得保其天年,保其家室”;

  “儿何可舍汝父金玉之良规而从具做贼!此更冀吾儿注意者也”;“余固知汝必不为此,然不可以不叮咛告诫,以导汝于正”等话中的弦外之音,可以将其端倪。如从张之洞父子与康、梁的关系来看,康梁在日本接近张仁蠡也很有可能: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等“公车上书”不达,认为“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而“合群非开会不可”,于是于当年11月在北京成立“强学会”。 强学会甫有成议,康有为又南下南京游说“洋务派”首领之一张之洞,拟在“南北之汇”的上海组织学会。光绪二十二年11月,上海强学会成立,张之洞长子张仁权即为发起人之一。张之洞资助学会办报款白银八百两、申洋一千零三十元,在李鸿章、刘坤一等洋务派大员中金额最多,占全部资助经费百分之六十以上。另外就是张之洞在信中所担心的:“汝性情粗浮,血气方刚,年幼时又未尝一读圣贤书,难保不为人诱”。张仁蠡的一生行径也证实了张之洞的担心。也许因为他在日本陆军军官学校学习这段经历,这个学校的许多毕业生都成为侵华日军中的高级军官和骨干。张仁蠡在华北事变后投降日本,任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民政厅厅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伪新民会副会长。1939年4月,任汪伪武汉特别市政府市长。1940年3月后,历任汪伪国民党中央委员,汪伪新国民运动促进委员会委员,汪伪全国商业统制总会武汉分会副委员长,汪伪天津市市长兼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汉奸罪被逮捕。解放后1951年被处决。可能就是“为人诱”的结果。

  第二点颇可咀嚼之处是:信中对大清王朝讴歌太过,认为这个一直不被汉族士大夫认可的异族政权超过商汤、周文王,更胜过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自三代以下,得国之正,莫如大清”。这种缺乏常识的话应当不会出自进士第三名探花郎之口,更不符合批评朝政、不知忌讳的清流领袖之口。张之洞甚至在临死前还对前来探病的摄政王载沣当面直陈,希望他不结朋党,秉公持国。因此,与第一点连起来参考,我以为这是为张仁蠡万一陷入逆党后为家庭留下的救命生机,体现来这位一直身处政治漩涡中的晚清名臣心机的缜密和善为身谋。而且这在先前已有过验证:戊戌变法之前,洋务运动方兴未艾之际,张之洞就未雨绸缪写了一篇震动颇大的《劝学篇》。书中强调“会通中西,权衡新旧”,既批评顽固派的“因噎废食”,也批评了维新派的“舍本逐末”,强调三纲五常乃万世不易之本。与戊戌变法的激进主张保持距离。清廷将张之洞所著《劝学篇》颁发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令其广为刊布。后来戊戌变法失败,后党要追究张之洞倡导维新,并与康、梁等交往之罪。保护他的慈禧太后就以张之洞事前所著《劝学篇》“重名教而杜卮言”,得以免遭处分。因此,此信中对大清的过于失实的褒扬实际上是故伎重演。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