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二十)
30、千里风云会:2010两岸八校师生昆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时 间:2014年11月
作 者:洪惟助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里仁书局
内容简介:
2010年中央大学九十五周年校庆,戏曲研究室在五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于中央大学文学院国际会议厅举办「两岸八校师生昆曲学术研讨会」,五月二十五日晚上在中央大学大讲堂,二十七日至三十日晚上在台北城市舞台进行两岸昆剧名家汇演──「千里风云会」。本书为会后论文集。
报导者:曾美华
31、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
时 间:2014年11月
作 者:黄一农 着
出版单位:新竹:国立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第一章 e考据时代的红学研究
第二章 曹家开基祖曹振彦的生平事迹
第三章 曹寅的旗人好友张纯修与成德
第四章 曹寅家的血缘世系
第五章 曹寅家族的姻亲网络
第六章 纳兰与傅恒家事说
第七章 大观园「元妃省亲」本事考
第八章 袁枚《随园诗话》中的涉红记事
第九章 曹雪芹与《春柳堂诗稿》的作者宜泉
第十章 曹雪芹在乾隆朝书画界的人际网络
第十一章 《红楼梦》与清初政争中的悲剧身影
第十二章 《红楼梦》在清代的禁毁与流传
第十三章 红学的未完成交响曲
32、非我族裔:战前香港的外籍族群
时 间:2014年11月
作 者:丁新豹、卢淑樱 合着
出版单位:香港: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香港自开埠以来,华人虽一直占总人口的95%以上,但仍有近5%的外籍族群。论人数,他们远比华人少,但在九七回归前,部分非华裔侨民在经济实力上与华人不遑多让,政治影响力尤有过之,特别是在二战前。其中,英、葡、美、德、法、日、俄、南亚、犹太及巴斯等族裔,或以人口较多,或因财力较强,而格外值得关注。
香港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外籍族群?他们为何不远千里而来,是经商?工作?传教?还是逃难?香港有甚么特点吸引他们?他们在香港的生活模式是怎样的?他们与华人及其它族群——特别是作为统治者的港英政府的关系如何?在香港发展为国际大都会的百多年间,他们扮演过甚么角色?在管治制度、医疗卫生、法律文教、宗教慈善诸方面,又有何贡献?对本地的华人有何影响?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千百年来国人对外族的先入为主的看法;就香港的情况而言,是耶?非耶?本书将试图为你提供答案。
著者简介:
丁新豹,香港历史博物馆前总馆长,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客席教授及名誉高级研究员,香港大学及香港教育学院名誉院士,香港特别行政区古物咨询委员会、卫奕信文物信托理事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咨询委员会委员,本港及广东省多所博物馆之名誉顾问。
卢淑樱,香港土生、土长,土产历史爱好者。现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研究兴趣包括妇女及儿童历史、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和香港史等。
33、《华侨日报》与香港华人社会(1925-1995)
时 间:2014年11月
作 者:丁洁 着
出版单位:香港: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
《华侨日报》承接香港早期的办报传统,开创中文报纸的崭新局面,二战后初期成为香港第一中文大报,刊行长达七十年,在香港报业史、华南报业史乃至海外华文报业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香港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研究香港社会发展的珍贵材料。
本书是第一本关于《华侨日报》的研究专著,采取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新闻学理论和观点等,凭借《华侨日报》的报纸原件和微缩胶片,进行深入探讨,是香港报业史和文化史的重要研究成果。
书中就《华侨日报》前身三种报纸及该报本身的刊行经过作出全面性的系统论述,并对报上登载的消息、文章、图片、广告等作详细统计,分析该报在不同时期的内容和特色,进而探讨《华侨日报》与本地乃至内地、海外社团的关系,分析该报在香港社团的发展历程中所担当的角色,以及香港社团对该报所作出的回馈,从而考察二十世纪香港中文报刊与华人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著者简介:
丁洁,江苏常州人。南京大学文学士、香港浸会大学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讲师暨近代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助理,专攻香港史及近代中国文化史。已刊专著有《陶行知与香港「中业」教育》(合编)、《连环图画与大众阅读—「公仔书」的文化史》(合着)、《中国女性史阅览入门》(合着)、《天下名士有部落—常州人物与文化群体》(合着)等,并有学术论文及书评多篇发表于《中国图书年鉴》、《当代史学》、《历史与文化》等书刊中。
34、谁把艾菲尔铁塔搬到了中国?
时 间:2014年11月
作 者:Bianca Bosker 原著,杨仕音 翻译
出版单位: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本书英文书名为”Original Copies: Architectural Mimicry in Contemporary China”可参见:http://ccs.ncl.edu.tw/new/content_list.aspx?&main_type=04&epaper_num=86&send_time=2013/02/01#detail_536
大量以原尺寸、等比例复制,在中国土地上的法国凡尔赛宫、惠州市仿造成奥地利的哈修塔特村、杭州市仿造成意大利式的威尼斯建筑、水道与平底船;上海的英式「泰晤士小镇」、沈阳的「新阿姆斯特丹」、法国巴黎铁塔、德国新天鹅堡……仿效得维妙维肖,任何一丝细节都不放过,即使是巴黎铁塔前的一盏红绿灯亦然。
作者碧安卡·博斯克认为,「他们卖的不仅是山寨西方公寓,还有更美好生活的梦想……」不少建筑并非简单、单一的模仿,而是在其中加入了许多的中国元素,让这些西方建筑更符合中国的美学。这些仿造欧美式的建筑当中,有不少带有炫富的土豪成分,但在这些建筑的背后,是一个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小区。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对中国这样广泛且普遍受到认可的山寨现象做肤浅的解读。
在整本书当中,「庸俗」这个词仅出现了三次。在博斯克的眼里,这种「融西入中」的建筑,却也体现着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独特思考」,并对现象背后中国人的心理状态,做了深刻的着墨及剖析。她认为对中国人来说,复制文化有其独特的价值。
作者简介:
碧安卡·博斯克(Bianca Bosker)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她被选为美国资优学生联谊会成员( Phi-Beta- Kappa)会员并以最优学业成绩毕业。在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就读时,博斯克曾获颁著名的高等论文「马乔里查德威克·布坎南奖」(Marjory Chadwick Buchanan Prize)。她是《击倒:滚动在回忆中的球道》(Bowled Over: A Roll Down Memory Lane)(由纪事图书[Chronicle Books)出版,内容关于保龄球文化史)一书的共同作者。2007年,她于香港《远东经济评论》(Far East Economic Review)荣获华尔街日报的「罗伯特·巴特利」(Robert L. Bartley)新闻编辑奖学金。其著作、书评、社论,多探讨科技、国际事务、经济和亚洲文化,并在《远东经济评论》、《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发表,由快速公司(Fast Company)等出版商出版。作者现居纽约,在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担任资深科技编辑。她于2009年发起网站科技观察计划并撰写成文,每月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读者。博斯克表示,这本书是在她大学毕业论文的基础上创作而成,期间得到了普林斯顿大学多位老师和许多中国友人的帮助。
35、文学诠释新视野
时 间:2014年11月
作 者:赖芳伶 着
出版单位:台北:里仁书局
内容简介:
这本集子收录作者近十年来发表的论文,有中国古典传统的商量,也有当代台湾文学的审思;涉及的文类有小说、散文和诗。看似随兴而成,实有深层脉络于其中。编排上,以论述的文本年代略为区分。所讨论的问题内容往往溯源神话宗教民俗传说,或延伸至伦理学性学诗学。行有余力则顺势触源广漠寰宇,低回幽邃人性,哀欢浮世一瞬。
作者介绍:
赖芳伶,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香港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东华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小说,晚清民初文学,台湾现当代文学。着有《清末小说与社会政治变迁――1895~1911》、《新诗典范的追求》、《中国古典小说四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