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二十)
20、从大溪绕境到跨国婚姻:台湾社群的互信与合作探微
时 间:2014年12月
作 者:方孝谦 着
出版单位:台北:巨流图书公司
内容简介:
绪论
一、后现代社会关系?
二、MacIntyre的理念型社群
三、本书结构
第一章 互信理论模型
一、两个游戏
二、Ostrom-Hardin互信模型
第二章 大溪绕境
一、老13社与新4社的比较
二、普济堂与社团促进会(及老9社)
三、互惠与名声的分析
四、经验分析与Ostrom-Hardin 互信模型
五、小结
第三章 北投小区营造
一、公民社团的发展
二、小区发展协会、里办公室及文化基金会
三、小结
第四章 台籍与马华女性的跨国婚姻
一、数据介绍与个案选择
二、F与VI故事的隐藏价值:叙事身分的分析范畴
三、实践价值的情况与互信模型
四、小结
结论
一、互信模型命题的检证
二、理性选择论还是美德社群观?
三、尾声
21、鲁迅:现代转型的精神维度
时 间:2014年12月
作 者:汪卫东 着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内容简介:
第一章 深度与限度:鲁迅早期「个人」观念
第一节 从「自我」到「个人」:鲁迅早期「个人」观念的思想渊源
近代共同语境中的鲁迅「个人」观念
中、西比较语境中的鲁迅「个人」观念
第二章 逻辑与历史: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第一节 作为思想形态的国民性批判
第二节 作为历史观念的国民性批判
第三章 文学主义与杂文意识
第一节 20世纪的文学主义
第二节 杂文意识与文学行动
第四章 鲁迅的两次绝望
第一节 S会馆的鲁迅
第二节 1923年的鲁迅
第五章 生命深渊的诗与思
第一节 《野草》:冲决绝望的行动
第二节 《野草》与佛教
第六章 变化的语境与鲁迅的当下意义
第一节 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鲁迅的当下意义
22、他方阈境的生命政治:环北太平洋区域少数文学的跨文化翻译/异
时 间:2014年12月
作 者:邱子修 着
出版单位:台北:翰芦图书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导论 他方阈境的生命政治:环北太平洋区域少数文学的跨文化翻译∕异
1. 他方阈境生命政治的时代意
2. 本书主旨、理论架构及研究方法
3. 「他方阈境」、「少数文学」的定义
4. 「生命政治」意涵的演变及在本书的定义
5. 「翻译」、「文化翻译」、「跨文化翻译/异」意涵的演变及本书的定义
6. 环北太平洋区域「批判式比较文学」对于重构世界文学的重要性
7. 各章节的安排及主旨概述
第1章 跨文化原住民「交织含混互动主体性」的生命政治:以《航海家的脸》、《当鲨鱼反击时》及《草常青、水常流》为例阐述
1. 跨文化原住民「交织含混互动主体」的生命政治
2. 《航海家的脸》中跨文化原住民「交织含混互动主体」的生命政治
3. 《当鲨鱼反击时》中跨文化原住民「交织含混互动主体」的生命政治
4. 汤姆斯·金《草长青、水常流》中跨文化原住民交织含混互动主体的生命政治
5. 少数文学中文化翻译的跨文化方案
6. 小结
第2章 跨越身分认同政治的台湾海洋文学:以《脚迹船痕》及《海平面下》为例阐述
1. 跨越身分认同政治的台湾海洋文学时代背景
2. 以廖鸿基的《脚迹船痕》为例阐述
3. 以陈杨文的《海平面下-浮潜台湾婆娑之洋美丽之岛》为例阐述
4. 结语
第3章 新世代「渡越主体」跨越身分认同政治的文化翻译∕异:以〈翻译者〉和〈病征的诠释者〉为例阐述
1. 新世代跨越身分认同政治的时代背景
2. 〈翻译者〉-渡越主体跨文化翻译∕异的蜕变
3. 拉希莉〈病征的诠释者〉-渡越主体跨文化翻译∕异的盲点
4. 小结
第4章 他方阈境生态学派的生命政治:以《当鲨鱼反击时》和《后山鲸书》为例
1. 生态学派生命政治的定义
2. 《当鲨鱼反击时》中生态学派的生命政治
3. 《后山鲸书》中生态学派的生命政治
4. 小结
第5章 「他方阈境」跨文化的生态翻译∕异:以《海中鬼影-鳃人》和《鲸之子民》为例
1. 「跨文化生态文化翻译∕异」的定义
2. 《海中鬼影-鳃人》的生态文化翻译∕异
3. 《鲸之子民》的生态文化翻译∕异
4. 「他方阈境」生态文化翻译∕异的意义
5. 小结
第6章 抵科技乌托邦的生命政治:以《废墟台湾》和《末世男女》为例
1. 抵科技乌托邦生命政治的定义
2. 《废墟台湾》中抵科技乌托邦的生命政治
3. 爱特伍《末世男女》中抵科技乌托邦的生命政治
4. 小结
结论 环北太平洋区域他方阈境生命政治的伦理转向
23、思文论集──儒道思想的现代诠释
时 间:2014年12月
作 者:张亨 着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内容简介:
一、先秦思想中两种对语言的省察
二、陆机论文学的创作过程
三、《论语》论诗
四、庄子哲学与神话思想──道家思想溯源
五、荀子的礼法思想试论
六、张载「太虚即气」疏释
七、「天人合一」的原始及其转化
八、朱子的志业──建立道统意义之探讨
九、试从黄宗羲的思想诠释其文学视界
十、〈定性书〉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意义
十一、《论语》中的一首诗
十二、《庄子》中「化」的几重涵义
十三、〈桃花源记〉甚解
十四、从「知之濠上」到「无心外之物」──戴静山先生〈鱼乐解〉述义
十五、《诗·桃夭》甚解
十六、说道家
十七、说儒家
24、反抗的意志:1977-1979美丽岛民主运动影像史
时 间:2014年12月
作 者:施明德文化基金会 编着
出版单位:台北:施明德文化基金会
内容简介:
每个时代都有反抗者,他们为了争取自由、追求民主,燃烧生命、挑战权威,从美丽岛、野百合、到太阳花,激起台湾民主运动史上一页页浪漫又激情的篇章。一九七○年代的台湾,是最恐怖、也最纯真的年代,如今在政坛占有一席之地的许信良、林义雄、姚嘉文、施明德、陈菊、吕秀莲、陈婉真、田秋菫、张温鹰等人,他们曾经拥有相同的信念、共同的目标,不分省籍、不分统独,结群而出、患难相助;而雷震、黄信介、余登发、苏东启、康宁祥、陈鼓应、陈博文、纪万生、杨青矗、张俊宏、苏庆黎、艾琳达、吴哲朗、魏廷朝、陈映真等人,也是不该被历史遗忘的名字,在他们所有人的同心协力、推波助澜下,共同改变了台湾的命运。
一九七九年的「美丽岛」,是继「二二八」事件后让台湾人民印象最深刻的政治事件,也是台湾民主运动史的转折点。当年大逮捕时的风声鹤唳,电视上一再播放的施明德悬赏通告,以及在军事法庭上被告慷慨激昂的发言,激荡人心,是七○年代台湾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在《反抗的意志:1977-1979美丽岛民主运动影像史》中,我们可以看见民主前辈们的身影,以及他们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的影像也是鼓舞台湾人民竭力撼动一整个大时代的缩影。
二○一四年,适逢美丽岛事件三十五周年,也是台湾民主进程中的关键重要时刻,时报文化重新推出《历史的凝结:1977-79台湾民主运动影像史》,经过增订、重整后,更名为《反抗的意志:1977-1979美丽岛民主运动影像史》,收录十余篇文章与近五百幅珍贵历史照片,娓娓道来那个风起云涌的关键时刻,看这些时代的反抗者,如何以其坚定的意志、不畏强权的勇气,成为社会迈向民主自由的领航旗手;也藉由事件时间轴的叙事与珍贵影像,带领读者重新认识这场影响台湾民主历程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