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近期国学类学术讲座展览(三)

2014·11——2015·1

1、寰宇汉学讲座邀请周善策、柯世浩(Frank Kraushaar)两位教授演讲

20150404_001

时  间:2014年11月21日(周五)14:00-17:30
地  点:国家图书馆行政区一楼188会议室(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
主办单位:汉学研究中心
联 络 人: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内容简介:

14:00-15:40

主 讲 人:周善策(Stephen S. Chou,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研究员)
讲  题:传统与创制之间:从仪式的执行面看封禅礼之发展动力
主 持 人:甘怀真(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为何某些仪式被认为具有神圣性?它们的力量从何而来?又会在何种情况下消失?我主张中国古代封禅礼的「论述传统」和「实践传统」共同塑造了它的至高权威,使之超越常态的帝王祭祀而能够赋予行礼者「圣君」的地位。但正因为封禅属于「非常态」仪式,它与传统之间便有一先天的吊诡:它的神圣力量既然来自传统,如果擅自改变仪式形式,行礼可能失去正当性;但为了要象征新时代的来临,却又必须建立突破性的新做法。因此自秦代以降,有意行礼之君主皆面临传统与创制之间的两难。在政权不稳定的唐代前期,此一潜在矛盾引发空前激烈的赛局,封禅遂成为高宗、武后、玄宗竞逐圣君尊荣之战场,在短短六十年间不断地以新创的封禅做法改写前朝典范。

15:50-17:30

主 讲 人:Frank Kraushaar(柯世浩,拉脱维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讲  题:Poetics of the Unknown: Verses from the Outskirts of the Chinese Lyrical Tradition and the Gesture of “Restoring Ambiguity”归隐
主 持 人:马恺之(Kai Marchal,东吴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This lecture will present a part of my work on 归隐, a popular topic in Tang and Song literati poetry, to which many authors have added the quality of a poetic “gesture” indicating an encoded, non-verbal mode of being. Historically this bearing can be retraced to Tao Qian’s (365 – 427) famous line of conclusion in the fifth poem of the series “On Drinking” 饮酒: “Herein lies a true meaning, indeed, / You may want to discuss after forgetting words.”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However, my research focuses on three later poets whose styles are not only extreme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ut also, each in its own quality, flaunt aesthetic values widely accepted within the tradi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established under Song (960 – 1279) and subsequently: Li He (李贺,790 – 816), Lin Bu (林逋,967 – 1028) and Liu Yong (柳永,?987 – ?1053).

  The lecture will first discuss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traditional topic of “retreat into seclusion” 归隐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a critical paradigm labeled “restoring ambiguity”. Furthermore I will discuss a selection of lyrical pieces from the works of Li He and outline the strategy this poet employed in order to substantiate a mode of being in a sphere that lies beyond the potential meanings of words. I will conclude by foreshadowing some aspect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tyles of Li He, Lin Bu and Liu Yong, arguing that through an understanding of their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s the common gesture of “restoring ambiguity” becomes evident.

2、【寰宇汉学讲座】

时  间:2014年12月10日(周三)14:00-17:30
地  点:国家图书馆行政区一楼188会议室(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
主办单位:汉学研究中心
联 络 人: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内容简介:

9:30-10:40

主 讲 人:曾稚棉(C. M. Adrian Tseng,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宗教研究系博士)
讲  题:中世纪中国佛教的佛性与道性的比较:从吉藏的草木有佛性谈起
主 持 人:周大兴(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副研究员)

  根据北凉昙无谶(385–433 A.D.)于五世纪所译的《大般涅盘经》(T12.374.),「众生皆有佛性」。自从《大般涅盘经》的译本出现,其中的佛性思想为六朝(220–589 A.D.)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提供一个救赎的解释。众生皆有佛性,也有未来成佛的可能性。许多佛教僧人也纷纷提出与佛性相关的讨论。但是他们的佛性论不包括草木无情。从六世纪开始出现了「草木无情有佛性」的观点,让东亚佛教发展上出现一个转折点,它引领唐朝禅宗、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711–782 A.D.)乃至于日本佛教的本觉思想走向新的面貌。

  隋朝三论宗僧人吉藏(549–623 A.D.)在他的《大乘玄论》中明白的提出草木有佛性。在中国,吉藏也许是第一位如此明确的提出此种主张的佛教僧人。他所提倡的草木有佛性,是透过玄学思想,重新诠释佛性、众生、草木无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论述有一部分与道家的本体论相互一致。虽然自魏晋南北朝,因佛教经典陆续传入中国与被翻译,佛教的思想渐渐脱离早期格义佛教。但是中国僧人在一些义理的阐释与论注上,或多或少仍与中国思想有关连。事实上,中国佛教僧人包括吉藏并不反对玄学哲理的思想。

  吉藏的草木有佛性思想,是融合后期大乘佛教思想(如来藏与《大般涅盘经》)与中国道家玄学思想所产生的新中国佛教思想。就草木无情本身是否具有佛性的问题而言,根据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盘经》卷三十七云:「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T12.374.581a22–581a23)。《大般涅盘经》的佛性论似乎并未包含草木无情等物。吉藏透过三论思想,重新诠释佛性,把有情众生的佛性扩展到无情草木的本性。他的诠释,类似于玄学所讨论的「道之性」(从六朝开始为「道性」)。因此,我将把三、四世纪玄学的道之性与其发展和吉藏的草木佛性说做一比较,藉由玄学的道性与吉藏的草木佛性的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相似处。另外,我将探讨他如何透过玄学,重新诠释佛教的众生这个概念,让众生与草木无情在某种程度上有所结合。藉由这两点的讨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吉藏如何使他所主张的草木有佛性的观点,与道家的本体观相呼应。

  对于吉藏所主张的草木有佛性,除了从佛教本身来讨论之外,也许可以从非佛教的角度来探讨,例如中国的玄学思想。或许我们可以发现,藉由与中国哲学思想的融合与重新诠释,佛教在中国发展出另一种新的思想面貌,成为佛教与中国思想交流与融合下的中国式佛教。吉藏的草木有佛性之说即为一佳例。

10:50-12:00

主 讲 人:白思芳(Stephanie Balkwill,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博士候选人)
讲  题:三宝和三从:北魏时期比丘尼的生活
主 持 人:李贞德(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员)

  本文探讨北魏时期三位比丘尼的生活。我将透过她们的墓志铭,讨论佛教与儒家的思想如何在她们的日常生活并存,尤其是她们身为比丘尼,却又身兼母亲的身份。一般而言,如果女性想成为佛教的比丘尼,她必须「出家」,离开家人,甚至断绝与家人和孩子的关系。然而,一些关于北魏比丘尼的墓志铭文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她们未必要「出家」。相反的,她们仍然与家人保持亲密的关系。她们的铭文显示,她们不认为这样的生活和行为跟佛教教义相互抵触。因此,本文将探讨这些比丘尼在她们的生活当中如何结合佛教与儒家思想。

3、台湾阅读节 汉学研究中心邀请外籍学人「幸会台湾」

内容简介:

  2014年「台湾阅读节」嘉年华会将在12月7日于国家图书馆热闹开锣。以「阅读无所不在的幸福」作为活动主轴,规划沿着馆舍外围四周的人行道上摆设露天书墙展示好书外,并号召全馆各单位、连结国内各公共图书馆,连手策划缤纷多元的阅读活动,藉以打造独具台湾味的阅读年度庆典。

  为热烈响应台湾阅读节的年度盛会,12月7日当天汉学研究中心预计在中山南路、爱国西路口人行道设置「幸会台湾」摊位,邀请目前在台访问研究的外籍学人,包括:印度籍Singh Prashant Kumar(辛柏山)博士、日本籍荒木达雄先生、马来西亚籍陈韦亦女士、拉脱维亚籍Kaspars Eihmanis(艾恪)先生、波兰籍Rafal Felbur(费若愚)先生等五位参与活动。透过外籍学人现身介绍该国知名民间故事,并择取部分故事内容现场朗读,以鼓励民众积极参与阅读,体验台湾多元族群、新住民及外国文化之特色与风貌,促进彼此之了解。现场同时还准备了简易趣味问答的游戏,要赠送答对者丰富精致的奖品。

  当日,除了各国民间故事读本可供读者现场阅读外,还搜集在台发行的《四方报》及东南亚各国语文绘本,提供民众现场阅读。此外,现场还将播放内政部移民署「全国新住民火炬计划」之「新住民幸福家庭生活短片竞赛」2014年最新得奖作品,以吸引民众观赏,藉以推广大家认识、体验台湾新住民多元文化之美。

  台湾阅读节系列活动请详见国家图书馆台湾阅读节网站(http://trf2014.ncl.edu.tw/)

4、「寰宇汉学讲座」邀请林百合博士等4位学人演讲

20150404_002

时  间:2014年12月18及23日,共4场
地  点:国家图书馆行政区一楼188会议室(台北市中山南路20号)
主办单位:汉学研究中心
联 络 人:洪先生,Tel: 23619132#353;E-mail: ccsenews@ncl.edu.tw
连结网址:http://ccs.ncl.edu.tw/g0107/ccs_detail.aspx?sn=167

内容简介:

12月18日

14:00-15:40
主 讲 人:林百合(Barbora Platzerova,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学法律史学系博士)
讲  题:民法中的「重婚」
主 持 人:王泰升(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教授)

15:50-17:30
主 讲 人:柯丝婷(Kristina Karvelyte,英国利兹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候选人)
讲  题:解构文化展示与城市政治之间的关系──以台北市为例
主 持 人:苏淑娟(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教授)

12月23日

14:00-15:40
主 讲 人:白莉民(Limin Bai,纽西兰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中文系教授)
讲  题:为民族之未来而训蒙稚:王亨统和他的《绘图蒙学读本》,1902-1915
主 持 人:苏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退休教授)

15:50-17:30
主 讲 人:王艳君(Isabel Wang,澳洲塔斯马尼亚大学人文系教授)
讲  题:文化在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融入性
主 持 人:曾金金(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系暨研究所教授)

有意参加讲座者,请径至在线报名 http://activity.ncl.edu.tw/

5、台湾阅读节「幸会台湾」外籍学人说故事

内容简介:

  2014年台湾阅读节今天热闹登场,本中心精心布置了「幸会台湾」摊位,邀请五位来台访问研究的外籍学人,现身介绍该国知名民间故事,并择取部分故事内容现场朗读,以鼓励民众积极参与阅读,体验台湾多元族群、新住民及外国文化之特色与风貌,促进彼此之了解。现场同时还准备了简易趣味问答的游戏,赠送答对者丰富精致的奖品,一早就吸引了许多民众热情参与。

  首先登场的是来自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候选人荒木达雄先生,以风趣幽默且流利的中文,用单口相声为现场观众导读日本知名的民间故事〈目黑的秋刀鱼〉,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传神地表达了故事的精髓。随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讲师陈韦亦女士则以〈听传说‧读马六甲王朝〉以著名的古马来文献《马来纪年》中,汉丽宝公主、汉都亚武士以及金山公主等传说故事,介绍马来西亚的历史、马六甲王朝及今日的马六甲。两位学人都是天生就是说故事的高手,听得现场观众如痴如醉,笑声满场。

  第三场次则邀请拉脱维亚籍Kaspars Eihmanis(艾恪),以该国家喻户晓的「《熊杀者》传说故事:民族复兴的结晶」为题,介绍拉脱维亚民族在13世纪对抗十字军东征的背景下,《熊杀者》(Lāčplēsis)这本史诗所记录的传说英雄故事。艾恪先生流利的中文,搭配丰富的背景图片,介绍较少为国人所知的西方故事。第四场次则是由印度国防与战略研究院辛柏山(Dr. Prashant Kumar Singh)副研究员用印度文朗读《五卷书》(Panchatantra)中古印度著名的5则韵文寓言故事,用简单的故事阐述丰富的人生哲理。最后一场次是由波兰籍、现就读于美国史丹佛大学宗教博士班的Rafal Felbu(费若愚)先生,朗诵两位著名的波兰诗人Tadeusz Różewicz(鲁热维奇)以及米沃什(Czesław Miłosz)的〈父亲〉及〈关于世界终结的一首歌〉两首诗,显示波兰浓厚的天主教传统及人生观,现场民众也聚精会神地聆赏精彩的演说。

  除了整点的「外籍学人说故事」活动外,为彰显多元文化的主题,现场还准备了三十多本各国民间故事读本提供读者现场阅读,以及搜集在台发行的《四方报》及东南亚各国语文绘本,免费赠阅。此外,现场还将播放内政部移民署「全国新住民火炬计划」之「新住民幸福家庭生活短片竞赛」2014年最新得奖作品,以吸引民众观赏,藉以推广大家认识、体验各国文化之美

6、白莉民、王艳君两位教授「寰宇汉学讲座」

内容简介:

  本中心于2014年12月23日举办两场寰宇汉学讲座,邀请本中心「外籍学人来台研究汉学奖助」访问学人,纽西兰威灵顿维多利亚大学(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中文部白莉民(Limin Bai)高级讲师、澳洲塔斯马尼亚大学人文系王艳君(Isabel Wang)助理教授,分享在台研究成果。

  第一场次由纽西兰籍白莉民教授主讲「为民族之未来而训蒙稚:王亨统和他的《绘图蒙学读本》,1902-1915」,邀请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苏精教授主持。白教授的演讲「以小观大」,研究王亨统这位中国本土基督徒教师,和他所撰写的教科书《蒙学读本》为出发点。探讨同世代中国本土的基督教教育工作者,与其老师如何面对耶儒之间在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上的异同,基督教传教目标与追求现代化的中国间的冲突,及跨越东西方文化藩篱的过程。王教授研究结合王亨统生平、在教会学校求学历程,以及毕业后在上海教会学校的教职生涯,揭示基督教在中国的教育 事业如何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及传统教育制度相互碰撞、渗透、交融,从而影响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轨道。以及王亨统的蒙学读本如何成为将现代知识传递给中国儿童的途径。

  第二场次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曾金金教授主持,澳洲籍王艳君教授发表「文化在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融入性」。鉴于语言与文化不可分离的事实,目前将文化教学融入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基本上已获得华语教学界普遍的共识。华语语言学习必须与华语文化学习共同发展。然而文化本身内涵丰富,范围广博,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如何具体实施文化课程的教学来说是严峻的挑战。王教授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以台湾师范大学国语教学中心之华语文化教学为例,主要通过了解教学者和学习者对文化融入性的认知,进而探讨文化课程实施的可行策略,亦即如何针对不同学习者的特点和语言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选择适合的文化教学材料和方法,从而达到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

  本场演讲的两位主讲学人皆对华语文教育工作有丰富经验,其它的与会学人们亦乐于分享各国学者学习中文的甘苦谈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