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钱币,大学问(二)

20150219_033

百币齐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局混乱,割据纷争,战争频繁,先后存在过30个政权。

  《三国志·魏书》记载,曹魏未铸新钱,仍沿用旧钱。魏文帝黄初二年(221),谷物腾贵,废五株钱而改用谷帛交易。

  明帝太和元年(227),“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竟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遂恢复五铢钱。

  蜀汉货币比较复杂,建安十九年(214)铸“直百五铢”。钱径一般在2.6-2.8厘米,重8-9.5克。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光背,为蜀都所造;另一种背面刻有“工”“王”“为”等字。

20150219_034

  孙吴铸造过大泉,如“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四种。

20150219_035

(大泉五百)

  《晋书·食货志》载,西晋沿用汉魏五铢钱,没有铸过新钱。

  东晋沿用孙吴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还有所谓的“沈郎钱”。比轮钱喻指钱如车轮。四文钱指未经剪凿过的五铢钱。

20150219_036

(沈郎钱)

  五胡十六国时期,各政权多自行铸钱,如后赵的“丰货”、后汉的“汉兴”、大夏的“大夏真兴”、前凉的“凉造新泉”等等。形制皆为方孔圆形,大都有内、外郭,在钱文上打破了铢两相称的传统,出现了一些国号饯、年号钱、吉语钱。

  大夏真兴,“大夏”为国号,“真兴”为年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年号和国号同时铸在钱币上。

20150219_037

  南朝货币在东晋基础上有所发展,但通行区域有限,币制紊乱。

  宋文帝铸四铢钱,面文“四铢”二字,横读,面、背有周郭。

20150219_038

  梁武帝于天监元年铸“五铢”,“天监五铢”(肉好周郭)和“公式女钱”(无外郭)并行。

  普通四年(523)又铸铁钱,有“大吉五铢”“大富五铢”“大通五铢”3种(顾烜《钱谱》),形制大小相同。

20150219_039

  陈初承用梁末二柱及四柱五铢。宣帝太建十一年铸“太货六铢”。

  北朝交易多用谷帛,各国很少铸币。

  《魏书·食货志》记载,北魏共铸过三次币,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铸“太和五铢”,宣武帝永平三年铸“五铢”钱。孝庄帝永安二年改铸“永安五铢”。下诏“民有私铸,听就铸之,铜必精炼,无所和杂”。

  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改铸“常平五铢”。

  北周铸“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3种钱,皆为虚价大钱。

20150219_040

(五行大布)

  隋统一大江南北,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文帝整顿币制,铸行统一的标准五铢钱,严禁旧钱和私铸钱通行。

宝货隆重登场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发展的大繁荣,长期安定为商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唐代钱币,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自“开元通宝”始,改称“通宝”、“元宝”、“重宝”,取通行宝货之意,货币称谓得到了统一。

  除武德四年的“开元通宝”外,以后铸币都冠以当时的年号,形制、尺寸、重量基本相同,货币标准化臻于完善。

20150219_041

  在唐铸币中,“开元通宝”是最重要的铸币,终唐一世。

  除了开元钱外,高宗还铸行“乾封泉宝”年号钱。

  唐代中期,“开元通宝”流行各式各样的掐纹钱,有月形掐纹开元、小径掐纹开元等。另外,还有几种年号钱,如“乾元重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

  唐晚期流行背文铸地名的会昌“开元通宝”,质薄量轻,工艺粗糙。另外,还有咸通玄宝(懿宗)、得壹元宝(乾元二年)、顺天元宝(乾元二年)。

错综复杂

  五代十国又是政治分裂、经济混乱的时期,政权迭起,货币庞杂。

  后梁铸行“开平元宝”“开平通宝”。

  后唐铸“天成元宝”。

  后晋公私同铸“天福元宝”,官铸“福”字大,“元”字左挑,“天”字末尾拖长。

  后汉“汉元通宝”完全模仿“开元通宝”,只是将“开”字换成了“汉”字。

  后周“周元通宝”精美,为五代钱之冠。

  楚铸“天策府宝”,有铜、铁、鎏金三种;“乾封泉宝”,铁多铜少,背面有“天府”“天策”等字,货币史上第一次成功发行了铁钱。

20150219_042

  南唐“唐国通宝”钱文篆隶、篆楷成对,首开北宋以后对钱流行之先河。

20150219_043

  五代十国币制混乱,地方各行其政,带有浓厚的地方性色彩。有些地方发行铁钱、铅钱,对宋代以后形成的铜钱区、铁钱区货币格局,有重大影响。

  另外,金银币也间有流通,如鎏金“天策府宝”、银质“大唐通宝”等。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