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话羊俗

游戏中的羊

  叼羊

  叼羊是哈萨克、塔吉克、维吾尔和柯尔克孜等民族传统的民间体育游戏和群众性娱乐活动,以叼到指定的羊为胜者所表现出来的骑手的勇敢和娴熟的马术。清朝王树枏《新疆礼俗志》中记载:“叼羊者,刲羊擿于地,群年少子弟飞骑拾之。攍诸马上,彼此驰逐相攘夺,支解血肉,赫然霍落,众人随之以攫一脔,致亲友为吉祥喜事,受者亦必厚报之。”现在组织叼羊比赛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将一只割去头、蹄、内脏的山羊置于马背上,由一名身强力壮的骑士策该马飞驰,其他人则骑马追赶,以夺得该羊并将其送到指定地点的人为比赛的胜者;第二种是赛前将骑手分为数队,聚集在草场上等候,然后将一只羊放到几百米外的地上作为目标,一声令下,参加比赛者骑马飞奔从地上拾羊,并施展各种技巧,以叼到羊并达终点者胜。在整个比赛过程中,充满惊险与欢乐,旁观者高声为骑手们呐喊助威,场面壮观且极富民族特色。

  斗羊

  斗羊相传始于三国时代。一次曹操被袁绍打败,退兵曹州(今菏泽)。一日,曹操忽见两羊相抵,非常威风。他精神为之一振,马上计上心来:何不借观抵羊以振军威?于是,便召集部下观赏抵羊表演,果然鼓舞了士气,军威大振。曹操趁机反戈一击,打败了袁绍。从此,这里便兴起了斗羊之风,并流传于苏鲁豫皖交界处黄河故道地区,以鲁西地区最盛。反映出古朴、强悍的民风和争强好胜、永不言败的民族精神。

  斗羊多在庙会和赶集时举行,在旧时称“风波事”,今天发展为一种娱乐,但仍十分在乎输赢,俗谓“兄弟斗羊不相让”。斗羊用雄性小尾寒羊,有白、花、黑数种毛色。斗羊前先期相约相激,最后定下日子,观众在旁记住斗羊日期,名为“听风”,接力口传消息,谓之“风传”。到约定日期,选斗羊有名气、“压众”的数人为“主事的”,选定场地,用鞭杆划定界限。观众自动聚集,动辄上万。赛时“主事的”将斗羊按年龄、体重、名气分类,轮番入场,一对一对的斗,单循环赛,俗称“打胜家”,最终的胜利者,称为“名羊”。“名羊”各有外号,如“黑蛋”、“满天星”、“黑蹄”、“蝼蛄蹄”等。斗羊的方式有两种:一种自由斗,放开二只羊自行争斗;另一种拉开斗,由主人拉着拉开一定距离,猛回头斗一个回合拉开再斗,直到决出胜负。

  斗羊开始,只听得一阵悠扬的丝竹音乐,伴着黄河故道特有的唢呐声,两只卷毛卷角的雄性大绵羊出列。你看,它们那副悠闲的表情,像散步一般走到一起,彼此挠毛、接吻,甚是亲密,看不出一点武斗的架式。一会儿,随着音乐节奏的逐步加快,并伴以紧锣密鼓,一派武将即将登场的气氛油然而生。两只决斗的绵羊眼圈渐渐红了,彼此用角互蹭,口中还“咝咝”作响。待角蹭频乱,只听裁判员一声哨令,两家主人便把羊拉开约五十米距离。这时音乐骤然而停,只听“当”的一声响,主人用力一拍,两羊如两道银光闪过,似拳击名将混战一起,难舍难分,黄土四起,观众雀跃,蔚为壮观。如此反复,大约要斗几个回合,方能决出雌雄。

  绵羊斗殴的场面非常可观。两头要斗殴的公羊,先是彼此神气十足地打个照面,然后各自退约8~10米,突然彼此发足直冲,用头向对方猛烈冲击,若不分胜负,再来,直至一方退让,结果往往双方鲜血俱下,获胜者,披红挂绿,而养羊的主人则得意洋洋,十分自豪;若一方稍弱,则可能被打翻在地,有的一个滚翻,由于肠胃扭转而致死者也屡见不鲜。公羊斗殴殴的原因很多,有的是互相争配偶,有的是争食,有的是互相挑弄,有的则是为了娱乐、比赛专门培养的斗羊(品种或个体)。我国山东、河南、江苏、安徽交界地区,从三国时代起就盛行这一特有的民俗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并成为该地区民间文化独有的表现形式,

  挠羊

  “挠羊”是山西忻州庙会上举行的以活羊作为奖品的摔跤比赛。“挠”在乡间解释为“扛”,“挠羊”就是扛羊,把羊拉走了。所以说,“挠羊赛”,就是赢或者输羊的比赛。

  用羊作为摔跤比赛的奖品,是民间沿传下来的。相传,北宋以前,忻州一带的人们也喜欢摔跤,但那时的摔跤仅限于一般的娱乐活动。到了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金将领岳飞被害以后,岳飞的部下,一位忻州籍的老兵回到故乡。这位老兵念念不忘抗金的大志,便在村中把军中所学的带有武术色彩的拳脚、摔跤技艺传授给了当地的乡亲,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所致,演武之风盛行,以此作抵抗金兵的本领,而且是自己防身之术,久而久之,便沿袭成为当地民间传统的风俗流传下来。当年的忻州水草丰茂,养羊甚多,更由于这几方面的条件而发展成为“挠羊赛”,而且兴旺起来。

  挠羊赛的摔跤手都是以一跤见胜负,除跤手脚板原本就站在地面上外,身上其他部位只要一沾地就算输,不作循环赛,输者淘汰,赢者继续与新手赛。连续摔倒三位对手,赛后就会给予相应的鼓励。连续摔倒五位对手,人们便视这位获胜者为“好汉”,赛后给予相当的鼓励。连续摔倒第六个对手,人们便称他为挠羊汉,给予挠羊赛的最高奖励,把一只又大又白的羊奖给优胜者。

  挠羊赛中,跤手连胜五人便为好汉,连胜六人便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这五与六,是受到古代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启示而约定的长期形成的一种民间习俗。

  忻州一带的城乡,但凡有庙会,必然要搞挠羊赛,挠羊赛的进行,无疑为庙会增光添彩,招徕了四方的许多观众,当地有俗谚说“赶会不摔跤,瞧得人就少,唱戏又摔跤,十村八村都来看热闹”。除了在庙会时所进行的挠羊赛,在农闲时也组织专场的挠羊赛,当地有农谚:“立了秋,挂锄钩,吃瓜看戏摔跤放牲口”。这足以说明农民把摔跤看成一件大事,不等闲视之。

  “挠羊赛”中,最高潮的时刻是在一名“挠羊汉”连胜六位跤手之后,人们让这位胜利者披红挂花,并把羊送到身边,骑上高头大马,绕场几周,并吃完一顿丰盛的酒宴后,被人们护送出村回家。同时,这位胜利者的大名,就会被载入史册,流芳后世。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