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牧羊
任颐(1839~1895),清代著晚画家。初名润,字伯年,一字次远,号小楼,亦作晓楼,浙江山阴人,因此他的画署款多写“山阴任颐”。其父任云淞为民间画工,任颐自幼随父学画肖像,有扎实的基础。太平天国进逼江浙时,据说他曾参加太平军,任掌旗手,太平军失败后他到宁波随任薰学画,后定居上海,鬻画为生。任颐的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鸟无不擅长。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针砭社会,寄托个人情怀。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新巧,主题突出,疏中有密,虚实相间,浓淡相生,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流畅是他的独特风格。任颐的主要成就是在于人物画和花鸟画方面,往往寥寥数笔,便能把人物整个神态表现出来,着墨不多而意境深远。其线条简练沉着,有力潇洒。
《苏武牧羊》是任颐反复描写的历史故事画。《汉书·苏武传》中记载:苏武,字子卿,曾奉汉武帝命以中郎将身份出使匈奴,单于欲降苏武,苏武不屈,被留放北海(今贝加尔湖)长达十九年,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旌尽落”,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作为出身于市民,又一度随太平军转战的任颐,面对加速殖民化的国土,深感“身居十里洋场,无异置身异域”,甚至寄希望于“草莽英雄”,正是这种思想驱使他在画中寄托忧患意识,歌颂高尚的爱国情操。
在任颐的笔下,苏武的形象既是悲壮的,又是崇高的。画面上站着的苏武,也有席地而坐的苏武,头裹巾,身披风衣,手执使节,忠贞不屈,气宇轩昂,严肃悲壮。成天与他为伴的只有一根使节,他拿着使节放羊,抱着使节睡觉。他相信:总有一天拿着使节回到汉朝。
光绪庚辰年(1880)作,纸本设色,149.5×81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苏武手持汉节,如坚石般站立于画面中心,双目望于画外,似在遥望汉国,目光坚定自信,表现了不屈的精神。人物造型比例准确,除保持了陈洪绶人物奇古伟岸的特征之外,还融汇了西洋画速写、素描的技法,线条凝练概括,具有力度,与主题相统一。色墨的渲染协调统一,尤其是羊群和山的画法运用写意的手法,在黑、白、灰的墨色变化中准确地描绘出羊群的造型,同时也描绘出群羊因寒冷而挤作一团的情景,以此衬托出环境的恶劣,从而突出了人物不畏艰难险阻的刚毅气节。
光绪癸未年(1883)作,纸本设色
整幅画作,线条清晰,构图细腻,着墨淡雅,明暗合度,虚实相间,人物形象饱满,五官生动传神。画中山羊活泼生气,自然和谐。右上角落以:“光绪癸未八月望凌山阴,任伯年画写于海上画斋”字样,印阴文小篆“任颐之玺”印,阳文金文“任颐印”。
光绪乙未年(1895)作,纸本设色
题识:光绪乙未七月上浣,山阴任颐伯年写。钤印:山阴任颐、伯年氏藏。
任颐在人物画创作上的构思和构图,往往匠心独具,不步前人。他作画善于把握典型环境,把人物放在恰当的位置上来刻画,人们的视觉都会被他所要传达的信息而牢牢地抓住。本幅是其人物画的代表作,宏幅巨制,气势磅礴。画面中描绘了苏武身着长衣、坦胸赤脚扭身站立于羊群中的景象,苏武头扎发髻,眼神桀骜不驯,充分体现了不屈的意志和坚定的精神。人物神态刻画逼真,整幅笔墨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清疾、气势苍茫的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