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

彭明

生卒:1924年12月~2008年6月
籍贯:河南夏邑人
职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长: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彭明,1924年12月生,河南夏邑人。1945年12月,入华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史地系学习。1947、1948年在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先后师从胡华与范文澜先生攻读研究生。1949年担任华北大学中国革命史助教。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后,一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1983年任教授,1986年任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称号。曾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组成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名誉会长、黄埔军校史研究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北京市政协委员等职,并被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荣誉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原中外政治思想)专业博士点的开创者,也是国内公认的五四运动史研究以及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和中华民国史研究的学术大家。其学术风格,一曰严谨,二曰宽容,受范文澜先生影响至深,时时以范老“二冷”精神自勉。一方面,在一些重大学术问题和理论问题上,有着十分明确的学术见解的坚持,并利用各种机会反复阐述和论证;另一方面,又极力倡导学术宽容,认为学术争论的“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相信时间和实践会证明一切。在治学路径上,先治通史,再攻专史,然后至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华民国史的研究。这种由博到约、由约返博的治学经历,造就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开阔的思维视野,他的许多学术观点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彭明先生从23岁开始与胡华合作出版第一部著作《日本投降以来中国政局史话》。青年时期写作出版了《中国近代简史》、《中苏友谊史》等著作。刚刚步入而立之年,就和李新、孙思白、陈旭麓、蔡尚思共同主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由此奠定了在学术界的地位。60年来,撰写和主编学术著作十余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代表作《五四运动史》,1986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88年获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共同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通史》(合著),1988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材一等奖;共同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二卷),1992年获孙中山基金会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主编的《从空想到科学——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考察》,1995年获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合著的《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96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8年6月27日上午9时30分,彭明先生因患胃癌逝世,享年83岁。

一、代表著作

  1. 《日本投降以来中国政局史话》,与胡华合著,于力作序,冀中新华书店,1947年
  2. 《五四运动论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77年
  3. 《五四运动在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4. 《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1998年12月再版

二、主要论文

  1. 从“五卅”运动中,我们学习些什么?——纪念“五卅”二十八周年,《教学与研究》1953年第2期
  2. 中苏人民伟大友谊的历史,《教学与研究》1954年第2期
  3. “三一八”惨案始末,与桑咸之合写,《历史教学》1957年第2期
  4. 中苏友谊四十年,《教学与研究》1957年第11期
  5.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教学与研究》1964年第1期
  6. “五四”前后的研究系,《历史教学》1964年第1期
  7. “五四”前后的交通系,《历史教学》1964年第2期
  8. “五四”前后的安福系,《历史教学》1964年第3期
  9. “五四”前夕封建军阀掠夺土地的状况,《历史教学》1979年第2期
  10. 中国现代史上的启蒙运动,《文史哲》1979年第2期
  11. 民主、科学和社会主义,《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3期
  12. 从五四运动看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哲学研究》1979年第4期
  13.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兼论他在五四时期的功绩,《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6期
  14. 北洋军阀(研究纲要),《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5期
  15. 北洋军阀(研究纲要)[续] ,《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6期
  16.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教学》1980年第6期
  17. 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对象问题,《学习与研究》1981年第6期
  18. 中华民国档案和中华民国史,《历史档案》1981年第1期
  19. 马克思学说何时介绍到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参考资料》1981年第2期
  20. 论南京临时政府,《近代史研究》1981年第3期
  21. 漫谈治学,《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22.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研究札记,《历史档案》1981年第3期
  2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83年第3期
  24. 我是怎样研究五四运动史的?《文史哲》1983年第4期
  25. 开垦中国现代史学领域中的处女地,《中国现代史论丛》(上),1983年6月1日
  26. 谈谈中国现代史教学中如何贯彻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
  27. “五四”研究断想,《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
  28. 1986年中国现代史研究述评,与罗瑛合写,《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4期
  29. 1987年中国现代史研究简述,与罗瑛合写,《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2期
  30. 谈谈五四精神,《史学月刊》1989年第3期
  31. 五四运动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史哲》1989年第3期
  32. 五四新文化运动史上应补的一页——读张闻天五四时期的一批论文,与张培森合写,《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2期
  33. 1988年中国现代史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4期
  34. 五四时期的陈独秀和蔡元培,《高校社会科学》1989年第2期
  35.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文化观,《历史教学》1989年第5期
  36. 李大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大钊同志百年诞辰答客问,《中共党史研究》1989年第6期
  37. 十年来张闻天研究述评,《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5期
  38. 屈辱·抗争·探索——谈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教学》1991年第5期
  39. 屈辱与崛起——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近现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1991年9月1日
  40. 浅谈甲午战争与港台问题,《清史研究》1994年第4期
  41. 关于半个世纪以来五四运动史研究的若干情况,《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6期
  42. 论五四精神——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北京党史》1999年第3期
  43. 五四运动与五四精神,《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9年第5期
  44. 反封建并非反传统,《百年潮》1999年第5期
  45. 五四运动在三次历史巨变中的地位和影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5期
  46. 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3期
  47. 李大钊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李大钊研究论文集》,1999年6月30日
  48. 北京百年断想,《北京党史》2000年第2期
  49. 旧话重提——北京应该有个“五四”纪念馆,《北京党史》2000年第3期
  50. 论观点和史料的统一——“实事求是”与史学研究,《党政干部学刊》2000年第5期
  51. 关于中国史学传统的继承问题——读《清通鉴》,《史学月刊》2000年第5期
  52. 范文澜治史的我见我闻,《文史知识》2000年第12期
  53. 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的中国──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史学月刊》2001年第3期
  54.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5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光明日报》2001年7月3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百年潮》2001年第7期
  56. 板凳须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一句空——忆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0期
  57. 系统阐述江泽民科学思想,《光明日报》2003年2月24日
  58. 尘封于史海中的几个片断——“五四”爱国思想回放,《北京党史》2003年第3期
  59. 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
  60. “五四”运动:迈向“青春中国”的第一步,《协商论坛》2007年第5期
  61. 孙中山与五四运动,《中山日报》2008年11月29日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